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霍山霍泉 |
释义 | § 简介 传说颛顼画九州,每州均有一座名山为镇。霍山属冀州,因其“巍大隆峻,深厚广博,子诸峰而隶群垤”,故为冀州之镇,位居九镇之首。尧都平阳,以霍山为中岳,因此霍山又名太岳山、霍太山,位列五岳之尊。大禹治水,先登霍岳,随山刊木,奠高山大川,地平天成,万世永赖。商汤建都于毫,盘庚迁都于殷,统治中心移往河南,故以嵩山为中岳,霍山改称中镇。 <<霍山神传>>载称:“霍山神者,苍帝之中子也,生于天灵之纪著雍,赤奋若之岁封冀,总领海内名山。”唐朝建立后,太宗李世民以“霍山神幽赞”,方能破霍邑,斩宋老生,而有大唐,于是敕建兴唐寺、中镇祠于霍山麓,岁岁祭祀,历代相沿。 抗日战争时期,霍山成为著名的太岳抗日根椐地;解放战争时期,陈赓司令员曾在此指挥过著名的大沟战役。霍山不仅有光辉灿烂的历史文化,而且有优美奇异的自然风光。霍山旅游景区开发以来,陶唐峪旅游景区已因“山雄水奇、谷幽石丽”及“尧帝古祠、玉泉圣迹”而声蜚四海,悬泉山旅游景区已因“悬泉飞瀑、古刹凌空”及“大禹行官、夏王山庄”,而名扬五州,七里峪旅游景区已被命名为“国家级森林公园”。龙虎山旅游景区、观堆山旅游景区相继开发,霍山已成为一个集历史文化、山水风光、生态环境为一身的旅游景区,成为一个融朝圣拜佛、休闲度假、聚会观光的旅游圣地。 霍泉又名广胜寺泉,出露于洪洞县东北15km处的霍山山前广胜寺脚下,离下寺不过百米,北魏郦道元《水经注》载,霍水出自霍太山,积水成潭,数丈之深。它由海场、分水亭、碑亭组成。海场为水源池塘,面积约80平方米,依山修筑,源头围护其中,每小时有四立方米的流量涌出,向西流去。霍泉用于农业灌溉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在唐贞观年间,霍泉就可浇灌十余万亩田地,本可造福于人民,但反而给洪洞和赵城两县人民带来沉重的灾难。据《山西通志》记载:“洪赵争水,岁久,至二县不相婚嫁”。在当地土豪劣绅的挑唆下,两县因争泉水,不断打架斗殴,持续了数百年时间。据碑志记载,洪赵两县在唐贞观元年开始分水,当时的分水是在河内垒起石头把水分开,年长日久,石头就发生移动。直到清雍正三年(公元1725年),在平阳知府刘登庸的主持下,将霍泉水“三七”分开,赵城七分,洪洞三分,并建了分水亭,亭下用铁柱分隔十孔,是当年洪洞,赵城两县分水的交界处。以后,又建了碑亭。碑亭内碑文记载分水情况,碑阴刻分水图。解放后成立专门机构,水源得合理使用。 现今,分水亭早已成为历史遗迹。唐“十历大才子”之一李瑞有一首咏霍泉的诗:“碧水映丹霞,溅溅度浅沙。暗通山下草,流出洞中花。素色和云落,喧声绕石斜。明朝更寻去,应道阮郎家。”阮郎家即指环境幽静的美好世界。李瑞诗里期望霍泉能流出美好的世界。 § 泉水出露点集中 ,1956-1993年多年平均流量为3.91m3/s,动态稳定。1958年扩泉后,建有长155m、宽5m、深6~7m的截流槽,槽中大小泉眼108个,均从东侧山边奥陶系灰岩中溢出,属岩溶上升泉。泉水出露标高581.6m。泉水水质良好,为HCO3•SO4-Ca•Mg型水,矿化度536mg/l,总硬度354.6mg/l,水温14℃。 泉域位于临汾盆地东侧基岩山区,地势北高南低,最高峰海拔2530m,最低标高600m左右,山脊呈马鞍状起伏,东坡倾向盆地,西坡切割强烈。年降水量400~600mm。山区河流均为间歇性河流,西侧汇入汾河支流洪安涧河,东侧汇入沁河。 根据《山西省霍泉岩溶水系统研究报告》分析,霍泉不属于全排型泉水,除泉水出流3.91m3/s外,还有0.4m3/s通过西部圪同至耙子里的半阻水边界,潜流补给盆地,故泉域岩溶地下水多年平均总补给量为4.31m3/s。可开采量为3.18m3/s,合10036m3/a万。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594082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