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小偷》 |
释义 | § 剧情介绍 《小偷》 俄罗斯电影《小偷》讲述战后的苏联,遗腹子桑亚和母亲卡嘉旅行途中邂逅英俊潇洒的军官托杨,卡嘉为其翩翩风度所倾倒,随即在途中的某个城市下车与之开始了自己期待中的新生活,没有料到这个受到左邻右舍欢迎的军官,竟然是个窃贼,骗取了邻居的信任之后,大肆行窃,席卷一空之后,再到另外一个城市故伎重施。 卡嘉对于托杨的恶习心存厌恶,一再规劝,甚至萌生去意,但无奈自己孤儿寡母,无依无靠,虽然托杨不思悔改,态度粗暴,还拳脚相加,但是他的阳刚之气和他所提供的庇护又让卡嘉犹豫不决。桑亚总是幻想自己的父亲突然出现,托杨所灌输的人生哲学和暴力观点让弱小的桑亚折服,托杨的男子气概更让桑亚崇拜,内心中不觉把托杨当成自己的父亲来看待,就在卡嘉终于无法忍受这种生活带来的压力决心离开时,托杨锒铛入狱,于是出现了雪原上,桑亚追逐囚车的一幕。 从此之后,父亲的幻影再没有出现过,桑亚认定托杨就是自己的父亲。母亲卡嘉终因流产导致的腹膜炎死亡,桑亚被送进孤儿院,他一直期待会有和托杨团圆的一天,六年以后当他循着熟悉的歌声找到已经苍老许多的托杨时,他们母子在托杨的记忆中已经所剩无几,托杨对于从前的事情轻描淡写,甚至在提到卡嘉时,跟旁边的人说自己在火车上曾经搞过一个叫卡嘉的。这次托杨期待已久的重逢让他的世界在一瞬间崩塌,如同小时候一样,再一次失禁。就在托杨又一次洗劫得手,扒火车准备奔向下一个目标时,桑亚用自己珍藏了多年的托杨留给自己的手枪,从背后一枪把托杨撂倒在列车的车厢中,徐徐启动的列车,载着托杨的尸体和桑亚扔掉的手枪奔向未知的远方。桑亚从对于父亲的迷恋中清醒过来,以子弹惩罚了托杨的背叛之后,痛苦的埋葬了这一段感情,再不是那个呼天抢地地跟在囚车后面奔跑的孩子。孤零零一个人的桑亚虽然无依无靠的面对着这个世界,但是已经长大了很多。 [1] § 主创人员 导演 帕维尔夏科莱Pavel Chukhrai 一九四六年十月十四日生于莫斯科。摄影助理出身,曾任摄影指导。曾撰写多部剧本。曾以电视作品〈Remember Me As I Am〉荣获一九八七年东京影展最佳 导演奖、以〈People In the Ocean〉赢得一九八一年莫斯科影展特别奖。 主要演员 弗拉基米尔·马什科夫 弗拉基米尔·马什科夫饰托杨 ,演员,电影、舞台剧导演。一九六三年生于杜拉,长于新库兹涅茨克,出身戏剧世家。一九九零年毕业于莫斯科艺术学院。弗拉基米尔·马什科夫 代表作品: 《俄罗斯暴动》、《小偷》、《极限》(1994)、《莫斯科郊外的晚上》(1994年)。 伊凯琳娜瑞尼科瓦Ekaterina Rednikova 伊凯琳娜瑞尼科瓦Ekaterina Rednikova 饰卡嘉, 一九七三年生于莫斯科。一九九四年毕业于州立戏剧艺术学院。曾演出多出舞台剧。 菲利浦夏克Misha Philipchuk 菲利浦夏克Misha Philipchuk饰桑亚,一九八八年生于杜尚别。目前住在莫斯科附近。一九九六年进入影坛。因『小偷』感人的演出,受到瞩目,被誉为继『新天堂乐园』后最佳童星演出! § 影片解析 这部由俄罗斯和法国联合拍摄的电影,政治意味相当的浓厚,可谓是欧美精英对斯大林主义的一次控诉。《小偷》剧照 20世纪90年代苏联解体后,俄罗斯电影在经历了重重困境终于走出低谷,其标志为“反思电影”,出现了以1997年的影片《小偷》(The Thief)为首的一系列优秀影片。 该片反映出俄罗斯人民的自我反省的过程,电影中清晰的表现出了俄罗斯人民的政治上的成长和觉醒。在对待自己国家的历史上的清醒明确的态度,让人看到了俄罗斯人民的思考。 影片一开始就以童年桑亚的视角讲故事,桑亚的视角贯穿全片,童年的桑亚,成年后的桑亚的眼睛代表了那一个时代俄罗斯人的视角。而这个过程是俄罗斯人民的自省的过程。电影中,桑亚,寻找父亲,体认父亲,反叛父亲的过程,就是俄罗斯人民对待斯大林的一个过程。 而在电影前后部分里,童年和成年桑亚的视角相结合中,产生了一个这样的声音,那就是俄罗斯人民检讨历史,反思历史。在桑亚的经历中,概括了俄罗斯人民的成长和觉醒。 反观我们中国关于文革时代的作品,反思的很少,我们中国对于自己国家的伤痕缺乏了正视和思考的勇气。 影片环境设计也让人印象深刻,火车和火车站里,一幅动乱、混乱的嘈杂的景象,而这个也是整一个战争过后的社会真实。 童年的桑亚在战争中失去了父亲,于是渴望寻找到精神上的代理父亲,这是自然的天性使然。而对枪和对军人的崇拜,也是包括桑亚的战后人们的普遍心理。伪装成军人,作为母亲的情人的托杨,于是成为了桑亚父亲的代理者。 而这种崇拜的高潮的地方是,托杨欺骗桑亚说,他是斯大林 的儿子,于是这种对托杨的崇拜,可以理解为人民集体对斯大林个人的崇拜,那个时代就是当时专政时代的缩影。影像中不时出现的广播,斯大林的大画像等,更真实地再现了那个时代的环境。 桑亚甚至把托杨成了精神上的导师,这个导师教导他,要有男子汉的品格,而且要有进攻性。这个,也是斯大林对俄罗斯人民的教导的过程。 托杨,并不是一个军人,而仅仅是一个小偷,而这个军人形象却曾是桑亚心中的信念,是他心目中的精神上的父亲,是对信仰上的斯大林的隐喻。 于是一切出现了裂痕。在最后失去母亲和一切,孤独一个人的过程里桑亚完全长大了,无论是心理还是生理上。 最后,桑亚又遇见了托杨,这个时候托杨已经不是那个风度翩翩的英俊的军官了,而是一个潦倒的困顿的人。桑亚很冷静的把枪对准了托杨并杀死了他。 § 象征 本部影片中,有着强烈的政治影射元素。卡嘉代表了祖国母亲俄罗斯,美丽富饶贫穷善良,托扬代表了斯大林,代表了共产党(即政权统治者),而桑亚则代表了俄罗斯的人民。 故事所发生的时代在斯大林统治的末期,而桑亚开枪打死托杨的时候,已经是赫鲁晓夫掌权的时代。这种时间上的重叠,难免给人联想的空间。偷窃在苏联时期是司空见惯的社会痼疾,他们对于私有财产的扫荡,暗中受到怂恿。索尔仁尼琴的《古拉格群岛》中就说:小偷是所谓的“社会亲近分子”不是斯大林要打击的异己分子,他们受到的惩罚总是很轻,而且在监狱中还被有意识地用来摧残政治犯。本片选择一个惯偷作为故事的主要人物,不能不说是有含义的。 沙皇的漫长的专制统治所造成的歧路彷徨、积贫积弱和她皈依共产主义的选择之间有着内在的联系,越是联想,会发觉似乎卡嘉桑亚和托扬三个人关系中的每一点都有所暗喻。托杨一再使用各种花招摆脱警察。他胸口的刺青。他笔挺的军装功不可没。专制社会对于暴力的依赖使得军人这样的职业带有一种中世纪神职人员的味道,他们都是服务于某种信仰或者说是主义。这样的身份也就不可避免的具有特权。 《古拉格群岛》中说,这些惯偷最喜欢在胸口刺上斯大林或者列宁的头像,这和他们佩带的十字架或者是圣母像一样虚伪。斯大林几个字具有魔咒一般的效力,仅仅是展示身上的领袖头像纹身就让一切的盘查成为多余。可见那个时代荒谬的个人崇拜之疯狂。 托杨向桑亚诡秘的声称自己是斯大林的儿子,托杨要桑亚潜入民宅,而桑亚站在梯子上面畏缩不前,托杨马上搬出苏维埃和斯大林来吓唬桑亚,这种对于儿童的蒙蔽和利用,似乎在暗示俄罗斯人民被蒙蔽和利用。每一次托扬向众多房客献殷勤的时候都不免要在祝酒的最后加上为斯大林干杯,他的伪善假意和房客们的激动形成讽刺。 托杨这个惯偷身上也具有犬儒主义者一般的智慧,嘲弄这个社会所标榜的价值。所有的暗喻表现了导演对于国家和民族命运的关注和对于普通人命运的悲悯。 § 获奖情况 影片曾获1997年威尼斯国际电影节国际青年评委会大奖 意大利议会主席会金徽章奖 1998年奥斯卡奖和金球奖最佳外国语片奖提名。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594082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