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阏伯台 |
释义 | § 简介 阏伯台 阏伯台位于商丘古城西南1.5公里处。据史书记载和民间传说,上古时,帝喾之子契在此为火正,一是管理火种,以便人们可以随时取到火(因此后人又称他为火神)。二是祭祀火星并观察火星的运行,以便及时地告知人们防灾避祸并适时地播种收割。太岁星如果在卯时出现,叫“单阏”,在甲午出现,叫“阏逢”。卯时是早晨,甲年是年干之首,所以“单阏”和“阏逢”比较引人注意。久而久之,观察火星与太岁星之间的关系、位置的火正契就被称为“阏伯”。契死后,人们就在他生前观察火星的高地上葬之,后人称之为阏伯台或火星台或火神台。现存阏伯台如墓状,高35米,周长270米,夯土筑成。层层夯土中夹杂不少汉代的瓦片与陶片,可能是汉代所筑。原来的阏伯台因黄河泥沙多次淤积,隐于现存台下。 § 由来 阏伯 据《商丘县志》记载,“阏伯台在商丘古城西南三里,台高八十尺,周二百步”,是我国古老的天文台遗址,距今约有4500年历史。阏伯台又叫“星火台”、“火神台”、“商丘”。为什么它会有这么多名字呢?古代人们为了观测日、月、金、木、水、火、土等恒星的运行,把天区分成大小不等的二十八个小区,称二十八宿,作为观测时的标志,用来说明日、月和五星运行所到达的位置。其中东方苍龙七宿有一个星宿对着商丘,它就是心宿,又叫火星、商星。这颗星在4200年前,每年都有运行不变的规律,它何时东出、何时南中、何时西落,每年再现的时间都非常准确。 当时阏伯就用这种最简单的办法用肉眼观天来定农时、分季节,告诉人们什么时候开始收割,什么时候开始耕种,用以指导农牧业生产。对火星的这种观测延续了很长时间,一直到公元前11世纪,人们仍然以大火星的变化来指导农时。正因为此台是观测大火星的地方,所以阏伯台又被称为“火星台”。由于阏伯一生不辞劳苦造福于黎民百姓,人们非常敬仰他,把他喻为“火神”,所以此台又叫“火神台”。 他死后,人们就按他的遗愿,将他葬于此地,称这为阏伯台。阏伯以观察星辰的变化确定时节,制定历法,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天文学家,他观星授时的高丘是全世界最早、最原始的天文台。阏伯台上有阏伯庙,又称阏伯祠。 § 商丘 阏伯台下的土丘即阏伯始封之商丘。商丘地名即由此而来。阏伯台在一望无际的大平原上,更显得高大突兀。此台为古代商丘都城一带的最高点,再加之古人认为阏伯台的精气上应商星,所以,自古以来,人们都把阏伯台看作是商丘的象征。 § 阏伯庙 阏伯台上现有阏伯庙,为元代建筑。庙宇有大殿、拜厅、东西禅门、配房、钟鼓楼。殿宇飞檐走兽,金壁辉煌,为典烈的民族建筑风格。明清以来,几经修葺。1981年又重修。每年五月初七方圆数百里的民众前往朝拜,谓之“朝台”,至二月初二方止。朝台赶会者每天多达数万人。 § 【阏伯台的故事】—— 民间传说 在商丘火神村流传传说着这样的故事:阏伯原来是天上的“火神”,因偷着向人间投放火种而违犯了天规,天帝要把他贬到凡间为民。阏伯将要从天上下来的时候,又偷偷将火种藏在身上,带到了人间。时隔不久,阏伯盗火的事让天帝知道了,于是,天帝震怒发了一场大洪水,要淹没人间的火种,惩罚阏伯。 地上的洪水像猛兽一样扑向商,吓得人们四处逃散。阏伯为了保存火种,筑起了高台,搭起了遮雨的棚子,独自一人留在高台上看守火种。洪水退后,当人们从四面八方赶回来的时候,高台上的火种还燃烧着,阏伯却饿死在火种旁。这篇神话中的阏伯可以称得上是东方的普罗米修斯式的盗火英雄。[1]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594082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