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释义

§ 基本简介

铜钲 战国时期(公元前475-前221年)

钲,击奏体鸣乐器。钲是古代行军的乐器,也称“丁宁”,形似钟,有长柄,使用时口朝上,以槌敲击,盛行于春秋时期南方诸国。从文物考古可以看到,钲在汉、魏、晋时期的行军仪仗中仍很流行。 中国古代打击乐器。铜制。钲的形体似铙,较铙狭长,而比铙高大和厚重,考古界俗称为大铙。钲为军中发布信号、约束步伐之用。《诗经·小雅·采岂》曰:“钲以静之,鼓以动之。”故与铙的功用相同。后来亦出现编钲,可以演奏音乐或发出比较明确的信号,当与近代军号的意义近似,但也可用于祭祀和宴乐。

①古代的一种乐器,用铜做的,形似钟而狭长,有长柄可执,口向上以物击之而鸣,在行军时敲打。

(2) 又如:钲鼓(古时行军击钲使士兵肃静,击鼓使士兵前进。后用钲鼓为军事的代称);钲歌(即铙歌,军乐);钲人(掌管鸣钲击鼓之事的官吏);钲鞞搭酃?

(3) 钟身正面的上部。于上谓之鼓,鼓上谓之钲,钲上谓之舞。——《周礼·考工记》。孙诒让正义:“ 程瑶田云:‘鼓上,为钟体之上段正面也,谓之钲。’”

康熙字典: 【唐韵】【集韵】【韵会】诸盈切【正韵】诸成切。

§ 形制特征

古代的钲有两种形制,其一指殷周时代的“铙”(与现在所称的铙钹不同),《说文》:“钲,铙也,似铃,柄中,上下通。”其实当时的钲与铙在形制上有所不同。钲用于军事,见后汉李尤《钲铭》:“申严号令,誓饬师旅;以肃纪律,万众是听”;其二系指古代传自南方民族的锣形乐器,唐杜佑《通典》云:“钲……有如大铜叠,悬而击之,以节鼓,呼曰钲。”宋陈□《乐书》也记载钲是来自南方的乐器。泰国、缅甸、印度尼西亚等国均有编钲。钲也用于仪仗乐队。《明会典·大驾卤簿》:“金钲四面,铜质、竹匡,用红梗系钲于匡。钲径九寸五分。”这种用于鼓吹乐的钲,悬挂在双龙架上,形如铜锣,以木槌敲击发音。

§ 历史记载

乐器指挥作战

乐器钲

中国古代曾使用“击鼓进军”、“鸣金收兵”来指挥战斗。“鸣金”中的“金”就是指军队中作战作信号用的乐器钲。钲,古代乐器,形似钟而狭长,上有柄,用铜制成。成语“鸣金收兵”本意为停止进攻,结束战斗;现多比喻完成任务,结束工作。

“鼓”是种打击乐器。鼓声是群音之长,古人用鼓声来节制其他乐器;掌鼓的人,古代称为“鼓人”。古代军队打仗,以击鼓来督促、指挥士兵进军。《左传·庄公十年》中“曹刿论战”有“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由此成语“一鼓作气”常形容做事鼓起干劲,一往无前;“再衰三竭”形容力量一再消耗,已经快完了。旗与鼓是古代军队中指挥作战的工具。成语“旗鼓相当”原指两军对垒,后比喻双方力量不相上下。“大张旗鼓”本意是大量陈列出旗帜与战鼓,后比喻声势浩大。“偃旗息鼓”本意是放倒军旗,停息军鼓,引申为双方休军罢战,后比喻做事有始无终,无声无息地停止行动。“重整旗鼓”比喻事情失败后,重新组织力量。

考古学家在秦兵马俑军阵的指挥车上果然发现了指挥工具。可惜,革制的鼓早已腐烂,但这个青铜铎留了下来。两千多年前的秦军战士,就是听着它的声音从战场撤回。鸣金是收兵,而击鼓,则是前进。各级军官根据旌旗的指示改变击鼓的节奏,士兵们根据节奏行动,这样,在指挥官的意志下,成千上万的士兵作为一个整体进退攻守,互相配合。

战国时期齐国的孙武来到吴国,吴王下令将宫中美女180名召到宫后的练兵场,交给孙武去演练。孙武把180名宫女分为左右两队,指定吴王最为宠爱的两位美姬为左右队长,让他们带领宫女进行操练,同时指派自己的驾车人和陪乘担任军吏,负责执行军法。孙武站在指挥台上,认真宣讲操练要领。安排就绪,孙武便击鼓发令,然而尽管孙武三令五申,宫女们口中应答,内心却感到新奇、好玩,她们不听号令,捧腹大笑,队形大乱。孙武便召集军吏,根据兵法,斩两位队长。吴王见孙武要杀掉自己的爱姬,马上派人传命说:寡人巳经知道将军能用兵了。没有这两个美人侍候,寡人吃饭也没有味道。孙武毫不留情地说:“臣既然受命为将,将在军中,君命有所不受。”孙武执意杀掉了两位队长,任命两队的排头充当队长,继续练兵。当孙武再次击鼓发令时,众宫女前后左右,进退回旋,跪爬滚起,全都合乎规矩,阵形十分齐整。孙武传人请阖闾检阅,阖闾因为失去爱姬,心中不快,便托辞不来,孙武便亲见阖闾。他说:“令行禁止,赏罚分明,这是兵家的常法,为将治军的通则。对士卒一定要威严,只有这样,他们才会听从号令,打仗才能克敌制胜。”听了孙武的一番解释,吴王阖闾怒气消散,便拜孙武为将军。

目前发现的商王朝的青铜乐器仅有一种,那就是铙(音挠)。铙的个体不大,形状与后世的青铜钟相近,有类似两片瓦粘合在一起的腔体,其上大下小,敲击后可以发音。腔体下连接有一个圆管形柄。在当时,人们一手持柄,一手敲击腔体,便可得到清脆的乐声。钟上面设钮供悬挂起来敲击,与铙的使用方式正好相反。据文献记载,铙的最主要的功能其实不是宫廷宴乐,而是用于战争——指挥军队退却。《说文解字·金部》称:“铙,小钲也。军法,卒长执铙。”《周礼·地官·鼓人》载:“以金铙止鼓”。东汉郑玄注:“铙如铃,无舌,有柄,执而鸣之,以击止鼓。”商代军队作战时,通过击鼓来指示士兵冲锋;需退兵时,则通过敲击铙来指示停止击鼓。

箫、篪摧毁敌人的斗志

项羽是来自楚地的一名将军,性格刚烈、高傲,英勇善战。刘邦在秦朝被消灭前是一名低级官僚,性格有些狡诈,但是很会用人。在反对秦王朝的战争中,两人曾结为兄弟,互相声援。秦朝一灭亡,两人就反目了。

最初项羽占绝对优势。他自封为“西楚霸王”,相当于皇帝,封刘邦为“汉王”,只相当于诸侯王。刘邦为了保存自己的力量,表面上承认项羽的统治地位,暗地里招揽人才,发展军队。渐渐地,刘邦与项羽势均力敌了。

刘邦和项羽的生死决战发生在一个叫垓下的地方(在今安徽境内)。在经过激烈的交战后,刘邦的军队包围了项羽和他的军队。项羽虽已处于劣势,但也还有十万军队,刘邦并不能一下把项羽消灭。

一天夜里,被包围的项羽和他的士兵听见四周响起熟悉的歌声。仔细一听,原来是自己家乡楚地的民歌。歌声是从刘邦的军营里传来的。项羽和他的士兵非常吃惊,以为刘邦早已攻下他们的家乡,抓来了许多家乡的亲人当俘虏,而这熟悉的歌声也引起了士兵们的思乡之情。

关于张良吹箫散楚兵的传说很多。其中一种是,当时汉军将项羽围困于彭城九里山下。张良当夜登上鸡鸣山,命士兵做了一只特大的风筝,悬挂上箩筐,筐中坐一士兵,手持梅花笛,吹奏楚歌,其调哀怨悲凉,楚兵听了军心涣散,不战自溃。明代沈采将这段传说写进了《千金记》里,被围困的楚兵唱道:“听楚歌叫人悲伤,思亲泪汪汪,品梅花铁笛断人肠……我和伊把铁衣卸却早还乡,早离了战场。”蔡东藩在《前汉演义》中描写则得更加生动。

一时项羽军中军心大乱,士兵们纷纷趁夜色逃亡,十万人逃得只剩下几百人。原来,这是刘邦使用的计谋。他组织自己军队的士兵唱那些感伤的楚地民歌,正是为了扰乱项羽军队的稳定。垓下之战最终是刘邦取胜,项羽被迫自杀。

徐州城西北5公里处有逶迤起伏的九里山,至今流传着“九里山前古战场,牧童拾得旧刀枪”的民谣。但韩信设十面埋伏、围困项羽的地点是在垓下,即今安徽省灵璧县境内。据《灵璧志略》载,“城东南约1里许有品箫台”,现旧址尚存,传为刘邦围攻项羽、张良吹箫催散楚兵之处。

1997年建有东山寺,院内子房殿仍供奉张良,每年5月18日还有留侯庙会,人们烧香之余,还举行放风筝活动,以纪念张良让士兵坐着风筝吹箫散楚兵的奇计。

北魏时,有一个婢女叫朝云,擅长演奏篪,能吹奏团扇歌、陇上声。篪是一种古管乐器。用竹制成,单管横吹。《诗经》、《礼记》中多有提及。一般用于雅乐。

元琛担任秦州刺史时,四处羌民纷纷起事造反,元琛多次讨伐,羌民都不投降。朝云每晚都要吹篪,这晚,她的篪声又起,元琛急中生智,就命她装扮成一个穷苦的老太婆,到山下去吹着篪乞讨。羌民听了,都流泪了,互相议论说:“为什么要背井离乡,在山沟里沦落为叛贼呢?”就一个接一个地来归附投降。

琴、鼓迷惑敌人

诸葛亮出兵伐魏,坐镇西城,派人去守卫重要的前哨阵地街亭。此人要去阵地之前,诸葛亮就对他百般嘱咐,如何安营扎寨,甚至如何与副将王平相助合作,都安排得很仔细妥当。被派去的这个人虽然听了诸葛亮的话,但拥兵在手就变得自大,把诸葛亮的话忘得一干二净,也不听王平的,导至街亭失守。

此时,司马懿率领十五万大军杀奔西城而来。然而诸葛亮的强将和士兵大多都已经调往别处,身边只有老弱残兵大约二千多人,不要说与其抗衡了,就连要逃跑可能都来不及了。在这千钧一发紧张时刻,诸葛亮突生一智,他拿起了一张琴带了两个书僮,坐在城楼上,心无旁骛的弹起琴来。这个文武双全的司马懿当然知道诸葛亮用兵很谨慎,应当不会冒险的,所以先派出探子到西城打听军情,探子回来说只见诸葛亮在城上弹琴。司马懿听了,大为惊讶,不知诸葛亮在玩什么把戏,决定亲自到城下一看究竟。

但只见诸葛亮坐于城楼,从容不迫的弹着琴。司马懿虽为名将,也懂得音乐。他心想,我仔细聆听,如果琴声稳定,节拍等也都很准确,说明诸葛亮心是踏实的,那很可能就埋有伏兵,我等必须立刻撤退;如果琴声节奏等等不稳,说明诸葛亮心虚,那可能就是一座空城而已,我等即将杀了进去,活捉孔明,灭了蜀国。于是司马懿便很认真的听其琴声。

但见诸葛亮仪态自然,很专心的弹着他的琴,指法也很娴熟,节奏也很平稳,音调优雅,余音袅袅,飘扬城下。司马懿听到这里,便立即下令撤退了!

宋代毕再遇和金兵守垒对抗,因为金兵强大,宋营兵少,他便使了一个“金蝉脱壳”的妙计,在一个夜里把队伍全部撤走,只留下旗帜在阵地上,并弄来许多羊,把羊倒吊起来,前边两条腿放在鼓上,羊被吊得难受,放在鼓上的两条腿不停乱动,于是把鼓敲得“咚咚”地响。金兵日夜听到鼓声,没疑心,也不敢发起进攻。等了几天,金人才发觉中计。但此时,毕再遇的队伍已经走得无影无踪了。这就是著名的“悬羊击鼓”掩护撤兵的故事。[1]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594082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0 4: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