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谭帆
释义

§ 概述

谭 帆 谭帆,男, 1959 年10 月生,江苏常熟人。文学博士,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副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复旦大学中国古代文学研究中心兼职教授。现为华东师范大学终身教授,中文系系主任,语文教育研究中心主任,《文艺理论研究》主编。[1]

§ 研究方向

中国古代文学。专攻中国文学批评史、中国戏曲史和中国小说史。[1]

§ 主要学术成

中国俗文学研究

出版《中国雅俗文学思想论集》,论文《稗戏相异论――古典小说戏曲“叙事性”与“通俗性”辨析》(《文学遗产》)在反思20世纪中国古典小说戏曲研究史的基础上,对俗文学的两个主干文体——小说与戏曲的关系作出了深入探讨。《“俗文学”辨——兼谈20世纪中国俗文学研究的逻辑进程》(《文学评论》)对“俗文学”的特性、评判标准及其研究方法等提出了诸多独特的看法,引起了学术界的颇多关注。目前担任中国俗文学学会副会长。

中国古代戏曲和戏曲批评研究

主要研究成果有《中国古典戏剧理论史》、《金圣叹与中国戏曲批评》、《优伶史》和系列研究论文,论文《金圣叹戏曲文学创作论的逻辑结构》获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联合会优秀学术成果奖,专著《中国古典戏剧理论史》获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著作类三等奖。提出中国古代戏曲理论由“曲学体系”“叙事理论体系”和“剧学体系”的构想得到了学术界的广泛认可和引用。目前担任中国古代戏曲学会副会长、上海市戏曲学会副会长。

中国古代小说理论批评研究

出版《中国小说评点研究》,发表学术论文二十余篇。《中国小说评点研究》出版后,《文学评论》《文艺研究》和《中国文哲研究集刊》(台湾中央研究院中国文哲研究所编)等重要刊物均发表了专门书评,高度评价了该成果的研究特色和成就。复旦大学黄霖教授评价该书“资料丰赡,观照全面,论述系统严谨而可视为一个世纪以来中国小说评点研究的一次总结。”(《中国文哲研究集刊》第22期)论文《“小说学”论纲——兼谈20世纪中国古代小说理论批评研究》(《中国社会科学》)被《新华文摘》转载,获得第六届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论文类二等奖。

中国古代小说文体研究

完成国家社科项目《中国古代小说文体流变研究》和上海市社科项目《中国古典小说文体术语考释》,部分成果在《文学评论》《文学遗产》等权威刊物发表,获得了较高的学术评价,如发表于《文学遗产》的《“演义”考》获上海市第七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论文类二等奖。

语文教育研究

研究领域涉及大学语文研究、大学中文系本科语言文学教学研究和中学语文研究,目前担任全国大学语文研究会会长、华东师范大学语文教育研究中心主任。出版《大学语文》(人文社科版)教材和发表相关论文多篇。主持《大学语文》课程获“国家精品课程”称号。[1]

§ 主讲课程:

《中国文学批评史》

《中国俗文学思想专题研究》

《中国戏曲史专题研究》

《中国小说学研究》

§ 论著情况:

一、学术著作:

《中国古典戏剧理论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3 年。

《金圣叹与中国戏曲批评》,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2 年。

《传统文艺思想的现代阐释》,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1995 年。

《优伶史》,上海文艺出版社 1995 年。

《中国小说评点研究》,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 年。

《优伶――舞台前后的悲欢》,百家出版社 2002 年。

《中国古典文学选注评文库·元散曲卷》广东人民出版社 2003 年。

二、学术论文:

《小说学论纲――兼谈 20 世纪中国古代小说理论批评研究》,《中国社会科学》 2001 年 4 期。《新华文摘》 2001 年 10 期转载。

《金圣叹戏曲人物理论刍议》,《文学遗产》 1987 年 2 期。

《类型化:古典戏剧人物理论的逻辑趋向》,《文学遗产》 1992 年 4 期。

《论中国古代小说评点之类型》,《文学遗产》 1999 年 4 期。

《“演义”考》,《文学遗产》 2002 年 2 期。

《中国古代小说评点的价值系统》,《文学评论》 1998 年 1 期。

《中国古代曲论研究的历史回顾与展望》,《文艺研究》 2000 年 1 期。

《刘勰与钟嵘文学批评方法的比较》,《学术月刊》 1985 年 4 期。

《金圣叹戏曲文学创作论的逻辑结构》,《学术月刊》 1986 年 6 期,获上海市社联优秀学术成果奖。

《中国古代小说评点的文本价值》,《学术月刊》 1996 年 12 期。

《清后期小说评点麈谈》,《学术月刊》 2000 年 12 期。

《中国古代戏曲理论的逻辑演进》,(齐森华、谭帆),《社会科学战线》 1987 年 2 期。

《关于中国古典剧论的两点思考》,《社会科学战线》 1993 年 6 期。

《论儒林外史评点的源流和价值》,《社会科学战线》 1996 年 6 期。

《论我国古代文学批评的几种主要模式》,《华东师范大学学报》 1985 年 4 期。

《论元代历史剧的虚构艺术》,《华东师范大学学报》 1986 年 5 期。

《中国戏剧叙事学渊源考析》,《华东师范大学学报》 1990 年 2 期。

《中国古代曲学源流考析》,《华东师范大学学报》 1992 年 4 期。

《论宋代神庙剧场》,《华东师范大学学报》 1996 年 6 期。

“奇书”与“才子书”――关于明末清初小说史上一种文化现象的解读,《华东师范大学学报》 2003 年 6 期。

《比较诗学方法论断想》,《文艺理论研究》 1986 年 2 期。

《对古代文论研究思维的思考》,《文艺理论研究》 1987 年 2 期。

《试析古代文论中的价值观念》,《文艺理论研究》 1991 年 4 期。

《小说评点的萌兴――明万历年间小说评点述略》,《文艺理论研究》 1996 年 6 期。

《中国古代小说评点形态论》,《文艺理论研究》 1998 年 2 期。

《小说评点的解读》,《文艺理论研究》 2000 年 2 期。

《中国古代编剧理论的宏观体系》,《戏剧艺术》 1986 年 2 期。

《论西厢记的评点系统》,《戏剧艺术》 1988 年 3 期。

《清代金批 < 西厢 > 研究概览》,《戏剧艺术》 1990 年 2 期。

《奇:传统的失落与世俗的皈依》,《戏剧艺术》 1991 年 3 期。

《中国古代优伶心态描述》,《戏剧艺术》 1993 年 4 期。

《试析古代文论理论术语的构造特征》,《中州学刊》 1985 年 6 期。

《古典戏曲本色论新探》,《江海学刊》 1986 年 2 期。

《“行家之品”与“文人之品”-吕天成祁彪佳戏剧审美思想的比较》,《剧艺百家》 1987 年 1 期。

《新时期十年古典戏曲研究概述》,《中国文学研究年鉴》,中国文联出版公司 1988 年。

《蒋星煜的 < 西厢记 > 研究》,《安徽新戏》 1989 年 2 期。

《中国古代文论的两种情感观》,《古代文学理论研究》十三辑,上海古籍出版社。

《古典戏曲意境说摭谈》,《古代戏曲论集》(王季思主编),展望出版社。

《言情与教化》,《扬弃与发展》(郭豫适主编),湖南人民出版社 1993 年。

《金圣叹戏曲语言理论述评》,《古代文学理论研究》十六辑,上海古籍出版社。

《梁廷楠评传》,《中国古代戏曲家评传》,中州古籍出版社。

《水浒传的版本流变》,《文汇报·学林》 1996 年 10 月 2 日。

《戏曲评点研究之检讨》,《中国文化报》 1999 年 2 月 25 日。

《地域文学研究应得到重视》,《文汇读书周报》 2000 年 10 月 28 日。

《 < 牡丹亭 > 的女性批评》《明清文学与性别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江苏古籍出版社 2002 年。

《中国小说评点本在朝鲜时期的传播与影响》,《常熟高专学报》 2002 年 5 期。

三、获奖情况:

论文《金圣叹戏曲文学创作论的逻辑结构》获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联合会 1986 ~ 1987 年度优秀学术成果奖。

专著《中国古典戏剧理论史》获 1986 ~ 1993 年度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著作类三等奖。

论文《小说学论纲――兼谈 20 世纪中国古代小说理论批评研究》获上海市第六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 2000 - 2001 )论文类二等奖。

四、现从事的课题:

现受聘复旦大学中国古代文学研究中心,正撰写教育部重点研究项目《中国文学学史》之一种《中国小说学史》。

主持教育部课题《中国俗文学发展史》。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594082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3 3:09: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