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镁代谢紊乱 |
释义 | 镁代谢紊乱 § 内容 镁摄入、排泄或体内过程障碍所致的疾病。临床表现与其他代谢紊乱有时容易混淆,需注意鉴别。镁是人体内位于钠、钾、钙离子之后的第4种最常见的阳离子。成人体内镁总量为 21~28g(1750~2400mmol)。机体总镁量的一半存在于骨骼中,其余大部分存在于骨骼肌、心肌、肝、肾、脑等组织中,主要是在细胞内,细胞外液仅占2%。 镁广泛存在于日常饮食中,富含叶绿素的新鲜蔬菜、茶叶尤为丰富,海味、谷类、坚果、肉类、蛋、乳中含量也很高。维持镁正平衡所需的最小摄入量约为3.6mg/kg/d(成人约300mg/d),人每日摄入量常超过生理需要。男性需镁量大于女性孕妇每日需镁450mg。摄取钙、磷、蛋白质及维生素D增加时,镁的需要量也随之增加。人乳含镁量约为400mg/100g,哺乳期增加。泌乳量过多可引起镁的缺乏。 镁的吸收 主要在小肠吸收,吸收后4小时,血浆镁即达高峰。用硫酸镁灌肠可引起高镁血症。镁的净吸收一般为30~40%。镁的摄入量少时吸收率高与摄入量多时则反之。肠道除吸收饮食镁外,还重吸收消化液中所含的镁。分泌镁的消化液包括唾液、胃液、胰液及胆液等。正常人粪固定排镁量为30~40mg。摄入镁量低时,粪镁多于摄入镁,粪所排泄的这部分消化液镁,即为内源性粪镁。 镁的吸收是简单的离子扩散过程。影响镁的吸收因素很多,主要有:①钙。镁与钙均为二价阳离子,在吸收上相互竞争,镁浓度增高时,将降低钙的主动转运,而钙浓度增高时,镁的净吸收值将降低,两者中某一个离子的缺乏,将促进另一离子的吸收。②其他阳离子。钠可增加镁的吸收,而钾可降低镁的吸收。③磷。镁与磷的吸收呈负相关。PO和Mg可以在胃肠道形成一种复合物,影响镁的吸收。④氟。F与Mg形成不溶解的 MgF2,妨碍镁的吸收。⑤碘。可抑制镁的吸收,在缺碘地区,尿镁排泄多于高碘地区。⑥维生素 D。不管是生理剂量或药理剂量均可增加镁的吸收,可能对镁在肠道的转运有直接作用。影响肠道镁的重新分布。⑦甲状旁腺激素。可动员骨中的镁,增加镁的吸收。即使甲状旁腺瘤切除后,由于骨镁丢失,镁的吸收同样增加,镁仍保持正平衡。⑧降钙素。可降低镁的吸收。⑨生长激素。可促进镁的吸收。⑩蛋白质。可增加镁的吸收。碳水化合物。可增加镁的吸收,但葡萄糖有降低镁在肠道转运的趋向。脂肪。妨碍镁的吸收。 维生素D中毒、甲状旁腺功能亢进或巨大症时,可出现镁吸收增高。镁吸收不良可为原发性或继发性,前者见于先天性肠道选择性镁吸收不良,后者则见于腹泻、脂肪泻、呕吐、胃肠减压、肠切除后吸收不良综合征、慢性肾功能衰竭、甲状旁腺功能减退及佝偻病等。 镁的排泄 镁随尿、粪及汗液而排泄。粪镁为未吸收部分、汗镁只在高热或活动量增多时出现少量。尿镁随饮食摄入镁的高低而升降。正常成人尿镁平均为90~100mg/d,空腹2小时尿镁平均为0.72±0.42mmol。男性尿镁排出量多于女性。24小时尿镁排出量随年龄增加而有所下降,但如以克肌酐校正,则并无明显差异。尿镁在夜间降低,清晨达高峰,这可能与饮食及生物钟有关。 钙与镁在肾小管重吸收时亦互相竞争,摄入钙增加时,尿镁降低。摄入钙以外的阳离子,尿镁亦降低。渗透性利尿药、汞利尿药和噻嗪类利尿药均可使尿镁增加。甲状旁腺激素可使尿镁升高,甲状旁腺功能减退时尿镁降低。 血镁 正常血清镁为0.8~1.0mmol/L(1.5~2mEq/L),血中的镁约65~70%与蛋白质结合,30~35%为游离镁,后者包括离子镁(<1%)及由磷酸盐、柠檬酸盐和碳酸盐组成的复合镁。蛋白结合镁随蛋白质和离子镁浓度及pH而变化。高浓度血浆镁可抑制甲状旁腺激素的分泌,低浓度血浆镁则刺激其分泌。骨骼中储存的镁对血浆镁的浓度的调节起重要作用。体内游离镁含量下降时,结合镁即解离,以维持血浆中的正常浓度。体内镁的平衡状态,特别是细胞外液镁的浓度,在很大程度上由肾脏排泄镁的数量所决定。血浆镁水平正常时,肾小球滤过镁的90~95%被肾小管重吸收;血浆镁浓度减低时,肾小管对镁重吸收加强(甚至达100%),使尿镁排泄减少,这称为肾脏的保镁功能;血镁增高时,肾脏排镁增加。 镁的生理功能 镁在细胞代谢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镁在许多重要的酶促反应中起辅酶作用,这包括参与能量贮存和利用的各种磷酸激酶。镁参与蛋白质的合成,促使mRNA与70S核糖体连接,作用于DNA的合成和分解。细胞外镁主要与神经肌肉传导和心血管张力有关,镁离子能使运动神经接头处与植物神经末梢的乙酰胆碱释放减少,因而有抑制周围神经的功能。体内镁离子缺乏时,就出现与低钙相似的一系列运动神经兴奋性增强的症状。镁对心血管系统有抑制作用,过多的镁可引起房室和心室传导阻滞,心电图上表现为P-R间期延长和QRS 增宽。外周镁浓度也影响外周血管张力,低镁血症时常常增高血管张力。 镁的需要量 成人每天需要300~400mg/kg,孕妇及哺乳期妇女需450mg,婴儿40~70mg,10岁儿童250mg。日常食物含镁丰富。 低镁血症 指血清镁低于(0.7~0.8mmol/L)1.5mEq/L,多继发于其他疾病,常伴有或继发钾钙等其他水、电解质代谢紊乱,而此时低镁血症往往被忽略。临床上遇不能解释的低钾和低钙血症,则应考虑低镁血症的可能。 低镁血症主要见于以下几种情况:①摄入不足,如长期禁食而输入的液体不含镁。②肠道疾病丢失镁过多,如腹泻、呕吐、长期胃肠引流、肠瘘。脂肪泻时生成大量脂酸镁,影响镁的吸收。急性胰腺炎时腹腔内脂肪坏死部位有镁性皂沉积。③肾脏排镁过多。许多肾脏疾患,如急性肾小球肾炎、肾盂积水、肾盂炎,肾硬化时肾重吸收镁缺陷。长期应用利尿药、高钙血症、甲腺旁腺功能减退、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亦致排镁过多。④其他。肝硬变晚期、肾病综合征时因血浆蛋白降低,机体镁的总量减少。此外,糖尿病酸中毒治疗期间,糖原合成时需要镁,如果不及时补充镁,可引起低镁血症。人工肾透析也可丢失大量镁。 在甲状腺机能亢进时,蛋白结合镁及尿镁均升高,可出现镁负平衡而引起低镁血症。糖尿病合并骨质疏松,除与钙磷代谢有关外,也与镁缺乏有关。 缺镁可致神经-肌肉和神经系统兴奋性增加,表现为反射亢进和震颤、手足徐动或舞蹈样动作、手足搐搦、眼球震颤等。亦可见嗜睡、神志模糊、幻觉、惊厥和昏迷等。心率过速、血压升高和室性期前收缩亦有过报道。手、足可有痛和凉感或出现紫红色。若丢失的钠、钾和水分已予补充而病人仍然面色苍白、嗜睡、软弱,尤其是仍有腹泻而没有可以解释的原因时,应想到有缺镁的可能性。 肾功能正常的病人能正常排镁,因此过量补镁通常仅能引起暂时的高镁血症。但对肾功能损害的病人,补镁应慎重。长期输液的病人,应补充镁盐。缺镁时可肌注硫酸镁。 高镁血症 指血清镁高于1.2mmol/L(2.5mEq/L)。只要肾功能正常,高镁血症就不会发生。 高镁血症的原因为:①在采取硫酸镁治疗各种疾病(如心绞痛、高血压脑病等)过程中使用过量。先天性巨结肠患儿用硫酸镁灌肠后亦能发生高镁血症。尿少或肾功能衰竭时,接受镁剂治疗应特别小心。②粘液水肿、艾迪生氏病、多发性骨髓瘤、严重脱水及未经治疗的糖尿病酸中毒者,由于尿排镁减少,可发生高镁血症。 血清镁急性升高时,可抑制中枢神经系统和外周神经-肌肉接头处的兴奋性。当血清镁超过3mmol/L(6mEq/L)时,心脏传导功能及神经肌肉活动就出现进行性抑制。病人先出现暂时性心动过速、嗜睡、腱反射消失、血压降低肌肉软瘫,而后转为昏迷。随着血中镁含量的上升,出现心动过缓、呼吸衰竭、通常因呼吸肌麻痹而死亡。 治疗 主要针对原发病因。急性镁中毒时,静脉注入10%葡萄糖酸钙有解毒作用。因为钙对镁有拮抗作用。此外,应增加水的入量以促进镁的排出。重症患者可用透析疗法。 § 配图 § 所属分类 代谢病 现代医学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594082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