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长信宫灯
释义

长信宫灯 - 概述

长信宫灯,西汉。

通高48厘米,人高44.5厘米。出自西汉中山靖王刘胜妻窦绾的墓葬,作跪姿宫女执灯形,通体鎏金,璀璨夺目。宫女穿宽袖长衣,梳髻,戴巾;灯盘、灯座及执灯宫女的右臂处可拆卸;灯盘中心有一钎可插蜡烛,灯罩与灯盘可转动开合,便于调节灯光亮度和角度。宫女右臂为烟道,烟经底层水盘过滤后,便有烟而无尘,可减少室内的烟炱以保持清洁。灯上有九处刻铭,计65字,其中有“长信”二字,为汉文帝皇后窦氏所居宫名。长信宫灯造型优美,构造精巧,为汉代灯具中的杰作,体现了古代匠师的创造才能以及当时的科学技术水平。

1968年于河北省满城县陵山出土。 现藏于:河北省博物馆。[1]

长信宫灯 - 介绍

长信宫灯长信宫灯通体鎏金,作宫女跪坐执灯形象。宫女梳髻覆帼,着深衣,跣足。由头部、身躯、右臂、灯座、灯盘、灯罩等部分组成。各部分可拆卸,灯盘可转动。灯罩可开合。宫女体臂中空,右臂为烟道,可将灯烟导入器内,以保持室内清洁。灯上刻铭文九处,内容包括灯的重量、容量、铸造时间和所有者等。因刻有“长信尚浴”字样,故名长信宫灯。

通体鎏金,作宫女跽坐持灯状,中空。整体由头部、身躯、右臂、灯座、灯盘和灯罩六部分组成,各部均可拆卸。宫女着广袖内衣和长袍,左手持灯座,右臂高举与灯顶部相通,形成烟道。灯罩由两片弧形板合拢而成,可活动,以调节光照度和方向。灯盘有一方銎柄,内尚存朽木。座似豆形。器身共刻有铭文九处65字,分别记载了该灯的容量、重量及所属者。因灯上刻有“长信”字样,故名“长信宫灯”。

据考证,此灯原为西汉阳信侯刘揭所有。刘揭文帝时受封,景帝时被削爵,家产及其此灯被朝廷没收,归皇太后居所长信宫使用。后来皇太后窦氏又将此物赐于本族裔亲窦绾。此灯做为宫廷和王府的专用品、礼品,可见它在当时也是很珍贵的。长久以来,长信宫灯一直被认为是我国工艺美术品中的巅峰之作和民族工艺的重要代表而广受赞誉。这不仅在于其独一无二、稀有珍贵,更在于它精美绝伦的制作工艺和巧妙独特的艺术构思。

长信宫灯一改以往青铜器皿的神秘厚重,整个造型及装饰风格都显得舒展自如、轻巧华丽,是一件既实用、又美观的灯具珍品。堪称“中华第一灯”。采取分别铸造,然后合成一整体的方法。考古学和冶金史的研究专家一致公认,此灯设计之精巧,制作工艺水平之高,在汉代宫灯中首屈一指。

长信宫灯 - 出土

长信宫灯由考古学工作者白荣金在1968年对满城汉墓中窦绾墓(今河北省保定市满城县西南约1.5公里的山崖上)的发掘作业中发现。现藏于中华人民共和国石家庄市河北省历史博物馆“满城汉墓”展区。

考古学家在宫灯灯身上辨识出“阳信家”的铭文,周长山等部分学者据此推测长信宫灯原属汉代阳信夷侯刘揭(前179年受封为侯)家中所有,《史记》记载刘揭之子刘中意因参与“七国之乱”而遭到废黜,封国与家财收为国有,长信宫灯被送入皇太后窦漪的宫殿“长信宫”浴府使用。故又增加了“长信宫”字样的铭文以示宫灯易主。

窦绾与窦漪有亲戚关系,推测长信宫灯由窦漪送给窦绾,窦绾所以死后宫灯便随她葬入墓内。灯上还有“长信尚浴”字样,故发掘出土后被命名为“长信宫灯”。此外学者赵化成等认为依照汉代“阳信家”青铜器的出土记录,包括长信宫灯在内的大量“阳信家”铜器均属于汉武帝之姊平阳长公主(阳信长公主),故长信宫灯最早属于哪位皇室成员尚没有确实定论。

长信宫灯 - 结构

长信宫灯

宫灯的形态为一梳髻的跣足侍女跪坐在地,手持铜灯。整件宫灯通高48厘米,重15.85千克。由头部、右臂、身躯、灯罩、灯盘、灯座6个部分分别铸造组成,头部和右臂可以组装拆卸,便于对灯具进行清洗。宫灯部分的灯盘分上下两部分,刻有“阳信家”铭文,可以转动以调整灯光的方向,嵌于灯盘沟槽上的弧形瓦状铜版可以调整出光口开口的大小来控制灯光的亮度。右手与下垂的衣袖罩于铜灯顶部。宫女铜像体内中空,其中空的右臂与衣袖 形成铜灯灯罩,可以自由开合。

燃烧的气体灰尘可以通过宫女的右臂沉积于宫女体内,不会大量散逸到周围环境中。灯罩上方部分残留有少量蜡状残留物,推测宫灯内燃烧的的物质是动物脂肪或蜡烛。宫灯表面没有过多的修饰物与复杂的花纹,在同时代的宫廷用具中显得较为朴素。

灯上刻铭文九处,共65字,内容包括灯的重量、容量、铸造时间和所有者等。如:“长信尚浴,容一升少半升,重六斤,百八十九,今内者卧”(位于灯座底部)。

长信宫灯 - 外观

宫女梳髻覆帼,着深衣,跣足。由头部、身躯、右臂、灯座、灯盘、灯罩等部分组成。各部分可拆卸,灯盘可转动,灯罩可开合。宫女体臂中空,右臂为烟道,可将灯烟导入器内,以保持室内清洁。灯上刻铭文九处,内容包括灯的重量、容量、铸造时间和所有者等。因刻有“长信尚浴”字样,故名长信宫灯。

灯的形象为跪地执灯的年轻宫女,通体鎏金。宫女头上梳髻,戴头巾,身穿长衣,衣袖宽大。她面目端庄清秀,目光十分专注,头略向前倾斜,神情恭谨、小心翼翼,表现出一个下层年轻宫女所特有的神态。宫女左手持灯盘,右臂上举,袖口下垂成灯罩。灯盘可以转动,灯盘上的两片弧形屏板可以推动开合,以调节灯光的亮度和照射方向。宫女身体中空,烟灰经右臂进入体内,以保持室内清洁。灯的各部分还可以拆卸,有利于清洁。此灯上面刻有“长信尚浴”等铭文共65字,所以被命名为“长信宫灯”。长信官灯将灯的实用功能、净化空气的科学原理和优美的造型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整个造型自然优美、舒展自如、轻巧华丽,是一件既实用、又美观的灯具珍品。

根据铭文考证,此灯是公元前172年(汉文帝时代)铸造的。灯的最初主人是阳信夷侯刘揭,后来刘揭子中意“有罪国除”,此灯被没收进少府的“内者”(官名),归长信宫所有。长信宫是皇太后居信的宫殿,文帝的皇后窦氏是刘胜的祖母,景帝时为皇太后,很有权势。后来窦太后又把此灯送给了她娘家族裔中的一位叫窦绾的女子,窦绾将铜灯视为珍宝,死后就将灯随她埋入墓中。

长信宫灯 - 相关资料

长信宫灯与金缕玉衣等一同出土于汉中山靖王刘胜之墓,据考证,长信宫是汉景帝时皇太后窦氏(景帝之母,刘胜之祖母)居住的宫殿,此灯原是宫中之物,由窦氏送给她心爱的孙儿的。

1973年,中华人民共和国邮电部发行一枚“长信宫灯”邮票(编73,面额8分1973年11月20发行)。2000年10月,国家邮政总局再次发行出土文物“长信宫灯”“错金博山炉”“朱雀衔环杯”“蟠龙纹铜壶”一套4枚邮票(2000-21,面额80分2000年10月20发行)。满城汉墓中出土的“金缕玉衣”“长信宫灯”图片及介绍文字编入了初中历史课本古代史部分。

长信宫灯现藏于河北省文物研究所。宫灯,是我国特有的手工艺品,它以工艺复杂、做工精良、造型雅致而闻名于世。相传在南朝梁武帝时,我国民间就有正月十五挂灯赏灯的习俗,这种习俗逐渐从民间传到宫中,在唐代,宫灯逐步形成,到了明清,宫灯发展到极致,成为皇家的专用品。

长信宫灯 - 江门东艺宫灯

宫灯,顾名思义,就是宫廷里的灯。为帝王之家的照明工具,以其雍容华贵、充满宫廷气派而闻名于世。

1279年,江门新会崖门发生了一场改朝换代的宋元大海战,自此南宋灭亡。大战后宫廷里的艺人、御师逃难流落到江门沿海一带。此后,汉人常于元宵、中秋等节日张挂花灯,以示怀念并祝愿。自此,江门地区更增添了中原生活饮食文化色彩。这些风俗,传至全国,波及海外。

南宋流落到江门新会的李姓宫灯御师,及其后代们一直操起祖业制造宫灯,约在光绪年,其后人李希焱在江门长堤开设了宫灯瓷业行。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江门被定为通商口岸,商業日催繁荣,对外交往更加频繁, 宫灯行业兴旺发展。1930年,李希焱儿子李发继承祖业,流传下来的宫灯重新开始焕发光芒。40年代中期,出生于印刷世家的李发太太有感于多年内战,担心祖国的文化遗产渐渐流失,于是冒着风险来到北京,用了两年时间流连于故宫紫禁城,用最直接的白描手法将大部分的宫廷饰物一一描绘下来,并记录注释。40年代后期,李发先生将生意渐渐转移到香港,并按太太描绘下来的宫廷用品图案加以改造,制成现代宫灯。并于1949年获得英国结构专利证书,据悉是中国照明工业史上最早的专利。在参加的十二届香港工业展览会中,东艺宫灯由于其做工精致,巧夺天工,六次获得金奖,蜚声海内外。

宫灯不同于现在的任何灯具,是灯具与工艺美术完美结合的产物,在世界上独树一帜,既有实用价值,又表现出东方艺术和我国民族风格,富于文化艺术鉴赏价值。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594082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9 9:0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