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阏伯
释义

§ 历史记载

阏伯

阏伯为帝喾之子,相传为帝喾次妃简狄吞燕卵而生。史载,阏伯与其弟实沈不和,常动干戈。帝喾无可奈何,只好将两兄弟分开。将阏伯封于商丘为“火正”,封号曰“商”,差实沈到大夏,使兄弟终不得见。阏伯死后被称为商星,实沈死后被称为参星。在星宿中二星一个落下的时候,另一个才升起。唐朝大诗人杜甫在《赠卫八处士》一诗中写道:“人生不相见,动如参和商”,其典故就源于此。

§ 有关传说

古时候,们都吃生食,后来由于打雷闪电和刮风等自然原因,形成天然火,把树籽和来不及逃走的野兽等物烧熟了。人们拣了吃,发现熟食比生食好吃得多,于是慢慢学会把食物放到火上烤烤吃。那时候没有现成的取火工具,人们一见打雷触电森林起火,就如获至宝,千方百计想办法保存火种。

有一次,帝喾带着他的儿子阏伯出外巡察臣民,来到一个地方,见这里的人们还拿着生食吃,大都身体虚弱,带有病态。帝喾十分可怜他们,问大家为什么不吃熟食,老百姓回答:“没有火”。帝喾问:“怎么不到别处去找?引来火种,别让它灭呀!”百姓对他说:“找来几回了,有时因为柴草供不上,有时因为洪水泛滥,都灭了。”帝喾四处看了看,果然有被泛滥的河水浸灭火后的灰烬。他不禁长叹一声,心里想:咋能想个办法让火不灭才好。想了一会,他语重心长地对阏伯说:“你看,眼下帮助这里的臣民引来火种,并把火管理好不让它灭,是关系着这里的臣民生死存亡的大事情,你是我最有能力的儿子,我想让你办这件事,如何?”阏伯是个忠诚、听话的人,当即就满口答应下来。从此,阏伯就成了这里的“火正”(管理火的官),这片地方就成了帝喾给阏伯的封地,封号为“商”。

阏伯被封到这里后,终日为火事操劳,忙得饭也顾不上吃,觉也睡不好。他先带领百姓从很远的地方引来火种,并想办法堆成一个土丘,把火种置于丘上,上面搭上一个遮雨的蓬子,这样,天上下雨不能把火浇灭,河水泛滥也不能把火浸灭。然后,他又亲自带领人们四处寻找柴草,由于阏伯的聪明智慧和辛勤劳动,“商”的百姓们不但可以到处生火,而且还能让火经久不息。大家感激阏伯,都说他是天上的神仙下凡,给百姓造福来了。

阏伯在他的封地——“商”做火正,忠心耿耿,呕心沥血,深受人民爱戴,人民感念他的功德,尊他为“火神”。阏伯在管火的同时曾筑台观察星辰,以此为依据测定一年的自然变化和年成的好坏,为我国古老的天文学作出了贡献。他死后葬于封地。由于阏伯封号为“商”,他的墓冢也被称为“商丘”。今天“商丘”之地名亦由此而来。

§ 相关记载

史载,阏伯与其弟实沈不和,常动干戈。帝喾无可奈何,只好将两兄弟分开。将阏伯封于商丘为“火正”,封号曰“商”,差实沈到大夏,使兄弟终不得见。阏伯死后被称为商星,实沈死后被称为参星。在星宿中二星一个落下的时候,另一个才升起。唐朝大诗人杜甫在《赠卫八处士》一诗中写道:“人生不相见,动如参和商”,其典故就源于此。

《春秋左传·昭公元年》

昔高辛氏有二子,伯曰阏伯,季曰实沈,居于旷林,不相能也。日寻干戈,以相征讨。后帝不臧,迁阏伯于商丘,主辰。商人是因,故辰为商星。迁实沈于大夏,主参,唐人是因,以服事夏商,其季世曰唐叔虞。当武王邑姜方震大叔,梦帝谓已,余命而子曰虞,将与之唐属诸参,而蕃育其子孙,及生有文在其手曰虞,遂以命之,及成王灭唐,而封大叔焉。故参为晋星。

【阏伯和商丘】

阏伯在他的封地——“商”做火正,忠心耿耿,呕心沥血,深受人民爱戴,人民感念他的功德,尊他为“火神”。阏伯在管火的同时曾筑台观察星辰,以此为依据测定一年的自然变化和年成的好坏,为我国古老的天文学作出了贡献。他死后葬于封地。由于阏伯封号为“商”,他的墓冢也被称为“商丘”。今天“商丘”之地名亦由此而来。

【远古时代的天文学家----阏伯】

中国与以游牧为主的国家不同,是以先进的农业创建了文明古国。远古时期农业发展的每一个进步,都离不开天文历法方面取得的成就。黄河流域是中华民族的摇篮,商丘位于黄河的中下游,在距今四五千年的时候,不仅农业高度发达,而且还产生了一位在天文历法方面取得重要功绩的人物,他就是阏伯。称他为远古时代的天文学家当之无愧,因为他不仅是中国研究天文历法的名人,就是英国的李约瑟博士对阏伯在天文历法方面为全人类所做的贡献也予以高度评价。

据《左传·昭公元年》记载,阏伯是帝喾的儿子,被封为火正。火正是管理火的职务,这个“火”就是指天上的大火星,并不是人们常见的人间之火。大火星简称为火星、大火等。为什么要将大火星简称为“火”呢?

在原始社会“刀耕火种”时期,耕种前放火将田地的杂物焚烧以作肥料是其首要步骤,但在什么时候焚田,必须要有准确的时间把握。烧早了,田里的种子发芽后如果没有雨水就会枯死;烧晚了,又会受到雨水的干扰而不能出芽,影响收成。经过古代人类的长期观察和不断总结经验,人们得出在大火星见于东方的时候烧荒播种最为合适,于是,就把大火星定为授时的标志。这个掌管授时的人就是阏伯。

《左传·昭公元年》记载:高辛氏有二子,大的叫阏伯,二的叫实沈。他们原来一起住在旷野里,整天打架,互相征伐。帝喾没有办法,只好把阏伯迁于商丘,让他管理东方的那颗星星--大火星,也叫辰星、商星;迁实沈于大夏(今陕西),去管理参星。从此,兄弟二人各居一方,永不能相见了。这颗商星和参星位于天文学上的黄道的东西两端。每当商星从东方升起,参星已没于西方的地平线下;而当参星从东方升起,商星也没于西方地平线下,二星在天空中绝不会同时出现,所以就有了“参商离别”的故事。

《左传·襄公九年》又记:“古之火正或食于心,或食与咮,以出内火,是故咮为鹑火,心为大火。”唐杜预注:“谓火正之官配食于火星。建辰之月,鹑火星昏在南方,则令民放火。建戌之月,大火星伏在日下,夜不得见,则令民内火,禁放火。”这意思是说:三月末时,大火星出现,阏伯就号召人们放火烧荒;在九月鹑火(指柳星)出现时,也就是在黄昏大火星不见时,阏伯就号召人们在家生火,不准在外放火。后来这个火就成了天上之火,也即大火星。为什么要用大火星作为授时的标志呢?阏伯

大火星是二十八宿中东宫七宿之心宿二(商代把天划分为四个宫,即东宫苍龙、南宫朱雀、西宫白虎、北宫玄武。火星属东宫中央的第四、第五宿——房和心,即天蝎座a;参星则是《史记·天宫书》中所说的白虎,在西方属于猎户座的主星),一是因为大火星是一颗红色的一等亮星,便于人看见记住;二是它是一颗恒星,可作固定的标记,而且每当大火星在东方黎明时出现的时候正好是我国农时“春分”的季节,当大火星在西方不见的时候又是在“秋分”的季节。所以,后来的商朝就把大火星出现于黎明前第一次晨见之月定为一年的岁首,这就是阴历。阴历年的终结正是大火星伏而不见之时,当太阳再次行到心宿以东15°以外的地方时,大火星才在凌晨日出之前重新出现于东方。

那么,大火星为什么又称为大辰星呢?《左传·昭公十七年》孔颖达《正义》记载:“大火谓之大辰。李巡云:‘大辰:苍龙宿之心,以候四时,故曰辰。’孔炎曰‘龙星明者以为时候,故曰大辰。’大火,心也,在中最明,故时候主焉。”就是说把大火星当成了人们确定的准确时间,作为“天上的标点记”。可能是因为它黎明时初现,所以称为“辰星”。那么,为什么又称为“商星”呢?这大概是殷人的祖先阏伯担任了火正的官职,又是他发现了大火星运行的道理,制定了后来人们所说的“殷历”,所以,人们又称它为“商星”。正是阏伯对人类的这一伟大贡献,无论是殷人的后裔或其他地方的人都对他非常崇敬,并把他作为神来崇拜。《国语·晋语四》记载说:“吾闻晋之始封也,岁在大火,阏伯之星也,实纪商人。”商祖和以后商国的人就把大火星的天象变化作为祸福降临的预兆。如《左传·襄公九年》载:“陶唐氏之火正阏伯居商丘,祀大火,而火纪时焉。相土因之,故商主大火。商人阅其祸败之衅,必始于火,是以日知其有天道也。”对于古人来说,二十八宿中哪颗星也不像大火星那样重要,这正是它受到人们重视的原因。大概也是因阏伯发明了以火纪时的历法(约在公元前2800年,传说中的尧舜时代),所以至迟在商代人们便开始将阏伯与大火星一同祭祀了。

殷墟卜辞中有一条“七日已巳夕壹,[庚午](有)新星并火”,辞意是(癸亥)后第七天已巳晚上阴天,殷人于次日行“侑”、“新”二祭,于是当晚天大晴,大火见于夜空,“十官赓行”,并“祭祀大火”。这是殷人主祀大火星的珍贵资料。殷商时期祭祀和观察大火星的活动成了国家的头等大事之一。东周以后也将阏伯同大火星一同祭祀,如《左传正义》孔颖达记:“火正之官居职有功,祀火星之时以此火正之神配食也。……而火正又配食于火星者,以其于火有功,祭火星又之后稷,得配天,又配稷。”

由于月亮围绕地球运转的周期一年是365.24天,而地球围绕太阳运转周期一年是354—355日,两者相差10一ll日,所以,人们就需要不断地调整—年的天数。周朝时,人们又知道了木星和土星每隔59.5779年差不多在天空中的同一点上会合一次,木星、土星和大火星每隔516.33年会合一次,这就是公元前290年左右《孟子》中“五百年必有圣人出”的说法的来源。

今阏伯台是高17米的夯土台建筑。据睢阳区文物部门的勘探,证明它是东周时期堆上的夯土台,这就比较符合当时的状况,因为,阏伯当时观察火星,只需要站在高岗地带能看得清楚即可。古代测量日月星辰的办法常采用立竿见影的方法。现代的考古学也为古人祭祀大火星找到了实物依据,如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的彩陶盆上,据冯时先生考证认为就是画的大火星的形象,濮阳西水坡仰韶文化晚期更有了参、商二星的图形,战国曾侯乙墓器箱星图,也有大火星图像,看来,阏伯在古代受到崇敬是很常见的现象。

【火神----阏伯】

千百年来人类特别感激发明火的开掘者和火的管理者。 世界各国各民族根据其各国各民族的发展和民俗不一样,供奉的火神也不一样。在我们中国最早供奉的火神为祝融、炎帝、回禄(又叫吴回)。这三位火神在中国历史上被百姓供奉为火神,但是在中国历史上无论是文字记载和形成庙宇而被人们世代祭祀的当首推阏伯。

在河南省商丘县有座著名的庙宇“火神台”,供奉着阏伯的神像,因而又叫阏伯台。火神台形状如坟墓,规模很大、高达十丈。台上除火神庙外,还有大殿、拜厅、钟鼓楼等。台下设有戏楼、大禅门等精美建筑。庙内还有明清彩色壁画、是我国现存祭祀火神的珍贵庙宇。 据传说阏伯是原始社会五帝中帝喾的长子,帝喾代高阳氏颛顼为君王后封儿子阏伯于商丘、专门管理火种,称为“火正”。在那漫长的远古时代,草原上洪水泛滥,风沙蔽日,在非常艰苦的条件下,要把宝贵的火种保留下来,也是一件颇为不易的事。而阏伯却能够将火种完整地保存下来,为百姓世代相传。阏伯死后,后人便称他为火神,筑台埋葬于此,因阏伯管理火种有功,便在台上修建了阏伯庙,供奉阏伯神像。从古至今,当地百姓每年的正月初七都到火神庙进香朝拜阏伯,形成祭祀火神的盛大古庙会。

【阏伯台】

阏伯台位于商丘古城西南1.5公里处。上古时,帝喾之子契在此为火正,一是管理火种,二是祭祀火星并观察火星的运行,以便及时地告知人们防灾避祸并适时地播种收割。由于太岁星在卯时出现叫“单阏”,在甲年出现叫“阏逢”。久而久之,观察火星与太岁星的火正契就被称为“阏伯”。契死后,人们就在他生前观察火星的高地上葬之,就为后人所称之阏伯台或火星台或火神台。

现存阏伯台如墓状,高35米,周长270米,夯土筑成。层层夯土中夹杂不少汉代的瓦片与陶片,为汉代所筑。原来的阏伯台因黄河泥沙多次淤积,隐于现存台下。在一望无际的大平原上,阏伯台更显得高大突兀。

阏伯台上现有阏伯庙,为元代建筑。有大殿、拜厅、东西禅门、配房、钟鼓楼。殿宇飞檐走兽,金碧辉煌,为典型的民族建筑风格。每年正月初七数万民众前往朝拜,谓之“朝台”,是商丘旅游必游的景点之一。

【火神台庙会】

火神台庙会是商丘最为古老和盛大的庙会。简称"台会",老百姓又称其为"朝台"。它是由人们对祖先阏伯(火神)的祭祀演变成盛大的庙会,距今已延续四千多年的时间。每年农历正月初四至初八,许多参加祭祀和庙会的人们,为阏伯添土圆坟并以敲打木棒、石块,吟诵悼念之词等古老的方式祭祀阏伯。随着时间的推移,朝台的人越来越多,香火越来越盛,至唐代已发展成相当隆重的庙会。据考证,火神台庙会至清代乾隆年间最为盛大。

中国与以游牧为主的国家不同,是以先进的农业创建了文明古国。远古时期农业发展的每一个进步,都离不开天文历法方面取得的成就。黄河流域是中华民族的摇篮,商丘位于黄河的中下游,在距今四五千年的时候,不仅农业高度发达,而且还产生了一位在天文历法方面取得重要功绩的人物,他就是阏伯。称他为远古时代的天文学家当之无愧,因为他不仅是中国研究天文历法的名人,就是英国的李约瑟博士对阏伯在天文历法方面为全人类所做的贡献也予以高度评价。

据《左传·昭公元年》记载,阏伯是帝喾的儿子,被封为火正。火正是管理火的职务,这个“火”就是指天上的大火星,并不是人们常见的人间之火。大火星简称为火星、大火等。为什么要将大火星简称为“火”呢?

在原始社会“刀耕火种”时期,耕种前放火将田地的杂物焚烧以作肥料是其首要步骤,但在什么时候焚田,必须要有准确的时间把握。烧早了,田里的种子发芽后如果没有雨水就会枯死;烧晚了,又会受到雨水的干扰而不能出芽,影响收成。经过古代人类的长期观察和不断总结经验,人们得出在大火星见于东方的时候烧荒播种最为合适,于是,就把大火星定为授时的标志。这个掌管授时的人就是阏伯。

《左传·昭公元年》记载:高辛氏有二子,大的叫阏伯,二的叫实沈。他们原来一起住在旷野里,整天打架,互相征伐。帝喾没有办法,只好把阏伯迁于商丘,让他管理东方的那颗星星--大火星,也叫辰星、商星;迁实沈于大夏(今陕西),去管理参星。从此,兄弟二人各居一方,永不能相见了。这颗商星和参星位于天文学上的黄道的东西两端。每当商星从东方升起,参星已没于西方的地平线下;而当参星从东方升起,商星也没于西方地平线下,二星在天空中绝不会同时出现,所以就有了“参商离别”的故事。

《左传·襄公九年》又记:“古之火正或食于心,或食与咮,以出内火,是故咮为鹑火,心为大火。”唐杜预注:“谓火正之官配食于火星。建辰之月,鹑火星昏在南方,则令民放火。建戌之月,大火星伏在日下,夜不得见,则令民内火,禁放火。”这意思是说:三月末时,大火星出现,阏伯就号召人们放火烧荒;在九月鹑火(指柳星)出现时,也就是在黄昏大火星不见时,阏伯就号召人们在家生火,不准在外放火。后来这个火就成了天上之火,也即大火星。为什么要用大火星作为授时的标志呢?

大火星是二十八宿中东宫七宿之心宿二(商代把天划分为四个宫,即东宫苍龙、南宫朱雀、西宫白虎、北宫玄武。火星属东宫中央的第四、第五宿——房和心,即天蝎座a;参星则是《史记·天宫书》中所说的白虎,在西方属于猎户座的主星),一是因为大火星是一颗红色的一等亮星,便于人看见记住;二是它是一颗恒星,可作固定的标记,而且每当大火星在东方黎明时出现的时候正好是我国农时“春分”的季节,当大火星在西方不见的时候又是在“秋分”的季节。所以,后来的商朝就把大火星出现于黎明前第一次晨见之月定为一年的岁首,这就是阴历。阴历年的终结正是大火星伏而不见之时,当太阳再次行到心宿以东15°以外的地方时,大火星才在凌晨日出之前重新出现于东方。

那么,大火星为什么又称为大辰星呢?《左传·昭公十七年》孔颖达《正义》记载:“大火谓之大辰。李巡云:‘大辰:苍龙宿之心,以候四时,故曰辰。’孔炎曰‘龙星明者以为时候,故曰大辰。’大火,心也,在中最明,故时候主焉。”就是说把大火星当成了人们确定的准确时间,作为“天上的标点记”。可能是因为它黎明时初现,所以称为“辰星”。那么,为什么又称为“商星”呢?这大概是殷人的祖先阏伯担任了火正的官职,又是他发现了大火星运行的道理,制定了后来人们所说的“殷历”,所以,人们又称它为“商星”。正是阏伯对人类的这一伟大贡献,无论是殷人的后裔或其他地方的人都对他非常崇敬,并把他作为神来崇拜。《国语·晋语四》记载说:“吾闻晋之始封也,岁在大火,阏伯之星也,实纪商人。”商祖和以后商国的人就把大火星的天象变化作为祸福降临的预兆。如《左传·襄公九年》载:“陶唐氏之火正阏伯居商丘,祀大火,而火纪时焉。相土因之,故商主大火。商人阅其祸败之衅,必始于火,是以日知其有天道也。”对于古人来说,二十八宿中哪颗星也不像大火星那样重要,这正是它受到人们重视的原因。大概也是因阏伯发明了以火纪时的历法(约在公元前2800年,传说中的尧舜时代),所以至迟在商代人们便开始将阏伯与大火星一同祭祀了。

殷墟卜辞中有一条“七日已巳夕壹,[庚午](有)新星并火”,辞意是(癸亥)后第七天已巳晚上阴天,殷人于次日行“侑”、“新”二祭,于是当晚天大晴,大火见于夜空,“十官赓行”,并“祭祀大火”。这是殷人主祀大火星的珍贵资料。殷商时期祭祀和观察大火星的活动成了国家的头等大事之一。东周以后也将阏伯同大火星一同祭祀,如《左传正义》孔颖达记:“火正之官居职有功,祀火星之时以此火正之神配食也。……而火正又配食于火星者,以其于火有功,祭火星又之后稷,得配天,又配稷。”

由于月亮围绕地球运转的周期一年是365.24天,而地球围绕太阳运转周期一年是354—355日,两者相差10一ll日,所以,人们就需要不断地调整—年的天数。周朝时,人们又知道了木星和土星每隔59.5779年差不多在天空中的同一点上会合一次,木星、土星和大火星每隔516.33年会合一次,这就是公元前290年左右《孟子》中“五百年必有圣人出”的说法的来源。

今阏伯台是高17米的夯土台建筑。据睢阳区文物部门的勘探,证明它是东周时期堆上的夯土台,这就比较符合当时的状况,因为,阏伯当时观察火星,只需要站在高岗地带能看得清楚即可。古代测量日月星辰的办法常采用立竿见影的方法。现代的考古学也为古人祭祀大火星找到了实物依据,如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的彩陶盆上,据冯时先生考证认为就是画的大火星的形象,濮阳西水坡仰韶文化晚期更有了参、商二星的图形,战国曾侯乙墓器箱星图,也有大火星图像,看来,阏伯在古代受到崇敬是很常见的现象.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594082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1/13 17:43: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