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西鄂尔多斯自然保护区
释义

§ 简介

位于内蒙古自治区鄂托克旗西部和乌海市境内,面积555849公顷,1995年经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批准建立,1997年晋升为国家级,主要保护对象为四合木、半日花等古老残遗濒危植物和荒漠生态系统。 西鄂尔多斯自然保护区

本区地处亚非荒漠东部边缘,为西鄂尔多斯荒漠化草原和东阿拉善草原化荒漠的过渡地区,是古地中海孑遗植物四合木、半日花、绵刺、沙冬青、革包菊、蒙古扁桃、胡杨等集中分布的地方。区内现已查明高等植物335种,其中特有古老残遗种及其它濒危植物有72种,占全部植物种数21.79%,被列为国家重点保护的野生植物有7种。特别是四合木和半日花仅分布于保护区的小面积范围之内,具有极高的保护和科学研究价值。此外,保护区还保存着极高的保护和科学研究价值。此外,保护区还保存着极其珍贵的古地理环境,古生物化古十分丰富,山地地层剖面明显,是非常珍贵的天然史书。因此,该区的建立,不仅在生物多样性的就地保护方面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而且对研究生物的起源、发展演变以及地质构造和古地理环境均有着深远的意义,同时,对于保护和改善我国荒漠地区的生活环境和探索荒漠地区可持续发展途径也具有重要的价值。

§ 旅游概述

西鄂尔多斯自然保护区是一个以保护古老残遗濒危植物及草原向荒漠过渡的植物带和多样的生态系统为主要对象的综合性自然保护区。西鄂尔多斯自然保护区

保护区位于内蒙古自治区西部,地跨乌海市和伊盟鄂托克旗。地理座标为东经106°40'—107°44',北纬39°13'—40°11'总面积555849公顷。

保护区景观复杂多样,为野生植物创造了多样的生存条件,区内既有荒漠草原的典型成份和特点,又有荒漠地区的一些代表类型。同时还形成了该区特有的一些类型。保护区内现已查明有野生植物335种,其中特有古老残遗种及其它濒危植物72种,占保护区全部植物的21.7%,被列为国家重点保护植物的有四合木、半日花、绵刺、沙冬青、革苞菊、蒙古扁桃、胡杨等七种,其中被列入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行动计划植物种优先保护名录的有:四合木、半日花、革苞菊、沙冬青、绵刺等五种;被列为内蒙古自治区珍稀濒危植物的还有贺兰山黄芪、阿拉善黄芪、长叶红沙等13种,其中四合木为内蒙古自治区唯一的特有单种属植物,保护价植如同植物中的“大熊猫”。以上植物大多为古地中海变迁的残遗的珍稀孤种植物,被学术界称为“活化石”。

该保护区境风主要的草原化荒漠植被类型是由特有群系构成的,群系中的建群种和优势种大部分为古老残遗种,珍稀植物成为本地区植被的主要建造者,这是这一地区特有的景观类型。同时,西鄂尔多斯被誉为残遗植物的避难所。 西鄂尔多斯自然保护区

保护区地处亚非荒漠东部边缘,荒漠与草原的连接处,各种生态因素极其活跃,而生态环境又极其脆弱,边缘效应十分明显,它为研究生物的起源、发展、演变及各种间的亲缘关系等提供了难得的珍贵材料,在该地区建立自然保护区对我国乃至全球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及研究都将有深远的意义。

四合木是本保护区最有重要保护意义的物种,是内蒙古自治区境内唯一的特有属植物也是阿拉善荒漠特有的单种属植物,并且还是蒙古高原、亚洲中部的特征属之一,是国家二级、内蒙一级保护植物,全世界只在乌海地区作为建群种和优势种形成群落,是研究古生物、古地理及全球变化的极好素材,是植物中的大熊猫,现在受到国内外学术界高度重视。四合木为落叶小灌木,易燃、热值高,群众称为“油柴”,西鄂尔多斯自然保护区

由于其处在生态极端脆弱的荒漠草原及草原化荒漠地带,自然更新能力差,本身抗干扰能力非常低,而该区又是国家重要的能源、建材化工基地,对植被破坏严重,造成四合木面积不断缩减。同时,四合木的分类地位很孤立,有关对四合木的研究早在保护区建立之前就已开展,但人们对它认识还不够深入,而且它本身又是本地区植被的主要建群种,如研究和保护工作滞后,不但其近似种难以寻找,导致这一珍稀濒危植物的绝灭,而且还会造成乌海地区生态环境的不可逆性破坏。在保护区的珍稀植物繁育区中还分布着被列入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行动计划中植物种优先保护名录的植物,如四合木、半日花、绵刺、革苞菊、沙冬青等。在胡杨岛上还有成片的天然胡杨林分布,成为荒漠景观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 古老植物

在西鄂尔多斯生长的古老植物是一批貌不惊人,鲜为人知的小灌木:如四合木、绵刺、半日花、沙冬青、裸果木等。殊不知这些植物论其资格和辈份却相当古老,由于它们分布范围比大熊猫、金丝猴还小,其珍贵程度可想而知。

西鄂尔多斯这些旱生小灌木是在古大陆漂移以前(大约7千万年前,被子植物形成初期)就有它们的祖型,也是经历了漫长的地质历史、气候变化,形成适应严酷的干旱环境的特有“本领”而生存下来的古老植物。

四合木 四合木

蒺藜科的一种灌木,因其果实有4个翅而被称为“四翅”,这种果实极为独特,与热带、南美洲广布的金虎尾科植物相似,故而被认为它与南美大陆热带植物有联系。50年代,四合木在西鄂斯大面积分布,由于它是最好的薪柴,而招致了走向灭绝的边缘。自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期,被大量砍伐。目前,已经见不到成片分布的四合木了。

沙冬青

豆科常绿灌木,它能在降水量只有70-200mm的荒漠地区四季常青,在寒冷干旱的北方大漠中唯有它的绿色点缀其中。

绵刺 绵刺

蔷薇科小灌木。它的形态特征特殊,在北温带植物中找不到它的近亲,科学家认为它起源于水分条件较好的生境,现生在这里,是经过长期旱化演变而来的。

裸果木

石竹科裸果木属的灌木。裸果木属世界上只有2种,一种在北非和西亚,另一种生活在西鄂尔多斯地区。但是近些年已经见不到它的踪影,据推测它已在当地灭绝了。

半日花 西鄂尔多斯

半日花科灌木,它与远隔万里的地中海植物在地质历史上有着某种联系,是古地中海西退时,残留在此的古老植物。

在西鄂尔多斯类似的古老珍稀植物还有很多,仅被列入《中国植物红皮书》的植物就达20种之多。

西鄂尔多斯被学者们称为亚洲干旱地区孑遗植物的避难所。在几百万年乃至几千万年的地质历史和气候演变过程中,经历了热带雨林、亚热带森林、温带森林、温带草原到荒漠草原的生态演变全过程。随着环境从湿润到干旱的变化,一些植物逐被另一些适应干旱环境的植物取而代之。这些干旱植物不断改变和强化自身适应干旱环境的能力,因而能残存至今,成了一部人类揭示地球生物演变奥秘的完整天然史书。

§ 珍稀动物

珍稀爬行类

1、沙蜥 沙蜥

起源和分布中心在中亚荒漠区,这是一群古老的动物。它们占据地势开阔、植被稀疏的沙漠地带。以昆虫为食。

身体呈流线形,体表光滑,适于钻沙。背部大多黄褐色并饰以深色条纹,与沙地背景协调一致。腹部呈白色,能反射沙地表面的高温辐射。沙蜥上下眼睑边缘鳞片特化成锯齿状,形成两排密密的“睫毛”,鼻孔内侧则生有皮瓣,借以阻挡风沙侵入眼鼻。指趾两侧鳞片同样特化成栉状,以增加与沙面的接触面积,以免陷进沙中。它四肢有力,奔跑迅速。其皮肤缺乏腺体,不分泌液体,排泄物干燥少水。沙蜥从不饮水,仅从食物中获取水分便能安然生活。7月份产卵繁殖,8月份幼蜥破壳而出,此时昆虫最多,它们大吃特吃,9月下旬便开始漫长的冬眠,直至翌年4月。

2、变色沙蜥

在西鄂尔多斯非常多,可谓“人”多势众。它与同类草原沙蜥、荒漠沙蜥只能作为“陪同”,而无法与之匹敌。

3、麻蜥 麻蜥

生活在灌丛中,以昆虫为食,有时也吃一些嫩叶。身躯细长,生有耀眼的斑纹,让人不由得把它们与蛇联系在一起,因此,称它们为“四脚蛇”。

4、蛇类

分布在西鄂尔多斯半荒漠的蛇,约有三、四种,常见的有黄脊游蛇和中介蝮。后者为此保护区唯一的毒蛇。

5、中华鳖 中华鳖

它为西鄂尔多斯地道的“外来户”。它的祖籍在黄淮平原,早年间溯河而上,定居黄河之滨。

珍稀两栖动物

花背蟾蜍

在西鄂尔多斯众多动物的“户口簿”中,两栖动物中只发现花背蟾蜍一种。喜水的两栖动要么被严酷的环境淘 花背蟾蜍汰,要么远远地躲开这片缺水地方,只有花背蟾蜍顽强地追逐着那点少得可怜的水域而生存至今。

花背蟾蜍,两栖纲,蟾蜍科。体长6-7cm。雄蟾蜍背面橄榄黄色,皮肤粗糙,密布大小瘰疣,上有许多小白刺。雌蟾蜍背面浅绿色,有深褐色或酱黑色花斑,瘰疣稀疏,皮肤较光滑。腹面乳白色,满布扁平小疣。口后有大疣。耳后腺大而扁平。白天栖于洞内,黄昏外出觅食。冬季集群在沙土中冬眠。

不要以为荒漠便意味着荒凉,当你看到那些沙地疾走如飞的沙蜥,在灌丛中时隐时现的麻蜥,在寒冷干旱北方大漠中绿色点缀的沙冬青时,你不觉得西鄂尔多斯是一片充满生机和希望的土地吗?

§ 景区美食

西鄂尔多斯自然保护区找好吃的要去如下地点:

1、乌海市;到市内交通方便,高速已开。吃饭地点很多,但重要集中在:市广场北的第一条街,全街都是饭馆,档次较其他地点高级,食物很好。内蒙风味的都有。想吃干羊肉的要到市农贸市场,那里的出名好吃。

2、棋盘井镇;地方小点,空气污染也很严重。但馆子不少,好坏都有。主要找干净的馆子去。一般的风味味道是差不多的。

3、三北羊场;那里饭馆少,但有家开养鹿场的鹿肉馆非常不错。

§ 旅游指南

住宿 西鄂尔多斯自然保护区

住宿建议住宿在乌海市,市内推荐住宿:巴托克宾馆,位于市中心地带,房间价格40----80元,设施较周遍地区来说还是比较齐全的。

交通

交通乌海市城西客运站每天5:00----16:00每40分钟有一班到保护区的客车,行程50分钟,票价6元。

§ 邻近景点

恩格贝 恩格贝

库布齐沙漠,是中国八大沙漠之一。平均年降雨量仅250毫米左右。风狂沙漫,植被稀疏,被成为不可治理的地球癌症。

恩格贝,蒙古语,意为平安、吉祥。地处库布齐沙漠中段。历史上曾绿草如茵,牲畜成群,召庙香火缭绕,是蒙古人民世代生息的地方。人类掠夺性的开垦、过牧,加上战争因素,作用于此地脆弱的生态环境,这里逐渐地被夷为沙海。土地资源丧失,人民被迫迁徙他乡。

1989年以来,一批批开发沙漠志愿者放弃城市生活,进驻恩格贝。原始式的油灯点燃了希望之光,狂风沙暴中孕育出了绿色。从此,三十万亩土地开始发生了日新月异的变化。1989年,中德两国在恩格贝合作实施风力发电项目。

世珍园旅游区 世珍园旅游区

鄂尔多斯世珍园旅游区是由鄂尔多斯市胜达有限责任公司以世界重要保护湿地、鄂尔多斯遗鸥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为依托投资兴建,集旅游观光、休闲度假、野生动植物保护、生态建设为一体的大型生态旅游区。

世珍园由三大景区组成:鄂尔多斯遗鸥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鄂尔多斯神光响沙景区;鄂尔多斯草原蒙古族风情区。鄂尔多斯遗鸥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109国道鄂尔多斯市西45公里处,占地面积45平方公里,其中湖面面积为10.2平方公里。是世界珍稀濒危动物、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遗鸥的栖息繁殖地,并占到全球已知遗鸥总数的75%以上。其它国家级保护动物大天鹅、东方白鹅、鸿雁等也在这里驻留,各种鸟类达百余种之多。园区内丰富的地形、地貌、植被、风土人情,构成了另一道亮丽的风景线。鄂尔多斯神光响沙景区位于鄂尔多斯市杭锦旗,沿着驰名中外的"穿沙公路"既可到达。这里的沙漠色彩不一,沙山比比皆是,只要踩踏或滑溜它就会发出"嗡嗡"响声。更神奇的是夜间沙海之颠,有幸会看见莹白色光芒,让人目不暇接,疑入仙境。传说,这是吉祥的象征。鄂尔多斯草原蒙古族风情区,草原地势平坦,一望无际,绿茵如毯,鲜花烂漫,座座蒙古包,犹如绿海中点点百帆。纵马驰骋草原,让你亲身感受"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的优美意境。美丽的鄂尔多斯草原风光独特,是夏季避暑及草原民族风情旅游的理想之地。

阿尔寨石窟 阿尔寨石窟

阿尔寨石窟,位于鄂尔多斯高原西部鄂托克旗阿尔巴斯苏木。在一望无际的高原上,兀然屹立一座高约80米、宽约300米、状似平台的红砂岩小山,即是苏默图阿尔寨山,沿山体周围凿有众多石窟,如同蕴藏着无数宝藏和秘密的阿里巴巴的山洞,等候着人们前来探访。阿尔寨山上原有寺庙建筑,至今仍有6处遗址;环山凿有65座石窟,坍塌或被风沙掩埋的有18座,目前较完整的尚有43座;山周围岩壁上刻有大小浮雕佛塔22座。阿尔寨石窟始凿于北魏中期,以西夏、蒙元时期最盛,明末佛寺毁于林丹汗西征鄂尔多斯之役。阿尔寨石窟目前仍有近千幅壁画得以保留。其中成吉思汗遗迹,喇嘛教文化艺术,以及回鹘蒙古文、梵文、藏文榜题等,均具有极高的历史、文化、艺术价值,可惜尚未为世人所知。

蒙元时期是阿尔寨石窟的全盛时期。成吉思汗晚年南征西夏时,曾在阿尔寨地区活动过。灭西夏之后,阿尔寨石窟即为蒙古人祀佛之地,又为祭礼成吉思汗之所。因此,在山顶修建了规模宏大的藏传佛教寺庙,用于佛事和祭祀。

§ 相关词条

油松王、准格尔召、无定河、万家寨水利枢纽工程、昭君坟、乌仁都西、释尼召沙漠人工湖、转龙湾、百眼窟、王爱召

§ 参考资料

1.游友网http://www.59766.com/scenery/scenery_Info_284.htm

2.国际在线http://www.cnr.cn/nmgfw/nmgqj/wh/200612/t20061225_504361634.html

3.同程旅游http://www.17u.com/destination/s6985cid90025702.html#

4.新华网http://news.xinhuanet.com/newscenter/2002-07/04/content_469443.htm

5.悠哈旅行网http://www.youhah.com/CONTENT/Index/Index_10242_2H9DQ.html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594082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19 2:45: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