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财政效果
释义

§ 财政效果

§ 正文

社会主义国家财政分配所取得的社会实效。指财力分配的合比例性与财政资金使用的有效性的统一。前者指财政分配活动的结果合乎客观数量界限的程度,即财政占国民收入比重的合理性及财力分配结构对各项社会共同需要满足的适度和全面性;后者指一定的财政资财耗费所完成的社会共同事务的数量和质量的比较关系。两者是密不可分的。前者是后者的前提,分配不合比例,就无从全面满足各项需要,财政效果也就失去基础。但分配的合比例性并不能最终保障财政效果完满实现,如果财力在使用中被大量浪费掉,也不会取得实际效果。所以只有把两者结合起来考察,才能得出财政效果的明确结论。

客观性  讲求财政效果是人类社会再生产的客观要求。人类社会的各项劳动都是为了满足一定的需要。在社会再生产中,人类社会的需要则表现为各项活动的目的,而人实现某种目的往往可以有多种方法供选择,并且每一种方法所需付出的劳动代价也不完全相同。为了以最小的劳动代价达到预定的目的,就必须比较各种活动方法所耗费的劳动数量和可能达到预期目的的程度。此外,由于人类社会需要是多方面的,而在一定时期内社会所拥有的劳动资源又是有限的,把有限的资源用于多种目的,就必须按需要合比例地分配劳动资源。这在客观上要求人们必须比较劳动的各种分配比例所能满足各种需要的程度,以便确定最优方案,使各项需要都能得到尽可能多的满足。财政是社会再生产过程的有机组成部分,是社会共同需要方面的资金供给者,它只有依据社会再生产的客观要求,从国民收入中取得相应份额,并全面而又适度地满足诸多需要,才能正常实现其职能,保证国民经济的发展。

特殊性  财政效果作为经济效果的特定组成部分,具有自己的特殊性。①效果评价的社会性。财政收支涉及中央与地方,国家、集体和个人,以及各阶级、各阶层之间在社会总产品分配中的利益关系,影响着社会再生产过程的各个侧面。因此,评价财政效果就不能仅仅从财政收支本身的直接效用出发,还必须从社会总体效用出发,把财政收支效果放到社会再生产总过程中去评价,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②效果表现的多样性和多层次性。由财政供给满足的需要是多方面的,按其大类划分,它包括生产性建设需要、非生产性建设需要、科学文化教育卫生事业需要、社会行政管理需要、国防战备需要等等。需要的多样性决定了财政效果表现的多样性,它必然要以政治的、经济的、文化的、科学的、社会的多种形式表现出来。③成果表现的外在性。财政效果在许多情况下,不能从财政分配活动本身的成果多少表现出来,要借助与财政分配相关方面的效果表现出来。以财政收入效果为例,就其本身来说,收入量与费用比较似乎可以表现出效果的高低,但根据财政收支客观数量界限原理的规定,财政收入多少并不能直接表现为收入效果的高低。因为财政收入直接影响社会再生产过程中相关单位和个人的经济利益,必然对社会再生产的某些方面发生推动或抑制作用。如果财政收入多,却对有关方面的生产积极性发生了抑制作用,造成经济效益下降,就不能认为财政收入效果好。相反,财政收入少,但却因此培养了经济后劲,壮大了社会投资,提高了国民经济效益,改善了人民生活,则被认为财政收入效果是好的。如中国在1980年为了使农民得以休养生息,发展农业,提高人民生活水平,财政有意识地实行补贴、减税让利,增支减收,从而加强了农业发展后劲,调动了生产积极性,效果是极大的。当然,不能由此得出财政收入越少越好的结论。财政是社会再生产按比例正常发展不可缺少的条件,财政收入达不到应有的水平,则会阻碍经济发展,造成国民经济效益下降(见财政分配的数量界限)。

意义  在中国,认真地全面地讲求财政效果,不仅对财政分配使命的充分实现有直接意义,而且对加速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促进改革开放,保障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日益提高都有重要作用。讲求财政效果意味着在组织财政收入中,正确地解决从哪里筹集,用什么方法筹集和筹集多少的问题,达到取之有道,办法得当,从而正确处理国家、企业和个人三者之间的关系,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以利于生产发展,促进经济效益的提高;讲求财政效果,也意味着合理分配财力和在财力使用上力求节省,以较少的财力耗费取得最大的成果,保障社会经济持续稳定协调发展。

参考书目

何振一:《理论财政学》,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北京,1987。

§ 配图

§ 相关连接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594082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19 4:0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