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顾氏小盗龙 |
释义 | § 资料 顾氏小盗龙 基本资料: 年代:白垩纪早期 地层层序:早白垩世九佛堂组 化石产地:中国辽宁省朝阳市太平房镇 化石编号:IVPP-V13352 食性:肉食 典型体长: <1米 命名者:徐星 类属:[1] Neotheropoda新兽脚类 Tetanurae坚尾龙类 Avetheropoda鸟兽脚类 Coelurosauria虚骨龙类 Maniraptorifromes手盗龙形类 Maniraptora手盗龙类 Paraves近鸟类 Eumaniraptora真手盗龙类 § 名称来源 2003年1月23日,《自然》杂志封面文章发表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发现的四翼恐龙,徐星发现正模标本跟某些标本有后肢与比例上的差异,于是建立为新种——顾氏小盗龙。[1] 属名“小盗龙”有小偷之意,种名“顾氏”则是为纪念为热河生物群做出重大贡献的中国著名古生物学家顾知微院士。[1] § 简介 顾氏小盗龙的腿部和前肢长着较长的羽毛,它们是迄今发现的第一种四翼恐龙。首次关于顾氏小盗龙描述的研究报告发表于2003年,这项发现将对于古生物学家理解恐龙向鸟类进化过渡起到关键性的作用。[2] 顾氏小盗龙正型标本全长仅约77厘米,躯干相对较短,仅为后肢长的44%~50%,尾很长:其以桡骨具突出的二头肌结节、前肢第Ⅰ指很短、单一胸骨平且大、耻骨强烈弯曲、胫骨拱曲等可与赵氏小盗龙相区分。[1] 科学家推测,它们利用四肢覆盖的羽毛,可以从一棵树飞行到另外一棵树——这有点类似于鼯鼠的“飞行”方式。[1] § 特征 顾氏小盗龙最引人注目的特征是其身体上除了发育着绒羽状羽毛外,在其前、后肢及尾后部还发育着非常长的飞羽或尾羽。其前肢上飞羽的分布形式与现代鸟类的相似,初级飞羽约12枚,次飞羽约18枚:前者明显长于后者,前肢外侧的飞羽羽片呈不对称状而内侧的飞羽羽片对称。最不寻常之处是其后肢股骨、胫骨及骨上亦发育有很长的羽毛,其中骨上的最长且其外侧的亦呈不对称状,与前肢上的飞羽类似。第15~18尾椎以及之后的尾椎上发育较长的尾羽,向后逐渐变长。这种羽毛分布形式表明从兽脚类恐龙向鸟类的演化过渡之中,可能经过了一个四翼阶段,同时也表明这类小型的奔龙类可能已具备了一定的滑翔能力。[3] § 历史发现 早期发现 20世纪前,古生物学家威廉•毕比(William Beebe)曾预言恐龙向鸟类过渡进化历程中存在着一种四翼恐龙,但该时期并未发现任何能够支持这些理论的化石证据。[2] 印证 中国古生物学家徐星在中国境内共发现1000多具四翼恐龙化石标本,顾氏小盗龙生存于1.2亿年前,是恐龙家族中体型最小的一种,其体长仅有42—83厘米,体重仅1公斤。[2] § 研究价值 通过仔细研究“顾氏小盗龙”等带羽毛恐龙的化石标本。徐星博士认为,“顾氏小盗龙”的发现为“树栖起源滑翔说”提供了最直接的化石证据。[4]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594082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