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连珠塔
释义

§ 简介

连珠塔

恩施连珠塔,位于六角亭老城东门外清江东岸五峰山主峰龙首山顶,是湖北省文物保护单位,始建于清道光12年(公元1832年),坐东向西,占地总面积7700余平方米,1983年经重点维修后,于同年12月1日正式对外开放。

连珠塔距城仅三公里。山门呈辕亭式,门外左右两边各有石鼓一面、石柱一根,石柱上的对联是:“秀挺五峰奎壁灿,灵钟六邑冕裳新”,横额是“山辉川媚”。山门两侧的空花砖墙,伸展开去,包抄整个山头,形成―道围墙。围墙上,藤蔓缠绵,围 墙外绿树成荫。

§ 历史

连珠塔

清代连珠塔的修建,前后历经数十年。据前《恩施县志》记载,最先在此建塔的是清乾隆辛卯年(公元1771年),由太守张应桃主持建造七级浮塔,周旋数次没有成功。60年后,即道光11年(公元1831年)蜀人姒朝绾鼓舞绅庶,招募筹款,仅造二级而终止。次年知县陈肖仪同准贡生朱荣录、杨联绶、李大魁等锐意成之民意 续修该塔竣工。知府王协梦《五峰山建塔记》载:“天下不尽皆可待之事,而有不能不待之时,施州初立郡县,规模草创,尚沿朴塞之风,官斯土者,筑城凿池,相阴阳,观流泉,虽未明言其坐向环卫之势若何,而证之形家言,固无不吻合也。尝过通都大邑,窣诸波多峙于巽方,说者以为巽方,木火有文明之象。《青囊》、《大王》、《催官》诸书亦未有不以此方为最吉者。往往无塔之区,或就城东南隅.建危楼以祀奎宿,燕榜频登,历有明验。乾隆辛卯前太守铅山张公来守是邦,创修府志,募建考棚,政通人和,百废毕举,复验士人无奋迹于科名者,周览五峰之南,地当巽维,而适清江、药溪、巴溪、麟溪四水之胜,议置七级浮屠,以肖木星,以象文笔,经始未几,旋即罢去。道光壬辰,余复继来守郡,盖去张公建议之时逾60年矣,先是蜀人姒大令枚恩邑痒,鼓舞绅庶,仅甃七层有二,岁且不登,士功亦辍。甲午弋阳陈君捧檄斯土,禾黍有秋,乃锐意成之,民志即同,士气亦奋……”可见,前人建塔,一是此地处四水之汇,山清水秀,景物宜人,是建塔的最佳地点。二是通过建塔等景点,繁荣当地文化,促进文化发展,即今日我们常言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和文化基础设施建设。道光13年(1833年)至15年(1835年)又于塔之前建石坊,左侧建斋堂数楹,周围建花墙、院门,将塔团团围住。

§ 景点

连珠塔

连珠塔为八边砖石塔,占地面积250平方米,共分7层,通高34.8米,内有螺旋石梯129级,由第一层可至第七层。塔刹由7颗大锡珠重叠而成。8个塔角上各雕刻天王大力士一尊,面目狰狞,敞胸露腹,或蹲或站,双手上托,造型各具特点,无一雷同。每层塔原各有8个铜 风铃,七层塔共有56个。当起风时,风铃嗡嗡直响,声音洪亮,城内居民及塔周附近农户都能听见,不失为一道鲜明文化现象。可惜,如今风铃不存,且一直未恢复。塔周基遍刻海水、莲花,隐喻佛生于莲,莲生于海的佛经故事。

连珠塔拱形大门高4.5米、宽2米,石门柱及门额上雕刻有麒麟及龙、凤、鱼、人物等图案、花饰,镌刻对外一副:“七级庄严人际风云瞻气象,五峰卓秀天开图画助文明”(道光11年岁辛卯7月施南府知事吴式敏撰并书)。整个塔唯第一层最为高大,其下半部及基脚全部为巨大条块青石砌成,圆锥顶藻井花饰鲜明 ,正中原供奉佛像。从第一层至第七层有石级而上,越往上越窄越陡,除第五层只有3个门外,其它各层均有4个高l.8米、宽0.6米的拱形门,如东南、东北、西南、西北四方开着,供游客登高远望。在第七层中央,有一根大木柱将塔刹撑起。[1]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594082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9/21 20:25: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