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追星族
释义

§ 现象剖析

追星族

有不少的中学生都可称得上是“追星族”。从影星周润发、张曼玉……到歌星麦当娜、杰克逊…,再到球星迈克尔·乔丹、罗纳尔多……这些“星”们在追星族的心目中光芒闪耀,魅力无穷。对于自己所追的星,或者说自己所崇拜的偶像,中学生们看他主演的每一部影片,听他唱的每一首歌曲,对他的比赛更是一场不缺。不仅如此,他们还疯狂地购买偶像的画册、唱片,收集有关偶像的一切资料;从生辰星座、身高体重、兴趣爱好、服装品牌到恋爱情史……如数家珍。

成人们对中学生的追星现象颇为不解,甚至反感。但追星族们对此却振振有辞,乐此不疲。这其实与中学生所处的这个年龄阶段的心理特点有关:

(1)慕拜心理。中学生们所追的星,男的大多英俊潇洒、风流倜傥,扮演的也多是些义胆冲天、侠骨柔肠的铮铮铁汉;女的则羞花闭月、沉鱼落雁,扮演的也多是些娇媚可人、善良温柔的亭亭玉女;球星也都英姿勃勃、气质逼人,在赛场上更有翻云覆雨、左右全局之势。这些难免让正处在青春期的少男少女们羡慕、迷恋、崇拜甚至疯狂。

(2)从众心理。在中学生中,追星现象很普遍,势力也很大,以致本来没多大心情追星的同学,为了不被看做“落伍”,不被视为“异端”,也自觉不自觉地入了流。

(3)时尚心理。“追星”,在不少中学生看来,就是件时髦的事,至于有没有道理、有没有价值,何必管它那么多?只要有“星”可“追”就足够了。

§ 追星守则

追星族通过分析,应该能明白,追星对中学生或一些年轻人来说是一种正常的心理需求和行为表现,但要把握好分寸:

1.不盲目追星。你所崇拜的应该是真正值得你崇拜的,该不是徒有其表,更应该有高尚的人品和超凡的气度;该不仅仅吸引你的目光,更应该能震撼你的心灵。

2.不疯狂追星。不要滥花时间和钱在追星上。因为,星的光环不应该罩在你的身上,追星也就没有什么可夸耀的,更不应该成了你生活的全部。

3.摒弃狭隘心态。朋友间所崇拜的偶像有同有异,不能因为偶像的不同,就对其他人持排斥甚至敌对的态度。

4.善于从自己所崇拜的偶像身上吸取积极的人生经验。

总之,不要在追星中失去你自己,因为你最终只能成为你自己。不会有任何的改变。

§ 现状调查

追星族学习成绩较好的学生中,有70.3%为追星族,成绩较差的学生中,则只有53.8%。而到了迷的程度的,学习成绩较好的学生占35.9%,成绩较差的学生则占23.7%。

另外,成绩较好的学生更倾向于崇拜演艺圈、文艺界的明星,成绩较差的学生比成绩较好的学生更倾向于崇拜专业人员。广州市穗港澳青少年研究所发布青少年追星行为调查报告,调查显示,成绩好的学生未必会更为理性地对待偶像崇拜现象。

据介绍,本次随机抽样调查了560名中学生。结果显示,目前青少年当中普遍存在着偶像崇拜的现象。从深度上来看,在“如何评价自我的偶像崇拜程度,即崇拜偶像是否到了‘迷’或‘fans’的程度”的题目中,只有27.6%的人认为自己是“迷”,比较理性的。

从性别上看,女生崇拜“歌星、影星或娱乐名人”的比例要高于男生:分别为63.4%与57.6%。从学习成绩上看,学习成绩较好的学生中,有70.3%为追星族,成绩较差的学生中,则只有53.8%。

调查者特别提醒,成绩好的学生并不见得比成绩差的学生会更为理性对待偶像崇拜现象。这应当引起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关注。

至于“我会认为偶像所说的话、所做的事都是对的”、“我不能够容忍他跟其他人拍拖或结婚”等做法,并没有得到多少被调查者的认同,仅占5%~6%。

在调查中,多数青少年喜欢歌星、影星等的原因可以分为三个:第一、偶像们拥有出色的外在特征;第二、偶像们拥有值得向往与学习的成功形象。如有才华、专业能力强,取得成功,有钱;第三、偶像们拥有奋斗精神,具备同情心和社会责任感。

在被调查的青少年中,并没有出现十分狂热、盲目的偶像崇拜者。

§ 历史演化

早在20世纪80年代末就有了粉丝的同意词“追星族”。关于这个词,郭达与蔡明的小品《追星族》诠释得最为生动,它几乎代表了“年轻”、“疯狂”、“盲从”,总之是不成熟的年轻人才会成为“追星族”。

而随着近几年选秀节目的兴起和出版界的发展,早期那个代表着不成熟、疯狂的“追星族”已经发展成为一个新的社会群体——粉丝团,并从娱乐圈发展到了文化圈,不同粉丝团的年龄跨度也从十几岁到几十岁不等。

从演艺明星、体育明星到文化名人,都有一群这样的粉丝对其追崇,这些人自发组成固定的团体,还自封各种有趣的昵称,如“果汁”、“玉米”、“芝麻”、“鱼丸”……

这些粉丝团与之前的追星族不同,他们有组织、有纪律,在追捧明星的同时,又有着各自的正常生活,追星对于大多数的粉丝来说,不再是一种狂热的行为,而是他们的一种娱乐方式和生活方式。

选秀衍生出粉丝文化

对偶像的崇拜,大概从古至今都有。特别是古代的文人墨客,也就是所谓的才子,或许其追捧者并不比现在少。只是古时的人比较内敛,对于自己所谓的“偶像”是一种爱慕或者敬仰。现代社会里比较强调张扬个性,对于偶像的崇拜可以通过自己的方式表达出来。

从上世纪80年代末开始出现过许多疯狂的追星族,有的歌迷见到自己喜爱的歌星而痛哭流涕,有的为见到明星不惜从看台上跳下来,更有甚者,听说自己所追崇的明星要结婚就割腕自尽……追星族前不久,“杨丽娟追星”一事在社会上也引起了不小的轰动。确切地说,这种不理智的个人追星行为与粉丝团的追星还不尽相同。

粉丝团这个称号最初走入人们生活大概是从前些年“超女”、“快男”等选秀活动开始的。当时选秀非常火爆,歌迷们都有自己喜爱的选手,喜欢同一位选手的歌迷组成一个团体,为突出自己群体的特色,粉丝团队还根据所支持的歌手的名字创建了独有的粉丝名称,像李宇春的粉丝团叫做“玉米”,何洁的粉丝团叫“盒饭”,魏晨的粉丝团叫“乐橙”等。后来,选秀活动外的其他明星也有了粉丝团及相应的名称,比如蔡国庆的粉丝团有了“果汁”的称号。

不仅如此,这种粉丝现象还从演艺圈逐渐扩散到体育圈、文化圈,于丹、易中天、韩寒、余秋雨等文化界名人也都相应地有了固定的粉丝群体。

粉丝团已经不是单纯的个人崇拜了,尽管一开始是自发形成的,不过后来就渐渐形成组织管理,并有统一服装、统一口号、统一行动,统一的QQ群,统一的网页……可以说,已经由个人行为完全发展为一种群体行为,并由此衍生为一种“粉丝文化”,被社会大众接受并广泛传播。

理性造就出的粉丝

谢女士是一个十岁孩子的母亲,同时又是一个铁杆“芝麻”。

“我也没想到自己会成为一个粉丝,”谢女士笑着说,“不过现在这种感觉挺好的。”

谢女士告诉记者,对尚文捷最初的印象是从2006年九十月份的“超女”比赛开始的,当时只是比较感兴趣,还没有太大的热情。赛后自己得了一场病,工作上也不太顺利,当时意志比较消沉。后来想到尚文捷一直在坚持,人家都可以坚持为什么自己要消沉呢?

“当时可能也是想给自己找点事情分散一下注意力吧,于是我就加入了"芝麻"。刚开始参加粉丝团还有一些担心,怕这种团队不适合我,经过接触我才发现他们并不是像想象中的那种狂热的粉丝,其实他们都是非常理性的。于是,我和他们自发地组织在中山公园等地开拉票会给尚文捷拉票,很有激情。”谢女士说。

据谢女士介绍,目前她所在的沈阳“芝麻团”大概能有几十人,他们都有家庭、有工作,有大学教师、公司职员、个体老板等,多数都是白领阶层,而且很多人在事业上都是很成功的。大家平时都兢兢业业地工作,有时在QQ群里组织个聚会什么的,也有时大家见个面一起谈谈,赶上尚文捷出新唱片时就一起去扫碟,如果尚文捷要来沈阳就组织准备横幅、礼物之类的东西。

“这种生活让我感到很充实。”谢女士说。

与谢女士相比,小艾(化名)的追星经历似乎对她的影响更大,用小艾自己的话说就是“这几乎改变了我的人生轨迹”。 追星族

“80后”的小艾是蔡国庆忠实的粉丝,小艾从少女时代就对蔡国庆十分崇拜,以至于报考大学时她把所有的专业填的都是新闻系,就是希望将来能够做娱乐记者有机会见一见蔡国庆。

“为了这个愿望我一直在努力奋斗,”小艾说,“现在我终于实现了自己的愿望。”

小艾现在是某报的娱乐记者,也是“果汁”的一员,每逢蔡国庆有活动,只要赶上休息她都会尽量去,这些年来周末去北京、上海参加活动对于她来说是乐此不疲。

粉丝文化仍需要正确引导

尽管现在粉丝团的活动与理念已经越来越趋于理性,不过“艳照门”事件爆发后,粉丝文化再次引起了人们的反思。

“艳照门”主人公陈冠希在道歉信中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我知道香港很多年轻人都崇拜这个社会的偶像,在这方面我没有成为一个榜样。但是,我希望这个事件能够教育每一个人,尤其是我们社会的年轻人,我想我所做的并不是你们学习的榜样。”

不可否认,多数粉丝对于偶像的崇拜只是流于表象,对所谓的偶像缺乏深入的了解,所以这种崇拜即使再理性也难免会存在盲目。

因此,对于粉丝文化的发展,还需要社会进行正确的引导,特别是对于正在形成世界观的青少年,也许偶像的举止言谈会对其成长产生很大的影响。如果能够使其向着积极的方面发展,无疑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但如果不加以引导,很可能会对其产生不良影响,甚至误导其世界观,影响看待问题的方式。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594082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9/21 21:53: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