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郑和群礁
释义

§ 简介

郑和群礁

郑和群礁(Zhenghe Qunjiao) 是南沙群岛中最大的环礁,即是以郑和命名的郑和群礁,内有多处沙洲、暗礁、礁暗滩等。郑和群礁在北纬10度19-25分,东经114度13-44分范围内。围绕着此环礁边缘,以西北角的太平岛为起点,依次发育有敦谦沙洲、泊兰滩、安达礁、鸿麻岛、南薰礁等岛礁。形势复杂,水道险要。内间是风平浪静的泻湖,水深达10余米,是天然的避风良港。郑和群礁是南沙西北部第四列环礁,这列环礁在西南方还有大现礁,小现礁,福禄寺礁,在东北方还有恒礁,北恒礁等。

1935年公布名称为铁沙礁。1947年和1983年公布名称为郑和群礁。中国明代航海家郑和于1405年至1433年曾先后七次率领大型船队下西洋,为纪念郑和功绩,故名。有些外文图书称为 Tizard Bank and Reefs。[1]

§ 地形特征

为南沙群岛中较大和重要的环礁。礁湖水深50—90米,湖中有水深10米的珊瑚丘20多座。湖底沉淀物为薄层珊瑚沙和有孔虫类沙。广阔的湖盆被一湖底隆起拦腰截为东西两部分,东西湖盆间以狭窄水槽相通。礁环形状不甚规则,呈北东东—南西西走向,长约56公里,宽近20公里。环礁外围为750—1000米深的深海。环礁边缘有约40个水深20米的孤立小礁盘,分布着太平岛(台湾)、敦谦沙洲(越南控制)和鸿庥岛(越南控制)等。低潮时露出海面的还有舶兰礁(越南控制)、安达礁(越南控制)和南薰礁(中国大陆)等。

§ 组成小礁

郑和群礁的美丽景色

郑和群礁的“门”分布于南,北,西三面。北面有四个“门”,在太平岛东,水深10-18米之间。一门据太平岛14公里,二门据太平岛6.5公里,三门距岛3公里,四门在岛东侧,常用的是三门水道。南侧有两门,一门在鸿麻岛东北,深18米,二门在鸿麻岛西,深18米。西门在太平岛西南4公里,深18米。

舶兰礁(Petley Reef) 北纬10度24分,东经114度34分,礁盘呈卵圆形,长径1.8公里,退潮时可露出海面近1米。

安达礁(Eldad Reef) 位于北纬10度21分,东经114度42分,郑和环礁的东端,是东北向尖突的礁体。礁盘自西南向东北伸展约8公里,宽800-1000米。礁盘上有不少礁块出露海面。这个广大礁盘上已有次成泻湖发育,又叫“礁湖”。礁湖有一处水深在18米以上,可进入小船。

郭谦沙洲(Sand Cay) 北纬10度23分,东经114度28分,它的名字来自1946年接受本岛的中业舰舰长李郭谦。沙洲呈椭圆形,长500米,宽300米,海拔2.5米。由于已有沙堤围绕,故内部为低平洼地。沙洲上有灌木林生长,高达4-5米,还有中国渔民种植的椰子林。它和太平岛间有一串礁盘相连,其中途有一小礁,低潮露出海面。[2]

§ 历史

郑和群礁

远在明代郑和下西洋时期,就有记载郑和群礁。

1935年中国的公布名称为铁沙礁。

1944年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陷于日本军方之手。

1947年和1983年中国的公布名称为郑和群礁。有外文图书称其为Tizard Bank and Reefs。

第二次世界大战战后,于1952年的对日和约中明文规定,归还中国。

1945年12月12日,中华民国设立“南沙管理处”隶属广东省政府管辖。

1946年10月,中华民国国民政府海军派遣上校林遵、姚汝钰率“中业号”、“永兴号”、“太平号”、“中建号”等四艘军舰接收南海诸岛,并建碑测图。

1956年,中华民国海军先后派出立威部队、威远部队和宁远部队三次巡察南沙群岛。在巡弋过程中,曾在太平岛、南威岛、西月岛重树石碑、举行升旗礼,并改编为“南沙守备区”,改派海军陆战队守备太平岛。[3]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594082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9/22 1:17: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