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赵恢
释义

§ 人物简介

赵恢,字汝弘,号文峰,连江县江南人。他是明代著名学者、文学家,生于明洪武丁丑年(1397),卒于明天顺酉年(1457)年,终年61岁。

§ 历史

据《赵氏玉牒》记载:赵恢出身农民家庭,道应长子,四岁丧母,由姑代育。幼时敏而好学,九岁入村塾,十一岁跟明远孙学古文辞。明远孙是位无意仕途的穷塾师,通晓古籍,在他谆谆善诱下,赵恢长进很快。他善于约束自已,不随便嬉戏,唯一的爱好是读书,喜欢独自到风景秀丽的敖江之滨、玉山脚下诵读,时常读到暮色暝暝,还不思归。遇到疑题,便虚心向长辈求教,契合己意,有所收获,便铭记在心,常诵不己。由于勤学好问,学问大有长进。知县杨廷芳十分喜欢他,曾对道应说:“是儿不凡,前程无量!”亲自送入邑庠,补弟子员,卒业于陈悠先生。年二十四,以易登永乐庚子吴观榜,领乡荐。据《连江县志》记载:明宣德八年 (1434)殿试登曹鼎榜第二名,榜眼及第。《福建通志?文苑传》这样写道:“授翰林院编修,擢侍读,充经筵讲官,晋左春坊庶子兼侍续,纂国史”;“戊辰会试,诏当历科主司录文有戾,经旨特命旨分闱,正文体,黜浮崇实,一时文风,咸归于正。癸酉复典南闱,所拔皆名士”;“景泰三年,册封南海神。还朝,以疾告归”。

然而,民间传说,赵恢因母早逝,体弱多病,十七岁那年,在敖江钓得一条白鳝鱼,伙伴见是异物,劝他放生,赵恢胆大,把它煮了吃了。说也奇怪,几天之后,顿觉血活筋舒,气升力涨,三年过去,魁伟如巨人,力举千斤。

宣德五年(1421),赵恢赴京投考,殿试制问:“羲禹河洛象数”,赵恢条对详明,初拟状元,但阅卷官在文字上忌讳甚多,以“恢”为“灰心”二字,不取。

这次会试对他打击很大,但他并不灰心。宣德八年,又毅然赴试。据传,明代看重文武全材,所以参加文试的人,还要加武试。赵恢在马、步、刀诸般武艺未试之前,和曹鼎私下商定,夜间把石靶和靶座移前三尺,以示气力。第二天,朱瞻基皇帝查问此事,赵恢和曹鼎都坦白交待。这两件重物都超过千斤,宣宗不相信,令他俩搬回原处,目睹搬移,龙心大悦,未试武艺就当场钦点:曹鼎状元(他搬的靶座比赵恢搬的石靶重二百斤),赵恢榜眼。民间不知细情,以为以力取胜,误为赵恢参加的是武试中的武榜眼。

说起赵恢成材,还要赞扬其姑教侄有方。《赵氏玉牒》载:“姑,先祖彦昌之女,嫁为邑士陈宝妻,年二十,宝卒,寡居。赵恢丧母后,姑代行母职,勤快而贤。”时,赵恢每夜都在城下钓鱼楼攻读,从钓鱼楼回家途中,有一座长而窄的石桥,即通济桥,姑发现,每夜总有一盏红灯送赵恢过桥,知是贵人相,她暗自庆幸,但不因此放松启迪。一晚,她发现侄儿背后红灯消失了,甚感惊奇,查询方知白天赵恢替一位同学的亲戚写典妻契,使其家庭解体。抓住此事,及时点拨,要他今后绝对不做有损他人之事。赵恢牢记在心,从那之后,更注意自身修养,终于德才兼备,大器告成,翰苑腾辉,桑梓添彩。这就是民间流传的“红灯之说’。

赵恢十分感谢姑对他的扶养和教育,在他亲建的赵氏祠堂里,只挂着父亲和姑姑画像。

赵恢一生都是作文学侍从之臣,清闲之官,利用空余时间编撰三部书:《国史拾遗》八卷、《正集》六卷和《出使录》。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594082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9 11:35: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