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长筒石蒜
释义

§ 基本资料

长筒石蒜

学名:Lycoris longituba Y.Hsu et Q.J.Fan

英文名:Longtube Stonegarlic

科名:石蒜科 Amaryllidaceae

拉丁名:Lycoris longituba Y. Hsu et o. J, Fan.

科目来源:石蒜科植物

药用部位:长筒石蒜的鳞茎。

性味归经:辛,平,有小毒。肺、肝二经。

功效主治:解毒散结。用于治疗咽喉肿痛;皮肤疮疖痈肿,瘰疬。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9一12克。外用:捣烂敷。

化学成分:鳞茎含多种生物碱,其中雪花莲胺碱和石蒜胺碱含量较高。《新华本草纲要》:“鳞茎为提取加兰他敏的原料。”

参考出处:《新华本草纲要》[1]

§ 基本简介

长筒石蒜

长筒石蒜原产我国东部,长江中下游地区有野生种分布。耐寒性强,喜阴湿。但在向阳地也能生长良好。土壤以排水良好、肥沃的沙壤土为最好。抗逆性强,栽培容易。

常用分株和播种繁殖。分株,于叶片或花茎刚枯萎时挖掘,将鳞茎分开即行。栽植深度10厘米,有伸缩根能自动调节鳞茎的深度。播种繁殖,采种后即播,秋播至翌年春季幼根萌发并形成小鳞茎,实生苗需5-6年才能形成开花鳞茎。

春季萌发新叶时,需保持土壤湿润,5-6月叶枯后应少浇水。7-8月花期前加施磷钾肥1次,可促花茎粗壮,花大色艳。长筒石蒜花后不出叶,仍需保持土壤湿润。盆栽土壤需排水好,不积水,免致鳞茎腐烂。鳞茎露地越冬。

常见病害有炭疽病和腐烂病危害,鳞茎栽植前用0. 3%硫酸铜液浸泡30分钟,用水洗净,晾干后种植。发病初期用50%苯来特2500倍液喷洒。

长筒石蒜花姿美丽,花色变异较大,形似百合,观赏价值较高。适用于林下或草地中丛植布置,也可作盆栽和切花。[2]

§ 基本特征

长筒石蒜

长筒石蒜每个叶芽抽出2~3片叶片,成丛状,如韭菜,末端略带紫色。主侧芽皆可达4叶龄, 个别可达5叶龄,株最长叶片平均长度可达22~24cm,宽可达1.1~1.2cm,平衡脉,肉质墨绿。

个别达10叶龄, 最长叶片平均长度为40.9cm,生长旺盛。以后最早抽出的叶片末端干枯凋落,新叶片继续长出,保持在每个叶芽9~10叶的水平,叶片略有增长。

类似于同科的中国水仙。黄花石蒜和小红花石蒜的生长过程类似于大红花石蒜,区别仅在于黄花石蒜叶长可达80~90cm,宽3.5~4.5cm。小红花石蒜叶长25~30cm,叶宽0.7~0.8cm。上述3种石蒜在厦门地区适应性较强,长势佳,优于其它品种。

§ 生态环境

长筒石蒜

长筒石蒜生长于荫森潮湿地,其着生地为红壤,人工栽培石蒜应考虑石蒜生长的自然生态环境。本研究在栽培土壤酸碱性方面(如土壤pH5.8)已基本达到野生自然条件。经过近10年的盆栽观察,发现只要增加土壤的水份,提高土壤的肥力,适当调整有机肥与无机肥的比例,调整氮、磷、钾的比例,就可以弥补野生石蒜生态环境的不足。在此基础上进行较大规模的人工栽培石蒜研究,掌握了适合厦门地区人工栽培的品种。

种植时间以10月上、中旬为宜,来年5月中旬 营养生长期结束。整个营养生长周期150~160天, 与野生石蒜营养生长期一致。

气温对长筒石蒜生长发育有重大影响,日平均气温超过24℃, 将抑制其叶芽生长, 零上低温不影响石蒜生长。晴天要求重水喷淋。雨天应注意排水以防止烂根,不能用无漏底花盆栽培石蒜。营养生长与生殖生长期皆要求高腐殖质、高土壤肥力的偏酸性土壤。没有经增效的田园土、红壤土不适合用于人工栽培野生石蒜。营养生长后期应适当提高所施肥料中的磷肥比例。盆栽石蒜应注意控制水份、土壤酸碱性、肥水等因素,可以克服野生生态环境的不足,正常旺盛生长。网棚遮荫栽培是另一条较为合适的人工栽培途径。

克服生长筒石蒜生态条件的差异,解决了大量栽培的种子问题,摸清了病虫害发生和防治规律,为长筒石蒜花卉的产业化提供了前期理论基础。

§ 栽培技术

长筒石蒜

材料与方法

1 种子 长筒石蒜鳞茎,部分由永春、德化农民上山采集获得,部分由本课题组前期自繁获得,合计2400粒。此外向有关植物园购买了百合型紫花石蒜、黄花石蒜、白花石蒜,小红花石蒜鳞茎为种子。

2 栽培土壤 采用人工配制的营养土、田园土和荒地红壤为栽培土壤。 营养土边制作边用农药灭虫,田园土和红壤进盆前经农药消毒、太阳下曝晒3天。土壤成分分析按中国农科院士肥所的方法进行。

3 种植时间 1997年10月5日~20日。

4 栽培方式 供研究鳞茎均用1‰多菌灵浸泡3min,滤干。挑选不同品种、不同规格的种子种于花盆中,每盆3粒,共500盆,其中364盆为红花石蒜, 其余为从外地购买的其他石蒜品种。竖放,深度以土壤盖没种子为准。直径小于3cm 的种子种于塑料网遮荫棚的水泥槽中,株行距17~20cm, 也以土壤盖没种子为度,土层厚度为12~15cm。另外,于荫棚内按上述规格种植50粒直径3cm以上的种子作对照。

盆栽石蒜入土后,移至屋顶平台上管理。

5. 管理方式 种子下地后第一天浇重水以平衡土壤的水份,以后晴天每天浇水1次,阴天隔天浇水1次。整个栽培期定期用农药对周边环境进行杀虫灭菌,并施有机肥及化肥多次。

不同土壤的盆栽石蒜比较

分别使用田园土、红壤和人工合成的营养土盆栽石蒜。栽培结果表明, 种植于营养土的石蒜叶长、成熟鳞茎围长,直径等主要指标分别是田园土的1.3、1.14和1.14倍, 是红壤栽培石蒜的1.5、1.30和1.29倍,成熟长筒石蒜主鳞茎直径大小是播种时的1.38倍。栽培于红壤的产量增加只表现在侧芽鳞茎的增多、增大方面,而主鳞茎大小与播种时比较,其直径只大了0.24cm, 可见人工营养土较适宜于石蒜的人工栽培。 长筒石蒜

石蒜对土壤pH的要求

分别以pH5.8和7.8的营养土栽培,每盆种植种球8粒。营养期观察结果表明,偏碱性土壤不适合长筒石蒜生长,每长出1片叶子不久,其末端就出现枯萎现象;叶片长度明显短于酸性组,成熟鳞茎小,不饱满;经叶芽分化期后,进入扬花期,栽培于偏碱性土壤的石蒜基本不开花,而栽培于偏酸性土壤的鳞茎主茎,基本上都能分化出花芽,顺利地扬花。

石蒜对生长环境温度的要求

营养生长期长筒石蒜10月上旬播种,此时最高气温不超过30℃,旬平均气温24℃,适宜石蒜生长,播种10天,根系生长旺盛,叶片先后长出地面。冬季日平均气温8℃以上,最低气温达1℃,不影响石蒜生长。至来年4月,由于长期阴雨天气,光照不足,生长较弱,出现早衰现象,1998年4月6日起出现第一片叶子枯萎,至1998年5月15日前后全部叶片萎缩、干枯,此时旬平均温度已达24℃。说明石蒜生长的高温极限为日平均温度24℃。

不同栽培方式的比较

以偏酸性营养土盆栽石蒜,下种后置屋顶平台上,不遮荫;水泥槽栽培长筒石蒜,下种后用孔径2cm2的黑塑料网遮荫,网的四周用防蚊纱网隔离,网棚之上种有西蕃莲,以保湿及减少光照。栽培结果表明,遮荫有利于石蒜的成长。分别以偏酸性营养土盆栽经阉割和未经阉割的长筒石蒜种子,比较其生长情况。结果表明,阉割不利于长筒石蒜的生长,但对鳞茎肉的叶芽损伤不大。这可能是由于石蒜鳞茎太小,阉割造成养分供应减少所致。

栽培后的花枝数比较 分别以不同栽培条件(遮荫网、田园土、红壤土、土壤pH5.8和pH7.8)网栽石蒜,结果表明,栽培于偏酸营养土的石蒜出花率最高;采用遮荫网栽于水泥槽的石蒜与之相近,出花率达73%~80%。采用田园土栽培的出花率只是营养土的1/4;红壤土的出花率最差,仅为3.3%。说明花枝数与鳞茎的营养积累有关,也与栽培土壤的肥力、酸碱度有关。

§ 生物信息学分析

长筒石蒜

1、以采用改良的异硫氰酸胍法从长筒石蒜花瓣中提取总RNA法,分离纯化富含PolyA的mRNA,经反转录酶反转录合成双链cDNA,通过胶纯化回收法筛选出其中大于500bp的片段与载体pBluescript连接,最后用电转化法转化宿主菌ElectroMAXDH10B,构建了长筒石蒜花瓣初级cDNA文库。经质量检测,初级文库的库容为1.12×106个/mL,符合高质量文库的要求。文库的重组率为96.8%,且插入片段的长度在0.8~3.0kb之间,说明文库是完整、有效的,可以用于大规模EST序列测定及数据分析。

2、从长筒石蒜花瓣初级cDNA质粒文库中随机选取3676个克隆进行测序,经Phred软件进行编辑后,获得长度大于100bp的有效序列为3584条,其序列的平均长度为449bp,序列平均质量数为37.06;另外通过GC含量分析获得长筒石蒜花瓣EST的GC含量为45.28% 。

3、利用Phrap软件对长筒石蒜花瓣3584条有效EST序列进行片段重叠群分析和拼接后共获得2764个独立基因(Unigene),其中包括431个片段重叠群(Contig)和2333个独立的ESTs(Singlet)。

4、随机测序所获得的同一基因的EST的数目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代表该基因在该组织中的表达丰度。有效序列BIastX分析表明,丰度较高的基因(表达频率≥5)有42个,约占总数的9.039%;中等丰度基因(表达频率在2~5之间)113个,约占总数的25.871%;其余低丰度的基因约占65.09%。这说明在长筒石蒜花瓣基因中,高丰度表达基因比较少,大多数呈中低丰度表达。 长筒石蒜

5、所有有效序列与NCBI的核酸数据库进行BLAST比对,有28.99%(1039/3584)的序列显示了与已知序列高度的同源性;而与蛋白质数据库进行比对时有62.27%(2232/3584)的序列显示了与己知序列的同源性。

6、根据SWISSPORT数据库注释的ACCESSION,将独立基因(Unigene)以GeneOntology进行功能分类。1917个具有同源性匹配的序列(被注释)的基因中,按照GO的分子功能、生物过程和细胞组分分三个不同分类角度分类,被赋予功能的基因累计达到2256个(包括一因多效)。把通过BlastX比对获得长筒石蒜花瓣有功能描述基因(包括功能确定的及推测功能的)分为11类。

即代谢相关基因(Metabolism)的EST数量占有功能描述基因的26.42%、蛋白质合成相关基因(Proteinsynthesis)的EST占功能描述基因的21.28%、能量代谢相关基因(Energy)占17.24%、细胞内运输相关基因(Transporters)占10.02%、转录相关基因(Transcription)占6.17%。

信号转导相关基因(Cellularsignaltransduction)占5.31%、细胞生长发育相关基因(Cellgrowthanddivision)占4.34%、细胞抗性及防御相关基因(Diseaseanddefence)占3.37%、细胞结构相关基因(CellstructureandCellcycle)占2.48%、次生代谢相关基因(Secondarymetabolism)占2.13%、蛋白质降解相关基因(Proteindestinationandstorage)占1.24%。[3]

§ 存在问题

长筒石蒜

长筒石蒜属植物是优良的观赏植物和重要的药用植物,全世界有20 余种,其中我国具有丰富的野生资源,有15 种之多。国内外学者对其研究颇多,从繁殖与栽培技术、生长发育、育种、染色体、开发及经济价值方面对石蒜属植物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同时,回顾了石蒜属植物系统学研究进展,探讨了石蒜属分类系统存在的问题。在石蒜属分类系统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有。

1、细胞学与分子系统学上的证据较为一致,而与形态学上的证据存在差异,因此,能否以花冠整齐与否将石蒜属划分为两大亚属值得商榷。

2、石蒜属植物的杂合体较多,这些种的系统位置仍存在分歧。

3、微形态证据探讨石蒜属分类系统方面研究较为缺少。此外,对于应用前景较好的长筒石蒜,其种质资源没有进行研究。通过叶部的石蜡切片、叶表皮的光镜观察和电镜扫描对中国石蒜属11 种植物叶部微形态特征进行研究,以期能对探讨石蒜属植物种间关系提供依据。研究结果表明:栅栏组织排列方式、远轴面表皮细胞形状、气孔密度、气孔指数、气孔外拱盖蜡质纹饰等特征种间差异较大。因此,这些性状可以作为区分种的依据,又是研究石蒜属系统演化的性状指标。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594082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19 0:44: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