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郭梅尼
释义

§ 基本资料

图片

姓名:郭梅尼

职业:记者

籍贯:湖北孝感人

§ 简历

郭梅尼 女,汉族,1935年2月生,湖北省孝感县人,中共党员。历任中国青年报社地方记者、机动记者、记者部主任,以及科技日报社记者部主任等,获奖时任《科技日报》编委,高级记者。 195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中国青年报》记者、记者部主任,《中国科技报》记者部主任,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第三届理事。擅长写人物通讯。1984年被评为全国优秀新闻工作者。1985年获全国三八红旗手称号。[1]  郭梅尼

§ 履历

1935年出生在一个知识分子家庭。

1953年6月,她从共青团武汉市委的一名团干部走上了记者之路,担任中国青年报记者。但是,她既没有上过大学新闻系,也没有受过任何新闻专业训练。凭着满腔热情和勤奋努力,从中国情报地方记者到机动记者、记者部副主任、主任。

195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85年底她参与筹建《中国科技报》

1987年该报改名为《科技日报》,郭梅尼任记者部主任,高级记者,兼任中华全国新闻者协会理事。曾获首届范长江新闻奖、全国“三八”红旗手和全国优秀新闻工作者称号,享受国务院“政府津贴”。美国传记研究会和美国剑桥国际传记中心将她收入《世界名人录》,并聘请她为顾问委员会委员。

§ 才华

郭梅尼长于人物通讯,文笔优美,真挚动人。其优秀作品不仅获得国内外好新闻奖,而且多篇入选中学语文课本。其代表作品有通讯《生命的支柱——张海迪之歌》、《钱三强在居里实验室》、《一个普通的灵魂能走多远》等以及作品集《人生当架几座桥》、《桥梁专家茅以升》等。

郭梅尼的追求

郭梅尼每报道一个重大典型人物,都会引来一大批读者来信,少则几百封,多则数万封。为什么她“酿造”的“蜜”这么甜,她写的人物如此感人呢?郭梅尼从多年的经验中总结出一条真谛:“记者要有一双时代的慧眼,心中要有一杆时代的秤。”她说:“社会是发展的,时代特点也在不断变化,人们的思想和追求也在不断变化。不同的时代,要选择不同的反映时代精神的代表人物。这就要求记者不断学习新事物,研究新问题,站在时代的前列,用一双时代的慧眼,去捕捉时代最新的事物和人物。”她正是靠了一双时代的慧眼,不仅发现了一个个站在时代最前列的先进典型人物,而且能摸准时代的脉搏,抓准这些人物所具有的新闻价值。1979年初,她决定采访数学家张广厚。她为什么要在这个时期采写这个人物呢?郭梅尼了解到,当时全国科学大会刚刚召开,许多青年想攀登科学高峰,为“四化”作贡献,但有些人认为,“文革”期间青春已被耽误,再努力也没有用了;也有一些人想成才,却不知路该怎么走。针对青年中普遍存在的这种矛盾,她着重采写了张广厚这个矿工的儿子,当年数学曾不及格,但经过多年勤奋学习,完成了具有国际水平的科研成果,以有力的事实为青年指出了一条勤奋成才的人生之路。因而在社会上产生了强烈的反响。《勤奋出天才》这篇通讯还获1979年墨西哥国际征文比赛金质奖章。

80年代初,郭梅尼针对广大青年在人生探求方面存在的思想矛盾,采写了张海迪、钟桦、刘玲、徐效钢、曹雁等一批刻苦奋进的青年人物,在广大读者,特别是青年中产生了一次又一次轰动效应;在改革潮流中,她采写了勇于开拓进取的赴美学生袁和的故事(《一个普通的灵魂能走多远》),以及走出科研所到小城镇领办企业的女工程师李毓芬的事迹;在广大农村兴起科技脱贫热潮中,她又推出了一篇力作《星火财神——杨建秋》,并组织编辑了《纪念星火计划实施五周年》系列报道,杨建秋当选为1991年“青年十杰”,星火系列报道受到中央领导同志的表扬。邓小平同志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后,她又倡议并亲自编辑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五十例》系列报道,用典型的实例,生动通俗地宣传了这一科学论断。她自己带头写了开篇《红薯登天梯》,被《人民日报》等转载转播,收到许多来信来电,在社会上产生了大反响。她还采写了一些报道著名科学家的长篇通讯《人生当架几座桥——记桥梁专家茅以升》、《钱三强在居里实验室》、《把五星红旗插上科学之巅——记数学家杨乐》、《火箭老总黄纬禄》等等,在科技界和新闻界产生很大影响。 郭梅尼

郭梅尼笔下的人物之所以能催人泪下,激人奋进,另一个原因是她能充分展示出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真实地再现他们美好的心灵。有人奇怪:凡是她采访过的先进人物,不管是德高望重的著名科学家、还是20来岁的青年、或者是十几岁的中学生,都无不向她启开心灵的宝库。原因何在呢?渐渐地同事们明白了:他们之所以对老郭报以信任和坦诚,是由于她棒出了一颗火热的爱心。1981年初,郭梅尼深深为一名双腿残废、却每天坚持拄着双拐到北京图书馆看书自学的待业女青年曹雁感动了,为了把握住曹雁内心的追求,她在元宵节之夜和曹雁一起冒着鹅毛大雪、踏着滑得像溜冰场一样的路,去为几个孤儿包包子,过马路时险些倒在公共汽车前。采访中,她和曹雁成了好朋友。曹雁和她躺在一个被窝儿里,无话不谈。曹雁搂着她说:“郭阿姨,我没有妈妈,你就是我的妈妈……”

郭梅尼采访作风深入艰苦。一些同行向她探问成功的奥秘时,她说:“我没有什么特殊的本事,不过比你们多下了一些采访的功夫。”她说:“采访是报道成败的关键,也是记者成败的关键。因为新闻必须真实,写稿的全部材料,包括思想观点和每一个细节都必须通过采访得来。”她要求自己尽可能掌握第一手材料,坚持到现场采访。五六十年代,她经常上山下乡采访,和农民吃在一张桌,睡在一铺炕。一次,在河北平山一个深山采访,狼在她的窗下嗥叫。近几年,她已年近50,依然深入农村采访。1990年夏天,她冒着酷热在大别山区采访,尽管大腿长满湿疹,还是爬山越岭,走进一户户贫苦农民家中访问,受到安徽省委书记卢荣景的表扬。1991年在四川省三台县干坝五地区采写《红薯登天梯》时,她冒雨登上红土高坡,双脚粘着五六斤重的泥巴,步行到农户家中采访。不少同志赞叹:“这样的名记者,年纪这么大,还这样深入,难得!难得!”

多年来,她心甘情愿做了大量培养新人的工作,热心为他人作嫁衣,精心编辑了大批稿件。许多慕名而来的读者求她办的许多琐事,她总是尽力而为。她家里摆设简单,都是些过时的旧家具,值得她夸耀的只有一件,就是为她立下汗马功劳的钢笔。她笑着说:“这枝笔太好写了,‘文革’以后我所有的稿子都是用它写的。”郭梅尼常说:“我不图万贯家产,也不求高官厚禄,只想积累思想,积累知识,积累生活,成为一个富有的记者,去歌颂我们伟大时代的新人新事。”这,就是郭梅尼的追求。 [2]

§ 成就

她1953年开始从事新闻报道工作,在实践中自学、探索,在新闻人物通讯的采访写作方面,形成了自己的风格。从1979年至1989年间,她撰写了张海迪、刘玲、钟铧、袁和等优秀青年人物和茅以升、钱三强,杨乐、张广厚等著名科学家的通讯20多篇,有的在国内或国际上获奖,有的作为范文被收入中学语文课本或被其他报刊书籍广泛转载。她的人物通讯注重刻画人物的灵魂,注重折射时代的精神;因此,不论是写著名科学家还是写青年人物的通讯,都常常引起社会的强烈反响和共鸣。她采访深入,作风平易,尤其擅长发掘人物生动形象的细节,来表现人物的个性,这使她的人物通讯真实可靠,具有感人的力量。她的代表作有:《生命的支柱--张海迪之歌》、《一个普通的灵魂能走多远》、《通往科学家之路--钱三强在居里实验室》等。 郭梅尼由于优秀的工作成绩,曾获首批全国优秀新闻工作者称号(甲级)和全国"三八"红旗手称号。[3]

§ 名人语录

“记者工作是一项艰苦的劳动,来不得半点虚假。你花了三份功夫采写,写出来的稿件在读者中只能得三分;你花了十分功夫,写出来的稿件就能得十分;你花了十二分功夫,写出来的稿件在读者中就会产生出十二分的反响。”郭梅尼善于和采访对象沟通,建立深厚的友谊。她的采访决不是你说我记、我问你答的工作关系。她总是真诚地与采访对象进行情感的交流。她认为,每个人内心都有一座宝库,都有一肚子心里话希望向人倾诉。但是,他一定要选择能过理解他、使他信任的人。一个好记者,就是要尽快地推倒记者与采访对象之间的那堵墙,使自己的新和采访对象贴近,掌握打开人物心灵宝库的金钥匙。 [4]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594082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19 3:42: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