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邺城遗址
释义

§ 历史

邺城遗址由南北二城组成。

北城

邺城遗址地图

始建于春秋齐桓公时(公元前685—644)。战国时,西门豹为邺令,曾在此投巫修渠。

两汉时为魏郡的郡治所在地,东汉末为冀州牧袁绍驻地。官渡之战后,曹操击败袁绍,攻占邺城,建安十八年(公元213年),曹操为魏公,定都于此。并广拓城垣,兴建宫殿,在城内高筑钢雀、金虎、冰井三台。

魏文帝黄初元年(公元220年)曹丕定都洛阳,邺仍为五都之一,称邺城为北都。西晋时,邺城多为皇室镇守。东晋十六国时期的后赵(公元329—350年)、冉魏(公元350—352年)、前燕(公元357—370年),北朝时的东魏(公元534—550年)、北齐(公元550—577年),均以邺城为国都。[1]

公元577年北齐灭亡后,北城逐渐衰败。

南城

南城是东魏高欢所建,北齐时拓建后,城市建筑规模宏大,殿宇豪华富丽,相传宫殿的门窗皆以金银为饰,以玉为石,椽伏斗拱用沉香木制成,浮雕奇禽异兽,房瓦以胡桃油浸泡,墙壁用丁香粉涂刷。城西的仙都苑中有五岳、五海,殿阁巍峨,气势非凡。五海之一的北海设置密作室,室内有各种木制人,有的会演奏乐曲,有的会行礼烧香,奇妙无比。隋代以后南城逐渐衰落,后来毁弃不用。[2]

§ 规模

邺北城

据《水经注》记载:邺北城东西七里,南北五里,城门7座,南面3座,东西面各1座,北面2座。经实地勘探的东、南、北三面城墙和城西北的金虎台、铜爵台基址,城南北1700米,东西2400米。城墙宽15~18米。现已确定门址位置的为:南面自西而东的凤阳门、中阳门、广阳门;东面的建春门;西面的金明门;北面的广德门。城内发现大道6条,分别通向各面城门,并将城内划分为几个功能不同的区城。建春门、金明门之间的东西大道,将城分为南北二区。北区中央为宫殿区,西边是苑囿,东边是“戚里”。宫殿区已探明 10 座夯土建筑基址;宫殿区以西,即文献记载的铜爵圜的位置( 后赵时为九华宫),也探明4座夯土建筑基址。金明门以北,是著名的“三台”,自南往北为金虎台、铜雀台、冰井台。金虎台基址保存较好,现存南北 120米,东西71米,高 12米,铜雀台基址仅存东南部分,南北50米,东西43米,高4~6米,两台相距83米;冰井台基址尚未探明。南区是一般衙署和居民区,有3条平行南北向干道通往南面三门,中间中阳门大道向北正对宫殿区中央部位,形成中轴线,路面宽17米,是邺北城最宽的道路。

邺南城

据《邺中记》记载:邺南城“东西六里,南北八里六十步”。文献记载邺南城有14座城门,南北面各3座,东西面各4座。经实地勘探,已探出东、南、西三面城墙,其北城墙利用了邺北城的南城墙。城址东西2800米,南北3460米;城的西南角和东南角,均为圆角;在东西南三面城墙外部发现有加强防御的“马面”设施,并有环绕城墙的城壕。北面的 3座城门系利用邺北城南面的城门。其他三面已确定门址位置的有南面的启夏、朱明、原载3门,西面的纳义、乾门、上秋3门,东面的仁寿、中阳 2门等门址。城址北部中央为宫城,已探出宫城的西、北、南三面有宫墙,南北约 970米。在宫城内有建筑基址10多座。经发掘的有朱明门、乾门、朱明门通向宫城的大道(即全城的中轴线)和城壕等。朱明门为南城正门。经对门址全面发掘,发现三个门道,中门道宽 5.4米,东西两门道宽 4.8米,门道之间的隔梁宽皆 6 米,门道进深 20.3米,门墩宽(东西) 84米。门墩两侧分别有向南伸出两段南北城墙,长约33米,两墙尽端各有一座方形台基与之相连,这两座方形台基应是双阙基址。这种在城门(罗城)两侧突出有巨大的双阙,文献虽有记载,但经考古发掘的遗址,在中国尚属首次。这种形制与后来的明清宫城午门是相似的。[3]

§ 考古发现

1957年考古工作者对邺城遗址进行了首次勘察,发现由于漳河的改道和历史上频繁的泛滥,北城遭受了严重的破坏,地面遗迹残存很少,南城则全部被河道白砂所覆盖。北城现存的地面遗迹很少,只有位于城西垣上的铜雀、金虎二台基址和一些夯土台基。铜雀台的台基已经残缺,东西长60米,南北宽20米,高3米。金虎台东西长约70米,南北长约120米,高8~9米。两台的周围出土了很多砖、瓦等建筑构件。南城的平面呈长方形,四面共开辟有城门14座。除在城址的周围发现了东魏、北齐时期的砖瓦等建筑构件以外,其余的遗迹已经荡然无存。

邺城遗址现已发现的有:地表上残存的金凤台(金虎台)和铜雀台遗址、曹魏古柏、汉代夯土台榭、砖瓦、历代碑刻、北朝佛造像等珍贵文物以及北朝皇家寺院遗址等古城考古发掘现场。

遗址

邺城遗址铜雀台遗址

金凤台遗址:位于邺北城西北隅,建安十八年(213)修造,原高8丈,有房屋135间,为当时曹操大宴群臣、举行大典的主要场所。目前残存夯土高12.5米,南北长122米,东西宽78米,上建有仿古建筑十四间,设有建安文学展、六朝帝王展。

铜雀台遗址:位于金凤台北80米处,建安十九年(214)造,原高10丈,为三台之主台,有房屋109间,是当时曹操登台赋诗、处理政务、检阅军事操演的要地。目前保存夯土高5米,南北60米、东西22米。

地下潜伏城门:位于邺北城南墙下,漳河河床内,南北52米,砖砌券顶高4.7米,宽4米,城内外地面落差7.2米,外为古代战壕。

曹魏古柏:位于邺南城朱明门大道右侧的三教堂院落,高21米,树冠直径26米,胸围6米,中原罕见。

北朝皇家寺院遗址:位于邺南城朱明门大道左侧,面积30万平方米,仍保存有夯土塔基、砖涵、柱刹石。夯土南北40米,东西36米,高5米。整个院落位于地表下1.2米,有山门、僧房、围墙遗存。2002年中国社科院考古所、河北省文物研究所对塔基进行了发掘,出土有大量珍贵文物,属当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是中国最早的地宫埋葬制度的实物。

文物

邺城遗址出土遗物种类较多,其中以瓦的数量最多,可分为3个时期。东汉至曹魏时期的板瓦、筒瓦多深灰色,表面饰绳纹,里面为布纹,瓦当皆圆形云纹;十六国时期的板瓦、筒瓦多青灰色,质粗糙,表面多素面,筒瓦或饰篮纹,里饰布纹,瓦当面有“大赵万岁”、“富贵万岁”等铭;东魏北齐时期的板瓦、筒瓦多为黑色或黑灰色,质细密坚硬厚重,表面光滑,里饰布纹,常有文字戳记,瓦当均为莲花纹。此外还发现绳纹砖、陶人面纹饰件、石雕螭首、柱础等。

邺城遗址

2012年3月,文物工作者在邺城遗址挖掘出土2895件东魏、北齐石造像及残件。经发掘,邺城考古队在一个边长3.3米、深三四米的近似正方形的埋藏坑内,共发现2895件石造像,包括佛像和菩萨造像及大量残片。石造像多为汉白玉和青石质地,还有非常少见的贴金和彩绘佛像出土。这些石造像大的如真人般大小,小的有20至30厘米。有的手或足部缺失,有的被砸成数块,与历史上毁佛事件有关。文物专家表示,这次发现数量之多、规模之大、年代之久,在河北省佛教考古史上尚属首次,在全国也属罕见,为研究佛教文化的传播和发展提供了难得的实物证据。[4]

§ 考古价值

邺城作为魏晋、南北朝的六朝古都,在中国城市建筑史上占有辉煌地位,堪称中国城市建筑的典范。

邺城分为邺北城和邺南城,邺北城东西7里、南北5里,外城门7个,为东汉曹操所建。邺南城东西6里,南北8里,外城门14个,设东市、西市等。建设布局合理、结构严谨、中轴对称,对隋唐的长安城、洛阳城、元、明、清三代都城(今北京)以及公元七世纪的日本奈良平城京的构建颇具影响。

而西北隅的三台(金凤台、铜雀台、冰井台)因与建安文学有着密切的联系,在中国文学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

§ 遗址保护

邺城遗址1979年12月,邺城遗址被公布为临漳县文物保护单位。

1982年7月23日,被河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河北省文物保护单位。

1988年1月5日,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02年完成了《邺城保护总体规划》的编制评审,邺城遗址保护列入了国家重点支持的36家大遗址之一,并列入国家、省、市“十一五”重点建设项目。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594082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19 3:48: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