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长征
释义

§ 简介

《长征》 陈玉先

长征,指中国工农红军主力从长江以南各革命根据地向陕甘革命根据地会合的战略转移。1934年10月,中央红军主力离开中央革命根据地开始长征。同年11月和次年4月,在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的红二十五军和川陕革命根据地的红四方面军分别离开原有根据地开始长征。1935年11月,在湘鄂西革命根据地的红二、六军团也离开根据地开始长征。1936年6月,第二、六军团组成第二方面军。同年10月,红军第一、二、四方面军在甘肃会宁胜利会合,结束了长征。其中红一方面军长征历时一年,转战十一个省,最远行程约二万五千里。

时间

1934~1936年间

长征准备阶段(1934年7月7日~1934年10月10日)

长征失利阶段(1934年10月10日~1935年1月15日)

长征转折阶段(1935年1月15日~1935年6月14日)

坚持北上和南下分裂阶段(1935年6月14日~1935年10月19日)

发展巩固和南下受挫阶段(1935年10月19日~1936年7月1日)

大会师阶段(1936年7月1日~1936年12月12日)

§ 由来

1935年5月的《中国工农红军布告》首次提出了“长征”一词。(现中国国家博物馆保存)

中央红军从江西出发时的目标是到湘西与红二、六军团会合,“创立新的苏维埃根据地”,提法是“突围行动”和“长途行军”;遵义会议后提出“西征”。这张布告首次用了“红军万里长征”一语,“万里”是从瑞金算起的行程,“长征”则表现了红军渡过金沙江,摆脱了几十万敌军的围追堵截,变被动为主动后的振奋和自豪。“长征”一词很快就用开了。1935年9月中央政治局《关于张国焘同志的错误的决定》首次提出“二万余里的长征”。到陕北后,毛泽东的讲话第一次提出了“二万五千里长征”的概念。

§ 背景

1930年夏,中国工农红军经过三年游击战争,主力部队和其他地方武装迅速发展到约10万人,并开辟了10余块苏区。对此,国民党当局异常恐惧。国民党政府主席、陆海空军总司令蒋介石急于8月下旬令武汉行营主任何应钦在汉口召开湘、鄂、赣三省"绥靖"会议,确定了以军事为主,党务、政务密切配合,分别"围剿"各苏区红军的总方针。1934年10月10日在江西省瑞金开始长征

1933年10月中华民国国民政府动员近100万国民革命军围剿各中国共产党控制的农村根据地,并以50万兵力重点进攻中央苏区(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主要控制地区)。在前四次战役中,由于实施毛泽东的运动战方针,国民政府军没有达到预定目标,均以撤退告终。在第五次战役中,由于毛泽东失去领导权,中共临时中央负责人博古(原名秦邦宪)采纳德国军事顾问李德的建议,放弃过去四次反“围剿”斗争的积极防御方针,将这场战争定性为国共之间的决战,采用军事冒险主义,提出了“御敌于国门之外”的口号,要求红军在根据地之外抵抗国民革命军,决定在国民党之前抢先行动,发动所有红军展开全面进攻,并争取苏维埃在全中国的胜利[3]。但中央苏区只有10万左右的正规军和数万游击队,在抢先进攻后不久即遭到巨大损失。这时共产党方面决定进行阵地防御,辅以“短促突击”(短距攻击),意图抵挡国民革命军的前进。但这个行动并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不久,中华苏维埃共和国首府瑞金的北大门广昌陷落,红军死伤一万余人。标志着共产党第五次反围剿战斗的失败。

10月,蒋介石在同冯玉祥、阎锡山的中原大战基本取得胜利后,即迅速抽调兵力,组织对苏区的大规模"围剿",企图在3~6个月内消灭红军,并将重点置于中央苏区。

蒋介石调集兵力实施"围剿",中国共产党第一方面军总前敌委员会在查明敌情后,就反"围剿"的方针问题进行了多次讨论。讨论中,有一种意见主张仍按中共中央和军委8月初的指示,进攻南昌、九江,以迫使国民党军转入防御,放弃其"围剿"。总前委书记毛泽东提出,在红军和苏区尚未巩固、敌强我弱的形势下,不宜脱离苏区贸然攻打大城市。面对国民党军的大规模"围剿",应主动退却,将敌诱进苏区内,发现和造成敌之弱点,依靠苏区人民的支援,选择有利于红军作战之战场,集中兵力适时反攻,各个歼敌于运动之中,以粉碎其"围剿"。在这种战略思想的指引下,中国工农红军取得了前四次反围剿的胜利。蒋介石的四次失败促使他改变围剿战略。

1933年初,在日军大举入侵华北,中华民族危在旦夕。国民党政府主席蒋介石却置民族危亡于不顾,仍然坚持推行“攘外必先安内”的反动方针,决心消灭共产党及其领导的红军。1933年五月,亲自组织和指挥对各苏区进行更大规模的第五次“围剿”,并决定采取持久战和"堡垒主义"的新战略,同时对苏区实行经济、交通封锁,企图逐步压缩并摧毁苏区。

面对国民党军采取堡垒主义新战略和重兵进攻,中共临时中央领导人博古(秦邦宪)等却认为,这次反“围剿”战争是争取中国革命完全胜利的阶级决战。在军事战略上,拒绝和排斥红军历次反"围剿"的正确战略方针和作战原则,继续实行"左"倾冒险主义的战略指导,提出"御敌于国门之外"的方针,企图以阵地战、正规战在苏区外制敌,保守苏区每一寸土地。这时,共产国际派来的军事顾问李德(又名华夫,原名奥托•布劳恩,德国共产党党员)从上海到达中央苏区,直接掌握第五次反"围剿"的军事指挥权。因而,在国民党军"围剿"前夕,未及时有效地组织苏区军民进行反"围剿"准备。

此次反"围剿",持续1年之久,中央苏区军民全力以赴,为保卫苏区,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付出了巨大代价,给予国民党军大量杀伤。但由于中共中央实行错误的军事战略和作战原则,使这次反"围剿"作战始终处于被动,以致在红军遭到严重削弱、中央苏区大部丧失的情况下,被迫进行长征。

§ 路线

长征

红四方面军

红四方面军是工农红军主力之一,由张国焘、陈昌浩、徐向前领导,1931年11月7日成立于鄂豫皖苏区。1932年5月遭受国军围剿,9月突围西行5千里,于12月过大巴山入川北,1933年1月占领通江,建立川陕根据地,这是第一支红军的长征。

1935年3月28日至4月21日,张国焘战略配合红一方面军,发起嘉陵江战役,令红四方面军放弃川陕根据地,强渡嘉陵江,向西挺进,总指挥徐向前,政治委员陈昌浩,副总指挥王树声。5月中旬占领了茂县、理番。6月,抵达岷江以西的懋功与红一方面军会师。6月17日,张国焘、陈昌浩反对向东向北发展的川陕甘方针,复电中共中央,认为“北川一带地形给养均不利大部队行动”,“敌已有准备”、不宜过岷江东打。提出向西发展,“组织远征军,占领青海、新疆”。 不久,张国焘率左路军穿过松潘草地到达阿坝后,拒绝继续北上,南下再过草地,希望能在西康创建根据地,但屡遭挫折,部队损失严重。

同年8月,两军混编共同北上,红四方面军主力和中共中央军委为左路军。

1936年7月,张国焘最后同意红四方面军主力向毛儿盖集中,红二军团、红六军团与红四方面军在甘孜会师。二、六军团旋即组成红二方面军,与红四方面军共同北上。1936年10月22日,红一、二、四方面军在甘肃会宁会师,长征结束。期间嘉陵江战役、土门战役、包座战役、绥崇丹懋战役、天敬雅邛大战役等战役,国民革命军伤亡5万余人。

红二十五军

红二十五军1931年10月成立于鄂豫皖苏区,1934年10月按照中共中央指示,红二十五军主力和鄂豫皖省委从河南省罗山县向西转移,进入陕南,11月创建了鄂豫陕革命根据地。此时军长程子华、副军长徐海东、参谋长戴季英、政治委员吴焕先、政治部主任郑位三。1935年7月,为策应中央红军,西进甘肃东部,9月到达陕甘苏区,与刘志丹陕北红军红二十六军、红二十七军会师会于延安附近,成立第十五军团,共约七千人。在红一、三军团到达陕甘苏区后,与之合编为红一方面军。

红一方面军

红一方面军,即中央红军。1934年10月初,博古等中共中央和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领导人决定放弃中央苏区,将中央红军主力及中共中央机构向西转移至湖南西部与红二、六军团会合,这一决定未经中共中央政治局讨论。10月10日晚,中共中央、中革军委率中央红军主力红一、三、五、八、九军团及机关直属队共8.6万余人,从瑞金、古城向西转移,由此开始了中央红军历时一年的二万五千里长征。红二十四师和地方部队共1.6万余人则被留下在项英、陈毅等人领导下进行游击战,开始了南方三年游击战争。

蒋介石预见到中央红军的意图,在红军前往湘西的必经之路上集结大量兵力组成四道封锁线。10月21日晚,中央红军在赣县王母渡至信丰县一带突破国民革命军第一道封锁线,25日全部渡过信丰河,携大量辎重沿粤赣、湘粤湘桂边缓慢西行。11月5日至8日,突破了广东城口与湖南汝城之间的第二道封锁线。13日至15日,在郴县、良田、宜章、乐昌之间突破第三道封锁线。25日,中央红军决定从兴安、全州之间西渡湘江。中央红军面对国民革命军全面进攻,于11月27日至12月1日历时5天,从广西兴安县至全州县间,才渡过湘江,突破第四道封锁线。湘江战役之后,出发时的八万余中央红军仅剩下3万余人。

1934年12月上旬,红一方面军从广西老山界翻越了越城岭。1934年12月14日,占领贵州黎平县,打开通向贵州的门户。12月28日,尚未恢复权力的毛泽东在黎平会议上力主放弃与红二、六军团会合的计划,提议向四川、贵州边界进军,建立以遵义为中心的新苏区。这个计划得到了中共中央政治局的批准。1935年1月1日-1月3日,强渡乌江。

1935年1月7日,中央红军攻克遵义,进行休整。在这段时间,中共中央召开了政治局扩大会议——遵义会议,旨在研判今后的军事、政治方针。遵义会议是长征乃至中共历史的一个重要转折点,会议否定了博古、李德的提议,批判了“左倾冒险主义”的错误和严重危害。会议决定张闻天代替博古总负责政治和党务,军事上则由周恩来为主、毛泽东为辅进行总指挥。不久又成立了“三人团”(毛泽东、周恩来、王稼祥)总负责军事。

遵义会议会址1935年1月28日-2月9日,中央红军主力部队在贵州土城与国民革命军郭勋祺等部队激战,双方损失惨重,一渡赤水。1935年2月28日,再占遵义城。1935年3月21日,由二郎滩、九溪口、太平渡东渡赤水,史称“四渡赤水”。1935年3月29日-3月31日,南渡乌江。1935年4月25日,进入云南,分三路西进。1935年5月9日,在云南皎平渡渡过金沙江。1935年5月25日,中央红军先遣队自四川石棉县安顺场强行渡过大渡河。1935年5月29日,占领四川泸定县泸定桥。

1935年6月12日-7月7日,中央红军部队翻越四川夹金山、梦笔山、亚克夏雪山、昌德山、打古山。1935年8月29日-8月31日,全歼堵击红军北上的胡宗南部第四十九师,打开了进军甘南的门户。后与张国焘领导的红四方面军会合。然而,因为张国焘坚决南下而反对中央的“北上路线”,冒险度过大草地的中央红军与张国焘的红四方面军又被迫分裂。1935年9月17日,激战腊子口,进入甘南哈达铺。1935年10月7日,翻越六盘山。1935年10月19日,抵达吴起镇(今陕西吴旗县),红一方面军长征结束。

红二方面军

红二方面军是长征后期组成的,下辖红二军团、红六军团,军长贺龙。1935年11月19日南下湖南桑植刘家坪开始展开长征,于1936年4月在云南丽江渡过金沙江,翻越玉龙雪山。1936年7月2日到达甘孜,与红四方面军会师。

1936年7月5日,奉中央军委指示,红二军团、红六军团与红三十二军组成红二方面军,总指挥贺龙、政治委员关向应。在红四方面军左纵队之后跟进,1936年10月22日在甘肃静宁县将台堡(今属宁夏)与红一方面军、红四方面军会师,行程近两万里。

§ 主要战役

血战湘江 红4方面军长征中走过的岷江栈道

突破乌江

四渡赤水

巧渡金沙江

强渡大渡河

飞夺泸定桥

包座战役

激战腊子口

直罗镇之战

东征战役

西征战役

§ 主要会议

通道会议

黎平会议

猴场会议

遵义会议

扎西会议

会理会议

两河口会议

芦花会议

沙窝会议

毛尔盖会议

巴西会议

俄界会议

榜罗镇会议

吴起镇会议

§ 序列

中央红军中共中央

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

中央政治局委员、临时中央负责人:博古27岁长征中的部分红军女干部

中央政治局委员:张闻天34岁

中央政治局委员:毛泽东41岁

中央政治局委员、红军总司令:朱德48岁

中央政治局委员、红军总政委:周恩来36岁

中央政治局委员:陈云29岁

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红军总政治部主任:王稼祥28岁

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 :刘少奇 36岁

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 :邓发28岁

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 :凯丰 28岁

红军总参谋长:刘伯承42岁

军委纵队

司令员:叶剑英37岁

政委:陈云29岁

第一梯队司令员兼政委:彭雪枫27岁

第二梯队司令员兼政委:何长工34岁

第三梯队司令员兼政委 :武亭29岁(后为李维汉38岁)

第四梯队司令员 :陈赓31岁

政委:宋任穷25岁

红一军团

军团长:林彪28岁

政委:聂荣臻35岁

政治部主任:罗荣桓32岁

参谋长:左权29岁

保卫局局长:罗瑞卿28岁

第1师师长:李聚奎30岁

政治部主:任谭政27岁

第1团团长:杨得志24岁

第2团政委:邓发24岁

第2师政委:刘亚楼23岁

第4团团长:耿飙24岁

政委:杨成武20岁

第5团政委:赖传珠24岁

第1 5师(原少共国际师)师长:彭绍辉28岁

政委:萧华1 8岁

红三军团

军团长:彭德怀36岁

政委:

杨尚昆27岁

李富春34岁

参谋长:邓萍26岁

第4师师长:张宗逊26岁

政委:黄克诚32岁

第5师师长:李天佑20岁

政委:钟赤兵20岁

第10委:杨勇22岁

第11团政委:张爱萍24岁

政治部主任:王平27岁

第12委:苏振华22岁

红五军团

军团长:董振堂39岁

政委:李卓然35岁

参谋长:陈伯钧24岁

第13政委:朱良才34岁

红八军团

中央代表:刘少奇36岁

军团长:周昆32岁

政委:黄苏26岁

参谋长:张云逸42岁

红九军团

军团长:罗炳辉31岁

政委:蔡树藩29岁

参谋长:郭天民29岁

红二方面军

总指挥:贺龙38岁

副总指挥:萧克26岁

总政委:任弼时30岁

副总政委:关向应32岁

参谋长:李达29岁

红二军团

政治部主任:甘泗淇31岁

第5师师长:贺炳炎21岁

第6师政委:廖汉生23岁

第18政委:余秋里20岁

红六军团

军团长:萧克26岁

政委:王震26岁

参谋长:谭家述25岁

红四方面军

军政委员会主席:张国焘37岁

总指挥:徐向前33岁

副总指挥:王树声29岁

政委:陈昌浩28岁

政治部副主任:傅钟34岁

红四军

军长:王宏坤25岁

副军长:许世友29岁

政委:周纯全29岁 第1 1师师长:陈再道25岁

第1 2师师长:张才千23岁

红三十军

军长:程世才22岁

政委:李先念 25岁

政治部主任:李天焕22岁

红三十一军

军长:王树声(兼)29岁

红九军

政委:詹才芳27岁

政治部主任:王新亭28岁

红三十三军

军长:王维舟47岁

红二十五军

军长:程子华29岁

副军长:徐海东34岁

政委:吴焕先27岁

§ 大事记

准备阶段

(1934年7月7日~1934年10月10日)

1934年7月7日 为摆脱中央苏区第五次反“围剿”的困境,在政治上宣传党的抗日主张,影响和推动抗日运动的发展;在军事上威胁敌人后方,吸引敌人兵力,减轻对中央苏区的压力,为中央红军的战略转移创造条件,中共中央决定以红七军团(军团长寻淮洲、政治委员乐少华)组成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向闽浙皖赣边前进。是日,北上抗日先遣队从瑞金出发,进军福建。  红军长征时设在哈达铺的

7月15日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政府和中国工农红军革命军事委员会发表《为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宣言》。

7月23日 为了结党中央机关和中央红军主力探索战略转移的路线,中共中央和中央军委电令红六军团“离开现在的湘赣苏区,转移到湖南中部发展广大游击战争及创立新的苏区”。

8月7日 红六军团九千七百余人,在湘赣省委书记、中央代表任弼时和肖克、王震等三人组成的红六军团军政委员会领导下,由横石和新江口地区出发,突围西征,开始战略转移。

8月12日 红六军团在桂东县的寨前圩召开连以上干部誓师大会,庆祝突围胜利。根据中央军委指示,由任弼时正式宣布成立红六军团领导机关,肖克任军团长,王震任政治委员,张子意任政治部主任,李达任参谋长。

8月26日 红六军团到达湘江右岸的蔡家埠,准备枪渡湘江。

9月4日 红六军团在全县以南的界首地区渡过湘江,占领西延县城。

红2、6军团长征出发地——湖南省桑植县刘家坪。

9月间 程子华奉命到达鄂西北地区。鄂东北道委书记郑位三通知活动于院西北的红二十五军返回鄂东北地区,接受中央指示。中共中央和中央军委鉴于鄂豫皖地区敌占绝对优势,根据地发生了人力、物力的严重困难,于是决定鄂豫院红军主力作战略转移,到外线开辟新的根据地。是年6月,中央军委副主席周恩来派程子华离开中央苏区,到鄂豫院根据地工作,传达中央指示。

9月间 川陕苏区红四方面军粉碎了以刘湘为首的四川军阀 的六路围攻,先后收复巴中、南江、旺苍,直逼广元城下;9月22日又克阆中、苍溪。至此,北起广元,南至阆中的嘉陵江东岸地区均被红军收复,川军第一、第二、第三路军逃至嘉陵江以西,第四路军逃至营山、渠县地区。是役重创了以刘湘为首的四川军阀,恢复和扩大了川陕革命根据地。

10月初 国民党军队继续向中央革命根据地的中心区域推进。中共中央领导人博古、共产国际军事顾问李德惊慌失措,未经中央政治局讨论,即决定放弃中央革命根据地,转移到湘西会合红二、六军团。

10月6日 红六军团在甘溪超到桂军第十九师的突然袭击,战斗失利,部队被截成三段,陷入湘、桂、黔三省敌军二十四个团的包围中。

10月7日 中央军委命令红二十四师及地方部队接替主力红军防务,主力红军第一、三、五、八、九各军团,先后向兴国、于都、会昌地区集中,准备突围转移。

10月9日 红军总政治部发布政治指令,提出“准备突破敌人的封锁线,进行长途行军与战斗”。

10月上旬 中共中央和中央军委对主力红军长征后。中央根据地的斗争,作了如下布置:(一)成立了中共中央分局和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政府办事处。以项英(任书记)、陈毅、贺昌、邓子恢、张鼎丞、谭震林、梁柏台、陈潭秋、毛泽覃、汪金祥、李才莲为苏区中央局委员。陈毅为中央办事处主任,梁柏台为副主任。(二)留下红二十四师、十多个独立团及其他地方部队共一万六千余人,在中央根据地坚持斗争。(三)划定瑞金、会昌、于都、宁都四县之间三角地区为最后基本的游击区和最后坚持阵地。

长征失利阶段

(1934年10月10日~1935年1月15日)

1934年11月15日,突破国民党军第二、三道封锁线。

1934年10月16日,中央红军从福建长汀、宁化、江西瑞金、兴国等地开往江西于都集结之后,开始渡于都河,长征开始。

1934年10月21日,在江西赣县王母渡至信丰县新田间突破国民党第一道封锁线,沿粤赣边、湘粤边西行。

1934年11月25日-12月1日,从广西兴安县至全州县间,以极其惨烈的代价渡过湘江。

1934年12月上旬,从广西老山界翻越了越城岭。

1934年12月14日,占领贵州黎平县,打开通向贵州的门户。

1935年1月1日-1月3日,强渡乌江。

1935年1月7日,占领贵州遵义市。

1935年1月15日-1935年1月17日,中国共产党中央在遵义如开政治局扩大会议(遵义会议),由此确立了毛泽东四十余年的领袖地位。

转折阶段

(1935年1月15日~1935年6月14日)

1935年1月28日-2月9日,中央红军主力部队在贵州土城与川军郭勋祺等部队激战,双方损失惨重,一渡赤水。

1935年2月28日,再占遵义城。

1935年3月21日,由二郎滩 、九溪口、太平渡东渡赤水(四渡赤水)。

1935年3月29日-3月31日,南渡乌江。

1935年4月25日,进入云南,分三路西进。

1935年5月9日,在云南皎平渡渡过金沙江。

1935年5月25日,中央红军先遣队自四川石棉县安顺场强行渡过大渡河。

1935年5月29日,占领四川泸定县泸定桥。

1935年6月12日,中央红军先头部队翻越四川夹金山。

坚持北上和南下分裂阶段

(1935年6月14日~1935年10月19日)

1935年6月27日,中央红军先头部队翻越第二座大雪山---四川梦笔山。 1935年7月2日,翻越第三座大雪山---四川亚克夏雪山。

1935年7月6日,翻越第四座大雪山---四川昌德山。

1935年7月7日,翻越第五座大雪山---四川打古山。

1935年8月29日-8月31日,全歼堵击红军北上的胡宗南部第四十九师,打开了进军甘南的门户。

1935年9月17日,激战腊子口,进入甘南哈达铺。

1935年10月7日,翻越六盘山。

1935年10月19日,抵达吴起镇(今陕西吴旗县),中央红军长征结束。

发展巩固和南下受挫阶段

(1935年10月19日~1936年7月1日)

1935年10月20日 张国焘以“军委主席”名义发布《天芦名雅邛大战役计划》,提出。以主力乘胜向天、芦、名出动,彻底消灭杨、刘,并迎击主要的敌人刘湘、邓锡侯部,取得天全、芦山、名山、雅州、16州、大邑广大的根据地为目的。对康定、荣经、灌县方向,采取佯攻姿势,配合主力行动”。24日,红四方面军翻越夹金山,向宝兴、天全、芦山发起攻击。

10月29日 陕甘支队经保安进至甘泉以西地区,与红十五军团会师。

11月初 中共中央决定组成新的西北革命军事委员会(简称西北军委),毛泽东任主席,周恩来、彭德怀任副主席;决定恢复红一方面军番号,彭德怀任司令员,毛泽东任政治委员,王稼祥任政治部主任(后改为杨尚昆)。红一方面军辖红一军团(原工一、三军团合编、林彪任军团长,聂荣臻任政治委员)和红十五军团(该军团编入红一方面军)。

11月1日 红四方面军攻占宝兴。10日,攻占天全,包围芦山。12日,芦山守敌弃城逃跑,红军占领芦由县城。至此,红四方面军占领了那妹山以西、大渡河以东、青衣江以北相骸功以南的川康边广大地区。12日,张国焘电一,三军团和中央军委领导人,夸大南下所取得的战水上的胜利,说“这一胜利打开了川西门户,奠定了川康苏 区胜利的基础”,“是进攻路线的胜利”云云。

11月13日 中共中央发表《为日本帝国主义并吞华北及蒋介石出卖中国宣言》。宣言指出:“中国现在是处在亡国灭种的危急关头

11月19日 张国焘企图与刘湘主力在邛蛛、大邑一带决战,令红四方面军向名山、邛崃推进。16日,红军攻占名山东北要镇百丈关。19日,刘湘以十几个旅在飞机大炮掩护下,由北、东、南三面向红军百丈关突出阵地猛烈反攻。红军与敌反复苦战七昼夜,被迫撤出百丈关一带阵地,转移到九顶山至莲花山一线防守。是役,是张国焘率军南下从进攻作战转入防御作战的转折点,也是他南下方针失败的开始。

11月20日至24日 国民党第五十七国董英斌部四个师和第六十七军王以哲部一个师,分别由含水和富县东西对进,妄图围歼红一方面军于葫芦河、洛河西北地区。20日,敌军主力先头第一零九师刘元峰部被红军诱至富县直罗镇,红一军团和红十五军团即分别进入直罗镇以北和以南阵地,将该敌包围。21日拂晓,红军对该敌发起总攻,战至下午二时,歼其大部。随后,红军主力转入打援。23日,又歼敌一零六师沈克部一个团子黑水寺。24日,直罗镇残敌也在突围中被全歼,师长牛元峰战败自杀。是役共俘敌五干三百余人,缴枪三干五百余支、迫使董英斌率部退回陇东,王以哲部一一七师退出富县。至此,蒋介石对陕甘边区的第三次“围剿”被彻底粉碎。直罗镇战役的胜利,给中共中央把全国革命大本营安放在西北的任务,举行了一个奠基礼。

11月26日 中共中央到达陕北后,外有敌军“围剿”,内有陕甘边和陕北根据地肃反扩大化错误造成的危险局面。

11月27日 红四方面军于11月25日克荥经,进逼汉源。27日,蒋介石令第二路军薛岳所部经洪雅取捷径向荥经、汉源一带“兜剿”,堵截红军南下。

11月30日 红一方面军召开营以上干部大会。毛泽东作《直罗镇战役同目前的形势与任务》的报告。报告分斩了直罗镇战役胜利的原因,阐述了战役胜利的重大意义,提出了今后的任务。

12月5日 张国焘以伪“党团中央”名义电毛泽东、彭德怀等,宣称:“甲、此间已用党中央、少共中央、中央政府、中革军委、总司令部等名义对外发表文件,并和你们发生关系。乙、你们应以党北方局、陕甘政府和北路军,不得再冒用党中央名义。丙、一、四方面军名义已取消。丁、你们应将北力局、北路军和政府组织状况报告前来,以便批准。”

12月9日 北平学生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推动下,爆发“一二·九”抗日救亡运动。是日,北平大、中学生数千人为反对华北自治运动,反对日本侵略华北,举行大规模示威游行,高呼“反对华北防共自治运动”、“打倒日本帝国主义”、“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等口号。12月16日,北平学生万余人举行更大规模的“一二·一六”示威游行,抗议冀察政务委员会成立。全国各大城市学生纷纷响应,工人团体通电拥护。“一二·九”、“一二·一六”运动标志着抗日民族革命新高潮业已到来。

12月17日至27日 中共中央政治局日12月17日起,在陕北瓦窑堡举行会议。会议分析了当前政治形势,着重批评了党内长期存在的“左”倾关门主义错误,确定了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策略方针。

23日,会议通过了《关于军事战略问题的决议》。决议根据全国形势和党的策略总方针,提出“把国内战争同民族战争结合起来”、“准备直接对日作战的力量”和“猛烈扩大红军”的方针。同时规定红一方面军在行动部署上应放在“打通抗日路线”与“巩固扩大现有苏区”这两个任务的基础上。决议还提出了游击战争在战胜日本帝国主义及汉奸卖国贼中的战略作用以及执行“抗日联军”的策略。这个决议,在军事行动问题上,体现了毛泽东主张的“以发展求巩固”的战略指导思想。

25日,会议通过了《关于目前政治形势与党的任务决议》。决议指出日本帝国主义要把“全中国从各帝国主义的半殖民地变为日本的殖民地,这是目前时局的基本的特点。”“因此,党的策略路线,是在发动、团结与组织全中国全民族—切革命力量去反对当前主要的敌人——日本帝国主义与卖国贼头子蒋介石。”决议在分析形势时,阐述了中央红军二万五干里长征胜利的伟大历史意义、指出:“中央红军以十二个月工夫。用二万五千里的长征,战胜了蒋介石的长追、宣告了帝国主义及其走狗蒋介石围追堵截的破产,突破了历史上军事远征的记录。并且以宣传队的作用,向着他纵横驰骋的十一个省区二万万以上民众,指出了解除痛苦救己救国的道路。以播种机的作用,散布了许多的革命种子。”

27日,毛泽东根据中央政治的此窑堡会议的决议。在党的活动分子会议上作了《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的报告,系统地说明了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策略方针,批评了党内存在的“左”倾关门主义错误。报告进一步阐明了红军长征的意义,指出:“长征是历史纪录上的第一次。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长征是以我们胜利、敌人失败的结果而告结束。”“长征一结束,新局面就开始。”

1936年1月16日 中共中央秘书处将12月25日瓦窑堡会议政治决议案内容摘要电告红四方面军和张国焘,并责成其转达红二、六军团。

1月22日 鉴于张国焘只立中央的反党行为,中共中央政治局作出《关于张国焘同志成立第二“中央”的决定》,指出这是张国焘。自绝于党,自绝于中国革命”,并责令其立即取消第二“中央”,放弃一切反党活动;决定在党内公布1935年9月12日中央政治局在俄界的决定。

1月24日 国际代表林育英电告张国焘:“共产国际完全同意于中国党中央的政治路线”、“中央红军的万里长征是胜利了,”并要张国焘取消的中央,“可即成立西南局,直属代表团(按:指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团)”。至于与中央在原则上的争论“可提交国际解决”。为了党内统一,敦促张国焘放弃伪中央,解决党的组织问题。同日,张闻天代表中共中央电张国焘提出,只要“放弃第二党,则他事更好商量。”“组织仿东北局例,成立西南局直属国际代表团,暂与此间发生横的关系”,“原有之西北局、北方局、上海局、南方局的组织关系照旧”。

1月25日 红军将领毛泽东、周恩来、彭德怀、叶剑英、聂荣臻、刘志丹等二十人致书东北军全体将士,提出“中国苏维埃政府与工农红军愿意与任何抗日的武装队伍联合起来,组织国防政府与抗日联举,去同日本帝国主义作战。我们愿意首先同东北军来共同实现这一主张,为全中国人民抗日的先锋。”并提出。请互派代表共同协商。”

1月27日 张国焘复电林育英、张闻天,表示“在原则上完全同意”12月25日瓦窑堡会议决议。但却提出“党中央此时最好能在白区”,“或出国际代表团暂代中央”,“亦可兄处相此间同时改为西北局和西南局”。

2月17日 红一方面军根据瓦窑堡会议确定的东渡黄河,进入山西作战,尔后相机向北发展的战略计划,经过充分而周密的准备,发起东征战役。

中国人民红军抗日先锋军由红一军团、红十五军团和红二十八军组成。彭德怀任司令员,毛泽东任政治委员,叶剑英任参谋长,杨尚昆任政治部主任。

2月20日至21日 红一军团和红十五军团从陕北清涧以东的沟口至河口间约五十公里的地段,同时渡过黄河,突破敌军防线。

2月25日 中共中央代表李克农由瓦窑堡抵消川晤见东北军将领王以哲,就红军与东北军第六十七军抗日合作问题达成口头协定。

3月初 红二、六军团击安顺受阻,遂改向滇东地区行动,并始了历时二十余天,转战千余里的乌蒙山大回族战。

3月3日 张学良由南京飞返西安,次日飞洛川,与李克农会谈。张学良同意李克农、王以哲会谈所达成的局部停战协议,同时对“反蒋抗日”主张提出疑问。表示希望会见毛泽东或周思夹,作进一步会谈。

3月6日 蒋介石为阻止中国人民红军抗日先锋军东进抗日,援助山西军阀阎锡山,决定派“中央军”入晋“协剿”。

3月中旬至下旬 红四方面军撤离天(全)芦(山)宝(兴)地区后,前卫红二十军于3月1日攻占道孚,15日占炉霍,继占甘孜。红四军一部南下占瞻化(今新龙)。时至3月下旬,红四方面军各部先后到达道孚、炉霍、甘孜地区。至此,红四方面军减员一半,由南下时八万多人减至四万多人。

3月15日,张国焘在道孚召开团以上干部会议,作所谓《关于苏维埃运动发展前途》的报告,继续坚持错误路线,攻击中共中央北上抗日的正确方针,压制党内民主,以维护其错误。

3月下旬 张国焘以红军总政委和朱德总司令联名的名义,电红二、六军团,要其西行渡金沙江,到西康与红四方面军会合,“大举北进”。

4月1日 张国焘在道孚召开机关活动分子会议,作所谓《中国苏维埃运动发展的前途和我们当前任务》的报告,继续吹嘘南下的“胜利和意义”,攻击中共中央北上抗日“是左倾空谈掩盖下的退却路线”,并打击、恐吓拥扩中央路线的干部。

4月初 刘志丹率领红二十八军由神府的张家川东谈黄河,与红十五军团在临县白文镇会师。

4月9日 周恩来受中共中央的委托和张学良的邀请,偕同李克农,到延安与张学良举行秘密会谈,会商抗日救国大计。

5月18日 西北革命军事委员会下达西征命令,决定以红一方面军一部由周恩来指挥,钳制山西和陕西渭北地区之敌;以主力组成西方野战军,向陕甘宁三省边界的广大地区进攻。西北野战军由红一军团、红十五军团、第八十一师以及红二十八军组成。彭德怀任司令员兼政治委员。

6月3日 红六军团先头部队第十六师与红四方面军之第三十二军在甲洼寺会师。6日,红六军团全部到达理化县城。20日,红二军团到达白玉县城。22日,红六军团到达甘孜附近蒲玉隆,与红四方面军总指挥部会合。30日,红六军团移驻干海子;红二军团到达绒坝岔,与红四方面军之第三十军会师。 红2、6军团与红4方面军在甘孜会师

6月10日 张国焘电告中共中央领导人,准备6月底北上,“内夏、挑西北行动”。

6月25日 中央军委电朱备、张国焘,询问“何日发始北上?经何路?何日可达何处?敌情如何?我陕甘应如何策应?”并电告两广事变爆发,时局发展,指出“如能迅出甘南,对时局助益非栈”。又告以“西方野战军连战皆捷”,“开辟了九个苏维埃县”。

7月1日 红二、六军团领导入贺龙、任弼时、关向应到甘孜,会见朱德、张国焘等。

大会师阶段

(1936年7月1日~1936年12月12日)

1936年7月2日 红二、六军团全部到达甘孜,与红四方面军胜利会师。是时,中共中央命令红二、六军团组成第二方面军(将红四方面军之第三十二军编入第二方面军)、贺龙任总指挥,任弼时任政治委员,关向应任副政治委员,肖克任副总指挥。

红二、四方面军会师后,即召开了二、四方面车领导人参加纳甘孜会议,由于朱德、任弼时、贺龙、刘伯承、关向应等的坚持和斗争,会议明确决定了北上与中共中央会合的行动方针。

7月上旬 红二、四方面军分左、中、右三路纵队向甘南开进,开始北上;

7月22日 中共中央相中央军委电告红二、四方面军“我们正动员全部红军并苏区人民粉碎敌之进攻。迎接你们北上”。并指示二、四方面军“以迅出甘南为有利。待你们进至甘南适当地点,即令一方面军与你们配合南北夹击,消灭何柱国、毛炳文等部,取得三方面军的完全会合,开展西北伟大的局面”。

7月22日至26日 红二方面军备部先后到达阿坝。

7月27日 中共中央正式批准成立中共西北局,由张国焘任书记,任弼时任副书记。

7月28日 中央军委再次电询红二、四方面军行动情况,并告知“西北统一战线有了进步。三个方面军会合之后,即能引起西北局面大变化。”

8月1日至3日 红四方面军各部通过草地,于8月初先后到达斑佑、包座地区。

8月5日 中共西北局在救济寺召开会议,根据甘南敌情和中共中央关于迅出甘南、抢占腊子口、攻占岷县的指示,拟定了《岷(州)、挑(州)、西固战役计划》,决定由二、四方面军共同组织此次战役,将红四方面军编成第一、第二纵队,红二方面军为第三纵队,计划“以迅雷手段在敌人主力尚禾集中洮、岷之前,在运动中大量的各个消灭敌人,先机取得洮、岷、西固地区”,“此次战役以形成创造西北抗日根据地为目的”。计划规定,第一、第二纵队由包座地区出发向甘南迅速推进,第三纵队随后跟进,有策应一、二纵队之任务(按:当时红二方面军尚未到达包座地区)。

8月7日 红二方面军通过草地,到达包座地区。

8月9日至9月7日 红二、四方面军实施岷洮西战役计划。

8月25日 中共中央发出《中国共产党致中国国民党书》,呼吁“立即停止内战,组织全国的抗日统一战线,发动神圣的民族自卫战争,抵抗日本帝国主义的进攻”。建议国共派出全权代表谈判,以实现两党的抗日合作。

9月1日 中共中央发出《关于退蒋抗日问题的指示》,明确指出:“目前中国人民的主要敌人,是日本帝国主义,所以把日本帝国主义与蒋介石同等看待是错误的,‘抗日反蒋’的口号,也是不适当的。”

9月8日 中共中央电示二、四方面军,指出“中国最大的敌人是日本帝国主义,抗日反蒋并提是错误的。”“你们不要提出‘打倒中央军’及任何中国军队的口号,相反的要提出‘联合抗日’的口号。向毛(炳文)、王(均)等部派出人员进行接洽”,仅必要时才与之作战,“但同时进行宣传与接洽”。又指示:“对张学良任何部分部不要取真正攻击态度,应向他们的师、团、营长写信,向士兵作普遍宣传。”

9月上旬 中央军委拟定了一个战略计划:红一方面军西出并南下,占领西(安)兰(州)大道以北海原、固原地区,策应红二、四方面军作战;红二、四方面军兵分两路,以红四方面军为左路,占领岷州、武山、通渭等地区,继续向东向北,会同红一方面军占领岷州。陇西及西兰大道进攻,吸引并消灭毛炳文部;以红二方面军为右路,向陕书边发展,占领威县、徽县、两当、康县、凤县和宝鸡地区,配合红一、四方面军消灭毛炳文部,并牵制胡宗南部对西北的进攻,隔断胡宗南和张学良的联系。从而实现两个方面军的会师,控制西兰大道,造成打击与歼灭胡宗南部的有利态势,进而迢蒋妥协,促成全国抗日战争的实现。但张国焘在岷洮西战役结束后,继续反对北上,按兵不动,提出建立甘南根据地的主张,致使毛炳文部未被歼灭。

9月上旬 蒋介石震惊于红军即将大会合的形势,最后解决了“两广事变”。

9月14日 毛泽东电示:四方面军主力立即占领隆德、静宁、会宁、通渭地区,控制西兰大道,与一方面军在固原西部硝石河地区之部相机靠近.阻止胡宗南部西进,并相机打击之。

9月16日 中央军委电台红二、四方面军;“胡宗南部大部已到西安,现陆续西进,胡本人到西安。”因而指示“四方面军宜迅速占隆、静大道,否则将被堵断”。

9月17日 中央军委电朱德、张国焘,指出“胡宗南以进占界石铺为目的。……四方面军主力务须在三天内进占界石铺及以西地段,否则胡军乘汽车将在二、三日内控制界石铺”。电报指出,已令一方面军西征野战军向南进展,策应四方面军北上。电报告诫“机不可失,千祈留意”。

9月18日 接中央军委北上电令后,中共西北局在岷州三十里铺召开会议,讨论行动方向。

9月20日 张国焘出尔反尔,星夜赶至漳县红四方面军的敌指挥部,于是日召开干部会议,煽动前方将士反对北上,说北上是“断送红军”,企图推翻岷州会议决定。

9月22日 朱德总司令克服张国焘的阻扰,仍向中共中央和红二方面军拍发了反映张国焘破坏岷州会议决定的电报。电称“西北局决议通过之静、会战役计划,正在执行,现又发生少数同志不同意见,拟根本推翻这一原案。”并庄严声明“我是坚决遵守这一原案,如将此原案推翻,我不能负此责任。”与此同时,朱德通知西北局委员兼程赶到漳县,续行讨论行动计划。

9月28日 由于中央明令停止西进;同时,红四方面军广大指战员对西进命令也表示了极大的愤怒和抵制。因此张国焘不得不放弃西进计划,于是日发布《通庄静会战役计划》,提出红四方面军迅速进出于通渭、庄浪、静宁、会宁、界石铺地区,争取与红一方面军会合,消灭胡宗南西进部队。29日,红四方面军总部重新下达北进命令。

9月29日 中央军委得悉红四方面军回师北上的消息后,立即电朱德和二、四方面军领导人:“回师北上之电敬悉,各同志十分佩服与欢慰。”并电示红一、二师策应二、四方面军行动。

9月30日 自本日起,红四方面军分五个纵队由岷州、漳县等地出发,向通渭、庄浪、静宁、会宁地区前进。

10月2日 红一方面军部队攻占会宁城,控制西兰大道一段,为大会师创造了条件。

10月8日 红四方面军先头部队在会宁之青江驿、界石铺与前来迎接的红一方面军部队红一师胜利会师。

12月1日 中共中央和中华苏维埃中央政府发表《关于绥远抗战通电》。

12月2日 朱德、张国焘率红军总部到达陕北保安,与中共中央会合。6日,在保安县城召开联欢大会,毛泽东、朱德、博古、张国焘等出席并讲话。

§ 总结

精神

红军指战员在长征途中表现出了对革命理想和事业无比的忠诚、坚定的信念,表现出了不怕牺牲、敢于胜利的无产阶级乐观主义精神,表现出了顾全大局、严守纪律、亲密团结的高尚品德。这些构成了伟大的长征精神:坚忍不拔,自强不息,勇往直前。

意义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的胜利,是人类历史上的奇迹。在一年中,红军长征转战十四个省,历经曲折,战胜了重重艰难险阻,保存和锻炼了革命的基干力量,将中国革命的大本营转移到了西北,为开展抗日战争和发展中国革命事业创造了条件。

评价

长征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个重要事件,具有深远的影响,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中国的历史走向。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领导人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朱德、陈云、邓小平等都经历了长征,十大元帅中有九位(除陈毅)经历了长征。

中共官方评价

毛泽东说:“长征是历史纪录上的第一次,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长征是以我们胜利、敌人失败而告终。”并为之赋诗曰:“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滕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1980年8月,在会见意大利记者法拉奇时,邓小平说:“在1935年,我们历史上著名的长征中召开的遵义会议上,确立了毛泽东同志在党和军队中的领导地位,中国共产党才真正形成了一个成形的领导,以前的领导都是很不稳定的,而且也很不成熟。”而当邓小平之女毛毛问他长征是怎么过来的,他的回答是——“跟着走”!

江泽民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六十周年大会上,将长征精神概括为五种精神:

1.把国家和民族的根本利益看得高于一切,坚定革命的理想和信念,坚信正义事业必定胜利的精神;

2.为了救国救民,不怕任何艰难险阻,不惜付出一切牺牲的精神;

3.坚持独立自主、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精神;

4.顾全大局、严守纪律、紧密团结的精神;

5.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同人民群众生死相依、患难与共、艰苦奋斗的精神。

胡锦涛说:“长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英勇革命的壮丽史诗。

§ 相关文章

长征

中国工农红军主力从长江南北各苏区向陕甘革命根据地(亦称陕甘苏区)的战略转移。“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当年红军长征胜利到达陕北之后,毛泽东同志曾就长征作过如此精辟的总结。

七律长征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毛泽东 写于:(1935.10)

§ 相关书籍

长征

《长征》

作者:王树增 著

出版社:人民文学出版社

图书简介:

著名报告文学作家王树增历时六年、精心打造的巨著《长征》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王树增的《长征》从人类文明发展的高度重新认识了长征的重要意义,是红军长征70年以来,第一部用纪实的方式最全面的反映长征的文学作品;王树增查阅了大量的史料,实地采访了许多老红军战士,书中的许多重大事件和资料都是首次披露;在书中,作者弘扬了长征体现出来的国家统一精神和不朽的信念力量;此外,作者还讲述了在这一伟大壮举许多感人小事,让我们通过丰富的细节更加亲近地去接触长征的历史。 《长征》在很多方面都有自己的独到之处,在大量描写长征的作品中显得特色鲜明,可以说是纪念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胜利七十周年里最有阅读价值的一本书。 据悉,王树增的《远东朝鲜战争》曾获首届中国人民解放军文艺大奖,《1901年》获鲁迅文学奖及中国人民解放军文艺奖。此外,他还获过中国报告文学奖、曹禺戏剧奖等。他的新作《长征》,在出版过程中受到了新闻出版署、解放军总政治部、中国出版集团和人民文学出版社领导的高度重视。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594082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0 4:12: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