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长沙铜官窑遗址
释义

§ 遗址简介

长沙铜官窑遗址长沙铜官窑遗址位于湖南省长沙市望城县铜官镇至石渚湖两岸约5km的范围内,为唐代的一处重要的窑址。总面积100多km2,创烧于唐初,衰于五代。1965年和1978年两次对遗址进行了试掘。主要的窑区分布在兰岸嘴、瓦渣坪、兰家坡一带,现存窑包13处。出土瓷器品种繁多,造型优美。瓷塑的动物玩具极为生动,褐绿色彩绘人物、动植物、自然景物等器物,图案新颖多变,反映了唐代高度发展的瓷器制作工艺水平。器物上的题诗、款识等文字材料,是长沙铜官窑瓷器的重要特征。出土的大量釉下彩器物证明了中国瓷器釉下彩工艺最迟始于唐代而非宋。铜官窑的瓷器曾远销国内外,遗物公布于陕西、辽宁、河南、安徽、江苏、浙江、湖北、广东、山东等地,在日本、朝鲜、印度尼西亚等国也有发现,英国、美国、瑞典等国博物馆也藏有此窑的精品。长沙铜官窑未见于文献记载,它的发现对研究中国的陶瓷史具有重要的价值。

该遗址1988年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即国家公布的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窑址可分为两个窑区。一是铜官镇窑区,沿江千余米,包括蔡家氹、沙湾寺和誓港 3处。另一个是石渚湖区,窑址分布在石渚湖南北两岸,面积约20多万平方米,分布在觉华山、陈家坪、兰岸嘴、长坡、王田坪、石渚等处,包括17个地点。其中兰岸嘴一带的遗迹保存较好,当地俗称瓦渣坪,因此,长沙铜官窑遗迹旧称瓦渣坪窑。

窑区一带蕴藏丰富瓷土,在半边山、觉华山保存有古代开采瓷土的洞坑遗迹,在石渚湖窑区现存圆锥状窑包20余处,窑包附近大都保存有窑场遗迹。1978和1983年曾清理了 3座窑,皆为沿山坡建造的“龙窑”,其中陈家坪窑保存较完好。窑床斜坡式,长34米,宽近 4米,坡度约20度,火膛、火门以及风道、烟孔、烟道、窑床壁用土砖砌成,从第 9层砖开始起券,底部有多层烧结面,窑内残存有匣钵等窑具。

§ 铜官窑瓷器特点

铜官窑出土的三彩瓷壶据调查和考古发掘证实,各窑场烧造的器物有区别,有的以烧造壶为主,有的以烧造碗为主,有的以烧造盘、碟为主等等,这反映在同一窑区不同窑址的生产已有所分工。窑址出土遗物非常丰富,主要有壶、碗、盘、罐、杯、洗、灯、烛台、瓶、盒等生活用具。其次有镇纸、砚滴、笔洗、笔、砚等文房用品。另外还有造型生动的俑和大量象、羊、狮、蛙、鸡、犬、鹅、马、牛、猪等动物形玩具。窑具有匣钵、垫饼、垫环、托珠,工具有碾槽、碾轮、印花模、贴花模、罐耳范等。实用器以轮制为主,附件和零件大多是模制。俑和玩具主要为捏塑。铜官窑所出瓷器胎质细腻坚实,多灰白色,也有青灰、灰黄、酱色等。火候较高,胎外不少涂有一层粉白色衬釉。该窑釉色有青、绿、蓝、酱、黄,还有红釉和少量白釉,白中泛青,釉层较厚,下部多流滞现象。铜官窑的瓷器装饰,以釉下彩绘和釉下彩饰为主要特点,是瓷器装饰技术上的重大进步。这种装饰技法是用铁和铜作呈色剂,涂饰或绘画于未经烧制的瓷器胚胎上,然后再用一层釉覆盖,经焙烧使美丽的色彩从釉下显现出来。釉下彩绘用毛笔绘成, 内容丰富,有人物、动物、花草、山水和图案,还有花鸟类印花,主要饰在器物内底上。贴花主要用于壶和洗上,有花、鸟、鱼、狮、龙、蝴蝶、葡萄、花瓣、人物等。划刻见于瓶、匜、壶等器体上,有鳞片、网格和以梳篦器刻划出的莲花图案。在瓷器上墨书文字是长沙铜官窑的又一特点,多书写于器物的明处。内容多为五言民歌,其次是谚语、俗语,少数为题记、款识。在窑区中出土有元和三年 (808)、开成三年 (838)、大中九年(855)、大中十年(856)等纪年的窑具和器物,为窑址烧制年代提供了准确的资料。

长沙铜官窑遗址长沙铜官窑瓷器品样式多,实用美观,产品远销国内外。遗物分布于今陕西、河南、安徽、江苏、浙江、广西、山东、辽宁、湖北、广东等省区,销往日本、朝鲜、菲律宾、印度尼西亚、巴基斯坦、伊朗、伊拉克、埃及等地,几乎所有唐代外销瓷出土的地方都有铜官窑的瓷器。其中背水壶和贴花图案具有浓厚的中亚和西亚风格。在扬州还发现一件题有阿拉伯文“真主最伟大”的背水壶,说明它有专为适应销往国的需要而生产的瓷窑。

§ 现代铜官窑

长沙铜官窑陶瓷望城县铜官镇为全国著名的“五大陶都”之一,方圆十里,炉窑林立,遍地皆陶,号称“十里陶城”。从“长沙窑”遗址出土的陶瓷证明,远在1000多年前,这里就已有了陶瓷的生产,并首创釉下彩工艺,技艺精湛,成为中国艺术百花园中一朵绚丽的奇葩。从石渚湖至铜官镇,沿湘江河岸现存19处唐代烧窑遗址。从“龙窑”拱起于山坡之上,其势逶迤壮观,堆积厚度达3.7米。1983年清理龙窑两座,得器物1928件。扬州、宁波以及日本、朝鲜、伊朗等国均有唐代长沙窑瓷器出土。长沙窑在萎缩一段时期后,清康熙(1662—1722)年间恢复生产,并逐步演进为以制陶为主,到清末铜官已有陶工数千人。解放后,随着制陶业的繁荣及工艺的改进,产品日益丰富多采,花色日新月异,釉料由原有的绿、黄、黑、白等7种,发展到乌金釉、花釉、黑里红釉、兔毫釉等60多种。产品按用途分为日用陶、美术陶、建筑陶、工业陶和石瓷5个大类,360多个品种。其中有270多个品种畅销海外26个国家和地区。

现今铜官陶器,不仅有人们熟悉的缸、坛、罐,而且有五光十色的款式新颖的杯、碟、壶、盆,以及配套齐全的茶具、餐具、啤酒具等各种日用精陶制品。尤其成套的石瓷餐具、茶具大量出口,深受外商欢迎。

铜官的美术陶和建筑陶,是具有典型东方艺术特色的传统名产。如富有风趣、神采奕奕的“老寿星”,文静优雅的“观世音”,神气活现的“财神爷”,逗人喜爱的“和合菩萨”,怡然乐天的“哈哈罗汉”,及抱坛酣饮的“李白醉酒”等等,均造型优美,栩栩如生。还有蹲在庭院门前的绿釉大座狮,神气十足,活灵活现,给人以美的享受。建筑陶中,有金壁辉煌的琉璃瓦,挺拔秀丽的栏杆屏,玲珑精巧的花窗,以及用于古典建筑大屋顶上的麒麟龙凤和各种飞禽走兽陶制品,品种达70多个,釉色20多种,典雅古朴,别具风格,闪烁着传统艺术的光辉。

§ 历史文化名镇重振古镇雄风

申报湖南历史名镇长沙铜官窑陶瓷城县铜官镇是全国五大陶都之一,系长沙市历史文化名镇。然而,如今这里不少珍贵的历史文化遗迹遭到破坏,有的古迹濒临湮没。记者获悉,为重振古镇雄风,铜官镇已全面启动申报湖南历史名镇工作。

历史 :千年古镇曾经风光

铜官是三国吴楚的交界处,是一座商贸陶瓷古都。铜官古镇紧临湘江,沿江与唐代长沙铜官窑连为一体,长沙铜官窑与铜官古镇有着不可分割的“血缘”关系,号称“十里陶城”,是长沙湘江风光带水上旅游线的主要码头。

《水经注》载:“铜官山,亦名云母山,土性宜陶,有陶家千余户,沿河而居……”指的是铜官镇至石渚河一带的制陶产业。早在千余年前的唐代,铜官镇及其东南瓦渣坪就形成了上千人生产的窑场,长沙铜官窑的瓷壶上,冠有“天下第一”、“天下有名”等字样。

现状 :文化古迹伤痕累累陶瓷玩具记者2006年7月26日在古镇实地采访看到,由于历史变迁和人类活动影响,不少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遭到破坏,有的古迹将濒临湮没。范家窑古窑位于铜官古镇誓港街义渡亭东向的山坡上。窑址周围均被居民住房压盖,只有一处约20平方米的窑基显露地面,仅存原窑墙的砌体砖及窑基砖,大小陶瓷碗器的碎片一层压着一层。誓港街位于铜官古镇北端,与靖港镇隔河相望,街长约700米,宽5-7米,是铜官地区的重要商埠。据介绍,誓港老街最有特色的是街中段的渡船亭,又称“义渡亭”,始建于光绪七年。而现在,由于沿河公路的修建,原誓港老街仅保留一截,街面的麻石大部分被破坏,只在草丛深处可依稀看见长约50米的麻石街的痕迹。

未来:期待保护再现风采

铜官镇的文化古迹虽遭损坏,但许多遗址还在,部分铺面和木楼建筑得到一定程度的保存。如位于昔日誓港街南端进街处的吴楚桥现虽经道路改造,桥面变成水泥路,但桥址还在。泗洲庙至今庙基尚在,庙前一对古樟仍郁郁葱葱。泗洲庙道光十八年重修时,捐资人的功德碑仍保留了下来。更珍贵的是庙中曾用花岗石雕塑的“十八罗汉”在四十年前免遭毁坏后,被人藏在一个防空洞内,至今仍在。

在建设规划中,铜官将着手开发长沙湘江水上精品旅游线,即长沙—杜甫江阁—橘子洲—月亮岛—铜官窑遗址—铜官古镇—杜甫守风亭—靖港古镇—长沙电厂等。修复兴建杜甫铜官守风亭,修复铜官云母寺水运码头。目前,铜官镇已确定加速古镇保护开发的思路,强力打造铜官窑、铜官古镇、靖港古镇旅游圈,期待真正实现保护和抢救历史文化遗产。[1]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594082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19 5:06: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