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邵飘萍 |
释义 | § 生平概况 1886年10月11日(清光绪十二年九月十四日)出生于浙江省东阳市。 邵飘萍 1902年中秀才。 1902年入浙江高等学堂,攻读光、声、化、电等自然科学。 1906年秋入浙江高等学府(浙江大学前身)。在校期间受梁启超思想的影响,开始为《申报》撰稿,被聘为该报特约通讯员。 1909年毕业,回金华任中学教员。 1912年在杭州与辛亥革命时期著名报人杭辛斋合作创办《汉民日报》,任主编,被推为省报界公会干事长。撰文揭露贪官污吏、地方豪绅丑行,不时抨击袁世凯阴谋复辟帝制和卖国罪行。办报三年,三次被捕。然而他毫无畏惧,在报上公然直斥袁世凯为“袁贼”,袁恼羞成怒金奖派人暗杀邵飘萍,但他依然安之若素,应酬自如,鼎镬不辞。 1914年,报纸被袁下令查封,邵被捕,经营救出狱。逃亡日本,入日本法政学院,并组织东京通讯社。1915年初,日本和袁世凯提出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邵飘萍立即弛报国内,成为讨袁反日斗争的第一人。1915年年底,返回上海,应邀任《申报》、《时报》及《时事新报》主笔,抨击袁世凯称帝。袁倒台后,邵接受《申报》聘请,担任该报驻北京特派记者,负责撰写“北京特别通讯”。 1916年7月,在北京创办新闻编译社,揭露以段祺瑞为产的北洋军阀的种种丑恶行径,遭到军阀忌恨。1918年10月在北京创办办《京报》,任社长,开始独立办报生涯。同年,北京大学新闻学研究会成立,应聘为导师,定期讲学。 “五四”运动时,在北京大学学生集会上公开揭露曹汝霖、陆宗舆、章宗祥卖国罪行,触怒段祺瑞政府,报纸被查封,邵被迫再次流亡日本,应聘为《朝日新闻》顾问。 1920年下半年,段下台,邵回北京恢复《京报》。 1925年春,经李大钊、罗章龙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 1926年“三·一八”惨案发生后,飘萍极大的愤慨,连续在《京报》上发表评论,严厉声讨北洋军阀政府的滔天罪行,支持反帝反军阀斗争。4月,张作霖率奉军进入北京,邵被捕,26日以“宣传赤化”罪名惨遭杀害,并当即封闭了《京报》报馆。 1928年,北京新闻界为他补开了追悼会,1949年4月,毛泽东主席亲自指示追认邵飘萍为革命烈士。 遗著有《新闻学总论》、《综合研究各国社会思潮》、《新俄国之研究》、《实际应用新闻学》等。 § 邵飘萍与《京报》 1918年10月5日,他辞去《申报》驻京记者之职,创办了著名的《京报》,他的梦想终于实现了。他在创刊词《本报因何而出世乎》中明确的提出了他的办报宗旨,“必从政治教育入手。树不拔之基,乃万年之计,治本之策。......必使政府听命于正当民意之前,是即本报之所作为也!”《京报》一开始只有他和潘公弼两个人,无党无派,不以特殊的权力集团为后盾,主张言论自由,自我定位是民众发表意见的媒介。很快就得到广大读者的喜爱,声望倾动一时。京报馆邵飘萍从此走上一条自资独立办报的艰辛道路。其言论既不受外国通讯社的左右,又不受军阀操纵,排除各种干扰,开创了20世纪中国独立的新闻事业。他大书“铁肩辣手”四个大字(取自明朝因反对奸臣严嵩被残杀的杨椒山的诗句“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将“妙”字改成了“辣”字)悬于报社墙上,勉励同人。他主张新闻记者是“布衣之宰相,无冕之王”,是“社会之公人,是居于统治者和被统治者之外的第三者”,报纸应该监督政府,还应该教育民众、唤醒民众。 “ 五四运动”时期,因《京报》屡屡发表揭露、批评政府腐败的文章,被当时的安福系政府查封,邵飘萍遭到全国通缉,被迫第二次亡命日本。 1920年曹锟、吴佩孚上台后,他才回国。9月17日,《京报》复刊。他办报既重视外交、政治、经济、社会各个方面的内容,关注国家命运、人民疾苦,也依靠社会力量,办了好多种附刊,形式多样,丰富多彩。在《京报》的周围既有鲁迅、钱玄同、孙伏园、黎锦熙等大学者,也有张友鸾、焦菊隐等当时还没有名气的青年人,可谓人才济济。 他始终坚持新闻自由的理想,继续《京报》的办报宗旨,独立地表达公正的舆论,“勉力造成全国人发表言论之机关”。揭露政治的腐败、黑暗,抨击最高当局,为民众呐喊。坚定地捍卫言论自由的基本原则,使北洋军阀望而生畏。 到1919年5月29日,全国好多地方(山东、河北、河南、山西、浙江、东三省等)都设立了《京报》代派处,成为一张全国性的大报。 § 邵飘萍与袁世凯 1915年12月袁世凯称帝,上海新闻界电邀邵飘萍回国。他于当月下旬匆忙返回祖国,参加反袁护国斗争。“为《申报》、《时事新报》、《时报》执笔。”发表了著名的时评《预吊登极》: “京电传来,所谓皇帝者,不久又将登极。呜呼!皇帝而果登极,则国家命运之遭劫,殆亦至是而极矣!但二月云云,尚需多少时日,各处反对之声势,再接再厉。所谓登极者,安知非置诸极刑之谶语乎!记者是以预吊!” 全文共86字,却用了6个“极”字,把“登极”和“极刑”相连,预言“登极”之日,也是“置诸极刑”之时。短小精悍,用语犀利,给民众以希望。他在上海主持三报笔政,坚决支持蔡锷反袁护国的壮举,猛烈抨击袁世凯的罪恶行径。写下了一系列犀利、精辟的文章,如:《吾民不得不去袁氏之理由》、《同迫退位》、《十五省劝退》、《呜呼袁世凯》等,一直坚持到最后的十五分钟。仅据《时事新报》的不完全统计,他就发表了社论36篇、时评134篇。他高举反袁大旗,为扫除专制、重建共和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邵飘萍之名遂誉满全国。 § 邵飘萍与毛泽东 毛泽东当年曾多次拜访邵飘萍,并得到过慷慨资助。1919年12月毛泽东第二次到北京(邵飘萍此时已被迫第二次亡命日本),还在已被封闭的《京报》馆内住了一个多月。在新闻研究会学习的半年,恐怕是毛泽东在北大期间获益最大的,在他的身上我们依稀还能看到一些邵飘萍的影响。所以北京一别虽然再无见面的机缘,但毛泽东终生都忘不了邵飘萍。1949年后,他不承认是胡适的学生,说胡吹牛。又说自己其实是邵飘萍的学生。直到去世前二年的1974年,年近80岁的毛泽东还提到了邵飘萍。 § 悲剧:张作霖枪杀邵飘萍 两人结怨于1918年2月。其时,张作霖抢劫政府军械,邵飘萍为此撰写了一篇报道《张作霖自由行动》:“奉天督军张作霖,初以马贼身份投剑来归,遂升擢而为师长,更驱逐昔为奉天督军现为陆军总长之段芝贵,取而代之。‘张作霖’三个字乃渐成中外瞩目之一奇特名词。至于今所谓‘大东三省主义’,所谓‘奉天会议’,所谓‘未来之副总统’,所谓‘第二张勋’,时时见之于报纸,虽虚实参半,褒贬不同,委之马贼出身之张作霖亦足以自豪也矣。”从出身到做派,邵飘萍对张作霖都进行了辛辣的讽刺,也为自己的安全埋下了隐患。 邵飘萍传记 1925年底,邵飘萍对起兵倒戈的奉系旧部郭松龄的支持,最让张作霖耿耿于怀。当邵飘萍知道郭松龄有倒戈反张之意时,他便抓紧在冯玉祥、郭松龄之间穿针引线,支持他们签立密约,联合起来反对张作霖。倒戈开始后,《京报》上发表了大量历数张作霖罪状,声援郭冯两位将军的新闻、评论,甚至还发过一大张两整版的《京报特刊》,以厚厚的铜版纸精印左右时局的人物照片,为倒戈造势,引得京城民论沸腾。 已被郭松龄搞得焦头烂额的张作霖汇款30万元,想堵住他的嘴。30万元,这个数字比袁世凯收买梁启超还多出10万,开创了军阀收买舆论界的新纪录。然而,邵飘萍却并不买账,他高调回应:“这种钱我不要,枪毙我也不要!”于是,张作霖“乃有飘萍必死之心矣”。 1926年4月,张作霖的先头部队,张宗昌率领的直鲁联军开进北京。邵飘萍遭友出卖被捕,“严刑讯问,胫骨为断”,以“勾结赤俄,宣传赤化”的罪名枪杀于北京天桥,年仅40岁。 § 传奇:汤修慧代夫复刊《京报》 汤修慧(1892—1986),是我国近代著名的女报人。母亲早逝后,她与父亲相依为命,在浙江金华开了一家照相馆度日。汤修慧在那里经常遇见风度翩翩、一身儒雅的邵飘萍。汤修慧聪明灵秀,非常能干,但没有接受过太多正规教育,邵飘萍就出面劝说她的父亲,让她出去见见世面,并由他出资把汤修慧送到了杭州女子师范学校深造。读书期间,两人鸿雁传书,感情日增,终于在1912年结为连理。汤修慧后来成为邵飘萍事业上最得力的同伴和助手,在《京报》创立后,全力协助邵飘萍料理事务。 汤修慧与邵飘萍结合,对邵飘萍来说,是得到了亲密的助手,对汤修慧来说,则促使她冲破传统的藩篱,成为一位独立的女性。新婚期间,汤修慧就协助邵飘萍从事办报活动,并经常为《妇女时报》等报刊撰写评论稿件。1916年,邵飘萍在北京创办新闻编译社,1918年创办《京报》,这时汤修慧已经成为邵飘萍的得力助手,她所写的关于教育、卫生方面的评论辛辣有力,经常博得读者好评。 汤修慧 汤修慧不但全力协助飘萍料理馆务,还帮他搞好新闻学的教学,亲自带学生实习。邵飘萍在遇害以前,经常外出避难,关心他的人曾问他:“你出走后,这个京报馆、通讯社怎么办呢?”飘萍说:“这个不用忧虑,修慧自能料理。”1926年邵飘萍被反动军阀杀害,汤修慧在极其艰难的情况下于1928年恢复出版了《京报》。 主持《京报》的工作,当然会遭到当局的痛恨,他们继续迫害汤修慧主持的《京报》。1929年10月3日南京政府电令北平《京报》再度停刊,北平军政当局立刻将京报馆查封,并传讯了汤修慧。过了一段时间后,汤修慧四出奔走,《京报》才又复刊。这时期,汤修慧活跃在新闻战线上,足迹遍及太原、泰山等地。她注重第一手材料,亲自做采访工作,社务大多委托潘公弼办理。汤修慧也是个社会活动家,为了办好《京报》,她寻求过国民党上层孙科、胡汉民等人的支持。1931年9月20日,汤修慧勇敢的报道了“九·一八”事变。1937年7月28日,《京报》出版最后一期,随后即停刊,结束了它19年的历程。抗战胜利后,汤修慧回北京,短暂地续办过一段时间,但因负债累累,只好将报馆抵押出去,《京报》又一次停刊,并再也没有恢复过。1986年3月,一代女报人汤修慧病逝于老《京报》馆内,享年96岁,与丈夫同葬于八宝山革命烈士公墓。 § 邵飘萍的新闻思想 1. 独立的办报方针 信仰是独立的:惟有信仰事实与真理,不为党派和个人左右。它判断是非的标准是社会公益。组织上是独立的:不受任何政治势力和经济势力的控制。 经济上是独立的:既不仰仗官方豢养,也不依赖党派津贴。应该有自己赖以生存发展的独立经济。 邵飘萍确立了独立的办报方针:一是监督政府。二是唤醒民众,教育民众。三是“顺时代进步之潮流”,表达报纸“对于解决时局的意见”。 2. 强调记者的品德修养 记者应该具有品性。邵飘萍说:“所谓品性者,乃包含人格、操守、侠义、勇敢、诚实、勤勉、忍耐及种种新闻记者应守之道德”。 “品性”就是新闻职业道德的全部要求。 记者的独立精神。记者完全独立、不受社会恶风之熏染、不为虚荣利禄所羁勒。 记者的责任。记者在道德人格的修养上,必须具备强烈的社会责任心。 3. 致力于新闻改革 邵飘萍提倡唯物主义的新闻反映论,认为新闻来源于社会生活,是社会生活的真实、迅速的再现。在新闻业务的实践上,邵飘萍是一个勇于创新的人。他重视报纸的经营管理。在新闻教育事业上,邵飘萍同样是个开拓式的人物。他讲课时深入浅出,理论联系实际,并且十分注意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 历史评价 邵飘萍已成为中国百年新闻史上最光彩夺目的名字,他用他的鲜血染红了言论、新闻、出版自由的理想。他是我国民主革命时期杰出的文化战士、著名新闻工作者和新闻教育开拓者。他以报纸和通讯社为武器,宣传真理,抨击邪恶,锐意改革,为新闻事业贡献了毕生精力。他所著的《新闻学总论》和《实际应用新闻学》等,是我国最早的一批新闻理论著作。后人誉之为“乱世飘萍”、“一代报人”、“铁肩棘手,快笔如刀”等待。更有“飘萍一支笔,抵过千万军”的高度评价。 § 邵飘萍故居 邵飘萍故居邵飘萍故居位于宣武区骡马市大街魏染胡同30号。是邵飘萍1916年后在北京的住所。《京报》1918年创刊,原址在宣武门外珠巢街,1920年迁至于此。1984年,京报馆被列为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 § 相关链接 http://soft.icchina.com/ibsbiz/LocalInfo/Personality/GetInfo.asp?ID=15034 http://news.zijin.net/news/resources/xinwenxue2/2008-1-13/n08113463G2JG2BCJ9BC427.shtml 沈阳日报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594082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