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谢辰生 |
释义 | § 简介 谢辰生 谢辰生,江苏武进人。曾任郑振铎业务秘书,我国文物界著名专家,曾主持起草198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撰写《中国大百科全书·文物卷》前言、第一次明确提出文物的定义。现为中国文物学会名誉会长、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专家委员会委员,为文物保护奔走呼号,无怨无悔。 [1] § 简历 1950年参加抗美援朝战争。回国后,致力于文物保护管理事业。历任文化部文物局文物处业务秘书、副处长,国家文物局副秘书长、顾问,中国考古学会常务理事。在上海参与了战时文物的清理工作,并协助郑振铎编撰《中国历史参考图谱》、《甲午以后留存日本文物目录》等。倡导创办了景德镇古陶瓷制作博物馆、铜绿山古铜冶遗址博物馆,主持复制了随县编钟和古代珍贵纺织品,并负责开拓水文、地震考古新领域。 § 回忆北京城 谢辰生 作为土生土长的北京人,这位几乎跨越一个世纪的老人对北京有着很深厚的感情。他说,北京已经完全变了样子,以前的老北京风貌几乎不复存在。想到小时候,小胡同,四合院,北京没有那么多高楼大厦,却别有风味,那会儿城墙也都还在。 谢老介绍,老北京城的风貌发生变化是从上世纪50年代开始的,首当其冲受到影响的是北京的城墙。1952年始,外城城墙被大量拆除,大跃进时达到高潮,整个外城墙几乎拆完了;1965年修地铁,内城城墙从上至下被连根挖掉;至70年代初,整座城墙就被拆得差不多了。当时梁思成痛心地说:“拆掉北京的一座城楼,就像割掉我的一块肉;扒掉北京的一段城墙,就像剥掉我的一层皮!”梁思成当年断言:不出50年,你们会后悔的! 反对拆城墙的人不少,谢老是最坚决的专家中之一。他回忆道,拆城墙时最先拆的是城门楼子,当时社会各界对拆城墙有很多争论,许多专家坚决反对。1958年,文化部给国务院递过建议书,国务院当时是有个文件转给北京市的,支持专家们的建议。但后来因为一些其他原因,北京的城墙还是没有保住。不过,当时的拆除还没牵涉到城市里的胡同、四合院等,通俗来说,只是“扒了层皮”。 § “垂暮之战” 谢辰生自写的七律言志诗 虽然自嘲一世无权也无财,但谢辰生在中国文物保护史上有着特殊的位置,他一生的经历写下来,就是半部新中国文物保护立法史。 “我从1949年以前开始跟随郑振铎先生从事文物保护工作。1949年郑先生又把我引荐进文物局。那时候中国文物外流情况非常严重,我在文物局的第一个任务就是起草新中国第一批文物法令:禁止文物输出。之后我又陆续起草了《文物保护管理暂行条例》、《中国文物法》等。 “到上世纪80年代初期,国内没有文物犯罪,没有文物走私,也没有文物盗掘。那都是非常好的。但到了80年代中期,改革开放,市场经济,利益第一。坏了,沉渣泛起,偷盗、走私都出来了。90年代的盗墓风气,不要说新中国成立以来,就是整个中国历史上都没有那么严重过。拆毁历史文化建筑的问题也是从那时开始的。” 90年代后,各地政府纷纷与房地产开发商联手进行老城“改造”。所谓改造,即是拆毁古旧的道路建筑,盖起高楼大厦;又或是像北京南池子改造工程那样,打散原有的旧城结构,建起仿古的新建筑。一言以蔽之,就是以商业价值为主导。这样的老城改造工程,既能为当地获得财政收入,又能产生政绩。在利益既得者眼里,老城古建在这个过程中的牺牲,也许不过是顺应时代和经济发展的一点点副作用。 “一开始我毫无办法。”谢辰生叹着气。“当时唯一的转机是北京市委书记刘淇看到这个情况,提出皇城应该整体保护。我马上去找刘淇,说很赞成他的看法,并给他出了一些主意,他也接受我的意见。 § “以身殉城” 谢辰生的书房 “我只好给中央写信。”那时是2003年9月。谢辰生在信里说:我现在已经80多岁了,一辈子只做了一件事情(文物保护),现在我已决心以身殉城! “中央重视,刘淇重视,从此北京危旧房的改造坚持政府主导、公益性优先,总算把开发商通通赶走了。 “所以说,还是有些成效的,慢慢地有所改善吧。”谢辰生脸上终于露出微笑。 保下北京的成绩虽然令人鼓舞,但实际上历数老先生这些年倾尽全力进行的名城保卫战的成与败,确切地说,败是彻底的败,胜,也总是打点折扣。 “文物古建保护是一个不可逆的过程,拆了,就永远恢复不了。一听说要拆,我们就去保,最后保下来一部分,但一开始拆掉的那些总是无法恢复了。”而即使是现在,北京老城保护依然存在危险:北京市总体规划划定的33片保护区,只占老城面积的29%,保护区里又分了重点保护区和建设控制区,这重点与非重点之间,控制区和保护区之间,弹性很大。至于其他城市,有时更是鞭长莫及。 就在谢辰生最近住院检查的这段日子里,南京的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再度告急。 1980到1990年,历史街区曾因旧城改造被严重破坏,只有数块孤立的明清街区仍点缀在秦淮河边,更是弥足珍贵。然而2006年,南京市“建设新城南”城市改造项目启动,仅剩的明清街区面临着被拆建一空的局面。南京文物保护志愿者姚远得知这个信息,致函数百位文物保护专家及政协委员、人大常委,希望他们能挺身而出,阻止拆毁老城。谢辰生是第一个做出回应的。他上书温家宝,促使总理派人到南京调查,把事件暂时压了下来。但时隔两年,风声过后,南京的拆建工程又再抬头。 在保城之战中,“很多人都会退缩,因为利益相关,或者因为失望。只有谢辰生从不会。”志愿者们说。 早期,他在文物局任业务秘书,后来是研究室主任,再后来是班子里的顾问,从未踏上过权力的巅峰;他和老伴所住的家,还是水泥地面,桌上那盏80年代的老台灯,不知道为什么这么多年都没有坏。 [2]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594082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