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金上京会宁府遗址 |
释义 | § 历史背景 金上京会宁府遗址1115年金太祖阿骨打建元称帝后,奠都于此。据《金史》、《奉使行程录》等记载,金太宗、熙宗时陆续营建。1138年建号为上京,府曰会宁。海陵王于贞元元年(1153)迁都于燕京,号中都,改上京为北京。正隆二年(1157)毁上京宫室,并削上京为会宁府。世宗大定二年(1162)复建宫殿,大定十三年(1173)恢复上京名号。1233年前后,蒙古军攻占该城,后曾设镇宁州,元末明初毁废。 金上京会宁府历经金太祖、太宗、熙宗、海陵王四代皇帝,作为金王朝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中心达38年之久。因其又是金上京路和会宁府的治所,故称金上京会宁府。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据史书记载,太祖阿骨打称帝时,只设毡帐(称皇帝寨),晚年始筑宫殿。金太宗天会二年(1124)始建南城内的皇城,初名为会宁州。金太宗建为都城,升为会宁府。天眷元年(1138)八月,金熙宗以京师为上京,府曰会宁,开始有上京之称。皇统六年(1146)春,仿照北宋都城汴京的规模进行了一次大规模的扩建,奠定了南北二城的雏形。贞元元年(1153)海陵王迁都于燕京,正隆二年(1157)削上京之号,并毁宫殿庙宇。金世宗大定十三年(1173)七月,又重新恢复了上京称号,成为金朝的陪都。大定二十一年金世宗复建上京城。两年后,又内外砌青砖。清初,此城砖石砌筑的城墙外表保存尚好,后"城之楼堞"为阿勒楚喀副都统拆运去建筑阿城(今县治),遂毁 。 § 范围布局 金上京会宁府遗址缩略图金上京城仿照北宋都城的规模建筑,城市布局与汴京(今开封)基本相同,规模宏伟,雄浑壮观。由毗连的南北二城和皇城组成。南城略大于北城,二城均为长方形,平面上一纵一横相互衔接,连为一体,呈NC126状,二城整个外围周长为11公里。虽经800余年的风雨剥蚀和战争破坏,其夯土版筑的城垣仍高达3~5米,颓垣基阔7~10米。城墙断面处,夯土层痕迹依然清晰可辨。外垣平均每隔70~120米筑一马面。在全城5个城角上各构筑角楼一处,为城墙上的重点防御工事。城门9处,其中7处带有瓮城。城外及二城间的腰垣南侧,均有护城壕。皇城则建于南城偏西处,周长近2.5公里。自南向北有五重宫殿基址整齐地排列在皇城南北中轴线上,东西两侧还有回廊遗址。皇城南门两侧有两个高约7米的土阜,对峙而立,称为阙。两大土阜间又有两个小土阜,各高约3米。大小土阜间是皇城南门的3条通道,中为正门(午门),两侧为左右阙门。皇城布局规整、严谨。 § 考古发现 金上京会宁府遗址现在所保留的遗址是金世宗大定年间修复的遗迹。以南北二城墙和皇城内的建筑址保存比较好。南北二城均呈长方形状,城墙周长22里。金上京的城墙为夯土型建筑,墙表砌有青砖,但青砖已被当地居民拆毁殆尽。城墙至今仍高3-5米,个别地段高达7米,基阔在7-10米左右,残垣断壁处黑黄土相间的夯层痕迹和夯花依然清晰可辨。全城外垣平均每隔八O至-百三十米左右不等,就有一处马面突出墙表,现有马面89个,环城原有马面总数约92个。其中北城北垣有11个,南城南垣有16个,二城西垣29个,东垣(包括南城北垣突出部分)24处有28个(其中有两处每处2个,有一处为3个),二城的5个突出角亦已经不存在,这样环城原有马面总数约92个。马面在古代作战时,主要起防御作用。金上京城的马面比较集中在南城的西垣与南垣,说明当时主要足为了防御皇城的安全面设置的。另外,在金上京城外垣四壁之下,出土了大量的擂石和铁箭簇,说明金上京的守卫主要足用矢石进行防御。 金上京南北二城现有城门遗址28处,其中北城北垣1门,东垣1门,西垣1门,腰垣2门,南城南垣2门,除腰垣东侧门址处,均带有瓮城遗迹。这些瓮门多为转角形,是为了增强城门正面防御力量的重要设施。 金上京会宁府遗址南北二城的外垣周围和腰垣南侧均有护城壕遗迹,至今大部分地段仍深如沟壑,这里是筑城取土的同时挖掘而成的,可能是引从上京西来的小河之水入壕,以利防守,在光绪年间,壕中尚有积水。 据文献记载,金上京故城内的宫殿名称很多,见于金太宗时的有乾元殿、明德宫;见于金熙宗时的有庆元宫,敷德殿、宵衣殿(寝殿)、稽古殿(书殿)、重明殿、五云楼、祥曦殿等;见于海陵王时的有勤政殿、泰和殿、武德殿、永寿宫、永宁宫;见于金世宗复修后的有庆元宫。光兴宫、光德殿、皇武殿等。此外,还载有明德殿、时令殿、龙寿殿、奎文殿。此外还有术庙、社稷、孔庙、储庆寺等。 铜镜上京城由相连的南北两座长方形城组成,城垣保存较完好,平面呈曲尺形。城墙夯土版筑,残垣宽 7~10米,高2~5米,有马面,外有护城河遗迹。南城东西宽2148米,南北长1528米,北城东西宽1553米,南北长1828米,5个城角堞楼遗迹尚存。两城共有城门8座,瓮城5座。 皇城位于南城西北部,长方形。南北长 645米,东西宽 500米。南墙保存较好,正中为午门,土筑,现高约 7米,有3条门道。午门以北中轴线上有5座宫殿台基,高 1~2米。第2座殿址面积最大,殿基平面呈“工”字形,两侧有廊庑基址。 在城址内经常发现金代遗物,除大量砖瓦等建筑材料外,还有宋金铜镜、货币、印鉴、银锭、佛像、铁器、陶器、金银器等。城西有一座高10米多的土台,有人考证为阿骨打初葬之地。1961年建立了文物管理所负责保护工作。 § 金上京历史博物馆 金上京会宁府遗址金上京历史博物馆,是目前全国唯一的一处集中收藏和展览金代文物的博物馆。现馆藏金代文物2000余件,其中国家一级保护文物达19件。该馆位于金皇城西`50米处,从此可遥望金太祖完颜阿骨打陵墓。 金上京历史博物馆占地五万平方米,内设九个展厅,地上五个展厅,地下四个展厅。地上五个展厅,包括序言厅,金上京发展历程展厅、经济文化展厅、金源文化艺术展厅和金代铜镜专题展厅。金上京历史博物馆内文物丰富,品位高雅。其中直径43厘米、重12.4公斤的双鲤鱼铜镜,其精美世所罕见。皇帝辇略上的铜坐龙、铸工细腻、造型生动,已被列为哈尔滨千年庆典的吉祥物,束腰状货币“承安宝货”为世界货币史之珍品,此外,宝严大师塔铭志、黄金带跨、战国青铜剑、鉴金佛像等,皆堪称国宝,尤其是该馆的铜镜馆藏有金代铜镜359余面,风格各异,不愧世界文物之一绝。 金上京历史博物馆在98年全国“十佳精品展”中名列第四位。成为金源文化旅游的重要景点。[1] § 轶事 据史书记载,太祖阿骨打称帝时,只设毡帐(称皇帝寨),晚年始筑宫殿。金太宗天会二年(1124)始建南城内的皇城,初名为会宁州。金太宗建为都城,升为会宁府。天眷元年(1138)八月,金熙宗以京师为上京,府曰会宁,开始有上京之称。皇统六年(1146)春,仿照北宋都城汴京的规模进行了一次大规模的扩建,奠定了南北二城的雏形。贞元元年(1153)海陵王迁都于燕京,正隆二年(1157)削上京之号,并毁宫殿庙宇。金世宗大定十三年(1173)七月,又重新恢复了上京称号,成为金朝的陪都。大定二十一年金世宗复建上京城。两年后,又内外砌青砖。清初,此城砖石砌筑的城墙外表保存尚好,后“城之楼堞”为阿勒楚喀副都统拆运去建筑阿城(今县治),遂毁。 § 出土文物 玉具剑 金铛珥 绿地忍冬云纹夔龙绵袍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594082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