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迁西常甸村 |
释义 | 一九四六年的夏天,黎耘同志的病情日渐转重,组织上决定把他转移安置在迁西县的常甸村养病。这里是老区,群众基础很好,当时冀东卫生学校也在该村,照顾起来也方便些。常甸村,当地老百姓叫白了都叫它长田庄。位于迁西,迁安,滦县,丰润和遵化五县的交界地,处在群山环抱之中。黎耘同志刚到时先住董金万家,后来搬到董树德家。村里的老乡开始不知道他是干什么的,只有村支书董维续和村青年团书记董怀芝等干部知道。过了一个多月,负责给他挑水的民兵董连祥才知道他是来养病的,是什么干部也不知道。那时大家都明白,不该知道的,就不问。 董连祥家就住在隔壁,看到黎局长的病老是不见好转,心里就象压上了一块石头一样沉重。董连祥的媳妇揣桂芝更是热心肠,心里也很焦急。一天,她就用布兜带上了二十几个鸡蛋去看望,黎局长见大嫂来了,很是高兴,问长问短。但最后看到大嫂带了鸡蛋来,就说:“大嫂,你来看我不要带东西来,这些年让鬼子闹的日子都不好过,你把东西带回去,留着换点油盐吃用吧。”大嫂横说竖说,黎局长就是不收。 大嫂回家后,心里很不平静,更加打心眼里佩服这些带领大伙把日本鬼子都赶跑了的共产党干部。可是,他病的不轻,吃的又不好,这病怎麽会好的快呢?决心第二天再去。第二天,大嫂就又带着鸡蛋去了。黎局长见大嫂来了,就示意通讯员田立存,小田点头明白,立即从大嫂手里接过布兜,放在堂屋的锅台上,把大嫂让到屋里,趁他们唠嗑时,小田就把鸡蛋送回到大嫂家里,结果是大嫂人还没到家,鸡蛋倒先送回来了。 大嫂两次送鸡蛋都送不成,心里就犯了愁,怎么才能让黎局长收下呢?最后决心再试一次。这天她拿着装鸡蛋的布兜就又去了。黎局长还是大嫂长大嫂短的叫着热情招呼。揣桂芝却生气的说:“你别叫我嫂子了。”“为什么?”“你既管我叫嫂子,就是我兄弟,咱们就都是一家人,你来这里是为了打国民党反动派,我男人你大哥是民兵,也站过岗,抬过担架,每次回来,我都是给他煮鸡蛋吃,你是我兄弟,难道你就不该吃嫂子的鸡蛋补补身子吗?”黎局长给问住了,被这种真诚的心感动了 ,双手接过布兜,实心实意地收下了一个农村大嫂对共产党干部的一片心意。 黎局长有炊事员专门开伙,但烧柴,用水,全是村里的民兵和青年轮流供应,他们从自己家里拿来干松枝,劈好的干柴,保证供应,不管阴天下雨,黎局长的伙房从来没断过烧柴和用水。 黎局长平易近人,没有官架子,尊老爱幼,并常向来的青年人讲共产党的主张,讲只有共产党才能救中国。大家听了很受启发,因他们都亲身经历了抗日战争,是共产党,八路军把日本鬼子打垮了,而蒋介石跑到大西南躲了起来,现在却要来抢夺人民的胜利果实。到了1947年组建翻身团,常甸就有36名青年参加。 黎局长看到山区里的农民干的农活很累,打点粮食很不容易,他就经常让在身边工作的同志帮各家各户干活,干完活就回自己的伙房吃饭。从不到农户家去吃。 每当冀东的党,政,军的领导前来看望他时,他几次要求回机关工作,但都没得到批准,组织上说:“你养好病就是工作,等把病养好后还有很多工作需要你去做。” 八月,黎局长的夫人陈华在遵化城里临产生下了一个男孩,由于国民党进攻县城也转移到这里,这时还在月子里。到后常甸村的已婚妇女都来看望,大人吃的,小孩用的炕头都堆满了。这些人中最忙的就数揣桂芝了,一会儿洗尿布,一会儿烧开水,还替陈华接待前来看望的人,每次来人她就劝大家尽量快说话,少待会儿,好让陈华多休息。后来人来的多了,她就干脆挡了驾,不让人家进屋了,答应人家一定把每个来的人都告诉陈华。记得当时连在卫校工作的几个日本妇女也来看望过。 但到了十月末,黎局长的病情加重,陈华整天守在丈夫身边,精神压力很大,身体也日渐消瘦,奶水也少了,孩子吃不饱,经常哭。这时,在董胜林家住着一位行署公安局的干事,专门负责黎局长养病等事宜的(可能是管理财务的)。有一天,孩子的保姆(也是工作人员)抱着孩子来找干事,孩子饿的直哭,看是否能设法找些奶粉来喂孩子。董胜林的媳妇田凤珍看了,马上放下自己一岁的女儿,伸手抱过孩子就给孩子喂奶,孩子可能是饿急了,一直吃饱才罢休,这样一直到他们离开村子之前,前后断断续续吃过二十几次。到了十一月下旬,黎局长已有好几天没有吃东西了,在场的人焦急万分,眼看着病一天天加重的黎局长大家心如刀绞。就这样,黎局长在万分疼痛中停止了呼吸。夫人陈华和黎局长的妹妹放声痛哭,在场的人也都痛哭不已。黎局长不幸的消息不胫而走,卫生学校的干部,学员和战士,行署卫生处的干部,党校的干部,学员纷纷赶来送别。常甸村的老乡有的站在院子里,有的站在大街上,有的痛哭失声,有的默默地抹眼泪,他们都为失去这位忠诚的,德材兼备的革命战士而痛心,为自己失去贴心人而疾首,为陈华母子而担心。第二天,又有从各地赶来的冀东行署,军区及各地区的军政人员前来吊唁。黎局长的夫人,妹妹以及通讯员田立村,警卫员刘明,负责黎耘养病的行署公安局的干事等在一旁陪吊。 黎局长去世后,由田凤珍婆媳俩用白布给他做了一身寿衣,从本村筹集了三棵大栗树,用三条大锯,十二个木匠轮流工作,拉成四,五,六寸材板,这是当地最高级别的板材了,做成后,刷上红漆,这种栗木板据说埋在地下百年不朽。 送葬那天,全村出动了三百多人,人人眼含难割难舍的泪水,妇女们止不住的声声哭泣笼罩着常甸村的上空。村子决定以最高规格的“二十四抬”为黎局长送行(村子里最多用“十六抬”)。青壮年都要求抬棺,团书记董怀芝挑了24个年青力壮的汉子抬棺。因棺木的材质非常好,二十四个壮小伙子抬着还很费力。送葬的乐队是邻村黄岩的八个师傅,他们闻讯后自动赶来为黎局长送行。乐声悲切,泪眼朦胧,四周的群山啊,你可曾见过这么多的送葬人?可曾听到过这样凄切的乐声?干马河啊,你可曾见过常甸村的乡亲们流过这样多的泪水?送葬时,乐队在前,棺木随后,棺木前有黎局长的亲属引导,亲属有人搀扶,棺木后面是冀东军区,冀东行署及各县的党政人员,卫校全体人员,冀东党校等一百五十多人,再后面就是常甸村三百多老乡们。在这深山老谷象这样的场面,不论是从前还是以后,可谓是绝无仅有。 当黎局长的棺木下葬时,他的战友们脱帽肃立,他的亲属们跪地痛哭。常甸村的老乡们个个都哭天抹泪,哀乐声,哭泣声回荡在山谷间,墓地周围笼罩了一片令人窒息的气氛。黎耘同志,你的亲人们,你的战友们,还有常甸村的父老乡亲们,都在默默地祝愿你在地下安息吧。你的未竟事业自有后人来完成。这正是: 青山有幸埋忠骨,留给后人革命魂。把黎局长安葬以后,他的夫人陈华抱着儿子哭倒在墓前,失声痛哭,久久不能离去....... 那时她才20岁,刚刚结婚一年多,抱着的孩子才过的百岁儿。苍天啊,你为什么这样的残酷? 这样好的人却这样过早的离去了......1947年的清明节到了,留在常甸村的卫生学校的全体人员,较轻的伤病员,附近的党政军领导及黎耘同志生前的战友们,加上常甸村的部分青年共二百多人参加了扫墓活动。由卫生学校的刘校长宣读了他自己写的悼念祭文。人们静静地听着,仿佛黎局长音容笑貌就在眼前,都不禁悄然泪下。黎耘同志我们常甸人民怀念你。 从这一年开始,常甸村的学生们每年都在清明节这一天到墓前来,缅怀对先烈的思念,决心继承先烈的遗志,建设新中国。一九五八年清明节,政府把烈士的遗骨迁移到唐山安葬在了刚刚修建起来的冀东烈士陵园。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594082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