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霍洛维茨 |
释义 | § 基本资料 霍洛维茨 姓名:霍洛维茨 生卒:1903年10月1日 描述:钢琴演奏家 籍贯:俄国 § 简历 霍洛维茨 3岁开始模仿母亲练琴,7岁举行独奏音乐会。 17岁在基辅音乐学院毕业后,在哈尔科夫举行了15场独奏音乐会,20岁在列宁格勒连续举行25场演奏会,200多个曲目无一重复,在俄国开始获得声誉。 1924年在柏林演出,获得国际声誉。1928年在美国首演,1960年起公开表演,再度显示他演奏斯卡拉蒂、肖邦、李斯特和其他作曲家作品的才能,1986年以82岁高龄重返苏联,于莫斯科和列宁格勒各举行了一场音乐会。如果说别的钢琴演奏家是香水的话,那霍洛维茨就是制造香水的香水精。 § 评价 霍洛维茨,曾经的“雷神”,一生敲坏斯坦威名琴无数,像他这样的人物,最怕的大约就是惨淡收场。所以拿到这张《最后的音乐会》时,我还曾犹豫了一下,担心会太过失望。还好,莫扎特的Rondo刚响起,就是一颗定心丸。一切正如哈罗德•勋伯格说的那样:“霍洛维茨十分明白自己已经不再是‘雷神’,他那招牌的电光仍时有闪现,但已不是早年的暴烈,而代之以一种温情。他的音色变化万端,节奏收放自如,他将理念、耳、脚、手指完美地融为一体,臻入化境。这是一个全新的霍洛维茨,即便他不似早年那般惊心动魄,换来的回报却是更加伟大。” 一曲肖邦的《英雄波兰舞曲》,若是盛年的霍洛维茨,一定弹得惊心动魄、雷霆万钧,而在汉堡,我们听到的是除却戾气的完美节制,一种人与钢琴的和谐。两年后,霍洛维茨在纽约溘然长逝,汉堡终成绝响。 [1] § 相关电影 霍洛维茨在莫斯科剧情 霍洛维茨在莫斯科 1986年4月20日的下午,4点,天下着雨。几百名莫斯科人打着伞在雨中,旁边,莫斯科音乐学院的大礼堂里,正举行着一场音乐会。雨中的人们一个音符也听不见,他们站在这里只是为了以后能对别人说:“那天,我在那里。” 演出的时间已到,在一片雷鸣般的掌声中,一个瘦小的老人出现在台上。他身穿着蓝状,打着蝴蝶形领结,掌声夹杂着欢呼声,老人不太灵便的走到舞台中央,对着狂热的观众耸耸肩,挥挥手,笑了笑。然后,他轻轻抚了一下钢琴,似把乐器和自己都安置稳当,等待观众沉静下来。 手放在了键盘上,按下了斯卡拉蒂奏鸣曲的第一个音。历史,欢悦、激动的音乐从他手上流淌出来,仿佛宣示着:弗拉吉米尔 霍洛维茨,这位82岁的老人,在阔别祖国六十年之后回来了。 60年前的那天,当22岁的霍罗威茨在边境准备出关时,一位闻知这位年轻钢琴家大名的士兵,将手放在了他的肩上:“你走了,别忘了你的祖国。”霍洛维茨紧张的心放了下来,他知道,这位士兵不会再检查他了,而他的鞋里藏着几千美元,这是他出国后的全部费用。他的签证只有6个月,而他一去便是60年。1942 年,他放弃了苏联国籍。他常说,他不想回苏联。 然而,时至暮年,他却开始生出了一个愿望:在死之前,再看一看莫斯科。1985年,随着美国与苏联间文化交流的恢复,他的回国之行安排好了。这年,他82岁。 听到他要回国的消息,他的侄女艾莱娜马上激动的来信确证。他出国时,她才9岁。在莫斯科机场的休息处,叔侄俩不顾记者的闪光灯和提问就坐在椅子上叙开了旧。 在莫斯科,霍洛维茨拜访了斯克里亚宾的故居。霍洛维茨9岁时,斯柯里亚宾就听过她的演奏。在作曲家生前用过的钢琴上,霍洛维茨位作曲家的女儿叶莱娜弹奏他父亲的练习曲。。。。。。 霍洛维茨在莫斯科CD 莫斯科音乐学院贴出了告示,霍洛维茨将举行演奏会,惊喜传遍了莫斯科。。。。。。 正式音乐会即将开始时,200多名没有票的音乐学院学生,避开警察的防线,钻进礼堂挤满了边道。。。。。。 现在,欢悦、激动的斯卡拉蒂奏鸣曲结束了。可是这首四五分钟的小区还不足以宣泄老人登上舞台为乡亲演奏的欣喜之情,第二手接着是莫扎特的《c大调奏鸣曲》,清新、欢畅、纯净的莫扎特音乐,让劳热更透彻的艺术情怀。斯卡拉蒂、莫扎特的的这两首曲子,是霍洛维茨深为喜爱的,他谈了多少次,可他今天弹得甚至比年轻人还有活力,还要有灵性。82岁的高龄竟然没有在这里印下痕迹,而且,今天圆润、自然、优美达到了他一生从未达到的境界,美得让人难以按耐住心中的喜悦。 接下来是拉赫玛尼诺夫的前奏曲和斯克里亚宾的练习曲。进入角色之后的霍洛维茨,要触及自己与听众共有的心魂了--俄罗斯的音乐。 第三首曲子是,拉赫玛尼诺夫的《g大调前奏曲》。以往多少次的演奏中,霍洛维茨曾在这个美丽的曲子中倾注了无限的优美与幻想的。但今天,味道不同以往,这首小曲的优美与幻想中,精神头出了从未有过的宽阔深情与苍劲感慨。 台下观众的心肯定在为之颤栗,他们肯定从中听到了俄罗斯大地上的歌声,感受到了一个在海外漂泊了60年的老人对这个伟大而饱受磨难的祖国的无限的感怀。许多观众落泪而泣,在这个悲得让人充实、美得让人落泪的曲中哭泣,激动而又幸福。 演奏在莫斯科人的欢呼与泪水中继续前行:肖邦、李斯特、舒曼。。。。。。 大厅以外,世界并不安宁。四时,北非的利比亚遭到了美国空军的轰炸,美国此举也是向敌人苏联的挑衅。但在莫斯科这边,从美国回来的老钢琴家正在为俄国乡亲演奏舒曼的《梦幻曲》。西欧、美国都在转播这场演出,从银幕上关注战争情况的人们,此刻也正从银幕上观看这场音乐会。 远在万里之外的纽约,专栏记者安德鲁 卢莱写道:“看着演出,我的眼睛湿润了。不是悲伤,而是喜悦。当电视镜头从钢琴家的手移到一位苏联听众的脸上时,我发现,他的头正在微颤,闭着的眼中流下了泪水。他不像是敌人。而同时,我的泪水也流了下来。” [2]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594082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