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贝母兰 |
释义 | § 植物形态 贝母兰 伞房贝母兰 多年生附生草本,高20~30厘米。气生根须状,浅黄褐色。茎横走,分节,呈竹鞭状,节上生球状假鳞茎,肉质,卵形,有棱,直径15~30毫米,绿色,光滑无毛。每一假鳞茎顶端生叶两片,革质,厚而脆,长椭圆形至披针形,长8~15厘米,宽2~3厘米,全缘,两面平滑无毛。总状花序顶生;花梗上有数枚鞘状苞片;花白色,直径约3厘米,左右对称,唇瓣上有黄斑。果长椭圆形,长约2厘米,具三棱。种子细小,黄色,锯屑状。花期春季。 § 生长习性 贝母兰 繁殖用分株。要求温暖、潮湿、半阴、疏松透水、耐久的栽培基质。常用泥炭藓,树叶。泥炭土加木炭栽培。温室内盆栽或木框,越冬温度10℃以上。 由于产地不同,贝母兰可以分为3类,一类是原产于热带,可周年生长,没有休眠期;一类产于亚热带,或是低纬度高海拔地区,具有明显的休眠现象;第三类则是原产于气候较为寒冷的地区,休眠期长,冬季落叶。 这个属是1822年由约翰 林德里(John Lindley)创立的,其属名拉丁文Coelogyne来自于两个希腊语词汇koilos(意思是空心的)和 gyne(意思是雌性),这大概与贝母兰花朵柱头的形状有关。贝母兰属大约有200个物种,主要分部在我国和东南亚国家以及太平洋上的一些岛屿。分布在我国贝母兰属植物约有26个,主要产地在南方地区。 隶属于该属的物种多为大型的附生兰,花朵颜色一般都很鲜艳。贝母兰属植物的假鳞茎很有特色,甭管是卵形还是锥形或柱形,在其顶端都会生长着一两片叶子,这是这个属最显著的特点。贝母兰的叶子一般很宽,呈椭圆形并有褶皱。质地一般为革质。花莛由假鳞茎的基部抽出,总状花序,有的种类还有香味。 在我国,贝母兰常常被当作石斛作为药材,而且这种混用的做法已经有近千年了。 § 常见的栽培品种 散生贝母兰(C.ovalis)、毛唇贝母兰(C.cristata)、栗鳞贝母兰(C.flaccida)、斑唇贝母兰(C.punctulata)、美丽贝母兰(C.speciosa) 。 § 产地分布 生于杂木林中阴湿的岩石上或附生于树干上。分布云南,贵州等地。 § 药材功用 贝母兰 来源: (《云南中草药选》) 异名:止血果(《文山中草药》),石巴蕉、对叶果、果上叶(《云南中草药选》),小绿芨(《全展选编·外科》)。 来源:为兰科植物伞房贝母兰的假鳞茎或全草。 采集:全年可采。 性味:辛甘,凉。 ①《文山中草药》:"味辛麻,性凉。" ②《云南中草药选》:"甘淡,凉。" 功用主治: 清热止咳,止血定痛,接骨。治支气管炎,感冒,骨折,软组织挫伤。 ①《文山中草药》:"止血,定痛。治外伤出血。" ②《云南中草药选》:"接骨,续筋,清热,止咳。" ③《贵州药植目录》:"清热润燥,生津止咳。" 用法与用量:内服:煎汤,0.5~1两。外用:捣烂或研末敷。 § 选方 贝母兰 ①治支气管炎,感冒:每用全株五钱至一两,煎服。(《云南中草药选》) ②治软组织挫伤:贝母兰假鳞茎的干粉调敷或鲜品适量捣烂外敷。(《云南中草药选》) ③治骨折:小绿芨100克,凤尾草1克。两药全草捣烂,先行骨折复位,小夹板固定,然后将上药敷于骨折处。如系开 放性骨折,加满山香根粉撒于伤口,再敷药。每日或隔日换药一次。(《全展选编·外科》) ④治外伤出血:鲜贝母兰适量捣烂,敷于创面或用干粉撒于创面包扎。(《文山中草药》) § 适应地区 产我国南部之关东、云南暖热地区,印度也有分布。 § 生态分类 草本植物,多年生草本花卉[1]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594082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