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阴痒 |
释义 | 阴痒,中医病名。以外阴、阴道,甚至肛门周围瘙痒难忍,坐卧不宁为主要表现的妇科常见病证。阴是指阴部,包括外阴、阴道、肛周及股阴,以外阴为多。痒是一个自觉症状,常伴有带下异常。故阴痒一证与带下病常同时兼见,故应互参。阴痒是一个症状,很多全身性、局部性的疾病均可发生阴痒。西医的“外阴瘙痒”可与阴痒互参施治。 § 概述 《肘后备急方》 阴痒,病证名。出《肘后备急方》卷五。又名阴门痒。《妇人大全良方》主张内服龙胆泻肝丸、逍遥散,外以桃仁研膏和雄黄末,或鸡肝纳阴中以杀其虫。或针刺阴廉、曲骨、三阴交。《济阴纲目》之论阴痒生虫 “大全云:妇人阴痒者,是虫蚀所为,三虫在于肠胃之间,因脏虚,三虫动作,蚀于阴内,其虫作热,微则为痒,重者乃痛也。(阴痒生虫,当与肠胃求食之虫不同,仲景曰:风三虫,此当从风木所化,故治法悉以清肝为主) 薛氏曰:前证属肝经所化,当用龙胆泻肝汤逍遥散以主其内,外以桃仁研膏,和雄黄末或鸡肝纳阴中,以制其虫。”历代妇科医籍均有记载。《外科正宗》 、《疡医大全》有较详尽之外治法。本病多与带下有关,治疗上除内服药外,还要配合外治,并应注意卫生,增强体质,做好预防工作。 § 病因病机 本病发生的病因病机,主要是肝、肾、脾功能失常。肝脉绕阴器,又主藏血,为风木之胜;肾藏精主生殖,开窍于二阴;脾主运化水湿。肝经湿热或肝郁脾虚化火生湿,湿热之邪,随经下注,蕴结阴器;或感染虫疾,虫扰阴部,发为阴痒。此外,肝肾不足,精血亏虚,生风化燥,阴部肌肤失养,亦可不荣而痒。临床常见的以肝经湿热和肝肾阴虚为多。 1、肝经湿热:忽视卫生,或久居阴湿之地,以致湿邪虫暨侵入阴部,发为阴痒;或情怀不畅,肝郁脾虚,肝郁化火,脾虚生湿,湿热蕴郁生虫,亦致阴痒。 2、肝肾阴虚:素体肝阴不足,或年老体衰,精血亏损;或久病不愈,阴血不足,生风化燥,阴部肌肤失常,发为阴痒。 § 临床表现 常见证型有:①湿热下注型阴痒。证见阴部瘙痒,甚则疼痛,坐卧不安,带下量多,色黄,质稠臭秽,心烦、口苦,尿赤便干,舌苔黄腻,脉濡数或弦数。治宜清热利湿,止痒。方用龙胆泻肝汤、止带汤等。②感染虫毒型阴痒。证见阴部奇痒难忍,带下量多,色黄脓性,秽臭,或呈泡沫状,或呈豆腐渣样,伴有尿频、尿黄、尿急痛,舌苔黄腻,脉滑数。治宜清热利湿,解毒杀虫,方用蛇床子洗方等。③血虚阴亏型阴痒。证见阴部瘙痒难忍,夜晚尤甚,白带少,阴部皮肤干涩,或见脱屑,或皲裂,心烦口干,失眠,大便干结,舌淡,苔薄白,脉细。治宜养血润燥,祛风止痒,方用养血胜风汤等。 § 诊断要点 阴部瘙痒不堪,甚则痒痛难忍,或伴有带下增多等证,称为阴痒,也称阴门瘙痒。 1、以自觉阴痒为诊断依据。 2、妇科检查及白带涂片检查,以了解阴痒的病因。若外阴奇痒,尤以夜间为甚,白带黄绿色,稀薄呈泡沫状,阴道口粘膜潮红充血,后穹窿及阴道壁有小出血点者,白带涂片可找到阴道滴虫,诊断为滴虫性阴道炎;外阴奇痒,白带多,呈豆腐渣状,大小阴唇红肿,表面有白膜,不易擦去,镜检可见霉菌,诊断为念珠性阴道炎;阴痒并见大小阴唇、阴蒂色素变白,可诊断为外阴营养不良;如阴毛部位及其附近瘙痒,血痂或青斑,找到阴虱及虫卵者,则为阴虱;也有自觉阴部干涩而痒,阴部外表干燥不润者,多为肝肾不足,生风化燥所致。若肥胖阴痒难愈者,要注意排除糖尿病。阴痒的兼症不同,病因各异,务必详察,细加鉴别,方可无误。 § 辨证方法 阴痒发生的病因病机主要是感染湿、热、毒、虫邪,以及肝、肾、脾功能失调,侵扰阴部,或阴部肌肤失养所致。 阴痒的辨证:风胜作痒,走窜如虫爬;风热多红肿;风寒多变白变厚;生风化燥常干涩;湿胜作痒,浸淫流液,带下量多而阴痒。另外,热胜作痒,灼热或溃烂疼痛;虫淫作痒,奇痒如虫爬,带下色深质稠有臭。阴痒的治疗,着重去湿清热杀虫以及调理肝、肾、脾功能,本着“治外必本诸内”的原则,采用内服与外治,整体与局部相结合进行施治。 § 辨证论治 肝经湿热型: 证见: 阴痒,甚则痒痛,灼热难忍,坐卧不安;带下量多,色黄如脓,或黄白、黄赤相兼,或呈腐渣样,多有臭气。心烦少寐,口苦口干,胸闷不适,纳欠佳。舌红或边红,苔黄,脉弦数。 证候分析:由于脾虚生湿,肝经郁热,湿热下注,或感染虫疾,虫蚀阴中,则阴痒。湿热下注,损伤任带,秽液下流,则带下量多,色黄如脓,或泡沫米泔样,其气腥臭,痒痛难忍,心烦少寐,坐卧不安。湿热内盛,阻于中焦,则口苦而腻,胸闷不适,纳谷不香。苔黄腻,脉弦数,为肝经湿热下注所致。 治法: 清热利湿,杀虫止痒。茵陈 方剂:主方萆薢渗湿汤(高秉钧《疡科心得集》)加减 处方:萆薢30克,生薏苡仁30克,黄柏10克,赤茯苓30克,牡丹皮15克,泽泻15克,通草6克,滑石20克,苍术12克,苦参15克,茵陈20克。水煎服。方中苍术、苡仁健脾化湿,黄柏清下焦湿热,丹皮清热凉血,泽泻、通草、赤茯苓、滑石、萆薢清热利湿,鹤虱、苦参、白藓皮杀虫止痒。 如肝经湿热,热重于湿,心烦易怒,胸胁胀痛,口苦而干,便结溺黄,舌红苔黄,脉数者,可改用龙胆泻肝汤。本型应以外治法为主,详见“带下病”外治法。最好是内服、外洗、阴道纳药系列治疗。 肝肾阴虚型: 证见:阴部干涩、灼热瘙痒,或带下量不多,色赤白相兼。头晕目眩,五心烦热,时有烘热汗出,口干不欲饮,腰酸耳鸣。舌红少苔,脉细数无力。 证候分析:肝肾阴虚,精血两亏,血虚生风化燥,则阴部干涩,灼热瘙痒。肾虚带脉失约,任脉不固,阴虚生内热,或带下量少色黄,甚则如血样。阴虚阳亢,则五心烦数,口干不欲饮,时有汗出。精血不足,清窍失养,则头晕目眩,耳鸣。腰为肾之府,肾虚则腰痰。舌红少苔,脉细数,均为肝肾阴虚之象。 治法:滋肾降火,调补肝肾。 方剂:主方知柏地黄汤(吴谦《医宗金鉴》)加减 处方:知母15克,黄柏10克,茯苓30克,山药30克,牡丹皮15克,泽泻15克,山茱萸15克,生地黄15克,白芍15克,何首乌20克,乌梢蛇15克,火麻仁30克。水煎服。方中知母、黄柏滋阴降火。山茱萸、山药、制首乌调补肝肾。当归、白藓皮养血祛风。茯苓、泽泻、地肤子利湿清热,泻膀胱之火。如肝肾阴虚,湿毒乘虚内侵,带下量多,色黄秽臭者,宜上方去茯苓,加土茯苓。 § 外治法 1、阴痒证,尤实证阴痒,应以外治法为主,以阴道冲洗、熏洗、纳药系列治疗,详见“带下病”外治法。 2、虚证阴痒,以内治为主。如属老年性阴道炎,可配合外治法。 3、如属外阴营养不良(外阴白色病损)所致阴痒者,须按该病治疗,外治用中药熏洗盆浴,药以温肾散寒、活血祛风为多。处方:淫羊藿30克,补骨脂30克,蛇床子30克,赤芍30克,大黄30克,荆芥30克,黄精30克。煎水熏洗盆浴,每日l剂,复渣再用,连用20日为1个疗程;经期停用,连用3-6个疗程。并要观察病情变化,排除“外阴癌”。 4、如为阴虱阴痒者,须首先剃光阴毛,然后用中药百部煎坐盆。处方:百部50克,苦参30克,大黄30克,地肤子30克。煎水坐浴,每日1次。 § 验方 方1 组成:葱白21 克、火硝6 克。 用法:水煎乘热薰洗。宜先熏,待温后蘸洗。 主治:阴痒。大蒜 方2 组成:大蒜。 用法:捣成糊状,蘸纱布塞阴道,15 分钟取出,如辣甚可冲淡些用。 主治:阴痒(滴虫性阴道炎)。 方3 组成:绿茶25 克。苦参150 克、明矾50 克(研末)。 用法:加水1500 毫升,煮沸10 分钟,温洗患处。第二次可再煮沸15分钟,然后再洗。每日洗1 剂。 方4 组成:蛇床子50 克、明矾少许、蜂蜜适量。 用法:前2味药研细末,蜂蜜调为丸,每丸6克,外用纱布包裹,系上一线,塞入阴道,每天1 次,连用5 个晚上。 § 注意事项 (1)忌辛辣食品。辛辣食品多食易生燥热,使内脏热毒蕴结,出现前后阴痒痛等症状,从而使本病症状加重。 (2)忌海鲜发物。带鱼、虾、蟹等腥膻之品会助长湿热,食后能使外阴瘙痒加重,不利于炎症的消退,故应忌食。 (3)忌甜腻食物。油腻食物如猪油、奶油、牛油等,高糖食物如巧克力、甜点心等,这些食物有助湿增热的作用,会增加白带的分泌量,并影响治疗效果。 (4)忌烟酒。这是由于烟草中的尼古丁可使动脉血与氧的结合力减弱,酒能助长湿热,故药当禁忌,同样,含酒饮食如酒酿、药酒等均不宜饮用。 (5)宜多食用含维生素B丰富的食物,例如小麦、高粱、芡实、蜂蜜、豆腐、鸡肉、韭菜、牛奶等;宜多食水果和新鲜蔬菜。 § 参考资料 [1] 大唐资料库 http://info.datang.net/Y/Y1064.htm [2] 医学教育网 http://www.med66.com/html/2005/1/li1185844516115002224.html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594082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