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谷子
释义

§ 基本信息

谷子从来不在白天开花,它开花的时间是在后半夜,准确地说就是在凌晨2时到4时之间。天将黎明时,谷花就开败了。 在中国,谷的栽培已有7000年悠久历史。

形态特征:单子叶植物,株高60~120cm;茎细直,茎杆常见的有白色和红色,中空有节;叶狭披针形,平行脉;花穗顶生,总状花序,下垂性;每穗结实数百至上千粒,子实极小,径约0.1cm,谷穗一般成熟后金黄色,去皮后俗称小米。

生态习性:性喜高温,生育适温22~30度,海拔1000公尺以下均适合栽培 ,属于耐旱稳产作物。原产中国,在中国北方有较广泛的种植。

繁殖方法:播种

园林用途:果材,观果,切花

§ 历史记载

中国种粟历史悠久。出土粟粒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如西安半坡村、河北磁山、河南裴李岗等距今已有六七千年。7000年前的瑞士湖畔居民遗迹中亦发现有粟,但在古代世界文献中粟的记载不多。A.德堪多认为粟是由中国经阿拉伯、小亚细亚、奥地利而西传到欧洲的。Н.И.瓦维洛夫将中国列为粟的起源中心。中国拥有丰富的粟的品种资源。粟的野生种狗尾草(S.viridis)在中国遍地皆是,它和粟形态相似,染色体数都是,容易相互杂交。

§ 种类

粟的两个亚种S.italica ssp.maximum和 ssp.moharium以下再分出德国粟、西伯利亚粟、金色奇粟、倭奴粟、匈牙利粟等类型。弗里尔和J.M.赫克托将粟分为 6个类型。通常中国粟被列为大粟亚种的普通粟。形态分类上都以刺毛、穗形、子粒颜色等稳定性状为主要依据。中国目前将粟划分为东北平原、华北平原、黄土高原和内蒙古高原 4个生态型。中国粟品种有穗粒大、分蘖性弱等特点,表明其栽培进化的程度较高。从欧美引入的品种往往分蘖力强、穗小、刺毛长,适于饲用。

§ 营养价值

营养成份:蛋白质、维生素B2、烟酸、钙、铁等。

健康效果:适宜老人孩子等身体虚弱的人滋补。同时常吃小米还能降血压、防治消化不良、补血健脑、安眠等功效。还能减轻皱纹、色斑、色素沉积,有美容的作用。

气味:咸,微寒,无毒

主治:可以养肾气,除脾胃中热,利小便,治痢疾。磨成粉可以解毒,止霍乱。做粥食用可以开胃补虚。《本草纲目》记载:“养肾气,去脾胃中热,益气。陈者:苦,寒。治胃热消渴,利小便。”

§ 农业研究

杂交谷子奠基人崔文生

谷子产量很低,要想提高产量只能走谷子杂优利用的路子,但因为谷子是强自花授粉,进行谷子杂交难度很大,为此全国几十个科研单位曾进行研究,力图能实现谷子三系配套,但效果不理想。而张家口农科院的科技人员,克服重重困难,坚持进行谷子杂优利用,锲而不舍地培育杂交谷子走过三十多年的探索之路。终于选育出杂交谷子品种。

杂交谷子是张家口市农科院两代科研工作者,历尽38年潜心研究选育出来的世界首个谷子光温敏两系杂交种。

1962年全国著名谷子专家李东辉调往省农科院时,他把春谷的科研重任压在了崔文生的肩上。他对崔文生说过这样的话:“事业的道路漫长而曲折,但要记住:当你倒下的时候,要觉得没有对不起人民对不起党。”而以后的事实也印证了崔文生没辜负老师的期望,“没有对不起人民对不起党”。作为全区主要作物品种的谷子,当时产量徘徊在亩产100公斤左右就是上不去。作为一个主攻谷子研究的科技人员,崔文生感到肩上担子的沉重。小麦、大麦、高粱、大豆等都杂交成功,这些启发了他,“能不能利用杂交优势解决这个问题?” 但谷子是自花授粉,从来都是不可能的,国内专家们摇了摇头:难啊,风险大,自花授粉作物不可能利用杂种优势等。国内外都是空白。但崔文生觉得“假如有了这方面的成果,还要我这个专门科技人员干啥?”于是他就义无反顾,风雨无阻,昼夜不停地蹲在谷田里,一个月的心血终于掌握了谷子的开花规律。答案使他信心百倍:谷子是可以进行杂交制种的。搞杂交种,首先必须要有雄性不育系,谷子不育系,是什么样子的?去哪儿找呢?他又开始了深入实践,听老农说,谷田里曾见过压不下圈的结实很少的谷穗。给了他启发。他想这可能就是不育的。于是他步行五个县六十个村,终于在赤城和宣化县分别选出蒜皮白和小白谷不育材料。   杂交谷子奠基人崔文生在张杂3号试验地

1969年,崔文生担任谷子杂种优势利用课题主持人,正式开始杂交谷子的研究工作。同时杂交谷子研究开始了四十多年的沙岭子与海南岛间艰辛的南繁北育工作,特别在南繁北育的早期,资金缺乏、环境恶劣、生活条件极差,他们克服重重困难,把南繁北育坚持了下来。在海南的育种中崔文生与袁隆平相识。坝下农科所常住的地方就是袁隆平的助手李必湖和冯克珊找到“野败”为籼型杂交稻三系配套打开了突破口的海南岛南红农场。而杂交水稻开始于1964年。比杂交谷子早了五年。

1973年崔文生培育出国内外第一个谷子高度雄性两系不育系 “蒜系28”及其两系杂交种“蒜系28×张农10号”。

1978年崔文生育成的国内外第一个谷子高度雄性不育系“蒜系28”及其两系杂交种“蒜系28×张农10号”,获河北省科学大会奖,此不育系及其杂交种又分别获四等成果奖各一项。

1978年三月,崔文生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参加了全国科学大会,受到了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接见。袁隆平 1978年2月就出席了全国第五届人民代表大会,已是人大代表,也出席全国科学大会并获了奖。1981年崔文生被评为河北省"劳动模范"。 1982年“谷子两系杂交种‘蒜系28×张农10’示范试验”成果由河北省科学技术委员会颁发四等奖。亩产高达500多公斤。七月,以后成为二代主持人的赵治海从河北农大毕业分配到坝下农科所谷子研究室工作。

1983年9月10日《人民日报》记者何黄彪发表文章《塞上旱地传来喜讯――两系法杂交谷子获大幅度增产》指出“位于塞上的张家口地区坝下农科所助理研究员崔文生等,经过多年艰苦研究,用两系法,即不育系和恢系杂交谷子成功,这种杂交谷子今年在赤城、宣化的1万多亩旱地里获得丰收,平均每亩可比现有良种增产30%以上”。

1983年10月24日《张家口日报》发表记者李德存、杨玉如的文章《一个探索者的脚印-记农艺师崔文生研究谷子杂交种的事迹》。  谷子长日照后出现的不育现象

1983年崔文生开始着手建立谷子"动态基因库"培育谷子综合种的研究工作。主要是利用优良核隐型高度雄性不育材料作为轮回选择基础材料,建立"动态基因库",库内采取多父多母自由混合授籽。

1985年崔文生的“粟‘水泡’去雄杂交法”获河北省科学技术委员会科技进步四等奖。1986年2月17日河北省农林科学院向谷子杂种优势利用研究课题组颁发“六五”期间成绩优异奖励证书。1988年7月23日中共张家口地委组织部授予崔文生“地区级专业技术拔尖人才称号”。 1986年河北省谷子研究所成立,导师李东辉多次拟调崔文生到谷子所,但崔文生还是放弃了到省谷子所工作的机会。他仍坚守在坝下的小科研所里。

1987年对谷子研究来说是个不寻常的年份。1987年崔文生在自已选育的杂交组合F5代群中首次发现一不育穗。这也就是“谷子光(温)敏型法”的开始。以后1989年育成谷子光敏雄性不育源“292”、1995年育成谷子光(温)敏型雄性不育系“821”。  崔文生、罗耀武、赵治海、李德明在谷子光温敏雄性不育系“821”鉴定会上合影

1989年4月14日发表由崔文生、孔玉珍、王天宇三人合作写的文章《谷子综合种的选育与利用研究初报》(后收集到《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中)。摘要为“80年代核隐型高度雄性不育系又有了新的发展,为了更好地利用这些不育系,我们从1983年开始着手建立谷子"动态基因库"培育谷子综合种的研究工作。主要是利用优良核隐型高度雄性不育材料作为轮回选择基础材料,建立"动态基因库",库内采取多父多母自由混合授籽……。”

1989年9月27日国庆前,谷子光敏感型雄性不育源“292”在石家庄谷子研究所通过专家鉴定,专家认为这项成果“在国内首次发现,在国外未见报道,居国内先进水平。”崔文生为第一完成人,成果通过省级鉴定,由河北省科学技术委员会成果管理处颁发证书,证书编号和省登记号为:89428。主持人:崔文生、执行人:孔玉珍、赵治海、杜贵。鉴定委员会名单为组长陈家驹(中国农科院)、副组长李东辉(河北农科院)、秘书长朱光琴(陕西农科院)、成员王殿瀛(山西农科院)、成员刘植义(河北师范大学)、成员陈洪斌(河北农科院)、成员康吉英(张家口地区科委)。杂交水稻于1988年7月育成光敏核不育系,并通过省级技术鉴定,定名为“安农S—1光敏不育系”。荣获湖南省1988年10大科技成果奖。谷子与水稻光敏不育系的发现过程极为相像,颇为戏剧色彩。而杂交谷子之路更为艰辛弯路更多,更朴实更艰难,也就更平淡和平凡。杂交水稻在1978年就登上的科学的殿堂,得到的荣誉就已光环四射。而杂交谷子第二代主持人赵治海2006年才被评为全国“五一”奖章获得者、2008年3月才任十一届全国人大代表。与杂交水稻相比晚了三十年,可见杂交谷子研究在通向成功路程的漫长和艰难。杂交谷子到2000年,成功用了三十年;杂交水稻于1973年实现了三系配套,并选育了第一个在生产上大面积应用的强优高产杂交水稻组合南优2号。杂交水稻成功用了十年。杂交谷子多用了二十年时间。杂交谷子比杂交玉米、杂交高粱、杂交小麦、杂交水稻等更为艰难,也正因为如此杂交谷子研究 “全国曾有30多家科研单位开展了谷子杂交种的研究,因为难度太大,先后均放弃了此项研究。”

1989年10月1日《河北日报》记者何少明报道谷子光敏感型雄性不育源“292”的发现过程:“1987年崔文生等在自已选育的杂交组合F5代群中发现一不育穗,1987年冬在海南进行穗行种植,因灾害原因,收获时仅收到一株。1988年春在张家口进行穗行种植,只出苗两株,一株遇虫害死亡,剩余株开花时为雄性不育,不育度为99%,套袋自交,秋收30粒自交种子,1988年海南点播,得成苗22株,育性表现全恢复,结实正常。至此他们经2年南繁北育4个世代两次重复,从1731份材料中获得了雌性正常、雄性败育彻底的新不育源-光敏型雄性不育材料292。”因而说明非心血来潮、头脑发热和“一个大胆的想法出现了”“ 想法如电光火石般”的产物。  杂交谷子研究一代主持人崔文生、二代主持人赵治海

1989年10月29日《光明日报》头版头条记者蔺玉堂以《崔文生等选育出谷子光敏型雄性不育材料》为题报道:“高级农艺师崔文生等坚持二十年南繁北育,顽强攻关,首次选育出谷子光敏型雄性不育材料292。”“这项课题‘七五’期间被列为国家重点攻关项目。他和课题组的科技人员先后采用品种间杂交、辐射、化学诱变等技术手段,获得一批雄性不育材料”。可见努力尝试各种方法,可谓千方百计,绞尽脑汁。 1990年秋,崔文生在武汉参加了由中国农学会和华中农业大学主办的“光敏核不育水稻研究与利用”研讨班。

1990年崔文生等育成的谷子光敏雄性不育源“292”列为河北省十大成果之一。

1990年11月份,崔文生因病住院,在病床上接受了张家口《长城文艺》记者曲直的采访。《长城文艺》 1991年第五期“农业科技兴农专号”上发表了记者曲直的文章《情系大地》,记录了崔文生的事迹。 1990年12月30日为扩大种植面积与甘肃跨省合作,并因此崔文生获得由甘肃省科学技术进步奖评审委员会颁发的“谷子不育系转育研究与杂交种推广应用”二等奖。

1969年就开始培育的“冀张谷1号”,1990年通过地区预审,1992年通过地区决审。从培育出到决审通过,该品种中停过研究,后孔玉珍、崔文生分别主持“冀张谷1号”研究,前后经过了20多年的时间。1984年崔文生等培育出“冀张谷2号”。 1990年通过预审。1992年通过决审。1992年“冀张谷2号”经河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合格准予在全省推广。颁发合格证书:育种人排名:孔玉珍、崔文生、赵治海、杜贵。从培育出到决审通过经过了8年。1986年崔文生培育出“冀张谷3号”。同样为1990年通过预审,1992年通过决审。从培育出到决审通过,经过了6多年的时间。

1991年崔文生首创了“谷子综合动态基因库”育种法,并通过省内外专家鉴定属于国际领先水平,同年获河北省三等科技进步奖。证书编号:冀913044-2。同年获地区一等奖,证书编号:0629。从1983年初建到1991年获奖,前后用了8年的时间。

《光明日报》对崔文生等选育出光敏不育源“292”的报道

1991年张家口日报发表李建瑚、李国河的文章《科研人员的好榜样》和本报评论员评论《学习崔文生 攀登科技高峰》。图片由赵源文摄。 1991年关于谷子光敏型不育问题研究的重要材料《谷子光敏型隐性核不育材料“292”选育初报》 在《华北农学报》上发表 。作者排序是崔文生、孔玉珍、 赵治海、 杜贵、苏裕源。后收集到“中国知网《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 “摘要”指出:“<正> 1987年我们在(材5×测35-1)杂交后代中发现一雄性不育材料“292”,它具有随光周期变化而育性发生转换的特点.在长日照(14.5小时)条件下,植株表现雄性不育,其不育度为99.4%,不育株率为100%;而在短日照(11.2小时)条件下,表现雄性可育.经测配我们认为属于谷子隐性核不育材料,是国内首次发现,为谷子杂种优势利用开辟了一条新途径,在作物育种理论上也具有重要价值. (【DOI】CNKI:SUN:HBNB.0.1991-S1-033)” 1991年发表《谷子光敏型显性核不育材料“光A_1”选育研究初报》(《华北农学报》1991年S1期 )(本文献来源中国知网 )作者排序为崔文生;孔玉珍;杜贵;赵治海。摘要为:“1987年在显性核不育材料“宁黄A”中获得一雄性不育材料,表现在长日照(14.5小时/日)条件下雄性不育,在短日照(11.2小时/日)条件下雄性可育.关于谷子光敏型显性核不育材料,国内外尚未见报道,它的发现为谷子显性核不育材料的利用开辟了新途径,在理论研究及杂种优势利用方面都颇有价值. ”“光A1”以后又出现“光A2”“光A3”“光A4”“光A5”共五个材料,其中几个材料做为成果崔文生准备要上报,但由于退休而未来得及申报。而杂交谷子的“张杂谷1号”则是由A2ד冀张谷1号”培育成的。这两个材料都于崔文生退休前完成。 1992年1月6日《河北日报》记者阎仲儒、李治斌的文章《十年攻关 水平领先――崔文生首创谷子综合动态基因库育种法》发表,明确指出:“这在谷子育种方法研究上是个重大突破,居国内外领先水平”

1993年崔文生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津贴。 1993年崔文生等主持培育的谷子新品种"冀张谷1号"获省农科院三等奖。证书号:93304-3。这个新品种高产、优质、抗逆、适应性强,在省内外推广种植面积达82万余亩,增产粮、草各5679.418万公斤。最重要的是“冀张谷1号”成为“张杂谷1号”选育的亲本,与同样为崔文生选育的光温敏“821”衍生不育系“A2”杂交,这样“冀张谷1号”为杂交谷子的成功做了重要的准备。

1993年9月新品种冀张谷3号通过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合格,准予在全省推广。育种人排名:孔玉珍、崔文生、赵治海、杜贵 赵瑚等

1993年12月15日谷子新品种“冀张谷一号”选育与应用获河北省农林科学院三等奖。受奖者:崔文生。证书号:冀农院93304-3号。

1993年 赵治海、崔文生发表《光敏核不育谷子光周期反应的初步研究》赵治海作为优秀青年专家由崔文生指导写了此篇文章在大会上宣读,并选入《第一届全国青年作物栽培作物生理学术会文集》。 1994年《在全国科技信息服务网—河北节点》网上,登了排名为崔文生 赵治海 杜贵的文章《谷子光(温)敏感型雄性不育系“821”选育》,并作成果登出,成果鉴定日期则是1994-12-1 成果摘要为:“选育出谷子光(温)敏感型雄性不育系,完成子比三系法、制种简便比高度雄性两系法可生产纯质杂交种的技术体系.研究"821"的育性转换机理.以隐性核基因控制的不育源"292"为不育基因供给源;选择农艺性状优良,对光温反应敏……”

1994年崔文生退休年龄到,赵治海成为二代主持人。1994年11月8日坝下农科所和市农业局劳动人事科呈报的单位意见为“同意延长五年至1999年12月”字样。而市人事局的批文为“同意延长到九五年十二月”。同意延长一年。这样,在1995年11月7日坝下农科所又拟定了《关于崔文生同志延期退休的请示》再次提出延退请示。特别提出该同志“特别是已培育成功的谷子光敏不育系“821”是农业科研的重大突破,成果系国际领先水平。”“多年来,虽然重视了接班人的培养,但因其课题的深度、广度、难度很大,其他同志在省内外的知名度、影响面及业务能力和技术水平,暂时还不能承担国家及省级攻关课题的主持工作,只有崔文生同志能够胜任此项任务;本人身体状况较好,有决心为农业科研再做奉献。鉴于以上实际情况,经本所领导研究同意,再次延迟崔文生同志的退休年限。”崔文生从毕业一直从事农业科研工作,在理论上有独特的见解,为谷子杂优利用研究探索出了正确的方向。赵治海默默无闻、任劳任怨,与崔文生一样有着相同的那么一股干劲,赵治海同样为杂交谷子付出了大量的心血,为杂交谷子品种的出现做了大量的后期工作。

1994年由赵治海、崔文生写的《不同地区来源谷子杂交后代中的光敏雄性不育》在《中国农业通报》第5期上发表。开篇提到“1980年,张家口市坝下农科所为选育质核互作不育系,组配了‘澳大利亚谷×中卫竹叶青谷’”杂交组合,杂种F1代虽然全育,但在43株后代群体中出现了7株不育株,命名为“澳卫”杂交不育材料。后以九根齐、宁黄、品4等生产上常用的谷子品种为转育亲本(父本)与“澳卫”杂交并回交5-6代,得到九根齐A、宁黄A、4A等不育材料,但未从中获得质核互作不育材料,所有的回交后代都有育性分离。1987年在海南岛和张家口异地种植过程中发现了它们的光敏不育现象。”光敏不育材料的原材料是崔文生1980年他在海南搞为选育质核互作不育系时所用的材料。1987年也是崔文生等在这些材料中发现谷子光敏不育现象的。

1994年12月31日《河北科技报》发表记者范光年的文章《谷子杂种优势研究获重大突破――我省首次育出谷子光敏型雄性不育系》 1995年1月27日《河北日报》发表李德明、张有银的文章《为了大地的丰收――记张家口市坝下农科所谷子专家崔文生》 1995年崔文生被市记三等功一次,他还多次被评为地区劳动模范及先进工作者。 1995年1月19日崔文生在国内外首先育成的谷子光(温)敏型雄性不育系“821”通过省级鉴定,崔文生为第一完成人,由河北省科学技术委员会成果管理处颁发证书,证书编号和省级登记号为:950103。专家认定成果研究水平国际领先。同时获河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同年年获市一等奖。谷子光敏雄性不育源“292”和谷子光(温)敏型雄性不育系“821””对杂交谷子研究成功具有划时代的历史性意义,这是杂交谷子研究的重大突破,这为以后杂交谷子的成功奠定了里程碑式的基础,这是杂交谷子研究成功的一块基石。没有谷子光敏雄性不育源“292”的成果、 没有谷子光(温)敏型雄性不育系“821”的成果,就没有杂交谷子品种的出现,就不会有“张杂谷一号”“张杂二号”“张杂谷三号”“张杂谷五号”“张杂谷八号”等系列的出现。谷子光(温)敏型雄性不育系“821”是“杂交组合坝谷239×292”选育出的。 谷子光(温)敏型雄性不育系“821”成果主持人崔文生、副主持人赵治海、执行人杜贵、孔玉珍。 鉴定委员会成员:主任王培田(中科院遗传所)、副主任罗耀武(河北农大)、秘书长王殿赢(山西农科院)、委员薛光行(中国农科院作物所)、委员杨永琛(山东农科院)、委员伊虎英(中国农科院水保所)、委员朱光琴(陕西农科院)、、委员李荫梅(河北省谷子所)委员齐玉志(河北省谷子所)。

1995年2月14日张家口日报(580期)头版头条发表冀观、姜云的文章《坝下农科所科研成果丰硕――育出谷子光(温)敏型雄性不育系创国际领先水平》指出:“在生产上利用谷子杂交优势,可取得事半功倍效果,是谷子生产上的一次革命。以谷子专家崔文生为主的科研人员,在70年代末,首次选育成功谷子高度雄性不育两系法,创下了杂交种大面积亩产超千斤的历史纪录,80年代末又实现了谷子核互作三系配套(核型不育系、临保系、恢复系)。90年代初,又首次育成了谷子光敏不育源‘292’,继而通过以优良品种为母本,‘292’为父本进行转育,得到了光(温)敏感型雄性不育系‘821’。“‘821’是继我国水稻、高粱光(温)敏型不育系之后,我省在谷子上首先获得的光(温)敏型不育系。”“‘821’的育成不仅填补了国内外谷子研究领域的空白,为谷子杂种势利用开辟了新途径。而且再次丰富了作物遗传育种理论,具有经济和学术双重价值。”

1995年3月31日《河北农民报》发表文章《解决谷子混杂有好法》指出:光(温)敏感型雄性不育系“ ‘821’ 的育成不仅填补了国内外谷子研究领域的空白,为谷子杂种优势利用开辟了新途径,而且再次丰富了作物遗传育种理论,具有经济和学术双重价值。” 1996年《谷子光(温)敏不育系821选育及其不育性与光,温关系的研究》在《中国农业科学》( 1996 29 (05): 23-31 ISSN: 0578-1752 CN: 11-1328/S )上发表。(后收集到“维普贤资讯”) 作者排名是赵治海、崔文生、杜贵、杨少青。 摘要中指出:“ 利用谷子光敏不育源292为父本,与不同生态类型的优良品种进行有性杂交,经多代选择,从杂交组合坝谷239×292中,选育出光(温)敏不育系821。研究表明:(1)长日照诱导不育,短日照诱导可育,幼穗生长锥伸长至雌雄蕊分化期为光诱导育性转换敏感期。(2)温度对育性的有效作用时期在四分体时期,短日照下温度作用显著,长日照下温度作用不显著。(3)不育性由一对隐性核基因控制。(4)在张家口为代表的春谷区,长日照15h条件下分期播种821,没有可育期;在河北省南部自然光温环境下,早播为不育期,晚播为可育期。” 1996年9月23日中共张家口市委、张家口市人民政府授予崔文生“张家口市拔尖人才”荣誉称号。

1996年 在《中国知识基础设施工程》国家科技成果数据库(知网版)上的文章《创造谷子光温敏不育技术与规律》成果完成人:赵治海、崔文生、杜贵。 成果起止时间为:1996-01~2000-12 摘要中指出:该课题针对谷子不同生态类型的特点,开展光温敏不育规律的研究。主要创新性为:明确了杂交产生光温敏不育的规律;杂交选育谷子光温敏不育的模式及方法;杂交可以加深不育是共性,但不育表现与环境有关;杂交产生温敏不育的原因是温度和亲本光温反应差别共同作用的结果。该研究达国际领先水平。 1996年 “优质多抗适应性强丰产稳产谷子新品种冀张谷2号选育与应用”通过成果鉴定。崔文生为第二完成人。由河北省科学技术委员会成果管理处颁发证书,编号:96-0635。“冀张谷2号”从1984年育成到1996年获省级成果鉴定,经过了12年的时间。

1996年12月25日“优质多抗适应性强丰产稳产谷子新品种冀张谷选育与应用”获张家口市科学技术委员会颁发的一等奖,受奖人:崔文生。证书编号:960102 1997年崔文生和赵治海从理论上搞清了谷子光(温)敏核不育育性转换机理,获得由河北省科学技术委员会科技成果处颁发的“谷子光(温)敏核不育育性转换机理研究”成果证书,崔文生是第二完成人,证书编号:970247。

1997年(不准)《光敏核不育谷子光周期反应的初步研究》发表,作者为赵治海 、崔文生。 摘要为:经2年光敏核不育谷子光周期诱导研究表明:1.长于14h日照长度诱导雄性不育,短于13h日照长度为可育。2.幼穗生长锥仲长至雌雄蕊分化期为光敏核不育谷子育性转换敏感期.3.光敏核不育谷子存在着2个性质不同的光周期反应。

1998年5月20日获得了由市科学技术委员会颁发的“谷子光(温)敏核不育育性转换机理研究”成果一等奖证书,证书编号为:980202,受奖者:崔文生。 1998年12月30日崔文生等同志获“浅山丘陵区谷子新品种冀张谷2号选育与应用”三等奖,证书号3-97-33。

2000年选育出世界上第一个谷子光温敏两系杂交种“张杂谷一号”,通过省级品种鉴定;成果完成人为:赵治海;杜贵;朱学海;张文英;许寅生;崔文生;张利增。而1998年1月由于身体原因,崔文生已办理了退休手续。所以排名后边了,但即如此他也常指导工作。 “张杂谷1号”由光温敏不育系A2×冀张谷1号选育而成。光温敏不育系“A2”是崔文生主持选育的“821”光温敏衍生不育系。冀张谷1号是崔文生等主持培育出的新品种,1993年通过地区决审的新品种。”张杂谷1号”成果简介为“ 该项目为谷子新品种,该品种具有增产效果显著;适应性广,≥10℃积温2600℃以上均可种植,东西横30个经度,南北纵跨6个纬度;根系发达,抗旱性强;抗病(白发病、黑穗病、红叶病)、抗倒;成熟时青枝绿叶,不早衰等优点。该品种适宜河北省、山西省、陕西省、甘肃省的北部及内蒙、辽宁省、黑龙江省等≥10℃积温2600℃以上地区种植。”2001年在全国第四次小米鉴评会上评为优质米。

2000年12月25日 “河北技术市场”网上登了“创造谷子光温敏不育技术与规律“成果完成情况。评价单位名称是河北省科技厅,部门地方登记号上是 20010384。主要人员是 赵治海、崔文生、杜贵、朱学海、张文英。成果摘要为“该课题针对谷子不同生态类型的特点,开展光温敏不育规律的研究。主要创新性为:明确了杂交产生光温敏不育的规律;杂交选育谷子光温敏不育的模式及方法;杂交可以加深不育是共性,但不育表现与环境有关;杂交产生温敏不育的原因是温度和亲本光温反应差别共同作用的结果。该研究达国际领先水平。”

2004年谷子光温敏两系杂交种“张杂谷一号”通过国审,比一般常规种增产30%以上,最高亩产突破600公斤。成果完成人:赵治海;杜贵;朱学海;张文英;许寅生;崔文生;张利增。“NAST国科网(现代农业)” 2001年12月出版的《世界华人专家名典》(第一卷154页)崔文生的生平和事迹: “崔文生 河北省劳动模范。河北省张家口市坝下农业科学研究所研究室主任。研究员。1934年12月生,辽宁辽阳地1957年毕业于山西农业大学农学系。是国家"七五"、"八五"谷子攻关专家组成员,河北省作物学会理事,张家口市种子协会副理事长。”特别提到:“首次选育出的谷子光敏不育源"292"及谷子光(温)敏不育系经省级鉴定均属国内外首创,受到农业部的表彰,并获省科技进步二等奖,市科技进步一等奖。他首创的谷子"综合动态基因库"育种法,达到了国际领先水平,并获得省科技进步三等奖,地区一等奖。他还培育成功了高产、优质、抗逆、适应性强的谷子新品种"冀张谷1号",在省内外推广种植面积达82万余亩,增产粮、草各5679.418万公斤,1993年获省农科院三等奖。多年来,崔文生共取得了25项科研成果,获奖成果10项,为农业的发展作出了很大贡献”。 崔文生是杂交谷子研究的奠基人,曾任河北作物学会理事,国家谷子“七五”“八五”攻关专家组专家。国家攻关课题“谷子杂种优势利用研究”主持人;国家科研基金会课题“谷子光敏核不育育性转换机理和应用研究”主持人;省重点课题“谷子光敏不育系的选育及利用”研究主持人;省科研基金会课题“谷子光敏核不育的遗传机理的研究”主持人;省院课题“谷子新品种选育研究”主持人。省院课题“谷子综合种‘坝谷257’大面积示范研究”主持人;市课题“谷子光敏不育系繁殖及制种技术”研究主持人;市课题“矮杆谷子选育及利用”主持人。 2001年,“创造谷子光(温)敏不育技术与规律”课题通过鉴定,专家组称之为“谷子杂交利用领域的一次重大突破”。 2003年开始大面积试验、示范杂交谷子,当年示范面积5万亩,平均亩产394公斤,亩增产粮食150公斤,增产谷草150公斤。 2004年 选育出具有抗除草剂性能的“张杂谷2号”,解决了谷子锄草费工的世界性难题。品种来源为崔文生等培育的光温敏不育系A2×1526-4选育而成。特征特性:绿苗绿鞘,生育期115天,单株分蘖0-2个,株高162cm,穗长25.8cm,棍棒穗型,松紧适中,黄谷黄米;单穗粒重23g,千粒重3.05g,表现抗旱、抗倒,抗白发病、黑穗病,小米适口性好, 2003年3月全国第五届优质食用粟评选中评为二级优质米,高抗除草剂拿捕净。产量表现:2002-2003年“A2×1526-4”杂交种参加河北省张家口市谷子区域试验,两年10个试点全部增产,平均亩产365kg,比统一对照冀张谷5号增产22.7%,2002年平均亩产372 kg,比统一对照冀张谷5号增产23.2%,2003年平均亩产358 kg,比统一对照冀张谷5号增产22.2%。2003年“A2×1526-4”以张杂谷2号名称参加了国家谷子西北区早熟组区域试验,平均亩产366.44 kg,居参试品种第一位。2004年,示范面积13万亩,平均亩产396公斤,亩增产205公斤。 2005年 培育出“张杂谷3号”,2005年4月26日通过鉴定。品种鉴定编号:国品鉴谷2005007 “张杂谷3号”由A2ד1484-5”选育出。 “A2”是崔文生主持选育的“821”光温敏衍生不育系。而“1484-5”来源于崔文生等主持选育出的“冀张谷1号”与“SR3522”杂交组合,“SR3522”坝下农科所与中国农科院作科所王天宇博士后合作选育出的抗除草剂(拿捕净)新种质。F2代选育单株,F6代与A2测配组合(A2×1484-5),“A2×1484-5”杂交组合2001年进行杂交种优势观察,2002-2003年参加张家口市(代河北省春谷区)谷子区试; 2003-2004年参加国家西北区(早熟组)区试。2004年同时进行国家西北区(早熟组)生产鉴定试验。“1484-5”表现较好的配合力和恢复性。崔文生还到过张杂谷3号谷子地里,拍过一张照片。 2004年,赵治海研究员与巨鹿县农业局合作,选出高产优质的“张杂谷8号”杂交谷子新品种。目前“张杂谷8号”是唯一的一个夏播杂交谷子新品种。。“张杂谷8号”集高产、优质于一身,是一个理想的品种。 2005年经过两代人近40年的努力,“张杂谷5号”成为首次选育成功的国内第一个优质米谷子杂交种。其组合为A2×改良晋谷21。改良晋谷21来源于晋谷21(冀张谷1号、SR3522),2005年在全国小米鉴评会上评为一级优质米。接下来 “张杂谷6号”“张杂谷7号” “张杂谷9号”、“张杂谷10号”等系列新品种先后诞生。

2005年《创造谷子光温敏不育技术与规律》文章发表,作者为:赵治海、崔文生、杜贵。 该课题针对谷子不同生态类型的特点,开展光温敏不育规律的研究。主要创新性为:明确了杂交产生光温敏不育的规律;杂交选育谷子光温敏不育的模式及方法;杂交可以加深不育是共性,但不育表现与环境有关;杂交产生温敏不育的原因是温度和亲本光温反应差别共同作用的结果。该研究达国际领先水平。 2005年示范推广18万亩,平均亩产403公斤,亩增产204公斤,最高亩产510公斤。 2005年赵治海被评为“河北十大新闻人物”。河北省优秀科技工作者,河北省青年科技管理专家,市级拔尖人才等。 2006年5月26日河北省科技厅发布《关于申报2006年河北省山区创业奖的通知》。“蔚县科技信息网”上公布过河北省科学技术厅的《 关于公布2006年河北省山区创业奖获奖项目的通报》其中第23项为谷子杂种优势利用开发课题组。主要完成人排名:赵治海、崔文生、张进京、杨才 、张德勇 、奚玉银、杜 贵 。 2006年8月14日杂交谷子研究的奠基人崔文生因病去逝。 2006年12月14日《河北日报》记者张丽辉 辛强的文章《赵治海: 燕赵大地上的“袁隆平” 》 2006年赵治海被评为全国“五一”奖章获得者。 2006年6月赵治海被评为全国优秀党务工作者,被国家扶贫办、科技部授予扶贫先进个人。

2006年示范推广25万亩,平均亩产400公斤,亩增产189公斤,最高亩产650公斤。 2007年“张杂谷”示范推广40万亩,平均亩产400公斤,亩增产211公斤,最高亩产810公斤,创世界谷子最高记录。 2007年 赵治海获河北省山区创业二等奖。 2008年1月张杂谷9号通过全国谷子品种鉴定委员会鉴定。亲本品种来源:A2×2053。品种鉴定编号:国品鉴谷2008005。 2008年3月赵治海任十一届全国人大代表。

2008年杂交谷子辐射到全国11个省区,种植面积达到了40多万亩,全国累计示范推广杂交谷子171万亩,平均亩产400公斤,比常规谷子品种亩增产200公斤,亩增产谷草200公斤,累计增产粮食34200万公斤,为农民增收82080元,增产谷草34200公斤,谷草增收1.368亿元。朝鲜、印度和非洲等10个国家引种种植。杂交谷子系列新品种在非洲埃塞俄比亚等国引种成功。 2008年推广杂交谷子70万亩,预计亩产400公斤,亩增产200公斤,全国夏播面积最大的是河北巨鹿县,07年推广面积“张杂谷8号”3万亩,平均亩产450公斤,最高亩产700公斤,创造了世界夏播谷子亩产最高水平。巨鹿农民称杂交谷子和玉米同等产量,但比玉米增收一倍,和棉花同等效益,但比棉花省工。今年巨鹿县种植“张杂谷8号”7万亩,预计平均亩产500公斤以上。全国旱地春播最大的县山西省偏关县,07年种植“张杂谷3号”1.5万亩,平均亩产425公斤,最高亩产600公斤,今年推广3万亩,预计亩产450公斤以上。

2008年10月24日“张家口新闻网”上登出少华、 德勇的报道:2008年度山区创业奖评审中《我市四项科技成果获省山区创业奖》“由河北省山区创业奖评审委员会评审通过的2008年度山区创业奖评审结果于9月26日公布”,“由市科技局推荐的市农科院完成的光(温)敏两系抗除草剂杂交谷子“张杂谷5号”选育及应用”等四个项目分别获得河北省山区创业三等奖。”

2008年7月29日“中国网和平论坛”网名“草原雄鹰”发表文章在赵治海先进事迹中指出:“三十年的艰苦奋斗,两代人的心血,锻造出了杂交谷子发展的美好前景,也塑造出我们值得感佩的农业科学家。” 2008年12月2日张家口市农业科学院谷子研究所所长、研究员赵治海做客中央电视台演播室,在第十套节目《百科探秘》中解密杂交谷子。

2008年12月3日腾讯网转新华网文章《中国高产杂交谷子在埃塞俄比亚试种成功》中指出: “高产杂交谷子是张家口市农科院两代科研工作者,历经38年潜心研究先育出来的.” 2008年12月3日 新华网登出新华社河北分社记者梁栋、王民的文章《中国高产杂交谷子在埃塞俄比亚试种成功》中指出:“高产杂交谷子是张家口市农科院两代科研工作者,历经38年潜心研究先育出来的.”杂交谷子研究的成功是农科院两代人靠集体的力量,用四十多年时间奉献奋斗的结果,是中央领导、省领导、市领导以及市农科院领导亲切关怀、大力支持的结果。

2008年12月3日“中国诚信建设网”转登了新华网登出新华社河北分社记者梁栋、王民的文章《中国高产杂交谷子在埃塞俄比亚试种成功》,指出“高产杂交谷子近期在非洲埃塞俄比亚试种成功。”“高产杂交谷子是张家口市农科院两代科研工作者,历经38年潜心研究先育出来的.” 2008年12月3日南方网登出文章指出“由河北省张家口市农科院培育的高产杂交谷子近期在非洲埃塞俄比亚试种成功,”“高产杂交谷子是张家口市农科院两代科研工作者,历经38年潜心研究选育出来的。”

2008年12月4日《张家口日报》发表转自新华网的记者梁栋、王民的文章《中国高产杂交谷子在埃塞俄比亚试种成功》文中指出:“高产杂交谷子近期在非洲埃塞俄比亚试种成功。”“高产杂交谷子是张家口市农科院两代科研工作者,历经38年潜心研究先育出来的.” 2008年12月8日《科学时报》发表文章《中国高产杂交谷子非洲试种成功 亩产300公斤》指出“由河北省张家口市农业科学院研究的高产杂交谷子近期在非洲埃塞俄比亚和几内亚等国试种成功。”“高产杂交谷子是张家口市农科院两代科研工作者历经38年潜心研究选育出来的。”

2008年12月9日“辽宁金农通农业信息网”登出文章《中国高产杂交谷子在非洲试种成功 亩产300斤》中指出“中国高产杂交谷子在非洲试种成功 亩产300斤 高产杂交谷子是张家口市农科院两代科研工作者历经38年潜心研究选育出来的。目前,高产杂交谷子在中国平均单产达460公斤,最高亩产突破810公斤。由于杂交谷子的高产和抗旱节水特性,目前已经在中国11个省区种植50多万亩,并且每年以3至5倍速度增加。”

2009年4月8日“河北山区开发网” 由“省山办”发表文章《中国高产杂交谷子在非洲试种成功》:“由张家口市农业科学院研究的高产杂交谷子近期在非洲埃塞俄比亚和几内亚等国试种成功。高产杂交谷子是张家口市农科院两代科研工作者历经38年潜心研究选育出来的。” 2009年6月16日 “河北工经网”发表“省农业产业协会”的文章《省农业产业协会把我省高产杂交谷成功引种非洲》指出:“输往非洲的杂交谷子是张家口市农科院两代科研工作者,历尽38年潜心研究选育出来的世界首个谷子光温敏两系杂交种。目前杂交谷子在国内平均单产达460公斤,在雨养农业条件下,400毫米降雨量地区单产可达400至600公斤。”

2009年7月21日“河南农业信息网”发表伊川县的司马青焕、张现民、罗秦岳文章《谷子不再低产 种好一样增收》中指出:“杂交谷子是张家口市农科院从1969年开始,历经两代人40年研究,攻克关键性难题30多个,育成的系列品种,形成了适应水、旱地,春、夏播,早、晚熟配套的品种格局,基本覆盖了我国谷子适播区的所有生态类型。”

2009年12月8日“维普资讯”上转登《科学时报》的文章《中国高产杂交谷子在非洲试种成功》:“由河北省张家口市农业科学院研究的高产杂交谷子近期在非洲埃塞俄比亚和几内亚等国试种成功。高产杂交谷子是张家口市农科院两代科研工作者历经38年潜心研究选育出来的。”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594082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19 2:36: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