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郭文魁 |
释义 | § 简历 北京大学 1915年6月 出生于河南省安阳县。 1937年 毕业于北京大学地质系.获理学士学位,并留校任助教。 1938年 任西南联合大学地质地理气象学系助教。 1940-1949年 任叙昆铁路沿线地质矿产测勘处及资源委员会西南矿产测勘处、矿产测勘处副工程师、工程师。 1945-1947年 公费赴美国留学。在美国联邦地质调查所和垦务局参与金属矿床和水坝地质勘察工作,并在普林斯顿大学和明尼苏达大学进修岩石学和矿相学。 1949年 任中国地质工作计划指导委员会矿产测勘处经济地质科科长、工程师、中国地质工作计划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国科学院专门委员,南京市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1950年 加入九三学社。 1952年 任地质部321队队长、工程师。 1954年 任地质部地矿司有色金属处副处长,地质部资源计划司总工程师。 1957年 先后任地质部地质矿产研究所区域地质与矿产综合研究室主任、地质研究所区域成矿规律研究室主任,兼全国区域地质成矿规律小组委员,地质部地质图编审委员会委员。 1959年 加入中国共产党。 1964年 任地质部矿床地质研究所所长。 1978年 任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领导小组组长、国家科委地质专业组成员。 1980年 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地学部学部委员。 1981年 任地矿部地质研究所名誉所长。 1983年 任北京大学地质系兼职教授。 1985年 任全国金矿地质工作领导小组成员。 1987年 被选为美国纽约科学院院士。 1989年 任中国科学院地学部常务委员,兼国家黄金管理局高级顾问,长春地质学院兼职教授。 1978年起 任中国地质学会常务理事,中国地质学会区域地质与成矿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地质论评》主编。 1981-1988年 任北京市地质学会理事长、副理事长。 1982-1986年 被聘为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委员。 1983年起 任国际矿床成因协会构造委员会工作组成员。 1988年 任中国地质学会名誉理事。 1999年9月16日 病逝于北京,享年84岁。 § 生平简介 《地质论评》 郭文魁,字光甫,河南省安阳县人,1915年6月出生于安阳县太平店村。当他在6岁时就被送至离家35里远的磁县去上小学,从小就磨练了吃苦尚学之品德。当时,旧中国军阀连年混战,民不聊生。历来为兵家所争的中原大地屡遭战火,使他曾数度辍学,更激起他对知识的渴求。他15岁时,远离家乡到北平市立第二中学念外文理科班。是时国势日衰,他更感到知识之重要,在全校演讲比赛时,曾宣扬“读书救国”。1933年他考上了北京大学理学院,由于化学考试成绩优秀,进校后一度想进化学系。由于他对自然地理的浓厚兴趣以及受“矿产乃兴工业、强祖国之本”的见识的影响,欣然选择了当时以李四光先生为系主任的地质系。他勤奋学习,从二年级起成为获得奖学金的优秀生。1937年毕业即被留任助教。然而,“七·七”事变,日寇侵华战火燃烧至华北、华中。他随学校转移,经长沙、香港、越南,于1938年春辗转到昆明,在西南联合大学地质地理气象学系任助教。流亡生活之艰辛,使他更感到促进祖国强大之必要。为适应抗战期间国家对矿产资源的需要,他先后参与云南易门铁矿与永胜铜矿的地质调查工作。继而辞去教学工作,于1940年起先后在叙州府(宜宾)—昆明铁路沿线探矿工程处、西南矿产测勘处、资源委员会矿产测勘处工作。至1945年的5年间他一直在滇东、川西一带从事地质填图与矿产调查工作。1945年他通过考试公费赴美国留学。先后在美国联邦地质调查所和垦务局参与美国著名铁、铜矿床和水坝地质的勘查,并随普林斯顿大学的布丁顿(A.F.Buddington)教授和明尼苏达大学的格劳特(F.F.Grout)及史瓦兹(G.M.Schwartz)教授钻研岩石学和矿相学。他如饥似渴地学习,吸取广泛的知识和新理论、新方法,以优异成绩获得美国联邦地质调查所的证书。1947年9月他从美国回到南京,任资源委员会矿产测勘处工程师,调查研究四川、广西、湖南的石油与煤田地质,论述了湖南资兴东江水坝地质和台湾地下水地质。 1949年4月,南京解放。矿产测勘处受到政府和人民极大的关怀和重视,先由南京军管会领导;又先后改由华东工业部、中央财经委员会、中国地质工作计划指导委员会领导,迅速地参与了全国矿产普查勘探工作。郭文魁任经济地质科科长、工程师、中国地质工作计划指导委员会委员,还被聘为中国科学院专门委员,并被选为南京市人民代表大会代表。迎面而来的大量工作和从未想过的荣誉使他切实地感受到科学和祖国命运息息相关。 1952年地质部成立,任命他为321队队长,负责安徽铜陵铜官山铜矿的勘探及其邻区的普查找矿工作,同时进行队部基建和队伍的扩大、训练等工作。不到两年时间,321队已由开始的数人发展为130余人的勘探大队,超额探明了初勘储量任务,为铜官山铜矿的扩建提供了初步依据。1954年,他被调到地质部地矿司任有色金属处副处长、工程师。除管理工作外,还指导铜矿峪铜矿的勘探,协助编写个旧锡矿勘探报告。1956年,他参加地质部代表团赴苏联考查金属矿产普查勘探工作,回国后担任地质部资源计划司总工程师。 1957年,地质部组建科研机关,他就开始了地质科研生涯。在现中国地质科学院系统内历任室主任、研究员、所长、博士生导师、名誉所长、学位评定委员会主席等职。此外,还兼任国家科委地质专业组成员、全国金矿地质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北京大学地质系和长春地质学院兼职教授。他长期身兼多项要职,工作头绪繁杂,但他对行政和科技管理工作不分巨细,认真负责,勤勤恳恳,兢兢业业。他长期超负荷的工作,为中国地质科学院矿床所和地质所的建设和发展起到相当大的作用。 他一生酷爱地质事业,呕心沥血,取得了多方面的成就,撰写科学论文和报告共有百余篇,多次受到政府和学术界的奖励。他多次出国访问,参加重要的国际学术会议,为中国地质学、矿床学走向世界做出重要贡献。他在中国外地学界享有盛誉,被聘为国际矿床成因协会构造委员会工作组成员和美国纽约科学院院士。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地学部学部委员、地学部常务委员。他1938年参加中国地质学会,1941年参加古生物学会,1945年参加美国矿物学家协会。曾担任北京地质学会副理事长、理事长。现任中国地质学会名誉理事,《地质论评》主编。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理事,中国地质学会区域地质与成矿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 郭文魁在地质学领域涉足较广。他注重野外第一手资料的获得,坚持理论联系实际,不断开拓和深化矿产形成基本条件的研究,为祖国经济腾飞找出更多的矿产资源。 § 找矿事业 《中国地质》 郭文魁认为野外地质工作是地质科研的基础。当他刚刚步入地质领域不久,在北京大学地质系四年级做毕业论文《北京西山二叠纪玄武岩》的调查研究中,发现被人们认为是侵入岩床的辉绿岩,实质上为喷发的玄武质熔岩,并完全可与西南的峨嵋山玄武岩对比。实践的火花使他开始意识到地质事件的发生与发展有其客观规律性,需要不断进行实践总结。从此,他注重野外地质工作,着意学习获取第一手地质资料的各项知识和本领。 抗日战争时期,他在滇东川西一带进行地质调查,没有准确的地形底图,就是凭着一个罗盘,一把锤头,一盘皮尺,一个气压计这些简单工具,填出10多幅1∶10万的路线地质调查图及攀枝花铁矿区地质简图。首次在滇东发现了该区奥陶纪地层、中奥陶统的鲕状赤铁矿,并论述了四川攀枝花钒钛磁铁矿的结晶分异堆积成因。与业治铮一起初步建立了滇东北奥陶系与志留系的完整剖面。他还论证了海西期滇北古陆之形成,发现了滇东北的第四纪冰川作用,描述了滇东北构造的基本格架,确定了威宁弧之存在并提出迤东运动和曲靖运动。在这些成果的获得中,不仅磨练了他的毅力,丰富了野外工作经验,使他更注重掌握在野外地质工作中正确地获取第一手资料的本领。 50年代中期,地质队伍迅速扩大,地质工作程序和获取样品方面知识极需普及提高。他就在会议和杂志上介绍自己的经验,发表了《有色金属普查与勘探中探样及样品处理问题》,《关于制定和执行地质勘探设计的一些问题》等文章。60年代,国家地质矿产资源普查勘探和科研工作已全面展开,一些先进仪器设备及探矿方法引入地质领域,野外地质工作基本功是否还有用?他于百忙中在《中国地质》发表了《在地质工作实践中加强严格的基本训练》一文,再次强调野外地质工作正确获取第一手资料的重要性。 他自己更是身体力行。在繁杂的管理工作中仍坚持野外工作。有时为了获取有意义的薄片,亲自和磨片工人一起研究制片。 矿产和经济有着密切关系,有人称矿床地质为经济地质,经济发展中急需矿产也就更为矿床工作者所重视。客观要求他们找出更多所需的矿产资源,这是一项很严肃、很艰巨的工作。 解放初期,郭文魁和段承敬一起调查了南京周围的矿产资源,指出安基山铁帽十分发育,是一个有远景的金属矿区。他俩还一同对山东招远金铜矿进行过调查研究,根据矿物组合的变化及不同部位的矿物共生顺序,肯定了深部依然有矿体存在,估算了储量。他主持了铜官山初期普查勘探工作,并论述该矿的成因。他与助手一起总结了中国铜矿工业类型和分布规律。 60年代初,国家急需铬矿,他奉命带领有关地质人员奔赴内蒙古高原,主持了内蒙古索伦山铬矿最终评估的工作。 70年代,国家急需富铁,他又投身于长江中下游宁芜富铁矿研究项目中去。 正因为他注重地质实践,坚持理论联系实际,他的多项调查和科学建议被国家承认和采纳,减少了勘探施工的盲目性,为国家节省了大量勘探经费及投资,取得了明显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 奉献一生 1937年郭文魁从北京大学地质系毕业至今,他的足迹踏遍祖国的山山水水,为地质事业默默地奉献着。 1967年,他身患严重高血压症,在那沉重的精神压力之下,心绞痛突然发作,豆大的汗珠直往下淌,痛得他二天二夜坐卧不安,等他在离太平间一步之隔的特护病房脱离危险之后,他伤心地说:“别的都没什么,只是我这样以后还能跑野外吗?!” 他为了能重新跨山越水,以惊人的毅力和科学的方法与病魔斗争,经过多少次反复,他终于稳住了病情,重新踏上了地质征程。 他虽年逾古稀,仍潜心钻研,博览中外有关文献,发表《金的时空分布特征及成矿作用》。提出寻找“正地貌,低品位,大吨位”的金矿床。又在《现代海洋地壳的成矿作用及其意义》中阐述了浅成火山喷流在成矿中之重要作用。他再一次的论述了类花岗岩成矿作用,指出划分类花岗岩类型的主要参数在时、空上是变量,用以论证类花岗岩来源难做定论。与其有关的大部分金属成矿过程中,类花岗岩的成岩与成矿时间的差距可从数百万年至数千万年。 1988年他率地矿部地质专家组赴海南省进行考察。考察途中,感受颇深,以诗抒情: 伏枥老骥七十三,强学壮年下海南; 环行五指三千里,铁钛宝石白沙滩。 天涯海角望天涯,榴莲园里暂流连; 东山羊后文昌鸡,喜看黄金出山峦。 他热爱祖国的锦锈河山,他把全部精力都扑在祖国的地质科学事业上。为此,他十分关心青年人的成长。他不仅为培养硕士、博士生尽心尽力,而且对中青年同事也是言传身教,为他们与国外同行建立联系,加强合作,为他们出国深造铺路搭桥。郭文魁晚年精神焕发,步履稳健,马不停蹄地坚持工作,室内审阅、写作,外出考察,到各地讲学,他孜孜不倦,硕果累累,是我们永远学习的光辉楷模。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594082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