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郑伯奇(1895~1979)
释义

§ 郑伯奇(1895~1979)

§ 正文

中国电影剧作家、小说家、文艺理论家,左翼文学运动开创者之一。陕西省长安县人,1895年 6月11日生于西安。名隆谨,字伯奇。幼年家贫,小学毕业后考入陕西省会农业学堂;15岁加入同盟会,16岁参加辛亥革命。其后以公费入南京民国大学政治专修科,后转上海震旦大学初级预备班读书。1917年去日本,先后就学于第一高等学校(东京)留学生预备班、第三高等学校(京都)、京都帝国大学。在日本留学时加入创造社。1926年回国,到广州中山大学任教,并在黄埔军官学校任政治教官、兼入伍生部政治教官。1927年在上海从事革命文艺工作。1929年,曾任上海艺术剧社社长,1930年2月,当选为左翼作家联盟常务理事,同年参加左翼戏剧家联盟。1932年,任职于良友图书公司,并与夏衍、阿英一起进明星影片公司,任顾问和编剧,与阿英等合作或改编《盐潮》(1933)、《泰山鸿毛》(1933)、《时代的儿女》(1933)、《华山艳史》(1934)、《到西北去》(1934)、《女儿经》(1934)等电影剧本。还用郑君平、郑平子、席耐芳等笔名在上海《晨报》的“每日电影”副刊上发表电影批评与理论文章,与黄子布(夏衍)合作翻译苏联В.И.普多夫金的《电影脚本论》和《电影导演论》,单独翻译了狄莫辛柯的《电影结构论》等理论著作,主编《电影画报》等刊物。30年代撰写的部分电影评论文章,收入《两栖集》(1937)。抗日战争时期,曾在重庆任郭沫若主持的文化工作委员会委员。1943年冬回西安,1944年起任教于陕西省师范专科学校,1945年曾主编《秦风日报、工商日报联合版》的副刊“每周文艺”。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西北大学教授;1950年任西北军政委员会文教委员会委员、西北文联副主席。1951~1952年创作秦腔剧本 《血训图》 和《史惠贞劝夫》,1953年被选为中国文联委员、中国作家协会理事,1954年任中国作家协会西安分会副主席。1979年 1月25日去世。

§ 配图

§ 相关连接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594082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19 4:38: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