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詹大悲(1887~1927) |
释义 | § 詹大悲(1887~1927) § 正文 中国近代报刊主编。名瀚,又名培瀚,号质存,笔名大悲。湖北蕲春人。1887年 8月3日生。黄州府(今湖北黄冈 )立中学毕业。是湖北革命团体群治学社、振武学社、文学社的骨干。1909年接办《汉口商务报》,使该报由普通的商办报纸转为群治学社的宣传机关,被读者誉为“革命之先锋”。1911年春,在文学社的支持下,接办汉口《大江白话报》,改名《大江报》,自任经理兼总编辑。在他主持下,《大江报》讽刺时政,鼓吹革命,为武昌起义作了舆论上的准备,是辛亥革命时期言论最激烈的革命报刊之一,在当地新军士兵中产生很大影响。1911年 7月,因刊出黄侃所写《大乱者救中国之妙药也》、何海鸣所写《亡中国者和平也》等鼓吹民主革命的文章,被清政府拘捕入狱。武昌起义后释出,被推为汉口军政分府主任和湖北省议会议长。继续主办《大江报》。1913年以后,参加孙中山领导的反对袁世凯的斗争和护法斗争。1920年参加陈独秀等组织的马克思主义研究会和上海共产主义小组的活动,为中国共产党早期的秘密党员。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一度担任国民党中央政治委员会武汉分会委员、湖北省政府委员兼财政厅长。1927年12月17日被桂系军阀杀害。 § 配图 詹大悲 慷慨笔戎报此生 1927年,詹大悲(三排左五)参加国民党二大时与毛泽东(二排右三)、董必武(二排左二)、宋庆龄(一排右五)等合影。 蕲春县檀林镇詹山村是大别山区一个普通的小山村,直到现在,到那里去还得走上一段土路。16日,我们从蕲春县城出发花了3个小时才到那里。蒙蒙细雨中,村舍、竹林和田畴都似水墨画般的静谧。不知道1887年8月詹秀才家第二个婴儿的哭声有没有扰了这个山村的清梦。 詹大悲的侄孙詹书芬是檀林镇詹大悲中学的副校长,他带着我向山上爬,转过一个山谷,来到一个叫毛狗陇的地方(当地人称狐狸为毛狗),指着半堵土山头墙说:“这就是我的老屋,我的二爷爷就是在这里出生的。” 詹大悲名培翰,又名翰,字质存,他的一生用两个字就足以概括:革命。40年的生命,革命是他的命脉。 这个在毛狗陇出生的孩子,自小就有些与众不同,故乡人至今仍传言,说他头特别大,爱在山林里奔跑。20岁那年,他跑到了黄州府中学堂,因为他的考试成绩是“黄州八属学子之冠”。 在黄州府中学堂,詹大悲与宛思演、熊十力等结成志同道合的朋友,他们因秘读了《革命军》、《破梦雷》等大量进步书籍,而痛感清政府腐败无能和亡国灭种的危险,遂暗组了证人学会,倡言革命。詹家后人说曾在詹大悲用过的一个书箱上看到过这样一副对联:“三更灯火穷经史,四海同盟驱满虏”。后证人学会为校方所察,开除了詹大悲的学籍。1908年,詹大悲愤然赴汉,加入革命团体群治学社,并与宛思演等人多方筹措,接办了汉口《商务报》,使《商务报》成为群治学社的机关报,是为“湖北革命团体创办的第一个机关报”,詹为主笔。“日出两张,言论激烈,为武汉报界之急先锋。”《商务报》后因清政府的迫害而停止活动。 1910年12月,詹大悲等又在汉口歆生路(今江汉路)上创办了《大江白话报》,詹任主笔。《大江白话报》评论时弊,“无所畏惮”。1911年1月21 日,汉口发生了英国巡捕打死人力车夫吴一狗事件,次日,汉口人力车夫千余人聚集在英租界捕房门前质问,又被英军枪杀了10余人,重伤多人。清政府通令各报刊不得对此评载。《大江白话报》不仅对英军的罪行大加揭露和谴责,詹大悲还以《洋大人为何敢在汉口打死吴一狗?》为题,撰文直斥清政府,“外人这样虐待我们,与当局腐败无能是分不开的”。英领事和清政府“愤愤欲加祸于报社”,《大江白话报》停刊。 其时的詹大悲斗志益坚,他筹资在汉口刊行《大江报》,自任主编兼经理,日出两大张,“攻刺时政,鼓吹革命不稍讳”。1911年1月30日,革命团体文学社在武昌小东门成立,詹大悲任文书部长,起草社章,《大江报》亦成为文学社的机关报。文学社与同盟会等其他革命团体的联系,都是通过《大江报》进行的。 为了充分发挥报纸的作用,詹大悲在群众中特别是新军各营中,通过文学社组织,广泛秘设分销处和特约通讯员。注意向新军士兵和下级军官宣传,是《大江报》的重要特点。《大江报》向新军各营队免费送报一份,凡军政各界贪污残民、虐待士兵之类的丑行,“报纸无不尽情披露”,“笔锋所至,怒骂随之”。由于詹大悲 “言语妙天下,能言人之所欲言而不敢言,故《大江报》“风行一时”,反动官吏“畏报如虎,恨报刺骨”,而广大民众和新军士兵则爱之愈殷,信之愈笃。汉口商会曾赠联称颂:大笔淋漓,万言日试;江华灿烂,一纸风行! 1911年7月25日,蕲春籍同盟会员黄侃来到了《大江报》馆,詹大悲与何海鸣为黄侃设宴洗尘。推杯换盏间他们谈起时政,情绪异常激奋。酒酣耳热之际,黄侃以“奇谈”为笔名,写下《大乱者救中国之妙药也》一文,詹大悲拍案叫绝:“此真乃英雄所见略同,数日前海鸣撰文《亡中国者和平也》,今季刚作《大乱者救中国之妙药也》,无独有偶,诚为振聋发聩之作。”当即签字,送排字房发排。 第二天,正版载有《大乱者救中国之妙药也》的《大江报》出现在武汉三镇的街头巷尾,读者争相购买,竞相传诵。这篇200余字的文章被时人评为辛亥武昌首义的战斗檄文,它带给当时中国社会的震动也许远超过了历史书上的评价。文章抨击清政府立宪骗局,批评立宪派的改良主张,指出中国已被清政府弄得病入膏肓,亡国在即,因此,“和平改革”已无济于事,只有“无规则之大乱”这副“妙药”才能救中国。文中虽未直接使用“革命”字样,但实际上是在公然号召革命。时值保路风潮席卷鄂、湘、川、粤各省,极大地动摇了清王朝的统治。7月28日湖广总督下令查处《大江报》,“永禁发行”,并将詹大悲投入监狱。《大江报》被封禁的消息传出,武汉三镇舆论大哗,各界民众集会在湖北咨议局门前,强烈要求当局取消查封的命令,立即释放詹大悲等人。集会结束后,推选代表赴北京请愿,绝食三天三夜。随后,全国各地报馆纷纷响应,支持《大江报》同仁的斗争。被捕后的詹大悲大义凛然,拒不说出文章的作者,以总编身份承担一切责任。湖广总督原拟对詹大悲处以重罪,但慑于民情,判处徒刑18个月。这就是清末著名的《大江报》案。《武汉文史资料》(第四辑)上认为《大江报》案是“武昌首义的导火线之一”。 被囚的詹大悲密切关注着革命形势的发展,他写信给北京好友温楚珩(同盟会员),“促其从速南下,共同商酌”。温楚珩抵汉后,分访“各领导同志”,制定起事计划,并将部署告诉了詹大悲,詹表示完全同意。10月10日武昌首义。 武昌首义后詹大悲出狱,任汉口军政分府主任兼管军事处,率民军在汉口与清军激战。《大江报》也于武昌起义的次年春在汉口后花楼街重新复刊,本其一贯的战斗作风,“畅所欲言,毫不忌讳”,对拥袁的共和党时加抨击,持论甚激昂。 1913年,詹大悲任国民党汉口交通部部长、湖北省议会议员。宋教仁被刺后,他力主武力讨袁,并联络原文学社社员杨王鹏等,组成改进团,密谋在汉首先发难。“二次革命”期间,詹大悲在江西、南京积极参加讨袁军事活动,失败后亡命日本。詹大悲1914年加入中华革命党。与王宪章等回上海策划起义,事败,再度避走日本。翌年护国运动爆发后返国,拟策动湖北讨袁起义,抵沪时被捕入狱,袁世凯死后获释。 1917年7月詹大悲南下广州,参加护法运动,嗣由孙中山派往四川,争取川军刘湘援鄂,出任四川援鄂军鄂西总司令部参赞、秘书长,参与援鄂战事。 1920年詹大悲协助孙中山重组军政府,并任桂林大本营宣传员。1922年他追随孙中山讨伐陈炯明,中山蒙难之时,他随侍在侧。次年任广州国民政府参事、刑事审判委员。1926年詹大悲当选为中国国民党第二届中央候补执行委员。1927年春他任湖北省政府委员兼财政厅厅长。 作为国民党的元老级人物,詹大悲与孙中山关系非同一般。1923年1月,詹姓续修宗谱,詹大悲请孙中山撰写了谱序。1923年10月,孙中山在中国共产党的帮助下,决心改组国民党,詹大悲参加起草了《中国国民党改组宣言》。而此前,詹大悲已通过湖北同乡李汉俊参加了“马克思主义研究会”的活动,1920年 8月,中国共产党上海发起组成立,因为詹与孙中山的关系较好,在社会上影响大,因此大家认为他不公开为宜,一般也不参加党的会议,党的指示精神由联系人传达,詹大悲以后就一直按这种方式执行党的任务。 被喻为“著名的革命派报刊活动家”的詹大悲在其斗争生涯中始终把报纸作为斗争的重要阵地。1927年,蒋介石、汪精卫相继发动反革命政变,詹大悲一面利用自己的身份将“在汉被捕的共产党嫌疑分子二三百人全部释放”,一面在《汉口民国日报》、《楚光日报》等报刊上反复揭露反动派的罪行,高呼“国共两党合作万岁”。 1927年11月,桂系军阀胡宗铎、陶钧部杀进武汉,12月17日上午,詹大悲得到反动派侦悉董必武潜伏地点的情报,立请潘怡如设法转告董。下午5时许,武汉卫戍司令胡宗铎会同日巡捕将詹大悲、李汉俊、潘怡如等逮捕。詹大悲对大家说:“如幸免,一定继续革命!”当晚9时许,詹大悲、李汉俊同时慷慨就义。次年詹大悲归葬故里。 詹大悲的墓在蕲春县蕲州镇顾皇山上,坟头很不起眼。今年春天,詹大悲中学的孩子们去给他扫墓时还是在詹家后人多方寻找下才找到了墓地。然而在蕲春人的记忆中,詹大悲是个大人物,特别是詹氏一门三烈士(詹大悲的两个兄弟亦为革命捐躯)。在詹家老屋,乡里乡亲的都能说上一段詹氏的旧话。该县政协文史教文卫委主任张梁森为我们找到的蕲春文史资料中詹大悲占了很大篇幅,他还指着桌上一叠文稿告诉我们,蕲春人对詹大悲的研究还在继续。 取自"http://www.027.cn/%E8%A9%B9%E5%A4%A7%E6%82%B2" § 相关连接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594082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