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遵义黄粑 |
释义 | § 遵义黄粑 遵义黄粑 遵义黄粑,是中国贵州省遵义市的一种特色小吃,原名黄糕粑。以大米、黄豆浆与糯米拌合,用笋壳叶包、蒸而成。糕色深黄,滋润软糯,芳香浓郁,甜美可口,粒粒糯米镶嵌其中,形似珍珠,玲珑透明。食时一般切片,经蒸、炸、烤均可。黄粑采用优质糯米、黄豆、香米、白糖,经传统手工艺精制而成。食之有补气润肺、滋阴养颜之功效。是大众生活中的珍馐小吃,也是馈赠亲友的上乘佳品。 § 简介 黄糕粑为遵义特产,尤以南白镇所产最为出名。 蜘蛛鸡 黄糕粑的原料为上好的大米、糯米和黄豆。将米磨成粉,糯米蒸熟,黄豆磨浆,掺合拌匀,待浆干后搓揉成团,打成长条形块状,外包斑竹笋壳蒸制而成。 蒸熟后的粑表面黄亮油润,不沾手、不稀皮。上等的黄糕粑切口断面呈金黄色,细腻而油润,其中的糯米粒晶莹闪亮,吃进口中糯而不沾,香甜可口,有冷食或蒸、炸、烤、煎等吃法。切片蒸食,吃起来绵、软、香、糯,滋润爽口。如果是油炸或者烘烤,则外焦内糯,香味浓烈。 先将洗净的粘米与黄豆打制成混合的米浆,再将糯米洗净,放入传统的木甑中蒸煮到七八成熟。然后将打制好的米浆与蒸好的糯米饭倒入大木盆中再行混合,其间还可加入少量的红糖。在大木盆中几经搅拌,待米浆中的水分被糯米饭完全吸收,便可将糯米饭搓打成一个个雪白的大饭团了。紧接着,便用清洗并煮制好的老笋壳叶或大竹叶将糯米饭团依次捆扎好,然后便可全部盛入大木甑中加火蒸煮了。 因为蒸制好的黄粑色泽红亮且味甜,所以一直让人误以为黄粑中加入了大量的红糖以着色调味,其实不然,黄粑的黄润与香甜,完全就赖这漫长蒸煮。混合了黄豆浆汁的糯米饭,在密闭的木甑中经过长时间的蒸煮和发酵,分解出大量的糖分,而糯米饭的色泽也由白变黄,同时也越发的香糯,黄粑也由此而得名,而这也是黄粑的最大特点——本色本味,包味皆由几出。本色本味是食的境界,也是做人的境界,这么看来,黄粑也算颇富性情的一道美食。 经过漫长的20个小时,黄粑出锅了,香气透过湿热的竹叶蒸腾而出。趁热剥去竹叶,黄润晶莹的黄粑跃然眼前,糯香、甜香、竹香扑入口鼻又沁入心田,让人垂涎欲滴,食欲大开。 黄粑采用优质糯米、黄豆、香米、白糖,经传统手工艺精制而成。食之有补气润肺、滋阴养颜之功效。是大众生活中的珍馐小吃,也是馈赠亲友的上乘佳品。 § 相关传说 遵义黄粑 遵义黄粑是一个有着上百年历史的老字号产品。历史悠久,一个关于黄粑的传说为这一精美小吃笼罩上一层神秘的面纱,使食者回味无穷蕴籍着良好的祝愿。相传,三国时期,诸葛亮率兵深入黔中腹地,在交战之前,适逢汉军埋锅造饭,饭香汁浓之际,有探子来报,敌军已临阵前,诸葛亮下令出击。当时酷暑难耐,火头军久等之下,为防食物馊变,将泡久了的大豆连同未熟的米饭一并置于锅内,意欲煮熟存放,并不断往灶内添加柴火。此役穷追敌军上百里。待汉军班师回营,这时食物已蒸煮近两日。士兵饥饿难耐急而食之,感觉此食物不仅色泽黄润,而且味道甘甜。军士饱餐之后,剩余部分舍不得丢弃,就随手扯了几张玉米叶包好,随身携带。十天半月仍未变味。士兵誉为“得胜粑”。当地百姓也尝到这种食品,争相效仿制作,由于色黄并且是蜀汉军中所首制,故百姓又取名“黄(皇)粑”。黄粑这一小吃即开始在民间流传。 时至今日,每逢岁末年底,“酣黄粑”仍是遵义地区农家过年的一件重大事情。腊月二十八九,备好糯米、玉米、黄豆等原料,全家老少围坐火边,用玉米叶包黄粑。金黄的稻草捆扎好后放入大甑之中甑。任屋外雪花飘舞,寒风凛冽,屋内是欢声笑语。待到细火慢甑一个对时(24小时)后揭盖,顿时满屋飘香。 § 制作方法 原料 上等糯米3000克,晚米(粳稻米)1500克,黄豆500克,红糖1000克,斑竹笋壳叶(玉米壳叶也可),麻线20克。 遵义黄粑制作 1、上等糯米、晚米、黄豆均用清水洗净,分别放入盆中加清水浸泡6小时。取出后将糯米上笼大火蒸1小时至熟待用;粳稻米用石磨磨成米粉;黄豆磨成豆浆;以上三种原料加红糖搅匀制成面团,分成500克1个的面团。 2、面团用竹笋壳或玉米壳包裹,再用麻线捆扎后,放入笼中大火蒸6-8小时后,用微火保温一夜出笼即可食用。 特点 色泽金黄,软糯可口,滋润甜香。黄粑制作成熟后,可蒸、可煎、可炸、可烤、可冷食。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594082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