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贿耳目神
释义

§ 概述

耳目神(灶神)

中国是信奉多神的国家,在中国古代人们信奉的众多神灵中,灶神在民间的地位是最高的。民谚曰:“三祭灶,四扫屋……”,即指每年的腊月二十三(一说二十四)祭祀灶神。灶神,俗称灶君、灶爷、灶王爷,是由原始的火崇拜发展起来的一种神祗崇拜。原始人群在长期与大自然搏斗的生活中,学会了使用火,火,成了原始人的自然崇拜之一。在原始人氏族群居的生活中,那一堆永不熄灭之火便是他们的灶,因而在原始人那里,火神与灶神是一致的。不过,自灶神产生之日起,其职掌便与火或灶火毫无关系,他是天帝派驻各家的监察大员,是一家之长,负责监督一家老小的善恶功过,定期上报天庭,因而得到一般老百姓的顶礼膜拜。

早在春秋时期,人们就流传着“与其媚于奥,宁媚于灶”的俗谚。孔子在向其弟子解释人们“媚于灶”的原因时指出:“不然,获罪于天,无所祷也。”(见《论语·八佾》)也就是说,如果不讨好灶神,他就会向上天告你的恶状。由于人与天帝无法沟通,所以,天帝那儿只能任凭灶神胡言乱语,凡人“无所祷也”。灶神告什么状,天帝就会给你定下什么惩罚。葛洪《抱朴子·微旨》说:“月晦之夜,灶神亦上天白人罪状。大者夺纪。纪者,三百日也。小者夺算。算者,一百日也”。也就是说,谁要是得罪了灶神,严重的要少活三百天,轻微的也要少活一百天。试想,平白无故地丢掉几百日的寿命,贿耳目神这种惩罚实在是让人畏惧。

早期的灶神产生于人们对火的自然崇拜。在秦代以前,祭灶就已成为国家祀典的“七祀”之一了。到了汉代,祭灶又被列为大夫“五祀”之一,并且灶神也被人格化,并被赋予新的功能。《太平御览》卷一八六引《淮南万毕术》就说:“灶神晦日归天,白人罪。”郑玄注《礼记·记法》也说:“(灶神)居人间,司察小过,作谴告者也。”这说明,至少在汉代,灶神已成为督察人间过错,专向天帝打小报告,说人坏话的神了。

所以,人们如果要祈福禳灾,便要对灶王爷恭恭敬敬,如不得用灶火烧香,不得击灶,不得将刀斧置于灶上,不得在灶前讲怪话、发牢骚、哭泣、呼唤、唱歌,不得将污脏之物送入灶内燃烧等等,名目繁多。每年到了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灶王爷要升天报告一年的情况时,人们还要为灶王爷摆上供品,供上好吃好喝的,这就是所谓的祭灶。祭灶时,麦芽糖和酒是必不可少的,酒是为了让灶王爷喝得忘乎所以,晕头转向,而麦芽糖又甜又粘,把它糊在灶神嘴上,一来灶神嘴吃甜了,就不好再恶言恶语,只能说好话,二来麦芽糖粘住嘴巴,想说坏话也张不开口,只能说个含含糊糊。老百姓把“拿了人家的手短,吃了人家的嘴软”这一套人世生活经验,也用在了对灶神的供奉上。宋代范成大《祭灶诗》即云:“古传腊月二十四,灶君朝天欲言事,云车风马小留连,家有杯盘丰典祀。猪头烂熟双鱼鲜,豆沙甘松粉饵圆。男儿酌献女儿避,酹酒烧钱灶君喜。婢子斗争君莫闻,猪犬触秽君莫嗔,送君醉饱登天门,杓长杓短勿复云,乞取利市归来分。”这哪里是祭灶,分明是向灶神送礼行贿。

古时祭灶不分身份的贵贱、高低,上至皇宫、大臣,下至平民百姓,对灶神都是毕恭毕敬。据有关资料记载:每年腊月二十三,清朝皇帝例行在坤宁宫大祭灶神,同时安设天、地神位,皇帝在神位前行九拜礼,以迎新年福禧。祭灶这天,坤宁宫设供案,安放神牌,神牌前安放香烛供品,殿廷中设燎炉、拜褥。像民间一样,在灶君临升天汇报工作前,要用粘糖封住嘴,以防他在玉帝面前胡说八道。祭灶时,宫殿监奏请皇帝到坤宁宫佛像、神像、灶君前拈香行礼。礼毕,宫殿监再奏请皇后依次向灶君等神位行礼。

灶神的崇拜,从早期的企求降福,到后来的谨盼避祸,曲折地反映了古代人们对自己命运的茫然不解,只能把自己遭遇的各种吉凶祸福托之于神,而灶神不许有怨言、说怪话、发牢骚的种种禁忌,则被统治者加以利用,成为束缚人们思想的一种工具。现在,随着社会的发展与不断进步,祭灶的风俗渐渐淡化,它必将慢慢远离人们的生活。

§ 来历

送灶神灶神全衔是东厨司命九灵元王定福神君,俗称灶君,或称灶君公、司命真君、九天东厨烟主、护宅天尊或灶王,北方称他為灶王爷,鸞门尊奉為三恩主之一,也就是厨房之神。玉帝敕号:玉清辅相九天东厨司命灶王真君。又号东厨司命定福真君或九天司命护宅天尊。东厨者:庖厨之称也。

灶神属中国古老的神明,灶神之起源甚早,商朝已开始在民间供奉,及周礼以吁琐之子黎為灶神等。秦汉以前更被列為主要的五祀之一,和门神、井神、厕神和中霤神五位神灵共同负责一家人的平安和幸福,是属於家宅的神灵,故灶神在大小寺庙都没有供奉,更没有单独建殿供灶神的。

东汉孔安国《孔子十三世孙》中说:灶神以平时录人功过、上表於天、当祀之以祈降福祥。於是灶神职责加重,除掌理东厨之外,负责稽察一家大小善恶。一般只是在灶上贴上一张灶君画像,或在一块木牌上,写著东厨司命定福灶君之神位或定福灶君,两旁贴上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而灶神的画像也型式各异,有的只是把灶君夫妇都画在纸上,称他俩為灶王爷及灶王奶奶;也有的只画灶君一人,俗称為独坐灶王。

在中国古代农村中,几乎家家户户的灶上皆供有灶神的牌位,民以食為天,在农业社会里,一个家庭往往三代同堂,甚至四代、五代同堂,一家大小每日三餐都要与灶打交道,焉可等閒视之?故连玉皇大帝都要派灶神下凡任家事灶务管理之职。治道教兴起之后,道家仍沿其说,因灶神主掌九天生籍,故尊為九天司命真君也。

灶神之所以受人敬重,除了因掌管人们饮食,赐於生活上的便利外,灶神的职责,是玉皇上帝派遣到人间考察一家善恶之职的官。灶神左右随侍两神,一捧善罐、一捧恶罐,随时将一家人的行為记录保存於罐中,年终时总计之后再向玉皇上帝报告。十二月廿四日就是灶神离开人间,上天向玉皇上帝稟报一家人这一年来所做所為的日子,所以家家户户都要送灶神。

《敬灶全书》说,灶神受一家香火,保一家康泰。察一家善恶,奏一家功过,据说被灶神举告者,大过则减寿三百天,小过也要折寿一百日。

谢灶之期也分阶层,关於何时谢灶,民间有所谓官三、民四、邓家五,官指官绅权贵,习惯於年廿三谢灶。民指一般平民百姓,会在年二十四谢灶,邓家即指水上人,会在年廿五举行。但是民间百姓大部分会选择年二十三谢灶,希望有贵气,取其意头。

送灶神的供品一般都用一些又甜又黏的东西如糖瓜、汤圆、麦芽糖、猪血糕等,总之,用这些又黏又甜的东西,目的是要塞灶神的嘴巴,让他回上天时多说些好话,所谓吃甜甜,说好话,好话传上天,坏话丢一边。另外,黏住灶神的嘴巴,让他难开口说坏话。也有人用酒糟去涂灶君称之为醉司命,意思是要把灶神弄醉,让他醉眼昏花,头脑不清,以使少打几个小报告。因此,祭灶神象徵著祈求降福免灾的意思。

在祭灶君之时,摆齐供品,焚香祭拜,接著第一次进酒,此时要向灶君诚心祷告,完毕后再进行第二次进酒,进第三次酒之后,将旧有的灶君像撕下,连同甲马及财帛一起焚烧,代表送灶君上天,仪式便顺利完成。而焚烧一个用蔑扎纸糊的马,是作為灶神上天的坐骑,还要準备一点黄豆和乾草,作為灶神和马长途跋涉所需的乾粮、草料。此外还要焚香、叩首,并在灶坑裡抓几把稻草灰,平撒在灶前地面上,并喃喃叮嚀:上天言好事,回宫降平安之类的话,目的是祈祷灶王向玉皇上帝奏报这家一年来的种种善事,不要讲坏话。

送走神明后,可别忘了正月初四(一说除夕夜)把眾神接回来,此之谓接灶或接神。接灶神的仪式很简单,只要在灶台上重新贴一张新的神禡,象徵灶神在天上作过客,又重新回来镇守家中,监视善恶了。

谢灶之日,按例不能早於十二月十四日。送行择吉,大有学问。《易》曰,吉凶悔咎生乎动。在通胜宜忌栏看见祭祀祈福等日者,即可行之。又或日值天德、月德、三合、天喜等星,亦可。

§ 形式

灶君每年十二月二十四日,灶神上天,报告人间功过,定人祸福。因此,南北习俗均於十二月二十三日晚上奉祀灶君,焚香祀送。旧时亦有士绅家於二十三日送灶,百姓家二十四日送灶之别。奉祀灶君多用糖元宝、炒米糖、花生糖、芝麻糖和糯米团子之类,以冀塞住灶神之口,不讲人间罪恶,世称「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祭毕,即将奉祀经年的灶君旧纸马从灶上揭下,连同纸锭等一起焚化,以示灶神上天。除夕接神时,再行接灶神之礼,奉祀灶神後,再在灶上粘贴新的灶君纸马。

关于祭灶礼仪祭灶的礼仪各地可能不同,大体上来说是如此规矩:

祭灶时间:多数地区于农历十二月二十四日,少数地区为农历十二月二十三日,也有“官三民四”的说法。

祭灶地点:厨房炉灶边

祭灶供品:三牲(鸡、猪、鱼肉)、饴糖(麦芽糖)、清茶、水果、金纸等祭灶以麦芽糖塞住灶神之口,使其不讲人间罪恶,祭祀之人口称:“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

焚香祀送,祭毕,即将奉祀经年的灶君旧纸马画像从灶上揭下,连同金纸等一起焚化,以示灶神上天。祭灶的礼仪,看来是整个灶神传说及祭祀风俗中最为精彩的部分,因为它充分体现出了中国人的神怪观念。神仙不仅是可以沟通和控制的,甚至是可以戏弄的。人们的娱神行为同时也是自娱,神仙在年节当前的时候不再是高高在上不食人间烟火的一个影子,而是与我们一同欢庆佳节的血脉相通的家人。祭祀活动在敬神行为的背后,是以强化家族观及民族观为目的,也许这就是中华民族星火相传、团结进取、生生不息的奥秘所在。

§ 相关词条

除夕祭树烧袱子画符水

祭蚕虫绕佛塔转经纶

搜山求雨神林跳神

§ 参考资料

[1] 渝北网 http://www.cqybq.gov.cn/tour/200712/tour_20071204154927.html

[2] 燕谈 http://forum.zisi.net/bbs/thread-81022-1-7.html

[3] 中国风水学院 http://www.fengshuimastery.com/chinese_gb/Kitchen%20God.htm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594082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9/22 1:3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