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郭文昭
释义

§ 生平概况

天津南开中学郭文昭,1916年11月出生于河南省宁陵县郭双堂村。七天丧母,幸赖祖母抚养。八岁就读于本村小学。当时的河南,军阀混战,土匪横行,童年的他常随家人外出避祸。他的家庭终遭匪徒洗劫而衰落。

1931年春,郭文昭入开封中州中学读书,一学期后转到天津南开中学读初二。1932年,他在暑假返家途中遭土匪绑架受重伤,身陷匪窟达四个月之久。获救后又染重病。停学半年后返校随原班读完中学。1936年考入北京清华大学电机系,攻读早就喜爱的无线电技术。 “七七”事变后随校迁往长沙。

自幼饱受兵匪欺凌之苦并亲尝“九一八”事变以后日本军国主义侵略之害的郭文昭,早就种下了忧国忧民之心。在中学时代,他就多次参加天津学生的爱国集会和游q行活动;进入大学后,又受进步同学影响,抗日爱国思想更为明确。1937年冬,南京沦陷,他感到国难当头,读书无用,就和几位进步同学一起弃学前往陕西泾阳安吴堡,进入由共产党人冯文彬、胡乔木主持的“中国青年干部训练班”学习。结业后不久到临潼跟随当时任县长的张锋伯从事抗日救亡工作。张锋伯是中国共产党党员,曾是南开中学教师。张任临潼县长时,积极动员群众筹组武装力量,以应开展游击战争之需,为此遭到国民党顽固派的忌恨。1939年秋,执行积极反共消极抗战路线的重庆国民政府驻临潼军队借故扣押了张锋伯。当地正义人士积极营救,郭文昭亦为之四处奔走。张获释离开陕西后,感到失望的郭文昭遂赴昆明复学于西南联大。

1942年,郭文昭毕业于西南联大后进入重庆国民政府资源委员会属下的昆明中央无线电器材厂(现国营南京无线电厂前身),从事无线电报话机的设计与制造工作。1945年秋,抗战胜利,他随工厂迁往南京,改称资源委员会中央无线电器材公司南京厂,任副工程师和技术副科长。其间,先后亲手修理并设计了多种短波报话机和长波归航机等。

1948年冬,南京国民政府企图将该厂迁往台湾。工厂职工在中共地下党的领导下掀起了反搬迁的护厂斗争。对共产党早有极好印象和痛恨国民党祸国殃民的郭文昭遂也站在这一斗争的前列,主动接受并积极完成当时中共地下党组织交给的工作,在1949年春南京解放前夕,他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南京无线电厂南京解放后,郭文昭积极参加工厂的生产恢复工作。在他任主任的发射机车间,不仅修复了被南京国民政府及其军队丢弃的大批废旧电台,还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野战军赶制了一批进军大西南急用的20瓦发报机。他在这期间亲手设计的150瓦短波报话发射机和500瓦发报机,曾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乃至50年代中期的重要军用通信设备。1950—1954年他在担任南京无线电厂设计科科长期间,组织并直接参与设计试制的71型电台和7512型接收机等重要短波无线电通信设备,均在抗美援朝战争和国防建设中起了重要作用。

1954年7月,他被调到第二机械工业部十局,从此一直在国家主管电子工业的领导机关工作,主要是负责全国通信和导航设备制造厂的新产品开发方面的规划和技术管理工作。先后担任过十局副处长,第四机械工业部通信局技术处处长、通信导航局局长,电子工业部通信广播电视工业管理局顾问等职务。几十年来电子工业中有关通信技术发展的一些重要部署,他都参与了决策和组织实施工作。其间还参与了许多重要通信产品的方案论证、技术协调、技术攻关和技术引进工作。即使在1986年离休之后,他仍然关心中国通信技术的发展,并积极参加中国电子学会、中国通信学会和电子工业科学技术委员会的活动,包括担任《中国电子工业史•通信册》的主编。曾先后被推举为中国通信学会第一、二届常务理事及荣誉会员,电子工业通信科技委主任,电子部科技委委员,中国电子学会会士。

§ 无线电台

无线电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中国无线电工业基础极为薄弱,而国家经济和国防建设却大量需要新的无线电通信装备。这一任务就落到当时仅有的几个破败不堪的无线电工厂的肩上。南京无线电厂就是其中之一。该厂刚被接管时全厂仅剩130多人,生产基本上处于停顿状态。当时被任命为发射机车间主任的郭文昭,不仅率领全车间人员很快恢复了生产,修复了许多废旧的电台,还赶制了多种发射机。抗美援朝战争爆发后,他任该厂设计科科长,领导试制了国家急需的很多无线电设备。截至1954年他调离工厂时,经他亲自参与和组织设计的产品就有十多种。其中,他花力气最大的是150瓦短波报话发射机和2瓦短波电台。

150瓦短波报话发射机是他任第四车间主任时依下达的紧急军品任务而亲手设计的。这一产品也称91型电台,在抗美援朝时作为远程通信的主要设备受到志愿军通信人员的高度评价;抗美援朝战争结束后仍曾大批量生产,在军、民通信中得到广泛应用。

2瓦短波电台也称71型电台,虽然郭文昭不是该产品的主持设计师,但作为设计科科长,他在设计试制过程中不仅起了技术上的组织领导作用,而且亲自参加了方案的选择、论证、电路试验、结构确定、零部件制造等每一个环节的实际工作,为这一产品的问世付出了大量心血。其中,对战术电台的可靠使用甚为重要的防潮问题,曾是工厂遇到的一个重大难题。他提出了机壳密封和机内加防潮剂的解决方案,并组织力量试制出了防潮剂,较好地解决了这个问题。在随后的样机试验中曾发现电台的通信距离不够,这关系到试制任务的成败。正在大家为此焦急之时,由于他提出了在鞭状天线中部“加感”的措施,顺利的攻克了这一难关;后来此电台在生产中又出现频率不稳的问题,他又提出用双金属片进行补偿的办法解决了问题。这个属于我军的第一代携带式短波战术电台,不仅曾在抗美援朝战争中发挥过重要作用,而且也为南京无线电厂早期的迅速发展起了很大作用。

§ 通信工业

战术电台郭文昭长期在国家主管电子工业的领导机关负责通信技术方面的管理工作。电子工业有关通信技术发展的重大部署,他差不多都参加了决策和组织实施工作。

战术电台的半导体化是1963年第四机械工业部成立时,王诤部长亲自抓的一项重要决策。郭文昭自始至终参与了这一工作。在确定技术政策时,他提出了“在战术电台由电子管式改为半导体式时应保持原制式和指标不变”的原则,避免了在制式和技术指标问题上可能引起的争论。对于在半导体电台的研制过程中曾遇到的一系列技术问题,他不避辛劳,先后多次为之组织了技术交流和技术攻关活动。如在小81电台“烧管”问题的攻关中,他曾亲自进行过某一方案的试验。

大型通信发射机和大型电子管的研制与使用关系密切,根据中国大型电子管发展的动向,他经过详细调查研究和组织协调,制定了大型发射机的标准功率系列,并对大型机的发展方向提出了明确要求,指导60年代大型发射机的发展。

60年代末,在总参通信兵部的迫切要求下,无线电多路通信技术开始由模拟制向数字化过渡。一批工厂、研究所和大学纷纷进行增量调制语言编码终端机的研究和试验。但各单位研制的设备格式互不相同,使得同一类设备不能互通。为此,在1974年4月成立了以郭文昭为组长的“增量调制语端机集中设计组”。此设计组的成员由研究所、工厂、高等院校和军内的数字通信专家组成。他们在郭文昭的带领下,集中在国营重庆无线电厂进行了大量试验和反复比较分析,终于确定了使制式、电路和结构全都统一起来的方案。此后各工厂按该方案试制出了含有6路、12路和24路三个品种的第一代小容量数字式语言终端机系列产品,从而使中国数字通信技术开始由科研走向实用,具有重要意义。

70年代以后,他还先后提出并组织了“74系列”及“80系列”民用移动电台、数字微波通信系统、“丙系列”短波单边带电台,以及为出口船舶配套所需要的船用通信设备等重要通信系统的研制,同时积极参加了卫星通信地球站、光纤通信系统等高新通信技术开发试制的协调工作。这些系统的研制成功,使中国通信设备的功能与技术水平提高了一大步。

集成电路80年代,随着国家改革开放政策的贯彻,郭文昭深深感到了中国通信技术与国际水平存在的差距,认识到必须尽快引进国外先进技术才能加快中国通信工业的技术进步。然而,引进技术需要很多外汇,而电子工业中的有限外汇又分配不到通信方面来。郭文昭只好自己想办法,利用一切可能的机会去进行这项工作。1980年,当他得知国家将为其他部门引进一个重要项目时,就千方百计争取把几种通信电台技术列入这个大项目之中,在他不懈的努力下,终于使引进获得成功。接着他又帮助长江有线电厂采用补偿贸易的方式从德国西门子公司成功地引进了较先进的电传打字机技术。此后,他又抓住国家组织的引进海上石油开发技术的时机,为有关通信工厂引进了“远洋轮船组合电台”、“数字微波通信系统”、“无线电自动拨号电台”、“卫星通信”、“程控交换机”和“传真机”等六个通信技术项目。每个项目的引进都倾注了郭文昭的大量心血,从选择国外的引进对象、确定国内的工厂定点,到进行引进技术谈判,出国考察,他都亲自参加。这些技术项目的成功引进对中国通信工业技术的提高,起了积极作用。

1985年,在他退居二线担任电子工业通信科技委主任期间,针对国际上通信产品大量采用专用集成电路、产品设计工作的重心已由对印刷电路板的设计转为对专用集成电路芯片的设计这一动向,热心呼吁在有关通信工厂和研究所推广CAD(计算机辅助设计)技术,除请求上级支持外,他组织有关厂、所集资在清华大学无线电系建立了一个“通信产品专用电路CAD实验室”。此举为许多工厂、研究所培养了人才,并为各厂、所采用CAD技术起了示范作用。

§ 解决技术问题

大跃进由于郭文昭在通信技术方面有相当的理论基础和较丰富的实践经验,所以他虽在国家机关从事组织管理工作,却也经常到工厂、研究所去帮助解决一些实际技术问题。

60年代初,为了贯彻国防工业三级干部会议关于整顿质量的精神,郭文昭先后被派往天津无线电厂和成都无线电厂协助整顿产品质量。这两个工厂在“大跃进”中仿制的两种飞机通信设备,质量问题严重,生产已无法进行,导致工厂处境十分困难。郭文昭帮助工厂从抓质量的管理工作入手,对梳理出的种种问题,提出相应的攻关建议,并帮助落实解决,后来使这两个产品通过了审查考验,投入了批量生产。这不仅为当时中国空军提供了合格的急需装备,而且使两个工厂摆脱了困境。当时的成都无线电厂厂长曾十分感激地向上级领导同志汇报说:“郭文昭为我厂立了大功,应该给他送一块匾!”

70年代初,小81电台试制成功之后,为之配套用的手摇发电机也改成体积、重量大为减小的“永磁交流式”发电机。但在用户试用时发现电压指示不稳,而该厂派去的技术人员一直解决不了,致使问题拖了很长时间。郭文昭详细了解情况后,帮助改进了稳压电路,解决了这一问题。

国营765厂试制的WL—7导航罗盘在中频附近不能工作,其产品设计师请教郭文昭,郭提出了自动改变中频的办法解决了问题。此后,郭又帮助该厂解决了天线指向表针不稳的问题,才使此导航罗盘正常投产。

晶体制造1976年,国营710厂正在投产的坦克电台出现了晶体振荡器在低温下停振的问题,使生产中途受阻,而710厂和晶体制造厂虽然各自都做了大量试验,但始终找不出确切的原因。这时,正好郭文昭到该厂考察工作,遂应邀参与这个问题的处理,在他逐一询问了两个厂的试验设备和试验方法,并亲自参加试验以后,提出了新的试验方法,终于找出了问题的症结所在。此后,通过对晶体的改进,这一难题遂即迎刃而解。

郭文昭在他以通信工业领导机关工作人员的身份到所辖工厂检查工作期间,具体帮助指导技术人员解决此类技术的事例是很多的,所以许多工厂的领导和职工都特别喜欢他的到来。

郭文昭勤奋工作,勇于实践,善于管理,为中国通信工业及其技术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 人物简历

1916年11月24日 出生于河南宁陵县。

1936年 夏毕业于天津南开中学并考入北京清华大学。

1942—1945年 由西南联大电机系电讯组毕业后进入昆明中央无线电器材厂工作。

1946—1948年 在中央无线电器材公司南京厂任副工程师、技术科副科长。

1949—1950年 南京无线电厂发射机车间主任。

1950—1954年 南京无线电厂设计科科长。

1954—1962年 第二机械工业部、第三机械工业部十局副处长。

1963—1975年 第四机械工业部通信导航局技术处处长。

1975—1981年 第四机械工业部通信导航局负责人、局长。

1982—1986年 电子工业部通信广播电视局顾问。

1986年— 离休。

§ 主要论著

1 郭文昭.大力发展中国通信事业为四化建设和国民生活服务,见《世界通信年报告文集》,北京:电子工业部通广局,1983,3—8。

2 郭文昭.地面战术电台的发展与回顾,见:回顾与展望。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1989,429—431.

3 郭文昭.国外通信事业和通信技术的发展.北京《经济参考报》 ,第445期,1983年9月6日。

4 郭文昭(主编).通信工业部分,见《当代中国的通信工业》 ,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1985.[1]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594082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3 2:14: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