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金基德 |
释义 | § 生平介绍 金基德1960年金基德出生在韩国庆尚北道奉化郡,在一个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小山村里长大,自小热爱绘画。他的父亲是个经历过朝鲜战争的退伍军人,母亲只是名普通主妇。9岁那年全家移居汉城,金基德在一所农业技学就读。中学还没毕业就辍学走进工厂,从此在那里度过了青春。20岁那年,金基德应征入伍。五年后退伍,在教堂寻得一份差事,同时坚持画画。1990年,金基德前往法国,在巴黎深造美术,并靠卖画为生。两年后回国,贫困潦倒的他开始尝试剧本写作。1993年,他的剧本《画家与死囚》获得剧作教育协会最佳剧本奖。1994年,《二次暴光》获韩国电影委员会最佳剧本奖,次年《非法穿越》再获该奖。这些奖项使他在1996年筹得资金拍摄了自己的第一部电影《鳄鱼藏尸日记》,从此走上了职业电影人的生涯。让人叹为观止的是,此前他并没接受过任何有关电影或者美术的正规教育。1997年,金基德的第二部电影《野兽之都》出炉。并首次入选第16届温哥华国际电影节,而这也是他的一部半自传色彩的影片。次年,《雀笼小客栈》成功打入欧洲,曾展出于柏林电影节等八个国际大中小电影节。1999年,《漂流欲室》入围威尼斯电影节竞赛单元。其惊世骇俗的影像在国内外引起轩然大波。次年金基德推出实验作品《真相》,并组建自己的电影公司。2001年他凭借《收件人不明》再度入围威尼斯电影节竞赛单元,不过依然饱受争议。2002年,金基德的影像语言日趋完美,其最重要的作品《坏小子》二度入围柏林电影节,但仅获得艺术奖和演员奖。同年,他说服偶像明星张东健出演自己的低成本电影《海岸线》。2003年,金基德推出《春夏秋冬又一春》。本片当选韩国当年十大佳片之一,并有幸代表韩国角逐2004年的奥斯卡最佳外语片。2004年2月,金基德以《撒玛利亚女孩》第三次出征柏林电影节,终被授予了“最佳导演奖”的肯定。尽管这并不是他最好的作品,但这个奖至少迟到了两年。9月份的威尼斯,他的《空房间》不仅迟到地破格入围,更出人意料地摘取“最佳导演银狮奖”。 金基德的作品从主题到素材及表演,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金式风格,题材十分大胆,其中《坏小子》,《漂流欲室》以妓女为题材,《野兽之都》以社会底层的艺术家为题,《撒玛利亚女孩》讲的是少女援助交际,《收件人不祥》反映那个时代韩国和美国微妙的关系,《春夏秋冬又一春》以和尚为题,《空房间》则是堂而入室者与家庭暴力受害者的爱情故事。这些题材决非常人可以驾御的。这些题材都在揭开社会血淋淋的伤疤,揭示人的本性,诠释边缘人群的灰色人生,他的电影就象一枚炸弹,给人以思想上的无限的冲击。 § 作品特点 人物传记1、暴力美学:酷爱以极端的性和暴力,反映人性和民族的深刻悲剧。 2、隐喻形式:决不回避对政治和社会现实的探讨,但大多以隐喻的形式出现。其影片中遍布着各种充满暗示的符号,比如鱼、岛、少女往往具有极强的形式感。 3、关注女性:女性在金基德电影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她们往往是剧情的关键,矛盾的核心。 4,人性刻画:金基德电影虽然以韩国人为刻画对象,但大多直指人性深处,具有整个人类的共性。 5,残酷悲悯:金基德虽被很多人非议暴力,但他在残酷冷静之下其实探讨的是人性的救赎和对人类处境的深深悲悯。 § 电影风格 金基德其实不难发现,这个继承了《坏男人》那种简单中蕴涵寓意的细腻风格。有趣的是两者都入围了柏林影展,纵然前者反响平平,甚至遭来舆论的攻击,但此番后者荣获殊荣,前者绝对是功不可没的。 金基德作为一个杰出的艺术工作者,他的作品总是带有很强的个人风格和共性。无论影片的结构、叙事风格抑或画面审美,都仿佛被烙上了金式品牌般的显著和出类拔萃。其实这多由他坚持独立创作所赐,他多方面的才能使他每次都同时跻身于编剧、导演和美术数职。而能始终做到这一点并出色的导演在世界影坛屈指可数,大概也只有日本的冢本晋才能与之媲美。有趣的是这两人都很钟情于“压抑”的风格。 综观金基德作品,宏观上可归为两类。一类如《收件人不明》、《野兽之都》等叙事性影片,大抵情节饱满故事性颇强,多为边缘人的群体写照。缺点是往往剧中众人物的矛盾冲突过于集中化,会让观众感觉略显牵强。而另一类相对叙事性较弱,却是在人物个体的性格和内心刻画上施加极浓笔墨,如本片、《漂流欲室》、《坏男人》等。美中不足的是有点晦涩,娱乐性稍差。 其实不难发现,它继承了《坏男人》那种简单中蕴涵寓意的细腻风格。有趣的是两者都入围了柏林影展,纵然前者反响平平,甚至遭来舆论的攻击,但此番后者荣获殊荣,前者绝对是功不可没的。 金基德作为一个杰出的艺术工作者,他的作品总是带有很强的个人风格和共性。无论影片的结构、叙事风格抑或画面审美,都仿佛被烙上了金式品牌般的显著和出类拔萃。其实这多由他坚持独立创作所赐,他多方面的才能使他每次都同时跻身于编剧、导演和美术数职。而能始终做到这一点并出色的导演在世界影坛屈指可数,大概也只有日本的冢本晋才能与之媲美。有趣的是这两人都很钟情于“压抑”的风格。 综观金基德作品,宏观上可归为两类。一类如《收件人不明》、《野兽之都》等叙事性影片,大抵情节饱满故事性颇强,多为边缘人的群体写照。缺点是往往剧中众人物的矛盾冲突过于集中化,会让观众感觉略显牵强。而另一类相对叙事性较弱,却是在人物个体的性格和内心刻画上施加极浓笔墨,如本片、《漂流欲室》、《坏男人》等。美中不足的是有点晦涩,娱乐性稍差。 § 人物自述 残忍 现在转向比较严肃的话题?纯粹,从某个方面看其实是一种残忍。金基德电影《春夏秋冬又一春》中有个场面是童僧抓住青蛙,在它身上涂漆,那是我小时候曾经干过的事情。我在青蛙的背上涂上颜色,放在桌子上观察,我觉得很漂亮。《漂流欲室》中女子用电触击鱼,以转达自己的痛苦,那也是我小时候情绪的一种表现。那些能够代替我所受的痛苦、烦恼的东西是什么?是不是就是对更弱小的东西的攻击性?杀死一条狗或者一只青蛙不算什么,但是杀死一个人就触犯了法律,这是个混沌的社会……很多人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对软弱的东西施加暴力。我电影中的自杀,或者因为想杀死谁而冲断法律约束的行为其实都是一种境地,即使走向监狱成为死囚。 讲故事的能力 是的,我有一种讲故事的欲望。还是在逸山上小学的时候。从家到学校,有一条路,路的两旁是水,我常常独自一个人低着头,边走边说,不停地对路面说着什么,而且,我很焦躁,我对自己说,这些应该记下来,应该记下来……那些我自认为很漂亮的语言,但很快就蒸发掉的语言。当同龄的小孩们在想着“过会儿应该买个面包吃”的时候,我却陷入某种精神上的兴奋,很长时间。 § 影像世界 金基德当《漂流欲室》在电影院放映的时候,不少观众因为画面的残酷而晕厥过去;《空房间》放映到70分钟时才有一句三字对白;一部《真相》,动用了18部摄影机,居然在200分钟内就拍摄完成……这样一位另类导演,童年却经常咬着生白菜帮子躲在乡下厕所里度过。 也许可以用这样一个排比句式来形容这位怪才:他是韩国获奖最多的导演;是中国国内最受欢迎的韩国低预算导演;可能是世界电影史上拍片对白最少的导演(当然,默片时代除外);他的拍片速度之快甚至可以去申请吉尼斯世界纪录。 软弱的三十年 出色出奇有时或许是因为不循正道。金基德从未受过任何正规科班教育,甚至连副导演都没有做过,一上来就是编剧导演,完全没有任何框架规矩可循。这一切,都是拜生活所赐。 金基德生于1960年,从文化的角度来说,生于1960年和生于1970年有着本质的区别。因为1960年出生的人,就意味着他们要和朴正熙一起生活到20岁,这个独裁者的开发政策将一代人邀请到文化沙漠,朴正熙被刺杀后的十几年,他们就这样“饥渴”地留下来。 金基德是从底层生活起来的人,他的父亲是个经历过朝鲜战争的退伍军人,因在战争里中枪伤导致的慢性病而倍受煎熬。他对金基德过分严厉,一心希望儿子能开办工厂成为有产者改变家中贫困的现状。少年金基德极为惧怕父亲家常便饭式的呵斥,经常心情忧郁到连饭都吃不下,只好在饭后偷拔后院的大白菜充饥,乡下那种泥土砌的厕所也成为他躲避父亲的地方。直到现在,不能抽烟、不能喝酒等父亲的命令他依旧遵循。 但就是这样软弱而自卑的少年,却从小就拥有强烈的讲故事的愿望。在从家到学校的路上,他常常低头向路面,边走边自言自语,而且不停地告诉自己该记下来该记下来,但是那些离奇的想法和美丽的句子还是稍纵即逝。 九岁时金基德随全家移居汉城,金基德在一所农业技术学校就读,在哥哥被开除后自己也被迫辍学,至此他已经结束了自己所有的学业。金基德的青春期几乎都是在工厂里度过的,为了谋生他离开学校后在各种机器前日夜劳作直至20岁入伍,加入韩国海军。当完5年的兵,又在一家残疾人收容所里干了5年的体力活,金基德终于决定不能再这样生活下去。他用身上所有的钱买了张去巴黎的飞机票,那是1990年,是金基德生命中的转折点,那一年他30岁,“30岁之前的生活,我宁可把它忘了。” 抛弃一切从头来 “我在法国蒙托利埃海滩画了两年画。我没有参加任何官方展和其他活动;我只是自己画画,在街上展示我的作品。我在德国慕尼黑也弄过街道展,在那里我知道了埃贡·希勒的作品。我在‘坏小子’里放入他的画,是因为第一眼扫过这些画会让人觉得很粗俗,看上去像是淫秽的东西。但是如果你凑近一点看,却是非常纯净的。他们展现出那些被欲望包裹着的人们的形象。”两年后,金基德回到韩国,但生活境况仍不容乐观。为了争取资金,他以生疏的书面语在6个月内火速写了几个剧本,居然获奖,由此开始了从美术往电影的转变。 不动声色的残忍 有一种说法,一个导演,终其一生,拍的只是一部电影,好像小津安二郎。而金基德的风格,就是美丽然而冰冷的噩梦,唯美的镜头里透着生命的残忍。他的电影令人悲伤。 当《漂流欲室》在电影院放映的时候,不少观众因为画面的残酷而晕厥过去:鱼被活生生地切除一片肉做鱼生再将剩下的残体放归大海,哑女因为心中无法释放的痛苦将鱼钩扎进自己的身体……所有的画面都不动声色却又骇人至极。 残忍有时又和纯粹紧密相连。金基德的电影,画面美、意境美,人物美——美到如同水墨画,还带着湿漉漉的气息;第二个特点是人物少,场景少,对白少,《空房间》直到70分钟后才有一句3个字的台词。奇妙的是,台词如此之少观众却不会觉得不耐烦,“言为心声”,如果影片已通过别的画面语音将深刻的内涵紧凑地表现了出来,让观众始终处于一种张力之下,大约也就无暇顾及演员有没有说话。因此,金基德的电影才可以称得上是真正的国际电影,因为他完全摆脱了语言的束缚,他的电影所体现的情爱、暴力、禅定虽都剑走偏锋,却是人性所共通。“边缘是我们社会中的一面,在边缘生活的人总是比较隐蔽,这些生存在艰苦困境中的人也是非常美丽的。” 他的电影另一惊人之处是“神速”,据说《真相》是18部摄影机一齐运作,在200分钟内就完成了全部摄制,而《空房间》的拍摄只用了16天,一共13场戏,其他作品也多是在十几天内完成。时间如此之短,而每一部竟都是佳作,这样的导演,难道不是天才!难怪人们封之为“难得一见的领袖型天才导演”。 镜头回到1999年6月,我们可以看看这个B级导演为电影而做的斗争与努力。 那时,由于韩国加入WTO,韩国一直在实行的国产电影屏幕配额制有可能从146天下调,200多名导演落发以示抗议的“光头运动”进行到高峰(在韩国,剃光头抗议的严重性仅次于绝食),这其中,就有一线导演姜帝奎和当时尚未成名的矮个子金基德。 下月中旬,金基德的新作《呼吸》即将上映,它真实取景于监狱。这是从影10年来金基德的第13部作品。 § 精彩语录 金基德我凭借低成本电影的贫穷,要求人们观看自己的电影,把那些自虐、自我安慰式的电影说成是艺术电影,亵渎了崇高的韩国艺术电影和电影工作人员……我的电影太可笑了,夸张地暴露大家都想遮掩的羞于见人的部分。对不起大家!我煽动人们对不安的未来和社会产生了更多的怀疑。人要吃好吃的,但它变成粪便后谁也不想沾到它…… 我问你们,你们有不看金基德电影的信心吗?我想如果我现在死了,金基德会被重新提起。那些憎恶我的、否定我的人,在我死后,会以另一种态度争先恐后地看我的电影。我的这种想法是不是太自大傲慢了,不过这应该不是什么丢脸的事。 在我的电影里,那些人们不能言语是意指他们曾经受过很深的伤害。他们对他人的信任不复存在是由于始初的诺言破灭。他们被告知如“我爱你”,然而承诺的人却并非真情真意。因为种种的失望让他们失去了信仰和对他人的信任,于是不再言语……以前,一些比我小却强壮于我的孩子揍我,我没能力保护自己;在海军部队,就因为一些士兵的级别比我高,就可以无缘无故地打我。在经历这些事情的过程中我问自己,为什么必须是这样的?这些问题一直伴随我成为导演。 金基德电影里的人物都在活着,但是却没有选择;路就在他们脚下,而自己却如此卑微,所以他们沉默不语。 § 人物评价 金基德电影的整体水平很高,题材也相当丰富,其中形式感最强、最圆满的是《春夏秋冬又一春》,最写实的是《海岸线》,最有冲击力的是《收不到的情书》,最集中笔墨写男性的是《坏男人》,最集中笔墨写女性的是《漂流欲室》,《撒玛利亚女孩》在他所有作品中并不显得突出,但我个人还是最喜欢他的这部电影。因为在这里,他以往的那些东西都没有失去,而以前少见的怜悯和宽容,却在这部电影的结尾处浑然天成。 《撒玛利亚女孩》是金基德创作思想上的一次重大突破,虽然剧中依然充满了残酷的暴力和人性揭露,但结尾处,金基德却摆脱了此前他已经习惯使用的,以死亡结束痛苦人生的简单做法。这样的一个开放结局,反映出金基德创作心态的一个变化,这个变化在《春夏秋冬又一春》中已经初露端倪,但它却是在《撒玛利亚女孩》中被具体实现的。 故事讲的是两个未成年少女为攒够去欧洲旅行的飞机票钱相约去卖淫,其中一个负责和嫖客联系并望风,另一个则负责和嫖客交易肉体。一次,在警察抓嫖过程中卖身的女孩跳楼自杀,目睹惨状的另一个女孩受到很大刺激,竟荒唐地决定和那些与朋友交易过的男人睡觉,并把钱换给他们,以期获得救赎。没想到却被她的父亲无意间发现,父亲无法接受这个现实,于是跟踪女儿、殴打嫖客,最后竟至完全失控,杀死了一个和女儿睡觉的男人,从而走上了一条不归之路。杀人后,父亲带女儿进山给亡妻扫墓,第二天下山后打电话向警方自首。当警察赶到时,他的女儿正在学开车,看到父亲被带走,她拼命开车追上去,却跌跌撞撞地搁浅在山道上。 按照金基德以前的思路,这样一个不洁的、不归的人生,必然的结果就是安排这对父女双双死掉。事实上金基德也没有彻底放弃这种可能,他还是忍不住向观众交待了这种可能,然而这种可能以一个梦的形式被他自己否定了。这里表现的父亲的挣扎,其实也是金基德创作思想上一次挣扎。用一种广义的符号学的思路,孤岛、搁浅的鱼、少女都是现实中韩国的象征,在金基德的大多数作品中,这些意象都在表达一种被切割、被伤害的形态。《撒玛利亚女孩》中的少女,更是在朋友(也可以看作是象征着被伤害并自残的朝鲜)死后继续一种自残式的救赎。然后,当这种救赎的方式被父亲(意味着爱和传统道德的力量)察觉并制止后,父亲又阻止了自己杀死女儿的冲动,他在最后一刻,教会了女儿驾驭生活的能力(开车在这里也是一个象征)。未来的生活将由女儿自己主宰,虽然这条路依然坎坷,但父亲没有义务、也没有权力决定女儿的生死。对金基德,对韩国电影甚至韩国民族,这大约都是一个不小的观念上的进步。 § 作品分析 《呼吸》海报未停止的《呼吸》 韩国导演金基德晚近作品、张震出演的《呼吸》在西方影展反应一般,在韩国也谈不上票房,属于死硬金迷才会看的电影。但是金基德真的是一个有意思的导演,看他的东西永远有出其不意的地方,不管喜不喜欢,他的电影跟别人不一样,属于现今世界上最有原创感的导演之一。 当然,《呼吸》之于金基德自己,有不少属于个人风格重复的地方:囚室——类似《漂流欲室》、《春夏秋冬又一春》的孤岛意象;性,死亡,暴力和恐惧的爱与死主题;春夏秋冬的四季轮回意象;形式感和风格化;残忍的诗意;自《撒玛利亚女孩》后的宽容与温情…… 张震演的死囚犯因杀害妻女而在死囚室里等待死亡。爱的极致导致他杀死了出轨的妻子,而对死亡的恐惧让他选择在死囚室里主动自杀。与此同时,在另一家庭,女设计师妍因丈夫外遇,也在经历着婚姻中爱的死亡。她在童年的时候还经历过一次溺水暂停呼吸5分钟,这个濒死记忆也成为她一生爱与死之隐秘的激情内核。所以,她以死囚犯前女友的身份去探视死囚犯,在会客室里布置出灿烂的画面,以欢快的歌声在死囚犯面前表演,让他感受生命的美好,同时又向他分享她的爱情记忆与死亡记忆。濒死经历、报复快感跟情欲释放融为一体,而死囚犯也在死亡的阴影中生发出对于她的欲望。与此同时,出轨的丈夫知道妻子也在用出轨报复他,跟踪而至,万万没有想到她是在跟死囚犯接吻……最终,死囚犯在爱中死去了,而妍与死囚犯的关系却震撼了丈夫,经历了阴间般的恨,也经历了死之坚强,爱又回归这个家庭…… 金基德的剧情总是相当极致,总是将人性极致的一面放到显微镜下大书特书。也因此,剧情的铺设不追求现实逻辑的真实,而是更偏近于表现主义,追求内在情感的逻辑性。以真实性而言,整个剧情都是不可能成立的——再宽宏大量的监狱,也不可能允许探视者在探视室四周都贴上墙纸并且又唱又跳又接吻又做爱。所以这部电影更接近表现主义戏剧,用假设出来的故事来探索人性心灵中的内在真实。对死亡的恐惧,对爱之极致的向往,濒临死亡的体验,所有这一切人性对于爱与死的感受,金基德用这么一个表现主义的故事来探索,恰得其所。 爱与死本来是一个永恒的主题。金基德学画出身,拍片风格化是意料之中,但其功力所在还是片片触及哲学思考,形式感固然力透纸背,也因配合了对于生存本质的深刻感受,至情至性间让金基德迷欲罢不能。 他的电影总是充满隐喻,而《呼吸》也不例外—— 春夏秋冬——金基德喜欢春夏秋冬的生命意象。在《呼吸》里,故事发生在冬季,但女主人公妍每次去探监,却在室内制造出春、夏、秋的画面,代表爱的四季:春天的灿烂和温暖,夏天的欲望和激情,秋天的理智和灵性,冬季的爱与死之起点与终点。囚犯在冬季的爱中死去了,而妍的家庭却在冬季的爱中复苏了。爱与死如同四季般永远循环着。 白衬衣——洗好的白衬衣落在地上,妍就会弃之不要,显示了她是一个完美主义者。但是,在经历了自己的出轨与死囚犯之恋后,再次落地的白衬衣,并被卡车压过,她想了想,却捡回来了。她接受了不完美的人生。 头发与身体——张震演的死囚犯不断寻死,但是当女人面对他时,他却抓了一根头发回囚室,并且不惜为这根头发与室友打架。这根头发是死亡笼罩下一丝生命的欲望和爱的欲望。后来,妍送给他自己的照片,最后一张是自己的裸体。身体是欲望的对象,而死囚犯们对于生的欲望,也在对女人身体——即使是头发和照片——的争抢中,更加昭显。但是,女人的裸体照片被刻到墙壁上时,他们却安宁了,也许,他们窥见了永恒。《弓》海报永不停止的《弓》 本片可以说与以往的金式影片有很多共同的地方:失语的情结、封闭的空间、符号性的事物、纠缠的欲望……但相对他以往的影片来说,本片在表现形式上,要温和得多。影片开始的时候的情节平缓,欲望只是平静的流淌。老人给少女洗澡,在夜晚抓住少女的手,以及少女的不情愿,既交代了这种情感关系的现实,又说明了少女并不喜欢这种不伦之恋。同时,有几组表现少女性格的镜头:在船头旁若无人的撒尿,晚上洗澡的时候发现大学生偷窥而发笑。可以明白少女在船上呆得过久,她的天性中一半是不诣世事的纯洁,另一半则是不受道德约束的不羁。这就注定了少女将会任由自己的天性去解决欲望问题。但另一个问题出现了,少女将怎样对待老人?如果就此离去,是有悖少女天性中的美丽善良的一面的。于是,导演如《空房间》一样,拍摄了一组带有神奇味道的情节。老人与少女进行了一场传统风俗的婚礼后,双双坐在小船上。老人向空中射了一箭后跳到水里,那箭却回到了船上。此时的箭就是老人的化身,少女与箭做爱,最后下身之处是破身的鲜血。可以说,本段情节虽没有《漂流浴室》中把鱼钩塞入下身,《收件人不明》中吞铁丝,刺眼等暴烈,却依然是惊世骇俗。 而《弓》的结尾却没有《空房间》的虚无。少女真正的找到了幸福,她与大学生做着船奔向陆地。这代表着大海是欲望成长之地,陆地则是欲望的发展之乡。 整个影片的过程就是欲望的成长过程。这个过程,既是少女的,也是金基德的。内心的《漂流欲室》 金基德大概也是韩国90年代学生运动的直接受害者,因此,从他的电影中,总是可以看出很浓重的政治压抑以及无归属感。 就好像本片,虽然是以欲望写实来做文章,但在根子里渲染出的还是一种深刻的漂流感,一种受政治压迫后的无归属感。 警察代表的就是丧失权力的一部分,或者说是对政治体制感到怀疑的那一部分,而那个沉默的女人代表的是一种游离于政治之外的力量,也是一种幻想力量。警察希望借助这种幻想来摆脱自己所遭受到的深深的挫败感,但是最终却发现这种方式才是最致命的,自己将永远地沉迷于幻想之中,无法摆脱,他与女人的斗争也就可以看做是人与自身幻想斗争的一个艰难的过程。最终的结果必然还是两败俱伤。 性在本片中也成了一种具有极强指代性的事物。借助性来疗伤,最终还是一种为了暂时摆脱漂流感的麻醉剂,除非你想永久地沉迷其中,不然你永远也不可能摆脱漂流。 就好像片尾那个意识极其大胆的将水草幻化成女人下体阴毛的镜头。警察钻进钻出之后,却还是茫然地四处张望。从这一镜头,导演的意图已经显露无疑。 § 电影作品 演员作品金基德 《春夏秋冬又一春》Bomyeoreumgaeulgyeoulgeurigobom(2003) 导演作品 《呼吸》breath(2007) 《时间》time (2006) 《弓》Hwal(2005) 《撒玛利亚女孩》Samaria(2004) 《空房间》Binjip(2004) 《春夏秋冬又一春》Bomyeoreumgaeulgyeoulgeurigobom(2003) 《坏小子》BadGuy(2002) 《真相》Shiljesanghwang(2002) 《海岸线》Haeanseon(2002) 《收信人不明》Suchwiinbulmyeong(2001) 《漂流欲室》Seom(2001) 《雏妓》Parandaemun(1998) 《野兽之都》Yasaengdongmulbohoguyeog(1996) 编剧作品 《Time》(2006) 《弓》Hwal(2005) 《空房间》Binjip(2004) 《撒玛利亚女孩》Samaria(2004) 《春夏秋冬又一春》Bomyeoreumgaeulgyeoulgeurigobom(2003) 《坏小子》BadGuy(2002) 《真相》Shiljesanghwang(2002) 《漂流欲室》Seom(2001) 《收信人不明》Suchwiinbulmyeong(2001) 《雏妓》Parandaemun(1998) 《野兽之都》Yasaengdongmulbohoguyeog(1996) § 荣获奖项 2011年纪录片《阿里郎》获得第64届戛纳电影节“一种关注”单元大奖。 2011年8月,金基德导演的最新剧情长篇《Amen》正式入选西班牙圣塞巴斯蒂安国际电影节,将在电影节上进行首映并参与金壳奖的角逐。 [1]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594082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