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赵忠贤 |
释义 | 赵忠贤赵忠贤,物理学家,辽宁新民人。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研究员,超导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发表多篇学术论文。一直从事低温与超导研究,探索高温超导电性研究。研究氧化物超导体BPB系统及重费米子超导性,在Ba-La-Cu-O系统研究中,注意到杂质的影响,并参与发现了液氮温区超导体。 § 个人简介 姓名:赵忠贤 赵忠贤 性别:男 民族:汉族 出生:1941年1月生 籍贯:辽宁新民 1964年,毕业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技术物理系。 1964年,开始在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从事低温与超导方面的研究工作。 1974-1975年,在英国剑桥大学进修。 1976年,开始从事探索高临界温度超导体研究。 1984年-1986年初,在美国艾姆斯实验室等作访问学者。 1986年,所在研究集体发现在La-Ba-Cu-O(镧钡铜氧)系统中有超过90K超导迹象,并注意到杂质的影响。 1987年初,与同事们一起独立发现液氮温区超导。 后任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国家超导实验室主任,香港中文大学荣誉理学博士。 § 个人荣誉 1986年 第三世界科学院物理奖 1988年 首届陈嘉庚物质科学奖 1988年 中国科学院科技进步特别奖 1990年 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 1992年 首届王丹萍科学奖 1997年 何梁何利科技进步奖 § 个人职务 赵忠贤八届全国政协委员 中国科学院院士 中国物理学会副理事长 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 国际陶瓷科学院院士 亚太地区物理学会协会理事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常委 中国发明协会副会长 低温物理专业委员会主任 中国科学院材料科学委员会委员 中国材料研究会理事 印度材料研究会荣誉理事 中国高等技术中心特别成员 中国共产党第十五届中央委员会候补委员 § 科研工作 一直从事低温物理与超导电性研究, 从1976年开始从事探索高温超导体的研究,到2009年1月为止已发表了60多篇 赵忠贤论文。所发表的论文包括第Ⅱ类超导体的磁通钉扎与临界电流问题; 非晶态合金的超导电性。 1983年开始研究氧化物超导体BPB系统及重费米子超导性,1986年底在 Ba-La-Cu-O 系统研究中,注意到杂质的影响,并于1987年参与发现了液氮温区超导体。1987年2?月他们小组独立地发现了液氮温度超导体,并首先向世界上公布了其化学成份Ba-Y-Cu-O。这个研究成果推动了很多国家的超导研究。 1964年,毕业于中国科技大学技术物理系。先后任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实习研究员、课题组负责人之一。1973年1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74年2月至1975年9月,在英国剑桥大学等实验室进修。 1979年,任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超导材料实验室副主任。1984年11月,赴美国依阿州立大学作访问学者。1986年3月,回国任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副研究员、高温带超导联合研究组负责人之一。1987年,任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同年当选为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1988年,被授予香港中文大学荣誉理学博士。1989年,当选为国际陶瓷科学院院士。1991年后,任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物理研究所超导实验室主任、所长。中共第十五届中央候补委员。1976年,起探索高温超导电性,研究了Chevrel相超导化合物临界温度的经验规律、高速淬火Ag-Ge合金在极低温度下的超导性及其结构与时效过程关系、非晶态Cu-Zr及Ni-Zr合金的超民电性与临界电流。1983年,开始研究氧化物超导体BPB系统及重费米子超导性,1986年,在Sr-La-Cu-O系统中得到超导起始转变温度为48.6°K的结果,为当时最高记录。1987年,参与发现了液氮温区超导体。 § 个人事迹 “超导”境界 1911年,荷兰科学家翁涅斯发现,在一定的低温状态下,某些固体的电阻会突然间降到一个很小的数值,几近于零。这种状态就是超导。此后数十年,一个探索超导并开拓其应用前景的攻关战在全世界范围里展开。经过世界各国科学家们坚持不懈的努力,有关超导体的研究捷报频传,不断取得具有重要科学意义和重大应用前景的研究成果。科学界都不怀疑,超导技术成为有相当规模的一类高技术产业已为时不远了。 在中国,著名超导专家赵忠贤从1976年开始从事高温超导体的研究工作,并取得重要成果。1987年,他发现了液氮温度超导体,并首先在国际上公布了它的化学成分——Ba-Y-Cu-O,这个研究成果推动了许多国家的超导研究。 多年从事超导研究的赵忠贤,也在不懈的追求中逐渐体验着人生的超导状态。对于他来说,超导不仅仅是科学研 赵忠贤(右)究中的一个领域,也是人生旅程中的一种超然境界。1986年,赵忠贤得知瑞士物理学家柏诺滋和缪勒的在La-Ba-Cu-O材料中发现了35K的超导电性的可能性,他立即带领他的研究小组开始了这方面的进一步研究。为了揭开这类超导体的谜底,他们夜以继日地奋战在实验室中,反复推敲实验方案。饿了,啃口面包或泡一袋方便面;累了,轮流在椅子上眯一会。遇到困难,赵忠贤鼓励大家:“别看现在生产的材料不超导,但是新的超导材料很可能就诞生在下一个样品中。”几个月后,就像某些金属到达临界温度后突然间电阻消失一样,他们的艰苦努力换来了柳岸花明的时刻——他们发现了La-Ba-Cu-O系列材料中有70K的超导现象。随即,在1987年初,他们又获得了起始转变温度在100K以上的超导体。1988年春,他们首先在Ti系氧化物超导体上,获得转变温度在120K的超导体。 以赵忠贤为代表的中国科学家以其出色的工作跻身于世界超导研究的先进行列,他们也先后获得国内外多项殊荣。然而,当荣誉到来的时候,赵忠贤却谦虚地说:“荣誉归于国家,成绩属于集体,我个人只是其中的一分子。”他早已把中国的超导事业当作自身的毕生追求,他说:“对未知世界的探索是人类的一种本性,它使人向往、激动和年轻。人活着又要吃饭,如果将个人的兴趣与生计结合起来,那将是最理想的选择。”赵忠贤的话朴素无华,但其中却闪烁着人生的大智慧。1991年,赵忠贤回到母校中国科技大学,为青年大学生作了一场题为《超导技术研究和我们的使命》的学术报告。在报告的最后,他引用古诗中的两句话来勉励大学生莫负春光,知难而进,奋勇攀登科学高峰。这两句话是——“等闲白了少年头,轻舟已过万重山。” 没时间 宁不要荣誉 从1994年到2000年,赵忠贤院士一直担任数学物理学部的主任和常委委员。2004年,中国科学院成立学部咨询评议委员会,赵忠贤院士当选为首届主任。该委员会承担着向国家提交咨询报告的重任。讨论题目、听取院士的意见、组织院士们就中长期科学规划作咨询……当主任的他忙得不可开交,经常是当天晚上到一个地方,第二天上午听取意见后就乘飞机离开。可赵忠贤觉得很充实,因为这是他应尽的义务。与此同时,身为著名的超导专家,赵忠贤在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国家超导实验室的研究工作也没有放松。 “当选常委,就要尽常委的义务。”赵忠贤说,问题是他分身乏术,只好写下一封辞选“陈情书”。 周恩来影响我的人生 2007年9月10日下午,赵忠贤先生在卢总与潘文新副校长陪同下来到了集团起创学校——淮安外国语学校参观。该校师生闻讯后,在最短时间里妆扮了一间教室,邀请赵院士作客学校“成功论坛”。赵院士爽快答应了。 在历时两小时的报告与对话中,赵院士首先阐述了自己研究的“超导”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对话时,当看到有个别孩子欲言又止时,他亲切鼓励说:“别担心我被难住了,挑你们最关心的发问!”围绕超导的应用和“什么 赵忠贤题字样的人才是成功的”这些主题,60名学生代表在赵院士的鼓励下,问题一个压着一个。面对轮番“轰炸”,赵院士从容应答,尽显思维的敏捷与缜密。看到这位爷爷一点也不古板,一位小女孩好奇地问:“赵爷爷,您取得了这么伟大的成就,请问谁对您的影响最大?”赵院士微皱了一下眉头,很快又舒展开来。“伟大?我自己怎么没看出来?”他勾过头去,指头点着悬挂在黑板上方的横幅说,“我也不是‘世界著名的科学家’,‘世界著名’并不是在几个国家里分别有几个人认识你就算数了!”台下掌声一片。回到正题,赵忠贤先生挺直了腰板,说:“在我还年轻的时候,第一次出国是周恩来总理批准的,第二次也是。文革中,周总理直接分管我们研究所,他不仅想方设法保护了好多受冲击的科学家,还多次亲切接见我们这些人。”赵院士深情地表示:“开国总理周恩来是我最崇敬的人,他的人格魄力和奉献精神值得所有人学习。”教室里响起了最热烈的掌声。 自主创新重中之重是营造良好的创新环境 科技界委员和其他界别政协委员都把提高中国自主创新能力的问题当做是最大的热点,委员们从创新的投入问题、基础教育问题、资源分配问题和学风问题等方面来关注自主创新,现在,中国把建设创新型国家作为国策定下来,委员们都非常振奋。赵忠贤说:“最早是邓小平同志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后来到国家实行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战略,现在又提出了要建设创新型国家,这是一脉相承的,它与中国在社会经济发展不同阶段的目标是相符合的。” 赵忠贤指出,中国走自主创新之路有一定的特殊性。首先,必须符合中国的背景和需求。要注意到中国是个大国,经济发展很快,但整体还处于发展中国家之列。其次,虽然中国资源不少,但人均资源却低于国际平均水平。第三点,建设小康社会,是要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小康社会,而用占世界7%的耕地面积来支持占世界22%的人口规模,是其他国家所没有的特殊情况。最后,对中国文化历史的背景等特殊事物,在走创新之路时也应该给予特别的注意。 赵忠贤赵忠贤非常认同应以企业为自主创新的主体,他认为,以企业作为技术创新的主体能很好地解决科技如何与经济相结合的问题,虽然中国现在的企业在技术创新方面相对比较弱,但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基础,而且也有好的典型。“通过产学研三结合,和其他配套政策的落实,企业作为自主创新主体是可以实现的,这将有助于产业化和提高企业的竞争能力。”赵忠贤说。 赵忠贤建议,自主创新,重中之重是营造创新的良好环境,创新思想的出现和创新人才的成长要求环境是宽松的、学术是民主的、支持是相对稳定的,要鼓励成功,也要允许失败。此外,要提高资源的使用效率,中国用于科技创新的投入虽然从总量上每年都在提高,但跟发达国家比较,总的投入还是比较少的,因此,在资源分配的各个方面都要保证更好地提高效率,这正符合温家宝总理在报告中提到的要整合有效资源的要求。另外,在人才的培养和引进方面,要培育好的学风,形成良好的学术传统。“但最重要、最核心的是,这些方面必须要通过机制和体制的创新来保证。”赵忠贤说:“我对建设创新型国家很有信心,我相信这个目标一定能在15年中实现。” § 视频连接 [1] http://video.baidu.com/v?ct=301989888&rn=20&pn=0&db=0&s=8&word=%D5%D4%D6%D2%CF%CD § 相关词条 中国科学院陈润生应崇福石钟慈蒋丽金王绶琯 黄葆同 秦元勋胡英刘元方李灿 张伟平陈文新 沈天慧钮经义王恩哥杨立铭张恭庆鲍文奎王乃彦黄正中林励吾 汤定元卢佩章林国强谢邦杰黄友川邝宇平朱邦芬龙以明 肖健陈中伟 苏锵 § 参考资料 [1] 中国科学院网 http://www.cas.ac.cn/html/Dir/2003/08/06/8685.htm [2] 中国青少年计算机信息服务网 http://www.cycnet.com/cms/2004/ccylhuodong/hxqn5/ltjb/200706/t20070614_551916.htm [3]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http://www.cast.org.cn/n435777/n435788/n435810/n435895/4497.html [4] 中国校友会网 http://www.cuaa.net/cur/xyb/yuanshi/kxjj.jsp?id=160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594082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