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贝时璋星 |
释义 | § 简介 贝时璋 贝时璋是著名生物学家和教育家、中国生物物理学的奠基人和开拓者、中国科学院最年长的院士贝时璋先生,2009年10月29日上午在北京逝世,享年107岁。贝时璋1903年10月10日出生于浙江镇海县。作为中国现代生物学研究和教育的先行者,贝时璋开创了中国生物物理学、放射生物学和宇宙生物学,为中国生命科学和载人航天事业作出了突出贡献。 § 巨人逝·长寿星 贝时璋百岁时还思路清晰作报告 2003年编纂论文集时,没有讲稿,贝时璋也能思路清晰地作一个半小时的学术报告。 贝时璋一生没有生过大病。总结自己的长寿经验,贝时璋认为主要得益于4个方面:淡泊名利,宽厚待人,适当运动,注意营养。 贝时璋在德国留学时学会了吸烟,一直吸了60年,到上世纪80年代初,一说戒烟,便从此不再抽烟。他也从不吃补荼/。 § 生平简介 1903年,贝时璋出生在浙江宁波镇海县一个世代种地打渔的家庭。1921年留学德国后,贝时璋除了学习生物学,还学了物理学、化学、地质学、古生物学等多门课程。 1928年3月1日,贝时璋在土滨根大学完成了从本科到博士的“三级跳”,戴上了第一顶自然科学博士学位桂冠。 50年后,即1978年3月,由于贝时璋在科学研究中获得的卓越成就,土滨根大学再次授予他自学科学博士学位(“金博士”)。又一个10年过后,1988年3月,土滨根大学第三次授予贝时璋自然科学博士学位(“钻石博士”),世界上获土滨根大学如此殊荣者仅贝时璋一人。 1928年,德国学术界千方百计想挽留这位年轻的奇秀。然而,1929年秋,贝时璋毅然回到了贫穷落后的祖国。使“细胞重建”理论走向全世界。在长达80多年的科学探索生涯中,贝时璋获得了无数科学成果,尤以关于细胞重建的研究最为突出。 他于1934年发表了名为《丰年虫中间性生殖细胞的重建》的论文,从此奠定了他作为中国著名细胞生物学家的学术地位。为了进一步深入研究细胞重建现象,贝时璋随浙大迁到贫穷落后的黔北小山城湄潭,一待就是6年半。 由于那里找不到丰年虫的中间性,研究只得暂停。谁知这一放,竟放了近30个年头。 直到1970年,贝时璋终于在中国科学院生物研究所又开始了他的细胞重建研究。他把研究结果总结成系统的理论,形成了一个完整的“细胞重建学说”。1983年贝时璋在《中国科学》(英文版)连续发表了5篇论文,使“细胞重建”理论走向全世界。 贝时璋是在“用自己的生命研究生命科学”。他说:“对科学家来说,最快乐的事情就是待在实验室里做实验或在图书馆里看书。” § 荣誉 1928年3月1日,25岁的贝时璋就获得了德国图宾根大学自然科学博士学位,1978年,75岁的贝时璋在获得博士学位50周年后,以卓越成就被图宾根大学授予金博士学位,10年后的1988年,母校又一次授予他博士学位,2003年在贝时璋先生百岁寿辰庆祝大会上,德国大使馆代表图宾根大学第四次授予贝时璋自然科学钻石博士学位。贝时璋是唯一获得图宾根大学如此殊荣者,图宾根大学也以有贝时璋这样的校友而倍感荣幸。鉴于贝时璋在科学研究上的突出成就,2003年,在贝老百岁寿辰庆祝大会上,国际小行星中心和国际小行星命名委员会根据中国国家天文台的申报,正式批准将该台于1996年10月10日发现的、国际永久编号36015的小行星命名为贝时璋星。 § 中国生物物理学的拓荒者 生物物理学是20世纪中期以后逐渐形成的一门新兴边缘学科。早在20世纪40年代,贝时璋就洞察到物理学和生物学相互渗透的大趋势,深信生物学必将从描述性科学向定量性科学转变。到了上世纪50年代,他匠心独运地组织物理学家、化学家和数学家合作,把物理科学的思想、方法和概念运用到生物科学研究中去。于是,生物物理学便在中国应运而生了。1958年,由贝时璋负责在北京实验生物研究所基础上改建成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这标志着生物物理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在中国正式确立。贝时璋不仅创建了生物物理研究所,而且创建了中国科技大学生物物理系,为中国生物物理学的发展培养了大批人才。[1]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594082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