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镇东桥 |
释义 | § 简介 镇东桥 镇东桥位于四明山镇梨洲庙下村得梨洲溪上,是一座单孔石拱廊桥。桥长7.8米,宽4.6米,拱高4.7米,整座桥用块石砌成。桥上建有廊屋5楹,以供人憩息,其中跨溪3楹,两边各一楹延伸至过道,全长13.2米。两边桥台由粉红色细料石砌筑;桥身全系木结构:底层3根各长24米的合抱柏树(一说杉树)大梁纵跨两台,上铺6根横梁,其上再加4根纵梁,与大梁二错二叠。最后在纵梁上铺横木,覆面板,构成桥面。桥上覆屋瓦,形如长廊,两边护栏半身高,可倚可望;廊道两边设置长凳,可坐可躺。桥廊东西两门楣上镌有两帧门披,东为“潮涌澜迴”,西为“虹垂彩焕”,照应了《镇东桥碑记》中“两桥相照,如双虹辉映”句。在东西两侧桥台,还各有一只石刻兽头,突出于石壁,相向而望,据称是一种叫“螭”的祥兽,有镇邪、避水之作用。 § 详细介绍 镇东桥位于四明山镇梨洲庙下自然村的梨洲溪上,是一座单孔石拱桥并有桥廊,建于明代。据传,建造者是上痒庙的僧人。他曾在桥拱中央画一横线,对众人说:洪水过桥不得超过此线,超过此线,水就越桥而过,镇东桥可保安然无恙。几百年来的事实证明了这一预言绝不是夸大其词,几次特大洪水中,溪上的其他古桥及一些沿溪建筑都遭到损坏,惟有镇东桥毫发未伤。其实这与该桥选址科学有关,若要解开这个谜请大家实地去考察,桥旁碑上有说明。古桥南侧建有文昌阁,三百多年前,伟大的思想家黄宗羲在四明山结寨抗清时,曾一度居住在梨洲,在此附近的上痒庙著述、讲学。桥北侧建有黄宗羲先生纪念馆,馆内陈他的生平业绩桥下游溪畔,有红枫樱花基地,拥有“中国红枫之乡”美誉。沿溪而行,满眼红叶,配以青山绿水,令人目不暇接,值得一去。镇东桥镇东桥坐落在余姚四明山镇庙下自然村村口的一条山溪上。桥长不足10米,宽不足5米。桥上有一座木结构的廊亭,桥头还有一座古老的木屋,原为镇东庵。桥的全身都是用不规则的大方石巧砌而成,显得古朴而庄重。桥两边是四季常绿的青山,桥右侧岸边十几棵合抱古杉直冲蓝天,桥被绿阴笼罩在其中,显得神奇而朦胧。一条清澈见底的山泉水分别从上流的杨沟坑、甘竹岭方向潺潺地流淌而来,流经镇东桥,又欢唱着流向远方。站在桥上倚栏远眺,小村庙下若隐若现,一幅“小桥流水人家,枯藤老树昏鸦”图就展现在你的面前。 镇东桥,因为镇守在县城东边的柳溪河上而得名的。它曾被称为东风桥、红军桥,始建于1897年,距今已有百多年历史。 桥临资江,横跨柳溪,分上下两个部分,桥上为木质结构,桥墩为花岗石结构。整座大桥为一座美丽的长廊,用巨木架构做梁,桥面用厚木板铺就,桥顶盖着青瓦,两头檐角高翘,桥的两边还有雕花的护栏,以及可供休息的长凳。镇东桥古朴典雅,即是安化山城连接东西的通道,也是一处有名的景观,被列入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镇东桥,架于宁海县城北面16公里紫溪璜溪口村东,取锁镇村口之意,称镇东桥。旧为木桥,清嘉庆二十一年(1816)改建成石桥,更名登云桥。咸丰十一年(1861)被洪水冲毁,同治十一年(1872)重建。全部柏木结构,中间置一石桥墩。连桥堍长21.24米,桥孔净跨11.26米,高6.75米,桥面宽4.24米,上建木构架瓦屋七间,仍名镇东桥。 该桥横跨紫溪入海处,系重要通道,且为渔民观潮下海之停息地。是浙东罕见的廊桥。 镇东桥最辉煌的日子还是在清朝初年。余姚先贤黄梨洲为了复明抗清,抱着爱国的热情跋山涉水来到四明山。那时正值盛夏时节,黄老先生就选择了镇东桥这个流水潺潺的环境,以作为他抗清复明的根据地,并在这里讲学。他住在桥头的镇东庵里,与这里的山民同甘共苦一连数月。当他离开四明山时,这一带的山民与他依依相别。后来就在离镇东桥上流的300米处,山民们专为黄老先生建起了一座庙宇,取名“上洋庙”。 镇东桥,经过四百多年的风雨沧桑,如今依然挺拔秀丽,它像一位坚强的卫士,战胜了一个个的千难万险,迎来了一个个明媚的春天。 § 历史背景 镇东桥桥建于明代。据传,据说镇东桥建于明朝末年,是一位叫王裕仁的乡贤率民建造。当时,山溪上曾造过好几座桥,但因洪水年年泛滥成灾,桥因此屡建屡毁。王裕仁于是召集山民共议建一座牢固的石桥。最后建桥就定在村口两山的峡谷处。因为这里坚固的山崖是天然合成,当地人称两山分别为狮子山和大象山。而那峡谷处突兀的山崖又分像是狮子和大象的大腿,桥建在此处,有力夺万钩之势,坚不可摧。乡亲们有钱出钱,有力出力。那种自发的激情终于在这天施展了出来。动工时,据说民工们在两桥脚下还各放上了铜铡斧头,以镇神妖。桥坐落在村东首,故名“镇东桥”。建造者曾在桥拱中央画一横线,对众人说:洪水过桥不得超过此线,超过此线,水就越桥而过,镇东桥可保安然无恙。几百年来的事实证明了这一预言绝不是夸大其辞,几次特大洪水中,溪上的其他古桥及一些沿溪建筑都遭到损坏,惟有镇东桥毫发未伤。其实,这与该桥的选址科学有关。梨洲溪流至镇东桥前,有一个90度的急转弯,转弯处山岩突兀,急流到此受山体阻挡,锐势大减,同时,撞击岩石所激起的浪花,正好从下游近在咫尺的桥上越过。因此,桥不会受洪水的正面冲击,可以永保无虞。 古桥西侧建有文昌阁,为两层台阁式建筑,高7.3米,犹如桥头堡矗立,显得气垫雄伟。与文昌阁隔溪相望有“黄梨洲纪念馆”。三百多年前,黄梨洲在四明山结寨抗清时,曾一度居住于梨洲,在上痒庙著述、讲学。为追念这位与村同名的先哲,故特建此馆。馆内陈列分“黄梨洲生平业绩”、“黄梨洲与梨洲”和“历代名人与四明山”三个部分,展示有文字、图片、实物等。纪念馆与桥之间,有几十株参天大树,其中的一株古柏,径大数围,树干苍劲而斑驳,至少已有五六百年树龄,它若能开口,一定能详述梨洲先生当年在此的行迹。 桥下游溪畔,有不少红枫培育基地。沿溪而行,满眼红叶,配以青山绿水,令人目不暇接。 § 现状 镇东桥桥面是木板铺声的,虽然政府曾花费不少资金修复,但因人们不注意保护,管理也不到位,过不了多久,就新颜变旧貌了。有的木板被撬松了,踏上去吱呀作响;有的木板被一些无聊的人打了孔,稍不小心就会拐到脚,有的木板被拦腰折断……呈现出衰败的景象。 镇东桥现在就是一座遮阳避雨棚。你瞧:桥上有卖水果的,有卖小菜的,有卖小食品的,有卖书的,有卖小件日用品的,有看相的,有乞讨的,果皮纸屑满桥都是。一到下雨,由于桥顶有些小青瓦烂了,桥里到处漏雨,雨水冲得垃圾到处跑。镇东桥成了一个喧嚣的小市场,杂乱而肮脏。 晚上的镇东桥,本因该是美丽而充满诱惑的地方,你想,夏天的夜晚,月亮升起来的时候,人们三五成群坐在桥边,享受着习习凉风,那该是多么美的事情啊。可惜,这只是一个愿望罢了。因为桥上的装饰灯经常坏,有关单位修好没几天,又坏了。如此反复,也就修得不经常了。晚上,桥上黑漆漆的一片,行人路过,都要很小心的走,以免摔跤。 § 有关文章 镇东桥:记忆黄梨洲镇东桥选址科学稳固如山据了解,庙下村因山上建有上庠庙而名,村中王姓始祖王存盛在明代初年自新昌迁来。源于下甘竹岭的庙下溪流经村中,过下游的王姓分支溪下村后,与大茅岙之水汇合,最终流入鄞西皎口水库。为沟通庙下村和溪下村的交通往来,当地曾多次建桥,终因山洪汹涌,屡建屡毁。据说镇东桥建于明朝末年,是一位叫王裕仁的乡贤率民建造。经山民共议,建桥定在村口两山的峡谷处。当地人称两山分别为狮子山和大象山,而峡谷处突兀的山岩就像是狮子和大象的大腿,桥以天然山岩为桥基,有力夺万钧之势,坚不可摧。桥坐落在村东首,故名“镇东桥”。还有一种说法,设计建造此桥的是上庠庙的僧人,一名僧人曾在桥拱中央画一横线,对众人说:山洪涌来若超过此线,水就会越桥而过,镇东桥可保安然无恙。几百年来的事实证明了这一说法绝不是夸大其辞,几次特大洪水中,溪上的其他古桥及一些沿溪建筑都遭到损坏,惟有镇东桥毫发未伤。据庙下村一位老翁说,自从他懂事起,再凶猛的洪水也很少能漫过镇东桥半个桥洞,1988年的猛烈洪水漫过桥面,镇东桥依然稳固如山。其实,这与该桥的选址科学有关。溪水流至镇东桥前,有一个角度很大的急转弯,转弯处山岩突兀,急流到此受山体阻挡,锐势大减,同时,撞击岩石所激起的浪花,正好从近在咫尺的桥上越过。因此,桥不会受洪水的正面冲击,可保无虞。镇东桥长10米,宽4米,整座桥全用块石砌成,桥上还有五楹廊屋,古色古香。屋内铺地板,置长凳,供行人休憩。桥建成近400年间,桥屋曾数次翻修,而以山岩而成的桥基未作重建。 § 相关词条 地理、建筑、桥梁、大田、均溪 § 参考资料 1、http://www.vtchina.com/jing1.aspx 2、http://www.nhly.net/rwhc/6070214.htm 3、http://www.yy.gov.cn/art/2006/7/3/art_4261_23475.html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594082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