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减字木兰花·广昌路上》 |
释义 | § 诗词原文 《减字木兰花·广昌路上》《减字木兰花·广昌路上》 1930.02 毛泽东 漫天皆白, 雪里行军情更迫。 头上高山, 风卷红旗过大关。 此行何去? 赣江风雪迷漫处。 命令昨颁, 十万工农下吉安。 § 诗词注释 《减字木兰花·广昌路上》减字木兰花:词牌名,由《木兰花令》 (词牌)减字变韵而成。 广昌:江西 南丰县南,抚水上游西北岸。 情更迫:原作“无翠柏”。 吉安:现为市,在江西中部,赣江西岸。 § 诗词题解 《减字木兰花·广昌路上》一九三零年二月七日,红军和地方党委召开连席会议(二七会议),决定争取革命首先在江西省胜利,夺取全 省政权。军事上是首先攻打吉安,占领后即宣布成立省苏维埃政府。当时红军还未攻占过这么大的县市。二月中,毛泽东率军从广昌向吉安进发。由于蒋介石命令军队向吉安靠拢,红军在中途退回赣南。 § 诗词译文 青天全白了, 大军在雪中前进,心情迫切。 头上是峻岭, 狂风漫卷红旗越过关山。 此行将去何方? 赣江畔风雪正迷乱。 命令昨日已下达, 十万工农武装就要直取吉安。 § 诗词赏析 诗人在《如梦令·元旦》一诗中描绘了红军一次明丽清新的行军,这行军清亮而开朗;但在这一首《减字木兰花·广昌路上》行军诗中,诗人为我们展开了另一幅壮丽磅礴的画面。在漫天白雪中,红军正在雪地里前进,其中有高山、雄关、江畔的风雪以及“情更迫”般的情怀。这是又一次豪迈的行军,有着隆冬中雪一般的激情,火热而凝重;因为命令已由风华依然正茂的诗人毛泽东颁发,热火朝天、壮怀激烈的十万工农武装正在他的统帅之下进逼吉安县城。 而当时情况的确也是这样的,1930年1月下旬,自闽西回师赣南的两批红四军部队在东韶会合后,立即向周围地区分兵,一举攻下了江西宁都、永丰、乐安等县,接着在2月最初的几个日子,红军各部在江西吉安举行联席会议,会议由我们英俊年轻的统帅毛主席主持,并提出夺取江西全省的号令,号令的第一步就是直取吉安。随后,十万大军(其中包括赤卫队)浩荡挺进逼近吉安。就在这一次风卷红旗的雪里进军中,作为诗人的毛泽东在雪里黄昏或者在雪里清晨,抑或在寂静的雪夜,指挥若定,踏歌向前,情意迫切。 但诗人所写的出征是“风卷红旗过大关”,是雄姿英发,必胜之心笃定。相比之下,唐代七绝高手王昌龄《从军行》中的“红旗半卷出辕门”以及英年早逝的奇才李贺《雁门太守行》中的“半卷红旗临易水”这样的出征在气势上就稍逊于毛泽东的这一句了。同样的旌旗临风,一是“半卷”,同样的进军,一是“出辕门”及“临易水”,一是“过大关”,从音节的响亮及作字的奔畅都是“过大关”高出许多,这是王者之音。而“出辕门”及“临易水”则是纯诗家之章,气魄与胆识都低了一等,只是特别注重炼字的功夫还是值得称道的。 下一阕一开始诗人又提出了问题,犹如在《如梦令·元旦》中一样,但两次提问(诗人是否有一丝神秘的眺望呢?)都被他自身贯穿始终的强烈力量回答了:在这里是“下吉安”,在那里是直指武夷山下。“赣江风雪迷漫处。”此句虽是写实,却在我心灵里引起了一种超现实的浪漫感受和古汉诗般的幻美之情。我开始幻想,我开始猜测式的详细回忆,1930年料峭的早春,赣江之滨正呈现出怎样一种风雪迷漫的美景,在这美景中,英勇坚贞的红军以及我们英俊浩然的诗人正在踏雪向前。这句诗也让我产生一种亲抚早春流水及风雪的幻觉,让我再一次似乎初逢汉语所带来的惊讶与欣喜。除了美,我们还能说什么呢? 这里最后补充一点:毛主席在此诗初稿时,第二句原为“雪里行军无翠柏”,后改为“雪里行军情更迫”。改定后的感觉自然更好,因为前面的“无翠柏”虽与茫茫的白雪之景呼应唱和,但不如后面的“情更迫”。“情更迫”三个字注入了作者的心情以及红军将士的心情,更有动感,更情景交融,心灵与风景融为了一体。 此诗稿第四句原为“风卷红旗冻不翻”,这是化用唐代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之中一句:“风掣红旗冻不翻。”“冻不翻”三个字也不错,但在此仍不如“过大关”三字。“过大关”不仅有运动的美感,也出现了诗人本人的英迈之气,而且显得更加自然,没有用力修辞的痕迹。 § 作者简介 毛泽东,字润之,笔名子任。1893 年12 月26 日生于湖南湘潭韶山冲一个农民家庭。1976 年9 月9 日在北京逝世。中国人民的领袖,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诗人,书法家。 中国共产党中央军事委员会主席(1936 ~1976),中国共产党中央政治局主席(1943 ~1945)和中央委员会主席(1945 ~1976),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主席(1949 ~1954)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1954 ~1959)。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594082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