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邺 |
释义 | § 邺城简介 自公元前11世纪商王国灭亡之后,1500年前,这里再度崛起,成为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从东汉末年起,历经两晋十六国、南北朝时期,先后有曹魏、后赵、冉魏、前燕、东魏、北齐等6个王朝在这里建都,达126年。是后赵皇帝石虎让名都邺城奢侈发展到空前的高峰。公元580年,邺城被毁,当时的相州、魏郡、邺县南迁至安阳城,安阳亦称邺。 邺城初建于春秋时期,相传为齐桓公所筑。公元前439年,魏文侯封邺,把邺城当作魏国的陪都。此后,邺城一步步成为侯都、王都、国都。战国时,西门豹为邺令。他治河投巫的故事,几乎妇孺皆知。曹魏时建北邺城,东西长7里,南北长5里,外城有7个门,内城有4个门。曹操还以城墙为基础,建筑了著名的三台,即金凤台、铜雀台、冰井台。曹操和他的儿子们在这里宴饮赋诗,造就了著名的三曹七子,为后世留下了“建安风骨”的美誉,是为我国文学史上的一段佳话。邺城位置 东魏建南邺城,东西长6里,南北长8里18步。增修了许多奢华建筑,如太极殿、昭阳殿、仙都苑等。 那个唱着“天苍苍、野茫茫”的东魏主高欢,不仅在这里兴建楼台庙宇,还在这里安置了能自己演奏器乐的机器人,留下不朽的美谈。这一时期,统治者特别崇尚佛教,不惜动用大批力量修建佛教石窟寺,为我们留下了许多不朽的文物名胜,如灵泉寺、万佛沟、北齐石窟、响堂山石窟、洪谷寺风景区等,其中一些景点与著名的少林寺有着千丝万屡的因缘。 邺下是如今安阳市的代称。这缘于从北周末与隋初以来,邺县、魏郡、相州长期治邺城,在人们心目中形成的一种习惯认识,认为它们的治所就叫邺城,于是安阳始称为邺。隋开皇三年(583年)相州改称魏郡,至隋末又改魏郡为邺郡。邺郡治所在安阳,更增强了安阳称邺的力度。宋代相州又称为邺郡,相州是正名,邺郡是赐名,那时每个府州都有一个赐名,以备封爵。宋以后,安阳的正名无邺和邺郡之称,也没有了赐名,但邺、邺城、邺郡已成了城或彰德府的别名或雅称,这是一种习惯上的称谓。加之古邺县已废,安阳已完全继承了邺这个名称。例如,明代崔铣著《彰德府志》又别称为《邺乘》,这里的邺即指彰德府。明谢榛有《邺下秋怀》诗,清安阳人王槐一刊《邺下四子诗》等皆称安阳为邺、邺城、邺郡。自民国,安阳仍以邺相称。清末至民国初年安阳有《邺华日报》(安阳人王幼侨创于宣统三年),后有《邺声报》。民国7年(1918年)安阳鼓楼上题有“邺下壮观”匾额。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在安阳城内东设新邺镇,西设古相镇;城外东设邺东乡,西设邺西乡。 1947年四月中旬,中共晋冀鲁豫中央局和边区政府决定,以平汉铁路以东、漳河之南、洹河南流线以西,设立邺县。当时所以取邺县这个名字,就是考虑到安阳一带本称邺,是古邺地。但是,当时没有固定治所。直到1949年3月,第四野战军南下路过安阳时,邺县驻地才向安阳城边移动。从以上邺城、邺县、邺郡的设置和沿革可以清晰地了解安阳称邺的历史。 § 东汉邺城 东汉建安十八年(213)魏王曹操营建的王城。城址在今河北省临漳县西南漳水之滨。后赵、前燕、东魏、北齐等朝代都先后定都于此。 据文献记载,邺城平面呈长方形,东西长7里,南北宽5里。有两重城垣:郭城和宫城。郭城有7座城门(南面3座,东、西各1座,北面2座);城中有一条东西干道连通东、西两城门,将全城分成南北两部分。干道以北地区为统治阶层所用地区,正中为宫城,内有举行典仪用的建筑和广场。宫城以东为宫殿、官署。官署东为戚里,是王室、贵族的居住地区。宫城以西为禁苑──铜雀园,其中有粮仓、武器库和马厩;园西北隅凭借城墙加高筑成铜雀、金虎、冰井等三台,平时供游览和检阅城外军马演习之用,战时作为城防要塞。东西干道以南为一般居住区,划分为若干坊里;3条南北向干道分别通向南面3座城门,中轴线大道北通宫城的北门──端门。城的东门外为对外交往和设市之地;迎宾馆──建安驿设于此。邺城的西门外有大片皇家苑圃和水面,曹操曾在此操练水军。为供城市用水,引漳河水从铜雀三台下流入宫禁地区,一部分河水分流至坊里区,从东门附近流出城外。 邺城的主要宫殿毁于西晋末年。公元 334年后赵石虎迁都邺城时,沿用曹魏时的布局重建。公元6世纪北齐在城南增建新城,史称邺南城。 邺城的规划在中国古代城市规划史上有重要意义。它继承了战国时期以宫城为中心的规划思想,改进了汉代长安宫城与闾里相参、布局松散的状况。邺城是一个功能分区明确、结构严谨的城市,主要道路正对城门,干道丁字形相交于宫门前,把中国古代一般建筑群的中轴线对称的布局手法扩大应用于整个城市。这种布局形式对此后的都城规划如隋唐长安城等有很大影响。 § 邺城辉煌 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原地区富庶繁盛的大都市之一。魏王曹操﹑后赵﹑前燕﹑东魏﹑北齐先后在此建都。邺本有二城。北城为曹魏在旧城基础上扩建﹐东西七里﹐南北五里﹐北临漳水﹐城西北隅自北而南有冰井﹑铜爵﹑金虎三台。近代漳水南移﹐故址大都已在漳水之北﹐即今河北临漳县西南邺镇﹑三台村迤东一带。南城兴建于东魏初年﹐在今漳水之南﹐东西六里﹐南北八里六十步﹐较北城大﹐在今河南安阳县境内。 邺原为东汉末年冀州治所﹐河北平原统治中心。韩馥﹑袁绍前后为州牧居地。建安九年(204)﹐曹操破据有邺城的袁氏残余势力﹐领冀州牧﹐即以邺为根据地经营河北。继而为丞相﹐封魏公﹐晋爵魏王。此后﹐东汉名义上的都城在许(今河南许昌东)﹐实际政治中心是魏都邺城。 曹丕代汉建魏后迁都洛阳﹐邺长期为北方商业和军事大城市。魏文帝黄初二年(221)﹐以广平(今河北鸡泽东南)﹑阳平(今河北大名东)﹑魏(治所在邺)为“三魏”﹔同时又以长安(西汉故都)﹑谯(魏帝本贯)﹑许昌(汉献帝旧都)﹑邺与洛阳合称“五都”﹐足见邺之重要。 十六国时﹐后赵石虎将都城从襄国(今河北邢台西南)迁至邺城﹐改太守为魏尹。此后汉人冉闵建立魏国﹐亦都于此。前燕慕容灭冉魏﹐初都于蓟(今北京)﹐后亦迁都于邺。前秦苻坚曾以王猛为冀州牧﹐居邺。北魏孝文帝立相州﹐以邺为州治。东魏天平元年(534)﹐高欢入洛阳﹐立孝敬帝﹐迁都于邺。北齐亦建都于此﹐改魏尹为清都尹。北周武帝建德六年(577)﹐灭北齐﹐改邺为相州魏郡治所。周静帝大象二年(580)﹐大丞相杨坚企图代周之际﹐相州总管尉迟迥从邺起兵讨伐﹐失败。杨坚焚毁邺城﹐千年名都化为废墟。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594082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