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阿拉伯戏剧 |
释义 | 阿拉伯戏剧在埃及未成为阿拉伯国家之前的古法老时代,祭神仪式是最原始的戏剧形式。据记载,公元前2000年,古埃及人关于伊希斯母神的神话剧有40场,剧情简单,但含意深刻。它既是宗教祭典仪式,也是戏剧性表演,其中还有歌舞内容。基督教和伊斯兰教出现后,这些表现多神教和崇拜偶像的宗教仪式受到冲击,戏剧也随之萧条,以至基本不存在了。但还有一些表现伊斯兰教义或派别斗争内容的戏剧形式。 § 起源 在阿拔斯王朝麦哈迪哈里发时代,相传有一位苏菲派教徒,每周两次站在高台上宣讲伊斯兰教,众人随和,并出现人物扮演。这种以宗教教义为内容的说教,是当时的一种戏剧表演形式,它与基督教教堂中的道德剧很相近。 阿尤布朝时,出现了皮影戏和木偶戏。这种戏剧是在公元13、14世纪,经蒙古人和突厥人由中国传到伊斯兰国家和阿拉伯国家的,在埃及等阿拉伯国家盛行,很受上层统治者和下层人民的欢迎。当时埃及著名的皮影戏表演家伊本·丹雅尔(1248~1311)用诗歌和散文形式写了许多皮影戏台词,留传下来的有《皮影精灵》、《千奇百怪》和《多情人》等3出戏。 § 戏剧的发展 阿拉伯现代戏剧的发展,是从19世纪中叶开始的。1848年叙利亚人马龙·奈喀什(1817~1855)三兄弟组织的家庭剧团,可能是阿拉伯现代戏剧的初次尝试。由他编导和主演的三部剧作《吝啬鬼》、《愚蠢的艾布·哈桑》和《嫉妒者》,实际上是不完整的歌剧,由西方歌剧移植而来。后叙利亚人A.A.K.喀巴尼(1836~1902)在大马士革和贝鲁特组织剧团演出,反映了当时的一些社会弊病,表现了一定的反封建思想,遭到土耳其当局的查禁。1883年他离开叙利亚来到埃及,继续从事戏剧创作和演出活动。 阿拉伯戏剧19世纪中叶,埃及还没有阿拉伯人的剧团演出,只有欧洲的一些剧团每年应埃及国王聘请来演出。1868年,在开罗艾兹伯克耶广场修建了喜剧院。1869年又修建国家歌剧院,这是阿拉伯第一座现代化大型歌剧院。同时也有人集资在亚历山大市修建了札札尼亚剧场、汉姆巴拉剧场、菲利剧场等。 1870年埃及人Y.塞努尔(1839~1912)在开罗成立了第一个埃及剧团。他先后创作了36部剧本,是埃及第一位剧作家和演员。由他编导或主演的剧目,大多描写埃及社会下层人民的贫困生活,对社会不良现象进行批评。他擅长演讽刺剧和滑稽剧,被称为“埃及的莫里哀”。1891年艾布·哈利勒·喀巴尼和亚历山大·法拉赫在埃及组建了水平较高的剧团,成员有埃及著名歌唱家、歌剧演员 S.al-黑扎兹(1852~1917)。1905年黑扎兹单独组成剧团,修建剧场,以演出歌剧为主,剧目多是W.莎士比亚、V.雨果、P.高乃依和大仲马的名著,但都作了阿拉伯化或埃及化的加工。黑扎兹是1916年以前埃及舞台上歌剧表演艺术的大师,被誉为“阿拉伯歌剧的元老”。后来A.欧卡夏等3人组织的剧团,主要演出话剧。1912年J.艾卜耶德(1882~1962)组成剧团,主要演出悲剧。以后又相继出现了许多剧团。一些剧作家和演员也组织了戏剧爱好者协会和文学和戏剧发展协会等戏剧团体。 第一次世界大战前,阿拉伯戏剧得到发展,它有几个特点: ①首先在叙利亚地区产生,然后在埃及得到发展; ②上演的剧目除少数是阿拉伯人编写外,大部分是翻译西方(主要是法国)的戏剧,或是移植改编; ③多数剧本用地方方言写成,社会效果较好,但不够成熟,未能为文学史家所接受,致使大部分剧本佚失; ④剧作家多是演员出身,他们往往采取自编自演的方式; ⑤这一时期剧团数目较多,而且解散和重建活动频繁,大部分剧团以家族或夫妻为核心,演员多属业余性质,不受剧团的约束; ⑥比较著名的演员往往能演、能唱,还擅长于弹奏,这与当时戏剧集歌舞、演奏、朗诵和对白于一台相关; ⑦早期戏剧中的女角由男演员扮演,19世纪70年代以后,在叙利亚等地区女演员开始登台; ⑧20世纪初,剧院不断增加,逐步摆脱了演堂会和在咖啡馆、餐厅表演的狭小天地。开罗埃及国家歌剧院等大型剧院的修建,是这一时期戏剧发展的重要标志。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到50年代,是阿拉伯戏剧迅速发展和提高的时期,黎巴嫩人F.安顿(1861~1922)和台木尔兄弟反映社会问题的现实主义剧作是这一时期的先声。F.安顿的剧作以《新旧开罗》和《撒拉丁素丹与耶路撒冷王国》为最著名。穆罕默德·台木尔(1892~1921)共写了4个剧本, 即《笼中鸟》、《阿卜杜·赛塔尔先生》、《友好往来》和《深渊》。迈哈默德·台木尔(1894~1973)在他哥哥之后,创作了许多反映社会生活的现实主义优秀作品,如《第十三号防空洞》。他们的作品代表了阿拉伯戏剧的一个转折点,即开始重视戏剧的思想性、社会意义与教育作用。 这一时期的戏剧包括3个主要方面: ①古典戏剧。以J.艾卜耶德(黎巴嫩人)为代表,演出了《俄狄浦斯王》、《奥赛罗》、《路易十一》、《巴黎圣母院》和《麦克白》等世界著名悲剧,也上演了F.安顿和台木尔等人编写的剧本。 ②歌剧。以Y.瓦赫比(埃及人)(1896~?)为代表。 由他组织的著名拉美西斯剧团演出了近300个剧目,许多剧目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和下层人民的痛苦,深受广大观众欢迎。 ③滑稽戏。以阿齐兹·伊戴和N.雷哈尼(1891~1949)为代表。雷哈尼是20世纪上半叶埃及著名的滑稽戏演员。这一时期戏剧水平有显著提高,演员的成分也有了变化,出现了越来越多的职业演员,他们与剧团经理之间的关系也由亲属关系变为工作关系。同时埃及成立了戏剧学校,开始系统培养各类戏剧专门人材,还选派留学生去美国和欧洲接受系统的教育和训练。 阿拉伯戏剧阿拉伯各国之间的戏剧发展是不平衡的,埃及、叙利亚和黎巴嫩等国走在前列,它们的剧团经常到其他阿拉伯国家巡回演出,促进当地戏剧事业的发展,引起当地政府和人民对戏剧的重视。伊拉克、突尼斯和阿尔及利亚等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戏剧事业有很大的发展。在阿拉伯半岛和海湾一些国家,由于受到宗教和传统的影响,戏剧事业发展较慢。 这一时期阿拉伯戏剧创作水平迅速提高,出现了一批优秀剧作家,如埃及的艾哈迈德·邵基(1869~1932)、I.拉木兹(1884~1949)、陶菲格·哈基姆(1898~ )等。艾哈迈德·邵基有“阿拉伯现代诗王”之称,他晚年创作了6部诗剧,其中以《莱伊拉的痴情人》(1931)和《克莉奥佩特拉之死》(1929)为最著名。I.拉木兹的《曼苏腊的英雄们》一剧以十字军第七次东侵史实为根据,再现了许多历史真人真事,而且通过虚构等艺术加工手法,增加戏剧性和艺术性,成为阿拉伯历史剧中的代表作。T.al-哈基姆是阿拉伯当代重要的剧作家,他至今共创作了近60部剧本,代表作有《洞中人》和《夏哈尔札德》。在这一时期还产生了严肃的戏剧艺术批评,对各种戏剧给予中肯的评价,促进了戏剧的发展,提高了戏剧在文学和社会中的地位。 50年代以后,戏剧受到电影的影响,出现了萧条,许多戏剧演员转为电影演员,许多剧院也改为影院。70年代以后,由于电视的扩大和普及,舞台戏剧受到更大的冲击,只有一些民间歌舞和音乐节目仍受到欢迎。另一方面,电视剧和广播剧却有了较大的发展,特别是电视剧受到阿拉伯各国的普遍重视,题材广泛,形式多样。内容除了反映现实社会生活外,还有历史故事、宗教故事、儿童教育、科学普及和科学幻想等,使用的语言除了反映社会生活的剧目仍使用地方方言外,其余剧目大多使用阿拉伯文学语言。 § 阿拉伯戏剧走上中国舞台 《喜财神》央视国际消息:一部来自摩洛哥的讽刺喜剧《喜财神》在北京人民艺术剧院小剧场进行了首场演出。这是阿拉伯戏剧第一次走上中国的舞台。 这部喜剧是一部充满寓言文学魅力的阿拉伯名剧,讲述的是摩洛哥卡萨布兰卡的一个穷阿訇“灰喜鹊”和他凶悍的老婆“蚂蚱”为了摆脱负债累累的困境,凭借如簧巧舌混进总督府,周旋于贪官污吏之间,“灰喜鹊”竟然还当上了副总督,可是最后当他意识到这个玩笑不能再开下去了时,却已经没人再相信他的真话了。 这部喜剧由摩洛哥著名导演阿卜代勒·图尼西·马吉德执导,而演员全都是毕业于中央戏剧学院的青年演员。两种不同文化的结合把阿拉伯民族的幽默和中国式的喜剧特点恰到好处地融合在了一起,将“灰喜鹊”这个小人物的悲喜命运演绎得活灵活现。现场演奏的非洲音乐、强劲的桑巴鼓点和迷人的阿拉伯风情舞蹈,更是让人叹为观止。据介绍,这出阿拉伯喜剧是中国小剧场话剧在演出运作中首次引入国际合作。 灰喜鹊告诉我们的故事 《喜财神》讲述了一个寓言故事:穷阿訇“灰喜鹊”偶然之中进了总督府,为了摆脱自身的困境他与权贵们玩起了高超的游戏。最终,在获得了自己曾梦想拥有的金钱、权利、 美女时,灰喜鹊却在万众欢呼声中崩溃了。故事简单通俗,寓意却很深。 该剧的导演摩洛哥人马吉德在接受采访时曾说,希望不同的人可以从中品到不同的人生观。从对话剧的反映来看,导演的用意达到了。在《喜财神》的现场,观众从始至终沉醉在欢笑中。这里,演员的一举一动都充满了喜剧色彩。“灰喜鹊”的饰演者何涛更是功不可没。他削瘦的身躯在小剧场的舞台上摔来跳去,在说每一句话做每一个动作时总要把眼珠转来转去,关键处还不忘加个白眼。他时而陪笑脸,时而假装严肃的夸张表演在不经意间把观众逗得捧腹大笑。传令官的饰演者也很出彩儿。这位胖乎乎的演员利用他大嘴的特征刻划出一个阿谀奉承的官员形像。他在总督面前俯首贴耳,任劳任怨;在百姓面前却昂首挺胸,颐指气使。这个人物本身就极具喜剧效果,再加上演员胖胖的脸庞和聚光的一双小眼就愈发具有喜剧色彩。 《喜财神》的外在形式是幽默的,其内在意义却发人深省。主人公“灰喜鹊”胆小怕事,却不满生活现状;总督昏庸无能,却爱故作姿态,处处显示比别人强;无恶不做的将军总要飞扬跋扈;喜好拍马的文臣搔眉弄眼;传令官阿谀奉承等等人间百态都得到了演员们的夸张表演。这就促使观众在欢笑之后品味到的事实具有悲剧色彩———平时作威作福、官官相护的宠臣们在危难时竟是那么的自私与懦弱。同时,宫廷中的尔虞我诈也在剧中得以体现。最可悲的事情出现在话剧的尾声,当谎言充斥世界的时候,“灰喜鹊”的真话却被当成了假话。 《喜财神》的成功还得益于戏剧语言的风格。编剧黄广生为此做了大量的工作,他结合了摩洛哥和中国的语言幽默风格,抖出了一个又一个既搞笑又令人惊醒的喜剧包袱。比如,有句让观众体会颇深的话就是“看戏不买票”。 § 阿拉伯剧作家 《吝啬鬼》马龙·奈喀什(1817~1855) 阿拉伯剧作家,演员。叙利亚人。曾在意大利生活多年,受西方戏剧尤其是意大利歌剧影响较大。1848年,他编导的5 幕喜剧《吝啬鬼》由他的家庭剧团首演 ,产生很大影响。后来,他集资修建了一座剧场,于1850年演出了他的《愚蠢的艾布·哈桑》。他还根据莫里哀的《达尔杜弗》改编成了《嫉妒者》一剧。他的剧本文言与方言交杂,大都押韵,有些谱了曲,实际上是阿拉伯化的歌剧。这种类型的戏剧以后在阿拉伯国家流行了数十年。 § 相关词条 孟加拉国戏剧 秘鲁戏剧 缅甸戏剧 墨西哥戏剧 挪威戏剧 葡萄牙戏剧 瑞典戏剧 § 参考资料 [1] http://www.hxj:8081/Resource/GGXK/MS/YSCD/YSCD/XJ/WGXJJZP/2543_ms000063.htm [2] http://www.arabculture.com.cn/xs_yis.asp?num=1010&lm=23 [3] http://www.cctv.com/news/entertainment/20010629/17.html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594082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