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邓晓芒 |
释义 | § 简介 邓晓芒,男,1948年4月生,湖南长沙市人,1982年武大哲学系硕士研究生毕业,获硕士学位,现任武汉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西方哲学研究所所长,中华外国哲学史学会常务理事,专攻德国哲学,亦研究美学、文化心理学、中西文化比较等。[1] 武汉大学哲学系外国哲学学科带头人,中华外国哲学史学会常务理事,湖北省哲学史学会副会长,《德国哲学》主编。 晓芒先生长期从事德国古典哲学研究,直接从德文翻译、研究和解读康德哲学,使国内的康德研究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立足于西方自古以来的“逻各斯精神”和“努斯精神”对黑格尔辩证法的解读,使国内的黑格尔研究焕发了生机,并对整个西方哲学和文化精神提供了一种系统的研究方法;创立“新实践美学”和“新批判主义”,积极展开学术批评和文化批判,介入当代中国思想进程和精神建构,在学术界和思想界有很大的影响力。 2009年11月3日,邓晓芒教授正式加盟华中科技大学哲学系,组建了校一级的“德国哲学研究中心”。代表性著作 《思辨的张力》、《康德纯释理性批判指要》(合著,)、《黄与蓝的交响》(合著,)、《冥河的摆渡者》、《灵之舞》、《人之境》、《灵魂之旅》、《新批判主义》; § 经历 1948年4月生,湖南长沙人。 1964年初中毕业后即下放农村插队, 1974年返城,当过临时工、搬运工, 1979年以初中学历考入武汉大学哲学系,攻读西方哲学史的硕士学位,师从陈修斋先生、杨祖陶先生。1982年获硕士学位并留校任教, 1987年任讲师, 1988年任副教授, 1989年任教授, 1993年评为博士生导师。 § 荣誉 主要著作《思辨的张力——黑格尔辩证法新探》获国家教委首届人文社科优秀成果二等奖 《康德〈纯粹理性批判〉指要》,获教育部第二届人文社科优秀成果二等奖 2006年以译著康德“三大批判”独自申报并获得教育部第四届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 § 作品 著作 《思辨的张力——黑格尔辩证法新探》(获国家教委首届人文社科奖二等奖) 《黑格尔辩证法讲演录》 《邓晓芒讲黑格尔》 《康德纯释理性批判指要》(合著,获教育部第二届人文社科奖二等奖) 《黄与蓝的交响——中西美学比较论》(与易中天合著,获教育部第三届人文社科奖三等奖) 《康德哲学诸问题》 《康德哲学讲演录》 《冥河的摆渡者——康德的<判断力批判>》 《康德<判断力批判>释义》 《实践唯物论新解:开出现象学之维》 《中西文化视域中真善美的哲思》 《灵之舞》、《人之境》、《灵魂之旅》(此三书又合称《邓晓芒文学与文化三论》) 《新批判主义》 《徜徉在思想的密林里》 《从寻根到飘泊》 《人论三题》 《中西文化比较十四讲》 《哲学史方法论十四讲》 《古希腊罗马哲学讲演录》 《西方美学史纲》 《西方哲学史》(与赵林合著) 译著 康德《实用人类学》 康德《自然科学的形而上学基础》 康德“三大批判”即《纯粹理性批判》、《实践理性批判》、《判断力批判》(杨祖陶校,获第四届中国高校人文社科成果奖一等奖) 胡塞尔《经验与判断》(合译)。 在专著和译著之外,邓晓芒还发表论文(含译文)200余篇。 代表性论文 西方形而上学的命运--对海德格尔的亚里士多德批评的批评、中国百年西方哲学研究中的八大文化错位、全球伦理的可能性:“金规则”的三种模式。 § 评价 邓晓芒之所以鼎鼎大名,不仅仅因为术业有专攻,而是一位活跃的公共知识分子,他以鲁迅为榜样,强调知识分子的社会批判责任。例如,在2005的“思想界炮轰文学界”事件中,邓晓芒就与丁东、崔卫平、傅国涌、众多思想学术界的学者向当下中国文学开炮,认为中国作家已经日益丧失思考的能力和表达的勇气,丧失了对现实生活的敏感和对人性的关怀,文学已经逐渐沦落为与大多数人生存状态无关的“小圈子游戏”。邓晓芒认为,除了对社会历史形态的批判,中国作家缺乏终极关怀和思考,缺乏对人性深层次的思考。“恐怕是因为中国文人天生有一种经不起诱惑的本质”。 § 事迹 邓晓芒曾经做过三件令学术思想界刮目相看的事情: 其一是,在1999年,邓晓芒的一位博士研究生因为缺少核心期刊上发表的论文,被武汉大学学位委员会拒绝授予学位。邓晓芒因学位委员会的决定“不公”,愤而提出辞去博士生导师。1999年之后,邓晓芒自动停招了一届研究生,后来在校方的劝说工作下,邓晓芒“心软”了,才同意继续招收研究生。 其二是,在2001年,邓晓芒领衔在《博览群书》杂志上发表了一篇题为《是可忍,熟不可忍》的文章,对湖北省哲学(1994-98年)优秀成果评奖中的学术腐败现象进行痛斥,称之为“学术腐败在政府评价体制中的一次公开的粉墨亮相”。邓晓芒并指名道姓批评“身居湖北省社联主席、国务院学科评议组哲学组副召集人高位的武汉大学前校长、武汉大学哲学系教授陶德麟”,并讥讽陶德麟是“年届七旬、在中国哲学界神通广大、却不曾写过任何一本个人学术专著的‘著名哲学家’”。 其三是,在2006年,邓晓芒和邓正来、方流芳、陈平原、贺卫方等著名学者向“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中国社会科学院,及各大学、地方社会科学院诸位领导”联合发出了一封《关于抵制学术腐败与学术不端行为的公开信》,陈言当前中国学术不端与腐败现象的存在和猖獗,并不只是一个学者个人道德的问题,更是一个社会在转型时期的结构性问题或体制性问题。因此,对学术不端与腐败的根本整治需要持久而坚定的教育和学术制度的改革。 正因为在邓晓芒身上笼罩有一层炫目的社会批判的道德光环,使其在公共知识界声名鹊起,毫不讳言,邓晓芒在当今中国学术界的地位不谓不高,在公共知识界的影响力不谓不大。[2] § 坑师案 2007年9月15日,有人在天涯社区网站发表了一篇《武汉大学惊爆学术丑闻,无耻教授邓晓芒学术不端坑蒙老师》的文章,作者署名为“高原草根”。 网站惊爆丑闻 此文痛斥邓晓芒申报教育部第四届高校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时,故意省略了《康德三大批判新译》的校对者杨祖陶教授的名字,以邓晓芒个人译作的名义申报并获得哲学类一等奖,一人独吞了奖金及荣誉。该文作者认为邓晓芒的无耻至少有二:一是见利忘义,在利益面前不择手段,为了贪图名利竟然连自己的恩师也要坑蒙拐骗。二是剽窃他人成果,把两人合作成果据为已有,这是典型的学术不端、学术腐败行为。除此之外,作者疾言厉色地批评邓晓芒给他的“恩师”杨祖陶先生带来了巨大伤害,“杨祖陶先生已经年迈体衰”,无精力也不屑与弟子邓晓芒计较,所以呼吁有关方面“惩治邓晓芒的学术不端行为,还杨祖陶先生一个公道”。 [2] 武汉大学声明 关于“武汉大学惊爆学术丑闻,邓晓芒学术不端坑蒙老师”一文的声明 个别网站上出现署名为“高原草根”的文章:“武汉大学惊爆学术丑闻,邓晓芒学术不端坑蒙老师”(下称高文)。本着对学术事业负责的态度,哲学学院会同校社会科学部对高文反映的情况进行了调查。调查结果显示,高文所述与事实完全不符。现将主要不实之处公布如下: 一、高文称“邓晓芒在申报教育部第四届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时,却偷偷隐去了在译著上花费巨量心血的合作者杨祖陶先生的名字,把全部成果窃为已有,在申报表上的‘作者’栏赫然只填写自己的名字。”事实是:1、教育部社政司2005年12月印发的《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申报评审表》中根本没有“作者”一栏。2、从邓晓芒填写该表的档案看,申报人的确只填写了“邓晓芒”三个字。这样填写,是与教育部社政司“关于第四届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申报工作的通知”中的相关要求相符的。该通知第四款第2条明确要求,“合作研究成果必须由第一署名人申报”。3、在该表的“合作者情况”一栏,填写有“杨祖陶”的名字及相关介绍。4、在该表“成果内容简介”及“初审意见(学校学术委员会意见)”中,前者涉及到作者的内容采用的表述一直是“本人与杨祖陶”,后者是“邓晓芒教授、杨祖陶教授”。 二、经查,“《康德三大批判新译》(共三部)”的“第四届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的获奖证书(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2006年12月14日)上,主要研究者一栏内容为“邓晓芒译,杨祖陶校”。 三、经查,“第四届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成果奖获奖名册”(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2007年4月,北京)中,“《康德三大批判新译》(共三部)”后的内容为“邓晓芒译,杨祖陶校”。 四、经查,该项成果的奖金到帐后,立即在邓晓芒与杨祖陶两位教授间进行了平均分配。 五、经查,高文对杨祖陶先生的心理描写纯属捏造。 杨祖陶教授和邓晓芒教授两人的学术合作与师友之谊,一直被圈内人士传为佳话。高文对两位教授的描述充满了侮辱性的言词,个别网站在未经核实的情况下刊发此文,严重损害了杨祖陶教授、邓晓芒教授和武汉大学的声誉。武汉大学一贯注重学术的声誉,欢迎大家监督,但对于恶意中伤,将保留采取进一步措施的权利。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594082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