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阿氏贝喙鲸 |
释义 | § 概要 物种名称→ 阿氏贝喙鲸 拉丁文名→ Berardius arnuxii 英文名→ Arnoux's Beaked Whale 科→ 喙鲸科 现况→ 不详 现存→ 不详 背鳍位置→ 中央偏体后方 初生重量→ 不详 成年重量→ 7-10吨 族群大小→ 6-10(1-80) 良好食区→ 数个次族群可能聚集 § 相关介绍 阿氏贝喙鲸的资料十分有限,其数量似乎相当稀少。因为与贝氏喙鲸极为相似,所以有人认为它们是同一品种。然而,两者在地理上看来是隔离的,而且阿氏贝喙鲸的体型可能较小。从活体的观察显示,阿氏贝喙鲸体长可至12米;但是所有经过调查的死亡标本都不及此长度。很容易与南瓶鼻鲸混淆,两者在海上几乎难以分辨;然而可以留意阿氏贝喙鲸的嘴喙较长,前额则较不圆。雌雄两性的牙齿都突出,这在喙鲸中极不寻常;老鲸的突齿可能磨损至牙龈处。体色虽然暗,但是海中却呈现淡棕色,甚至橙色;这是微生藻类——矽藻覆盖全身造成的结果。 行为>> 所知不多,但是可能与贝氏喙鲸大致相似。一般善于回避。在海面缓慢巡游;在潜水之前,会先喷气15次左右。喷气呈低矮,扩散的树丛状。小群体紧密地聚在一块,会一起浮升及喷气。一般的潜水时间为15至25分钟,但是也可以潜行至1小时,甚或更久。浮升时,嘴喙先出现。牙齿在阳光下会闪闪发亮。 别名>> (旧称:阿诺氏喙鲸),南方四齿鲸,南方喙鲸,新西兰喙鲸,南方巨瓶鼻鲸,南方鼠鲸 雄/雌>> 闭嘴时仍看得见前齿,额隆状喷气孔的圆边朝向前方,较宽的白色疤痕,背部尤其明显(仔鲸疤痕较少),背部宽而平,背鳍呈三角形或镰刀状,末端圆钝,与体长相较,背鳍显得非常小,尾鳍宽阔,胸鳍短而宽,胸鳍的前,后缘几乎平行,腹部有淡灰或白色的云状斑块,体色通常呈蓝黑或暗灰色(幼年者一般为鼠灰色),体型粗壮,呈纺锤状。 老鲸>> 前齿已磨损至牙龈,伤痕广布,头部至背鳍的体色会较淡或呈污白色 尾鳍>> 深潜之前,尾鳍有时会扬升,后缘稍微向内凹或几乎平直,有些个体的尾鳍中央会有小凹刻。 颚骨>> 两齿间的空隙可达20厘米,颚部内还藏有第2对牙齿,到晚年才会长出 何处观赏>> 可能分布于南极附近的冷温带与极地水域;约略在南纬34度以南,即发生搁浅最北的地点;有记录显示曾在南纬64度的南极半岛出没。多数的搁浅记录都发生在新西兰附近,库克海峡似乎分布得相当多,尤其在春夏两季。多数目击都发生在塔斯曼海,以及南太平洋的阿尔伯特罗斯山脉附近。地图呈现的是主要的目击集中地,但已知南大西洋的南乔治亚,以及南非亦曾出没。性喜栖息在深水断崖,海底山以及其他地势陡峭的海域。已知阿氏贝喙鲸会进入冰山区;夏季时极靠近冰缘水域,但在冬季时可能迁徙至别处。 鉴别清单>> 身上伤疤广布 前齿外露可见 嘴喙明显突出 额隆呈球状 体型呈纺锤状 背鳍小 游泳速度缓慢 小群队紧密聚集 通常难以接近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594082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