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希望之旅》
释义

§ 《希望之旅》 (2002)

希望之旅 Railroad of Hope (2002)

希望之旅 Railroad of Hope (2002)

片名:希望之旅

英文片名:Railroad of Hope

导演:宁瀛Ying Ning

编剧:宁瀛Ying Ning

影片类型:纪录片

片长:Canada:56 min

(Toronto International Film Festival)

国家/地区:中国

对白语言:汉语普通话

色彩:彩色

时间:2002年

简介

绿色总是给人以希望,不管是90年版的《希望之旅》中土耳其人变卖家财,背井离乡,不畏艰辛投奔人间天堂瑞士,还是02年版宁瀛导演镜头里的四川农民不辞劳苦奔赴新疆采棉花,都是艰苦生存的人们对美好生活的不懈追求和向往……

剧情

每年八九月间,都会有成千上万的四川农民拥上西行的火车,经过三天两夜长达3000多公里的行程,来到祖国的大西北新疆。那里一望无际的棉花正在等待收割。对他们当中大多数人而言,这是头一次离开家乡,也是头一次坐火车。也许这是头一次,我们可以如此直接地和真实地倾听贫困地区的中国农民,第一次讲述他们自己的故事。镜头对准一群去新疆摘棉花的四川民工,在明知人生并非可以被无限希望所填充的物体,实际是一个巨大空无的情况下,宁瀛仍然对这漫长的旅程寄予了基本的关怀和肯定,包括拍摄者自己。

秋天棉花成熟的季节,铁路运输面临一个与春运一样的运输高峰--无数人从四川到新疆去,车厢里满载着人,也满载着希望。导演宁瀛与一个摄影师,跟着踏上了这一条希望之路。他们在车厢里,记录下了一张张脸,一段段对白,一个个故事。他们问这些农民,男人、女人、老人、孩子、少年--同样的几个问题:“你觉得幸福吗?”“你生活中最重要的是什么?”“你想要怎样的生活?”这几个知识分子式的、形而上的问题在拥挤的车厢里一遍遍响起,而回答是直接的,质朴的,向人们展开了关于底层的真实的一页。作为导演,宁瀛有着强大的控制力,这部纪录片几乎象个故事片一样引人入胜,她对影像与节奏的卓越的控制能力,让人心生敬意。

影片评价

她(宁瀛)的作品一直都是剧情片与纪录片的出色结合,并且每时每刻都在呈现着自己国家的那个不安和躁动的灵魂……从这个角度来说,宁瀛成为(也许在她无意间)中国那些志力于创作“情感兼纪实”风格电影的新一代导演的代表人物。    ——意大利宣言报

独立导演宁瀛在纪录片领域显示出与她执导故事片时毫不逊色的才华。  ——法国世界报

影片导演

宁 瀛宁瀛 Ying Ning

女,生于1956年,中国北京

宁瀛,女,中国电影导演,生于北京,1978年考入北京电影学院录音系,1981年考取公费奖学金赴意大利留学。1987年毕业于罗马电影实验中心,同年,在由贝尔托鲁奇执导的影片《末代皇帝》中任副导演。1988年回国,在李少红的影片《银蛇谋杀案》中任副导演。后任北京电影制片厂导演。

在国际领域中,宁瀛广为人知的作品有“北京三部曲”,它们集中系统地刻画了20世纪末90年代-“后毛时期中国社会”-北京人的生活图景: 《找乐》中的祖辈(1992)、 《民警故事》中的父辈(1995)和《夏日暖洋洋》中迷惘的儿辈(2000),影片同时在国际上也获得了多项大奖。在纪录片领域,宁瀛同样是多部作品的作者,其中一些为公共机构创作(为联合国儿基会拍摄的系列《让我们自己说》 、为意大利都灵市政府举办欧洲首脑会议拍摄的《都灵》和参加威尼斯双年展的《长城脚下的公社》 )。她的第一部长纪录片《希望之旅》荣获2002年法国真实电影节大奖,并在众多国家电视台播出。2005年,宁瀛以全新的女性视角拍摄完成故事片《无穷动》,影片应邀参加威尼斯、多伦多、釜山、东京银座等国际电影。

幕后制作

宁 瀛关于《希望之旅》——宁 瀛

我一直想拍摄火车上的故事。小时候回老家,坐火车的经历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87年我从意大利留学回来,自己写的第一个剧本也是火车上的故事。后来因为种种原因没有实现。97年做完《民警故事》,我轻松下来,自己坐京广线转了一圈,发现大城市间的火车已经非常现代化,跟我小时候的记忆完全不同了。虽然有些失望,还是 编了个故事,想拍故事片。后来收到日本广播基金会的邀请信,说他们每年举办亚洲电视项目策划竞赛,获奖者可以得到一笔奖金,我就把故事梗概送去了。没想到真的获了奖。获奖以后,我开始对自己写的故事不满意,于是到处打听关于火车上的故事。后来一个记者朋友告诉我,他好多年前曾经在四川开往新疆的火车上看到过大量的农民,都是去新疆采棉花的,很多农民是第一次离开家乡,第一次见到火车。直觉告诉我,这里可能有意思,就决定去看一看,虽然并不知道究竟能碰到什么情况。

我们一共三个人,我,摄影郭刚,还有一个负责后勤。当时在北京可以买到刚刚上市的小摄像机,听说质量非常好。我们就买了摄像机出发了。我已经拍了四部故事片,每次都是几十口人一起行动。忽然间三个人就这么出发了,那种自由的状态让人愉快极了。不管别人怎么想,对我来说,拍故事片是找罪,拍纪录片才是真正的找乐。如果说故事片是组织“奇迹”发生,而纪录片则需要巨大的耐心等待和捕捉那些生活中正在发生的“奇迹”。纪录片的拍摄过程更像打猎,充满了刺激。郭刚一开始拍摄就发现他用惯了BETA摄像机,觉得小摄像机不稳,而我拿着重量正合适。我跟郭刚在拍摄《夏日暖洋洋》中刚刚合作过,他是我的副导演,在创作方面我们非常有共鸣。我建议让他采访,他教我怎么使用摄像机。我们在车站附近住了下来,白天出去拍摄,晚上回来看拍摄素材,互相上课。有一天,郭刚说,你的摄像水平已经超过广院摄影专业四年级的水平了。

而我早就对他的采访能力欣赏得一塌糊涂。我们出发的时候说好了,如果第一趟拍摄不行还可以再来第二次。结果拍摄很顺利,一次的素材就足够了。在火车上拍摄有很多技术上的难题,人多,没有休息时间,尤其是没法看素材。我们只有一块能够维持10小时的电池,四川去新疆的火车是三天两夜,火车上没有充电的可能。记得我们几乎没有什么睡觉的时间,到后来我站着都快能睡着了,一台小小的摄像机显得那么沉重。影片后半部那些必须站在车厢椅背上,拍摄人们沉睡的俯拍镜头都是郭刚爬上去完成的。拍电影也好,拍纪录片也好,最难忘的不是生活中的困难,也不是拍摄时的各种障碍。因为这些都会被创作的兴奋所取代。拍摄过程中我经常被几个解迷一样的难题困惑着:我的摄像镜头应该对准谁?为什么?晚上我们一直在等待拍摄大家昏昏入睡的状态,就是等不到。大家都很兴奋,永远有人在聊天,有人在玩牌,永远有人在好奇我们的摄像机。反正就是没有睏的时候。我看着车上的农民们,想着他们离开四川山清水秀的一片绿色,长途跋涉去新疆打工,等待他们的是戈壁滩一望无际的沙漠,他们会失望吗?是什么让他们这么兴奋不已?渐渐地,从他们身上我看到了自己的影子,看到了我周围其他人的影子。我们都是历尽艰辛要追求幸福的人,我们把希望寄托在明天,而我们并不细想--可能也想不明白--明天究竟是什么样的,是什么地方,要是明天醒来看到的是一片沙漠呢?我们在充满了希望的旅程中,我们都是“在路上”的人们。火车喇叭里在不停地播放各种节目和音乐,那些熟悉的西方浪漫派时期的音乐常常把我带回童年的记忆里。车厢里到处是人,我跟姐姐宁岱在椅子底下铺上凉席,戏弄着成人世界的规矩。是我童年回忆里少有的幸福时刻。

后来影片剪辑过程中,绝大部分的音乐都是我们在火车上录制的,只有很少部分是我另外选择的。我跟郭刚商量着,把我们的思考作为采访的主题,问题紧紧锁在几个关键的问题上,“幸福生活应该是什么样子的?生活中什么是最重要的?你幸福吗?”影片在世界各地放映,国内也放映了好几场。我发现每次在国内放映,观众里总会有人对影片的采访话题提出质疑。一些很年青的学生问我,“你为什么会去问农民这样的问题?”言外之意就是,这是一个知识分子才会有的问题,这不是一个农民考虑的问题。首先让我吃惊的是,他们居然没有看到,影片里所有被采访的农民都在的的确确地“回答”我们的问题。当我们问到一个农民“生活中什么最重要?”,他 02年版《希望之旅》导演宁瀛毫不迟疑地回答说:“生命最重要,理想最重要”。我恐怕永远都忘不了拍摄这个镜头的那种感动。

当然拍摄的时候并不是所有的人都那么合作。记得一次采访一个干部模样的中年人,郭刚跟他足足缠了有一个钟头。我一直在后面端着摄像机拍摄。他的回答永远是:“我不跟你们说话。跟你们说话管用吗?这样的问题有什么意思?”最后我们都憋不住喷笑起来。拍摄纪录片很多时候是外界因素促成的。比如说,《希望之旅》以后,我又给联合国儿基会拍摄了一系列专题纪录片,虽然很多时候拍摄题材是别人指定的课题,拍摄对象是我陌生的。这种时候,我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就是找到我跟拍摄对象的共鸣,然后才是怎么拍的问题。

当我举着摄像机的时候,镜头前面是不是农民不要紧,端摄像机的是不是知识分子也不要紧。我总在想,他们跟我有什么关系?如果一部影片自始至终都在拍摄“别人”的故事,跟“我”无关,那我无论如何也不会感兴趣。如果不是因为一个巨大的,跟自己休戚与共的因素驱使着,任何人也不会愿意享受拍摄电影的痛苦。创作的过程是认识自己的过程,是在平凡的日常生活中捕捉那些震撼心灵的诗一般的时刻。

§ 《希望之旅》 (1990)

90年版《希望之旅》海报

希望之旅 Reise der Hoffnung (1990)

中文片名:希望之旅

外文片名:Journey of Hope / Umud'a yolculuk

导演:Xavier Koller

编剧:Feride Çiçekoglu

Xavier Koller

主演:Emin Sivas .....Mehmet Ali

影片类型:剧情

片长:Argentina:109 min

国家/地区:瑞士 / 土耳其 / 英国

对白语言:土耳其语 /  瑞士/德语

色彩:彩色

级别:Argentina:13  Finland:K-12  Sweden:11  USA:PG  Chile:14

影片简介

曾获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的瑞士片,其实是一部瑞士、英国、意大利及土耳其跨国联合制作的写实电影,描写偷渡移民的辛酸,有血有泪。 影片讲述土耳其摩德族夫妇海达与梅兰,两人卖掉所有土地和羊群,决定带儿子阿里离开落后的故乡,投奔人间天堂的瑞士。他们先偷渡到意大利,遇到好心的货柜车司机愿意带他们到瑞士,但在边界被拒绝入境,遣送至米兰。又在米兰火车站随着私枭安排偷渡,登山涉水,终于踏上梦土。

剧情介绍

主角是土耳其摩德族夫妇海达与梅兰,两人卖掉所有土地和羊群,决定带儿子阿里离开落后的故乡,投奔人间天堂的瑞士。他们先偷渡到意大利,遇到好心的货柜车司机愿意带他们到瑞士,但在边界被拒绝入境,遣送至米兰。又在米兰火车站随着私枭安排偷渡,登山涉水,终于踏上梦土。瑞士导演扎维埃科莱处理这部改编自真人真事的电影手法平实不煽情,但故事本身和非职业演员的再现已足够令人感动。

精彩影评

土耳其的穷苦农民哈伊达尔变卖了所有的家财,凑够他和妻子梅尔耶姆和7岁儿子阿利的卢菲,踏上了去瑞士的旅 90年版《希望之旅》DVD封套途。但她们很快便因非法越境而遭遣送。哈伊达尔不得不和其他十几名土耳其流亡者聚在一起,乘车进入山里,想从那里寻路越过山巅。梅尔耶姆和大部分妇女成功地越过边境,而哈伊达尔和儿子却在雪地上迷失了方向……

本片因尖锐地涉及日益增长的难民问题而引起了关注。它采用了传统的喜剧结构形式,按照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的进程,很有因果逻辑地展现完整的事件和人物的命运。故事情节简单明了,却不乏令人心急如焚的紧张感;人物塑造真实可信;对白很少,语言朴实却意蕴深刻;画面构图讲究,极富表现力。影片用旅行作为框架,发展剧情,表现了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以及美丑善恶的人生百态。

本片取材于1988年10月发生在阿尔卑斯山的7岁土耳其小男孩冻死事件,所有人物都有原型,导演泽维尔·科勒看了报道后深受震动。他以此为基础,对移民问题进行了大量的调查。为了逼真期间,死去男孩的两个哥哥在影片里扮演自己。母亲一角虽由职业演员扮演,但导演还是把真正的母亲梅尔耶姆请来指导她的表演。

一部真诚而伟大的批评写实电影!这种真诚也许来自于作者高度的责任感,他一定是被某一些现实触动了,并且强烈到了非用一种尖锐而沉重的笔触来惊醒人们、使人们向它投以关切的目光的程度。这样一部具有真实、人道主义风格的电影,有力地捍卫了电影--这种已经严重堕落了的媒体的良心。

影片导演

扎维埃 科莱扎维埃 科莱  Xavier Koller

职业:导演/编剧

导演作品:

《Cowboy Up》 (2001)

《生命可以重来》 (2000)

《希望之旅》 (1990)

编剧作品:

《希望之旅》 (1990)

上映时间

国家/地区     上映/发行日期 (细节)

瑞士Switzerland  1990年8月

德国Germany    1991年4月4日

美国USA      1991年4月26日

阿根廷Argentin   1991年6月6日

法国France    1991年11月13日

意大利Italy     1992年2月9日

瑞典Sweden    1992年3月6日

芬兰 Finland     1992年5月1日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594082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9 14:36: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