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庄子》
释义

§ 基本信息

书名:《庄子》

著作者:庄子(庄周)及其弟子

庄子生卒年:约公元前369--前286年

国别:宋国

学派:道家

成语典故:庖丁解牛、每况愈下、螳臂挡车、呆若木鸡

§ 成语故事

每况愈下

战国时有一个叫东郭子的人,听说庄子对“道”很有研究,就去向庄子请教,问他“道”到底在什么地方。

庄子说:“我讲的‘道’各处都有,无处不在。”

“那请您具体指明它在哪些地方,可以吗?”东郭子非常客气。

庄子不加思索:“在蚂蚁洞里。”

东郭子非常奇怪:“道,是很高尚的东西,怎么会存在于这么卑下的地方?”

庄子又说:“‘道’,在稗草、砖瓦碎石之中。”

“这不是愈加卑下了吗?”东郭子更为奇怪。

庄子继续说:“我的‘道’在屎尿之中!”

东郭子听庄子越说越低下,心里很不高兴。

庄子这才向解释:“要满足您的要求,把‘道’的本质说明白,就得像在集市上检查猪的肥瘦一样,愈是猪的下部,愈能看出猪的肥瘦。因为猪腿的下部是最难长膘的,如果腿部也长满肉,其他部位当然更肥了。所以,我今天告诉您‘道’所在的地方,尽是卑贱的地方,这些地方都有‘道’,那么‘道’存在于其他的地方,也就不言自明了。”

“噢,原来是这样。”东郭子很佩服庄子的才学。

这个故事出自《庄子·知北游》。原来的意思是说,越从低微的事物上推求,就越能看出道的真实情况。后来意思逐渐转变为表示情况越来越糟糕的意思。

螳臂挡车《庄子》鲁国的颜阖性情相当刚烈,有一次被聘为卫国太子蒯聩的师傅。他从来不曾担当过如此重要的职位,内心的惶恐可想而知。于是,只好求教于卫国的大臣蘧伯玉大夫,请教如何教导太子。

蘧伯玉大夫就针对他的行为,引用螳螂的例子来规劝他:“任何物体靠近螳螂的时候,即使靠近它的是一辆车子,它也照样挥动镰刀似的臂,奋力抵抗,这实在是因为螳螂无法辨清自己的身分,而太过于相信自己能力的缘故。你现在的情形亦正和螳螂一样,你太高估了你自己的能力,所以才会不智地想去当太子的老师。如果你过分地坚持自己的意见,必定会遭受太子的不满。所以你务必要小心从事。”

故事的意思是,以螳螂舞动镰刀似的双臂对抗车子的情形作为譬喻,劝人不要自不量力。

呆若木鸡

有一位纪先生替齐王养鸡,这些鸡不是普通的老母鸡,而是要训练好去参加比赛的斗鸡。

纪先生才养了10天,齐王就不耐烦地问:“养好了没有?”

纪先生答道:“还没好,现在这些鸡还很骄傲,自大得不得了。”

过了10天,齐王又来问,纪先生回答说:“还不行,它们一听到声音,一看到人影晃动,就惊动起来。”

又过了10天,齐王又来了,当然还是关心他的斗鸡,纪先生说:“不成,还是目光犀利,盛气凌人。”

10天后,齐王已经不抱希望来看他的斗鸡。没料到纪先生这回却说:“差不多可以了,鸡虽然有时候会啼叫,可是不会惊慌了,看上却好像木头做的鸡,精神上完全准备好了。其他鸡都不敢来挑战,只有落荒而逃。”

这便是“呆若木鸡”的出处。

原来,呆若木鸡不是真呆,只是看着呆,其实可以斗,可以应战,可以吓退群鸡。

活蹦乱跳、骄态毕露的鸡,不是最厉害的。

目光凝聚、纹丝不动、貌似木头的鸡,才是武林高手,根本不必出招,就令敌人望风而逃。木鸡不易得,养鸡人知道。武林高手难求,行走江湖的人也知道。“望之似木鸡”,这是斗鸡追求的境界。不是骄气,不是盛气,最终是一分呆气。

评语:外表的活泼、逞强、伶俐,都是好的,但是还不够,还需要不断地磨练,把浮躁和妄动收敛起来,把力量凝聚于内,看似呆呆的、无啥稀奇,可是那些存心挑衅、争先恐后的斗鸡,碰到一动不动内蕴真气的木鸡,却根本不得近其身,对方还未出手,自己先就吓破胆了。

越俎代庖

在中华民族的历史传说中,有一位杰出的领袖叫唐尧。在唐尧的领导下,人民安居乐业。可是唐尧很谦虚,当他听说隐士许由很有才能的时候,就想把领导权让给许由。唐尧对许由说:“日月出来之后还不熄灭烛火,它和日月比起光亮来,不是太没有意义了吗?及时雨普降之后还去灌溉,对于润泽禾苗不是徒劳吗?您如果担任领袖,一定会把天下治理得更好,我占着这个位置还有什么意思呢?我觉得很惭愧,请允许我把天下交给您来治理。”

许由说:“您治理天下,已经治理得很好了。我如果再来代替你,不是沽名钓誉吗?我现在自食其力,要那些虚名干什么?鹪鹩在森林里筑巢,也不过占一棵树枝;鼹鼠喝黄河里的水,不过喝饱自己的肚皮。天下对我又有什么用呢?算了吧,厨师就是不做祭祀用的饭菜,管祭祀的人也不能越位来代替他下厨房做菜。”

枯鱼之肆

庄子家贫,所以去向监河侯借粮。监河侯说:“好。等我收到地租,就借给你三百金,可以吗?”庄子见监河侯不愿马上借粮,有点生气,脸色都变了,说:“我昨天来这儿的时候,听到路上有个声音在叫我。我回头一看,只见车轮碾过的车辙中,有一条鲋鱼。”我问:‘鲋鱼啊,你在这儿干什么呢?’鲋鱼说:‘我是从东海来的,被困在这儿了。您有一斗或者一升水救活我吗?’我说:‘好。我去游说吴越之王,请他开凿运河,把长江的水引过来救你,可以吗?’鲋鱼生气地说:‘现在我被困在这儿,只需要一斗或者一升的水就能活命。如果象你这么说,不如早点到卖干鱼的店里去找我好了!’”

鲋鱼在车辙中只要借斗升之水即可活命,而如果去游说吴越之王,开凿运河,把长江的水引过来,鲋鱼早就渴死了。这个道理很简单。但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言过其实、形式主义岂不是比比皆是!

朝三暮四朝三暮四这个故事源于《庄子*齐物论》。

有一年碰上粮食欠收,养猴子的人对猴子说:“现在粮食不够了,必须节约点吃。每天早晨吃三颗橡子,晚上吃四颗,怎么样?”这群猴子听了非常生气,吵吵嚷嚷说:“太少了!怎么早晨吃的还没晚上多?”养猴子的人连忙说:“那么每天早晨吃四颗,晚上吃三颗,怎么样?”这群猴子听了都高兴起来,觉得早晨吃的比晚上多了,自己已经胜利了。

其实橡子的总数没有变,只是分配方式有所变化,猴子们就转怒为喜。那些追求名和实的理论家,总是试图区分事物的不同性质,而不知道事物本身就有同一性。最后不免象猴子一样,被朝三暮四和朝四暮三所蒙蔽。

朝三暮四的原意是指实质不变,用改换名目的方法使人上当。

宋《二程全书·遗书·十八·伊川先生语》:“若曰圣人不使人知,岂圣人之心是后世朝三暮四之术也?”遗憾的是,后来应用这个成语的人,并不十分清楚朝三暮四的出处,把它和“朝秦暮楚”混淆了。而后者指的是战国时期,秦、楚两大强国对立,有些弱小国家一会儿倒向秦国,一会儿倒向楚国。朝三暮四本来与此无关,但以讹传讹,天长日久,大家也就习惯把“朝三暮四”理解为没有原则,反复无常了。

§ 思想倾向

《庄子》为道家经典之一。据《汉书.艺文志》著录﹐《庄子》52篇。今存33篇﹐分内7篇﹑外15篇﹑杂11篇﹐为郭象注本。内篇的思想﹑结构﹑文风都比较一致﹐一般认为是庄周自着。外﹑杂篇则兼有其后学之作﹐甚至羼入其他学派的个别篇章﹐思想观点与内篇多有出入。

内篇的《齐物论》、《逍遥游》和《大宗师》集中反映了庄子的哲学思想。《齐物论》以齐是非、齐彼此、齐物我、齐寿夭为主要内容。《逍遥游》旨在倡导一种精神上的超现实境界。《大宗师》则以论道和论修道为主要内容。外篇《秋水》篇亦被认为最能体现庄子思想,该篇认为万物都是相对的,因而主张一切任其自然,反对人为。杂篇中的《寓言》和《天下》两篇也很重要。前者旨在说明《庄子》表达“道”的手法;后者则阐述了先秦各学派的中心思想及其活动情况,并列举了重要的代表人物,堪称中国历史上第一篇哲学史论文。

《庄子》在哲学上不仅仅有唯心主义的虚无之道﹐有时还赋予其某些物质性﹐带有唯物主义的色彩﹔在政治上时而主张绝对的无为﹐时而主张在上者无为而在下者有为﹔在处世态度上﹐时而宣扬混世﹐时而赞成避世﹔在人生观上﹐时而提倡寡欲﹐时而鼓吹纵欲﹔在对待其他学派的态度上﹐时而坚持混合齐同﹐时而针锋相对。这些分歧﹐反映了战国中叶至秦汉间社会变革形势下道家学派的发展与分化﹐也反映了各种学派的相互渗透。但从全书总体说﹐唯心主义的本体论﹑相对主义的循环论﹑认识上的不可知论﹑无为的政治主张﹑虚无的人生哲学﹐构成了庄子学派的基本倾向。同时﹐书中也有不少辩证的因素﹐尤其对社会黑暗面的揭露﹑批判﹐不遗余力﹐十分深刻。

关于庄子思想的渊源﹐司马迁指出:“其要本归于老子之言”﹐“明老子之术”(《史记.老子韩非列传》)。书中对于儒墨等当时显学﹐多有诋訾﹐并表现了愤世嫉俗的精神。

§ 文学成就

《庄子》也是一部杰出的文学著作。作者要阐述的虽然是玄虚的天道﹐但由于其“以天下为沉浊﹐不可与庄语”﹐所以“以卮言为曼衍﹐以重言为真﹐以寓言为广”(《天下》)﹐特别是大量地运用了寓言﹐把抽象迷蒙的天道描绘得似乎可感可知。其他子书也运用寓言﹐但多从历史传说与民间故事中引用﹔《庄子》“寓言十九”则多是作者所虚构。其他子书的寓言多为短小故事﹐插入议论之中﹐以资譬喻或论证﹔而《庄子》中的部分寓言﹐则扩展成篇﹐将作者的议论﹐寓于故事人物口中。如《盗跖》﹑《秋水》﹑《说剑》等﹐都是“作人姓名﹐使相与语﹐是寄辞于其人”(刘向《别录》)。呆若木鸡这些类似短篇小说的寓言﹐虚构了人物与故事情节﹐有动作﹑有对话﹐还有肖像﹑表情的描绘﹐与《墨子》﹑《孟子》中基于实录的一些对话式语录大不相同。这是中国文学史上自觉地运用虚构手段塑造形像的开端。在塑造形像时﹐作者擅长于体物入微的描写。如大鹏的怒飞(《逍遥游》)﹑巨鱼的奋鬐(《外物》)﹑鸿蒙的自得(《在宥》)﹑山狙的见巧(《徐无鬼》)﹐都栩栩如生﹔厉风作而万窍怒呺(《齐物论》)﹐黄帝奏咸池之乐而声满天地(《天运》)﹐都声情并茂﹔庖丁解牛(《养生主》)﹑伯乐治马(《马蹄》)﹑佝偻承蜩(《达生》)﹑庄子弹鹊(《山木》)﹑众史画图(《田子方》)﹑原宪居鲁(《让王》)﹐更是形神俱现﹔至于藐姑射山上的神人(《逍遥游》)﹑隐机而坐的南郭子綦(《齐物论》)﹑能破季咸看相的壶子(《应帝王》)﹑临渊履危而射的伯昏无人(《田子方》)等﹐这些神乎其神的形像﹐也可以按照描写想见其情状。总之﹐太空﹑江海﹑飞禽﹑走兽﹑音乐﹑风云﹐以及人物的肖像﹑心理﹑言行的描画﹐无一不“指事类情”(《史记.老子韩非列传》)﹐维妙维肖﹐大大地开拓了艺术的境界。

《庄子》还以想象丰富﹐结构灵活见长。“以谬悠之说﹐荒唐之言﹐无端崖之辞﹐时恣纵而不傥﹐不以觭见之也。……其书虽玮而连抃无伤也﹔其辞虽参差而淑诡可观”(《天下》)。这是作者写作特色的自白。凭空虚设﹐海阔天空﹐放纵自由﹐宏伟壮丽﹐诙谐怪异。大鹏展翅万里﹐北海虚怀若谷(《秋水》)﹐盗跖声色俱厉(《盗跖》)﹐庄周化为蝴蝶(《齐物论》)﹐凡此种种﹐都说明作者并不按现实生活的本来面目去再现生活﹐而是用丰富的想象﹐离奇的夸张﹐以及大量的比喻与拟人手法去写意抒怀。在行文构思上﹐放得开﹐收得住﹐首尾不落套﹐转接无痕迹。文思跳跃﹐散而有结﹐开阖无端﹐令读者恍惚迷离﹐正如刘熙载所说:“文之神妙﹐莫过于能飞。庄子之言鹏曰‘怒而飞’﹐今观其文﹐无端而来﹐无端而去﹐殆得‘飞’之机者。”(《艺概.文概》)

富于抒情意味﹐也是《庄子》散文的一大特色﹐当作者在描述道家的理想人物或发表议论时﹐必定带着满腔热情。如称“关尹﹑老聃乎﹐古之博大真人哉!”(《天下》)而对于昏君乱臣﹑虚伪君子﹑名利之徒﹐则表现得嫉恶如仇﹐常常给予辛辣的讽刺﹑无情的揭露。他敢说“窍钩者诛﹐窍国者为诸侯。诸侯之门而仁义存焉”。直叫“削曾﹑史之行﹐钳杨﹑墨之口”﹐“殚残天下之圣法”(《胠箧》)。把曹商求官视为舐痔(《列御寇》)﹐将惠施专揽相位比作嗜食腐鼠(《秋水》)。或爱或憎﹐或褒或贬﹐嘻笑怒骂﹐鞭辟入里。《庄子》行文千变万化﹐总离不开作者的自我表现。栎树﹑游鱼﹑蝴蝶﹑渔父﹑野马﹑海鳖等等﹐都具有庄周的性格﹐体现了庄周某种精神状态。所以尽管是论理文章﹐读来却觉得韵味无穷。其中《马蹄》﹑《胠箧》诸篇简直可作抒情杂文视之。此外﹐词汇丰富﹐句式灵活﹐构思精巧﹐多用韵语﹐善作连类比喻等﹐也是同时代作者所不及的。所以鲁迅认为:“其文则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汉文学史纲要》)

《庄子》在文学上的影响很大。自宋玉﹑贾谊﹑司马迁以来﹐历代大作家几乎无一不受到它的熏陶。在思想上﹐或取其愤世嫉俗﹑不与统治者为伍﹔或随其悲观消极﹐自解自嘲。对于《庄子》的艺术﹐或者赞叹﹐或者仿效﹐或者从中取材而化为己意。阮籍﹑陶渊明﹑李白﹑苏轼﹐在思想和艺术上都从《庄子》那里吸取了许多营养。

§ 历史评价

庄周一生著书十余万言,书名《庄子》。这部文献的出现,标志着在战国时代,我国的哲学思想和文学语言,已经发展到非常玄远、高深的水平,是我国古代典籍中的瑰宝。因此,庄子不但是我国哲学史上一位著名的思想家,同时也是我国文学史上一位杰出的文学家。无论在哲学思想方面,还是文学语言方面,他都给予了我国历代的思想家和文学家以深刻的,巨大的影响,在我国思想吏、文学史上都有极重要的地位。《庄子》庄子在哲学上继承发扬了老子和道家的思想,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哲学思想体系和独特的学风文风。他认为“道”是客观真实的存在,把“道”视为宇宙万物的本源,讲天道自然无为。在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在人类生存方式上主张返朴归真。他把提倡仁义和是非看作是加在人身上的刑罚,对当时统治者的“仁义”和“法治”进行抨击,他对世俗社会的礼、法、权、势进行了尖锐的批判,提出了“圣人不死,大盗不止”,“窃钩者诛,窃国者为诸侯”的精辟见解。在人类生存方式上,他崇尚自然,提倡“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的精神境界,并且认为,人生的最高境界是逍遥自得,是绝对的精神自由,而不是物质享受与虚伪的名誉。庄子这些思想和主张,对后世影响深远,是人类思想史上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

后世道教继承道家学说,经魏晋南北朝的演变,老庄学说成为道家思想的核心内容。庄子其人并被神化,奉为神灵。唐玄宗天宝元年(724年)二月封“南华真人”。所著书《庄子》,诏称《南华真经》。宋徽宗时封“微妙元通真君”。

鲁迅高度评价庄子散文说:“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汉文学史纲要》)

§ 历史影响

《庄子》在公元3世纪到5世纪的魏晋时期产生重大影响,它和《周易》、《老子》一起并称“三玄”,在中国文学史上也有重要的地位。《庄子》在唐代(618-907年)正式成为道家的经典之一。

庄子对后世的影响,不仅表现在他独特的哲学思想上,而且表现在文学上。他的政治主张、哲学思想不是干巴巴的说教,相反,都是通过一个个生动形象、幽默机智的寓言故事,通过汪洋恣肆、仪态万方的语言文字,巧妙活泼、引人入胜地表达出来,全书仿佛是一部寓言故事集,这些寓言表现出超常的想像力,构成了奇特的形象,具有石破天惊、振聋发聩的艺术感染力。

后人在思想、文学风格、文章体制、写作技巧上受《庄子》影响的,可以开出很长的名单,即以第一流作家而论,就有阮籍、陶渊明、李白、苏轼、辛弃疾、曹雪芹等,由此可见其影响之大。

§ 庄子学派

《庄子》中《列御寇》﹑《山木》两篇﹐都明写庄周有弟子﹐但姓名不传﹐《管子》中《心术》﹑《白心》等篇﹐《韩非子》中《主道》﹑《扬权》等篇﹐尤其是《吕氏春秋》与《淮南子》的许多篇章﹐都可见到庄子学派痕迹。

似乎楚﹑秦一带﹐其学曾颇为流传。秦代专行法治﹐汉代独尊儒术﹐所以对《庄子》一书不甚称道。自三国时何晏﹑阮籍﹑嵇康出﹐此书才盛行。陈寿《三国志.魏书.曹植传》说到何晏好老﹑庄之言﹐《王粲传》说到阮藉以庄周为模则﹐嵇康好老﹑庄之说﹐“于是崔撰﹑向秀﹑郭象﹑司马彪等接踵为之注﹐而风俗亦此移矣”(洪亮吉《晓初书斋初录》)。隋唐之际﹐尊庄周为“南华真人”﹐奉《庄子》为“南华真经”﹐注《庄》之风日盛。

§ 《庄子》版本演变

今本《庄子》为三十三篇(内篇七,外篇十五,杂篇十一),这种晋代郭象《庄子注》的本子完全相同。但《子》五十二篇”,可见古本《庄子》为五十二篇。《庄子》从汉代五十二篇的古本到晋代三十三篇的今本有个演变过程。

《庄子》五十二篇本在汉代可能是通行本,故后汉高诱注《吕氏春秋·必己》“庄子行于山中”说:“庄子名周,乐之蒙人,轻天下,细万物,其术尚虚无,著书五十二篇,名之曰《庄子》。”五十二篇古本到魏晋时仍然存在。唐代陆德明说:“《汉书·艺文志》‘《庄子》五十二篇’,即司马彪、孟氏所注是也。”(《经典释文·序录》)司马彪于晋泰始中为秘书郎,《晋书》有传,身世比较清楚。孟氏,陆德明已“不详何人”,清代姚振宗考证说,“似即注《老子》之大孟,或云即孟康”(《隋书经籍志考证》卷二十五)。孟康是魏人,著有《汉书注》。也就是说,确知注解了五十二篇古本《庄子》的两位学者——孟氏、司马彪皆为魏晋时人。

五十二篇古本〈庄子》的篇目构成,陆德明说是“内篇七,外篇二十八,杂篇十四,解说三”(《经典释文·序录》)。其中,“解说三”见于记载的有《庄子后解》、《庄子略要》两篇:《庄子》“庚市子肩之毁玉也”,《淮南子·庄子后触〉曰:“庚市子,圣人无欲者也。人有争财相斗者,庚市子毁玉于其间,而斗者止。”(《文选》卷三十五张景阳《七命》“盖理有毁之,而争宝之论解”李善注)

淮南王《庄子略要》曰:“江海之士,山谷之人,轻天下,细万物,而独往者也。”司马彪曰:“独往,任自然,不复顾世也。”

(〈文选〉卷二十六谢灵运《入华子岗是麻源第三谷》、江文通《杂诗三十·汉书·艺文》称“《庄许询》、陶渊明《归去来辞》、任彦界《齐景陵王行状》等篇李善注)由此可见,《庄子后解》、《庄子略要》等“解说三篇”,似乎不是《庄子》所固有的篇目,而是其附录,是《淮南子》的作者对《庄子》的片段的解释或内容概述,应归属于《淮南子》,姚振宗正这样的见解,他说:“今《淮南》内篇无《庄子略要》、《庄子后解》,或在《淮南》外篇三十三篇中。”(《汉书艺文志条理》卷二之下)这样,古本《庄子》实际上应是四十九篇。

从《经典释文·序录》中可以看出,魏晋时代,《庄子》一书除了孟氏、司马彪注解的五十二篇本外(孟氏注已佚),还有崔譔和向秀注解的二十七篇本以及李颐集解的三十篇本。崔譔,晋史无传,唯《隋书·经籍志》称其为“东晋议即”,但《世说新语·文学》注引《向别传》说:“秀游托数贤,萧屑卒岁,都无所述,唯好《庄子〉,聊应崔譔所注,以备遗忘。”可见《隋书》所记有误,崔譔生世当不晚于“竹林七贤”的向秀。崔譔的《庄子》注文在《经典释文》中有所存留,所以他是至今其述尚存的魏晋注《庄子》诸家中最早的。《经典释文·序录》记录:“崔譔注二十七篇(内篇七,外篇二十),向秀注二十六篇(一作二十七篇,一作二十八篇,亦无杂篇)。”由其篇目的构成(内、外篇)和数目(二十七篇)的相同,可以推断崔、向所注可能是同一个本子。但其所出注的篇目可能不尽相同。

有学者根据《经典释文》考计,《天运》、《至乐》、《达生》、《山水》、《盗跖》、《列御寇》诸篇,有崔注无向注,《则阳》、《寓言》两篇有向注无崔注,唯有《天道》、《刻意》、《田子方》、《让王》、《说剑》、《渔父》等六篇,《释文》于崔、向之注一无所取。由此推断,崔、向《庄子》二十七篇本,可能是五十二篇古本的重要篇目的选注本;这个选注本加上崔、向皆未出注的《天道》等六篇,可能就是以后郭象确定并注解的三十三篇本。魏晋时代,在玄风披靡的情况下,注解、诠释《庄子》的人恐怕是不少的,《晋书·郭象传》称“先是注《庄子》者数十家”,于是出现了李颐的《集解》、李颐的身世,史无记载,不太清楚。但陆德明尚知其为“晋丞相参军,自号玄道子”(《经典释文·序录》)。他的《集解》本是三十篇(一作三十五篇),可能是和崔、向不同的另外一种在五十二篇本基础上的选注本。因为当时这五十二篇古本,“言多诡诞,或似《山海经》,或类占梦书,故注者以意去取”(《经典释文·序录》)。

魏晋时代,在五十二篇古本《庄子》的基础上,除了有孟氏、司马彪的全注本和崔譔、向秀、李颐的选注本外,出现了郭象的三十三篇修订本。日本镰仓时代高山守所藏《庄子》残抄本,期天下》篇后有段跋语:

夫学者尚以成性易知为德,不以政(攻)异端为贵也。然庄子闲才命世,诚多英文伟词,正言若反,故一曲之土不能畅其弘旨,而妄窜奇说,若《阏亦(奕)》、《意循(俯)》之首,《尾(危)言》、《游易(凫)》、《子胥》之篇,凡诸巧杂,若此之数,十分有三,或牵之令近,或迁之令诞,或似《山海经》,或似[占〕梦书,或出《淮南》,或辩形名,而参之高韵,龙蛇并御,且辞气鄙背,竟无深澳,而徒谁知,似因(困)后蒙,令沈滞失乎(平)流,岂所求庄子之意哉?故皆略而不存。令(今)唯哉(裁)取其长,达致全平大体者焉为三十三篇者。太史公曰:“庄子者,名周,守(宋)蒙县人也。曾为漆国史(吏),与魏惠[王)、齐[宣〕王、楚威王同时者也。”

这段文词,清雅幽古,且与陆德明《经典释文·序录》所引“郭子玄云,‘一曲之才,妄窜奇说,若间奕、意修之首,危言、游是、子臂之篇,凡诸巧杂,十分有三’”相符,故可断定为郭象所作。这就证明,今本三十三篇《庄子》是郭象在古本《庄子》五十二篇中,删裁去十分之三而成。郭象为但三十三篇作的注,思想精深独特,为历代所推崇;郭象的三十三篇《庄子》修订本,唐以后也就随之流传下来,逐渐成为定本,正如陆德明所说;“惟子玄所注,特会庆生之旨撤为世所贵……,今以郭为主。”(〈经典释文一·序录〉〉

§ 相关链接

http://www.ld.nbcom.net/zhuangzi/

http://www.chinacattle.net/culture/zhuangzi/zh0001.htm

http://www.zhuangzi.com/zzzb/

http://zhuangzi.memsky.com/

http://www.oklink.net/swzw/sswj/zhuangzi.txt

http://info.datang.net/Z/Z1814.HTM

http://blog.sina.com.cn/s/reader_4c7d92d30100094q.html

§ 参考文献

《庄子》孙通海 译注 中华书局出版 2007年03月

《汉书》班固撰 颜师古 注  中华书局  2000年01月

《汉文学史纲要》鲁迅 著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5年08月

《庄子集释》(清)郭庆藩 撰  王孝鱼 点校  中华书局  2004年01月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594082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1/14 15:48: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