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诚静容 |
释义 | § 生平简介 诚静容,女,1918年生于奉天省(今辽宁省)辽阳县(今辽阳市)水泉村。先世为锡伯族,本姓瓜尔佳(汉译为关),因父亲瓜尔佳诚允曾为官清朝,按满洲习俗,为官者均以名的第一字为姓,因随父名姓诚。祖父为自耕农,家境贫寒。母亲康德宜虽为家庭妇女,但为人聪慧,性格宽仁,家中常有故乡穷苦亲友来访告帮,秉着惜老怜贫之心,总是尽力帮助。父亲诚允忠厚勤奋,为官数十年,始终未染当时官场常见之恶习,有清正廉洁之誉,并且教育子女有方。1931年10月,因抗拒吉林省军人高层投降日本侵略军,只身走往哈尔滨组织临时抗日政府,得到张学良将军及南京国民政府认可,与当时各爱国抗日将领共同抗敌作战。这种爱国精神对诚静容日后的处世立身都有深刻的影响。诚静容自幼随父母成长于吉林,1931年在北平(今北京)读中学。九•一八事变后,由于痛失家园,遂参加抗日救国活动。她就读的学校为国民党执掌领导权,动辄借口旷课将左派学生开除,但对她却找不出罪状,只缘与左派过从甚密,劝她自动退学,遂被迫转学离校。1934年考入清华大学生物系,因日本侵略更甚,校内学生左右派斗争激烈,她住的宿舍内也暗潮起伏。 1936年西安事变爆发,张学良兵谏囚蒋争取抗日,当时她的左邻是一位国民党员刘某,右邻住的是民族解放先锋队员郭见恩(即郭建),对门也是民先队员魏蓁一(韦君宜),大家议论纷纷,刘某大詈张学良叛变囚蒋罪该万死,而诚静容为人心直口快,从不隐瞒自己的观点,当即与之争辩,二人大吵一场。后来郭建在诚静容的纪念册上题写:“经过你和刘的吵架争辩,才知你并不糊涂,可是这年月做人是不容易的,不但要认清是非,还要能够吃苦……。”在此以前,左派学生认为诚静容不过是个小姐派而已,后来才知道她是个思想进步,追求真理正义的爱国青年。七七事变后她转入四川大学理学院生物系,1939年毕业后留校任助教。后转任农林部四川推广繁殖站督导员,1944年考取该部保送赴美培训人员,1947年赴美深造,入读田纳西大学(University of Tennessee)理学院植物学系。1948年获植物学硕士学位,并以优异成绩被选为Phi-Kappa-Phi荣誉学会会员,并获得金钥匙(golden key)奖。同年获哈佛大学瑞德可利夫学院(Radcliffe College-Harvard University)奖学金,攻读博士学位。1951年朝鲜战争爆发后,诚静容毅然辍学回国,投身祖国的医药教育事业。1952年哈佛大学授予她生物学硕士学位。 1952年春受聘于北京大学医学院药学系(现北京大学医学部药学院)任教,历任植物学副教授、教授,为植物学教研室创始人,并一直担任植物学教研室主任,历届药学系(院)学术委员会委员。1978年恢复研究生培养实行学位制以后,开始招收硕士研究生。1981年被聘为博士研究生导师,至1990年退休后仍继续指导研究生工作。1979年曾赴美,至哈佛大学阿诺德树木园(Arnold Arboratum)标本馆研究数月,同时以学术事业成就卓越,被推荐为Phi-Beta-Kappa荣誉学会会员,第二次获金钥匙奖。自1954年开始兼任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物研究所植物室、中国中医研究院中药所生药室顾问、学术指导及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用植物资源开发所学术委员,为上述单位培养了技术骨干。曾任数届国家卫生部药典编纂委员会委员,曾被选为北京市先进教育工作者、民族团结先进代表、北京医科大学“桃李奖”获奖者。1983年被选为北京市第八届人大代表。1992年开始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 § 成就 组建北医植物教研组,教书育人 1952年,她被聘为北京医学院药学系(现北京大学医学部药学院)副教授,当时植物学是生药教研室开设的一门基础课,也无专任教职员。1953年,诚静容开始组建植物学教研室,任教研室主任,全室有教员4人,与生药室共用技术员。教学、科研设备等一概要从零开始,从微薄的科教经费中,她首先因陋就简地建立了一间规模不大的温室,种植教学用实验材料,又每年组织外出采集队到各地去采集,不论是烈日当头还是潮湿阴雨天,她不顾疲劳、辛苦,身背采集箱或手携标本夹,率领大家采集植物标本和栽培材料,建立了药用植物园和植物标本室。在她的领导下,经教研室内成员共同努力,药园和标本室的规模逐渐扩大。药用植物园内分区种植有灌木、多年生草本、一年生草本、水生植物等共120余科,400余种,作为学生的实习基地;同时还系统栽培了供研究用的植物群,如细辛属、栝楼属和卫矛科中的一些属种。植物标本室收集了近2万份标本,不仅供教学需要,该标本室还获得国际承认,载入1981年国际植物标本室索引(Index Herbariorum I),可以向世界各大标本馆互借标本。80年代后,鉴于植物分类学工作须参考大量文献,而承担工作者要手抄各种资料,费时费力,为了提高工作效率,教研室先后购买了复印机、计算机,添置了奥林帕斯生物显微镜及全自动显微照相装置、翻拍仪、放大机、摄像机等。在当时一个小教研室能有这些设备,可谓“超众”了。在教研室建设上,诚静容呕心沥血,向学校争取领导的支持,发动群众,尽力创造条件,为教研室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在教学和科研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即使在退休后,她还时时关心教研室的建设。 在教学方面,她总是满腔热情地认真对待。她深知教材质量的高低对整个教学质量影响很大,但当时极少有可用的中文教材。她不辞辛苦,遍访各图书馆及各有关研究单位,找寻收集可用资料,自编教材。在此基础上于1959年与孙雄才教授等共同编著了供高等医学院校用的第一部植物学教材。为了提高教学质量,联系实际,她亲自率领学生到药材产地,调查药材品种、资源,进行整理,不断补充教学内容,提高教学水平。 她除了在教学第一线积极担任本科生的教学,讲授植物学、植物分类学外,还十分关心青年教师、研究生、进修教师的培养。她广泛收集中外资料,编写教材,认真备课,亲自为他们讲授植物分类学原理,植物分类学研究方法,国际植物命名法规、古植物学以及植物进化论等课程,内容丰富、新颖。此外,她十分重视学科基础知识方面的培养,认为只有广泛和坚实的基础知识,才能开扩眼界,才能有开拓性的工作和创新性的工作,才能为跨学科的发展研究打下基础,所以,除了专业必修课外又开设了植物学基础课。为了提高学生查阅文献的能力和科研水平,她还开设了专业英语和拉丁文课程。她一个人担任多门课程的教学,对教学工作不畏艰辛,在百忙中认真备课,常常工作到很晚,有时身体不适,仍按时授课。她重视教研室师资队伍的成长,尤其是青年教师的培养,组织他们身临第一线讲课,担任部分研究工作。她将自己多年的科研宝贵经验全部倾注于研究生的培养中,到80年代初她已年过花甲,还带领研究生攀登海拔3099米的峨眉山进行考察实习,她注重培养他们理论联系实际、独立思维和研究创新的能力。除了完成校内的教学任务外,为提高中国生药学研究水平,还兼任医学科学院药物研究所与中国中医研究院中药所的学术指导,担任中药所高级研修班的讲课任务,开设专题讲座,讲授国际植物命名法规、植物分类学原理、植物演化与分类学系统、国内外植物分类学研究动态、卫矛科的植物分类等。除了授课,对科研人员的研究从课题选定、内容设计以及实施方案等的制定上都给以细心的指导,解决科研实际中的疑难问题。经过几年的指导培养,将那里的研究人员提高到专业研究生的水平。她在教育培养学生工作中,总是鼓励先进,扶掖后进,身教言教,即严厉又爱护,深得学生的爱戴。诚静容热爱祖国的教育事业,半个世纪以来,勤奋地工作,为中国药学事业的发展培养了大批人才,桃李满天下。他们当中有的已成为知名的教授、研究员,多数已成为各单位的学科带头人和教学科研的中坚力量。 科研工作以解决实际问题为主 诚静容强调要提高学术水平,必须开展科研工作。她一直致力于植物分类学方面的研究,从未间断。长期以来潜心于中草药原植物的研究和整理工作。她在科研方面的主导思想认为研究药用植物要为生产服务,要与治疗防病相结合,要为提高社会效益服务。50年代初期,中医药虽受到重视,但不少中药还存在一药多物,一物多名,种名未定或误订的现象,所以解决当时中药材存在的实际问题便是她首选的课题。她首先进行实地调查,到中药店站柜台、拉药抽屉,以了解中药材品种混乱的问题;并且每年外出到药材产地调查,到山野间采集标本,足迹遍及大江南北10余省,行程数千里,取到各产地药材,了解使用情况,然后进行深入细致的科学研究。先后对中国重要的中药如麻黄、细辛、马兜铃、黄连、黄芩、白头翁、峨三七、人参、白芷、独活、洋金花、栝楼、续断、败酱草等做过系统的研究和鉴定,先后发表论文50余篇,确定了其正品、正异名关系,地方用药及民间药的使用情况,纠正了流传的错误或存在的问题,包括一些过去外国人误订的学名和药材名,为中药材的化学、药理学及临床研究打下基础,取得一定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她参加《中药志》和《全国中草药汇编》的编写和审定工作,在审定《全国中草药汇编》时,解决了一些原书稿中学名的误订和正异名的关系问题,如防己科藤黄连,当时地方中草药手册中多将其订名为Fibraurea tinctoria Lour.,经过她仔细审核原植物标本后,遂将其改订为Fibraurea recisa Pierre;又如卫矛科的丝棉木,各地中草药手册多采用Euonymus bungeanus Maxim.,她将其纠正为Euonymus maackii Rupr.,将前者列为异名,诸如此类例子不胜枚举。她对书稿中有关植物的形态描述也是字斟句酌,从而保证了该书的学术质量。 § 简历 1918年11月30日 生于辽宁省辽阳市水泉村。 1934-1937年 在北京清华大学生物系学习。 1938-1942年 在四川大学生物系学习,毕业后任助教。 1943-1946年 任农林部四川推广繁殖站督导员。 1947-1951年 在美国田纳西大学植物学系及哈佛大学瑞德可利夫学院生物系深造,获两校硕士学位。 1952-1989年 任北京医科大学药学院副教授、教授、博士生导师、植物教研室主任,兼任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物研究所植物室,中国中医研究院中药所生药室技术指导顾问。 1990年 退休。 § 主要论著 1 诚静容.常用中药原植物的学名考证(一)、(二).药学学报,1955,3(1):95-102;3(3):303-312. 2 诚静容,肖培根,王文采.中国毛茛科药用植物Ⅱ,黄连原植物.药学学报,1965,12(3):193-202. 3 高作经,诚静容.中国大黄属简志.植物分类学报,1975,13 (3):69-82. 4 诚静容,等.中国植物志.第七卷(麻黄属、买麻藤属).北京:科学出版社,1978.467-504. 5 诚静容.中国高等植物图鉴.第四册(败酱科、川续断科).北京:科学出版社,1980.324-343. 6 诚静容.中国高等植物图鉴.第二册(卫矛科).北京:科学出版社,1980.657-687. 7 乐崇熙,诚静容.栝楼属药用植物续报.植物分类学报,1980,18 (3):333-352. 8 诚静容.中国高等植物图鉴.补编第一册(马兜铃科).北京:科学出版社,1982.248-258. § 评价 诚静容为人谦诚,一向严格要求自己,作风保持低调。曾有一新闻记者采访她,谈话之后,说她好像没有突出的事情可做报道。她笑着说:“我本来就是一个平凡的人,做一些平凡的事。”其实不然,她是一位谦逊仁厚的学者,从教50余年中,取得了重要的成就。她常常把成绩归于他人,把抛头露面的事让给别人,对名利十分淡泊。她待人真诚,对人际关系信守三原则:对上级要尊重,对同级要团结互助,对下级要爱护培育促其上进。她对上级尊重,然而不唯唯诺诺,如为了争取教研室经费,她和领导据理力争,领导的决定有失公正时,她总要提出自己的看法,即使在文化大革命时期,她被视为反动学术权威时,也敢于坚持真理,抵制谬误,执理辩争,体现出一个正直知识分子的骨气。她对同事团结友爱,与同事相处总是至诚相待,律己宽人,处处关心体贴他人,凡是与她接触过的人都一致称道她豁达大度,平易近人,和蔼可亲,深受大家的尊重。她对下级尤其是她的学生可以说是倾注了全部心血,谆谆教导,诲人不倦。她十分注重科学道德的教育,常给学生讲老一辈科学家身负的那种责任感、危机感和忧患意识,一定不能淡漠,科学工作者最应该珍视的是科学精神,切忌浮躁和急功近利。她常说“没有状元师傅,但会有状元徒弟”,希望她的学生能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她对学生们情同母子,关爱至深。她在中医研究院中药所的一个学生患了脑出血,情绪十分低落时,她去劝慰鼓励;她的一个研究生毕业已离开北医到中药研究所工作了,她还时刻关心他及其生病的母亲;当她知道在卫生部药检所工作的一个学生,准备出版书籍而无钱付出版费时,她四处为其筹措钱款,使之得以付梓。这样的例子举不胜举。她的学生们不仅愿意和她谈学习、工作,即使个人生活的事也愿意和她交谈,所以无论在她的工作室或家中经常有学生出入。她退休以后,有时去美国或香港探亲回来时,她的学生们往往成群结队去看望她。她的学生们十分尊敬爱戴她,并且与她结下了深深的情谊,她高尚的人格力量激励着每个学生。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594082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