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赞哈
释义

§ 简介

赞哈

名词解释

赞哈,中国傣族曲种,傣族民歌形式之一。又是对傣族民间歌手的称谓,傣语意为歌手。“赞”是“会、能、善于”的意思,“哈”是“唱歌”的意思。“赞哈”直译为“能歌善唱者”,意译为“歌手”。属于一种专业的民间歌唱艺人。流行于中国云南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

表演形式

表演形式灵活简便,一人一笛,或两人对唱,随时随地可以演唱。演唱内容与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结合得非常紧密,被称为“傣族生活中的盐巴”。它产生於公元11世纪傣族部落首领叭真在澜沧江边建立景龙金殿国时期。嗣后,随着佛教的传入和傣族文化的兴旺而得到发展,逐渐形成为傣族人民喜闻乐见的民歌形式。

传统曲目

传统曲目多为民间故事和神话传说,也有艺人即兴编唱的猎歌、酒歌,如《贺新房》﹑《恒勐拉》﹑《帕召列罗》﹑《召树屯》﹑《召相勐》﹑《四棵缅桂》﹑《兰戛西贺》、《四棵缅桂花》、《哈路教》等;新编曲目为《流沙河之歌》、《彩虹》等。

能演唱上述长歌者,均可称为赞哈艺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人民政府很重视、关怀赞哈工作。新的赞哈艺人不断成长,老赞哈艺人又重新获得了艺术生命。1963年,西双版纳自治州成立了赞哈协会为培养青年演员、搜集整理传统曲目、繁荣创作,作了大量的工作。

§ 起源与发展

据调查,赞哈调早在十五世纪就已经在傣族人民中间流传。通常在节庆、礼仪等场合演唱,在劳动小憩时亦能听到赞哈娓娓动听的歌声。演唱时,两人盘膝坐在:一人吹,一人手执纸扇歌唱,有时两人对唱。曲调具有朗诵风格,歌曲内容多为历史故事或歌唱劳动、生活、爱情等。

民间传颂

作为民间艺人的赞哈,就是在劳动人民歌唱劳动、歌唱爱情、歌唱生活的种种感受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西双版纳傣人民早期狩猎,特别是采集生活,为傣族人民提供了自由歌唱的广阔天地。那时候,人们在喜庆丰收时,或者是在打到鹿,分鹿肉吃的时候,大家欢欣鼓舞,人人歌唱,并且是边歌边舞,有集体合唱的,如现在还保存的“依拦贺”调边舞国唱的形式,老、中、青、少年都会唱、能舞。还有独唱,这种形式就是自由,更普遍了。在这些歌唱活动中,有一部份人既能唱,又唱得比较好,他们自然被誉为“善歌者”。这是赞哈的萌芽时期,还没有成为职业性的民间歌手。

后来,随着社会历史的发展,西双版纳傣族先民由农村公社时期进入阶级社会阶段,出现了社会分工。人们为获得赞哈这种专称,不仅需要有较好的歌喉,要有即兴表达演唱的才能,而且还要掌握比较多的歌唱内容,这就必须有一定的时间作保证。于是,这些“能歌善唱者”为了生存,逐渐从农业、狩猎、手工等行业脱离出来了,成为职业性的民间歌手。但是,由于西双版纳保留原始农村公社的历史长久,其变化发展又非常缓慢,赞哈逐渐成为歌手的专名,应该在具备人们为谋求自身生存的生产劳动中已经有剩余的产品和剩余的时间之后。

赞哈在西双版纳有广泛的群众性。据调查,全州有群众公认的赞哈一千多人,差不多每三百人中就有一名歌手,一般群众亦能随声唱和。

赞哈不令有西双版纳傣族人民都从中流传广,影响深,在德宠傣族地区也一样(德宠傣族称赞哈为“哈鸾哄”或“喊门当”)。同时,在缅甸、老挝、泰国的傣族地区也很盛大行。傣族中流传着这样一句形象而又深刻的话:“在傣家人的生活中没有赞哈,就象菜里没盐巴”。由此可见了,赞哈对傣族人民生活有着深远的影响,对傣族的文化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来历的传说

关于赞哈的来历,有这样一段传说:从前,有一只糯乐多鸟用婉转动听的歌喉,从黄昏一直唱到深夜,吸引了全村的青年男女。美丽的玉嫩姑娘也被糯乐多鸟的歌声迷住了。一次,王子召龙交向玉嫩求爱,当即遭到拒绝。玉嫩说:“我宁愿与糯乐多鸟在一起,也不和你在一起”。召龙交为了把玉嫩弄到手,一心想除掉糯乐多鸟。一天黄昏,正当糯乐多鸟在村边的椰林中高歌时,狠心的召龙交向糯乐多鸟放出一支毒箭,糯乐多鸟被射落在地。玉嫩急忙到椰林中找了受作了的糯乐多鸟,并把它揣在怀里。不多时,糯乐多鸟就在玉嫩的怀里死去了。这时,全村的青年男女都前来看望,并为失去糯乐多鸟而悲伤,玉嫩也因悲伤过度而昏迷过去当她醒来时,突然觉得自己说话的声音也象糯乐多鸟唱歌一样透婉动听,她就学着糯乐多鸟的唱声安慰全村青年。从此,玉嫩姑娘就成了第一个受群众爱戴的赞哈。

传说终归是传说,我们不去考证它的真假。但在西双版纳,听赞哈演唱是确是最精彩的文艺活动,尤其是遇上男女赞哈赛歌,更是一听就不愿离去赞哈深受傣家人欢迎,是难于比拟的。据说,当你投宿傣家村寨时,只要说是赞哈,立即就会被傣家人请到屋里用酒肉款待,待为上宾,并热情地请你唱赞哈。

§ 音调

赞哈唱的调子一般是“12356”五个音阶,通称为“赞哈调”。是傣族人民喜闻乐见的一种演唱曲调。汉族所说的“说书”,在傣族中则是“唱诗”。诗是动人的,音乐是优美的,歌手们在娓娓动听的“傣”伴奏下,有节奏地用“宣叙调”式的、富于叙事的特点,唱出一篇诗章,一个个故事。旋律似乎有些平板,但它是朗诵与歌唱紧密结合的独特艺术,它那独特的调式音阶是无法用十二平均律解释的,仔细的揣摩,它已是二十四平均律或更多平均律的音乐艺术了。

§ 赞哈表演

赞哈演唱不受时间、环境、条件的限制,演唱者席地而坐,手持一把扇子半遮住脸,由另一人报毖(吹竹笛)伴奏,即可演唱。演唱的内容十分广泛,有各种习俗歌、情歌、民间传说故事、佛教经典、佛祖生平等,还常常即兴创作。每逢过年过节,贺新房、婚嫁、小儿满月、升和尚等喜庆日子,都少不了赞哈演唱。

赞哈演唱席地而坐,也不化妆,以一纸扇遮脸,一人吹笛伴奏,即可演唱。演唱主要有三种形式:①自由演唱或即兴演唱;②男女二人对唱(也可同性对唱)。一个歌手先唱一段,另一歌手接着往下唱,如此交替接唱,直至把故事唱完为止。演唱中谁知识丰富,词语生动,歌声优美,承接顺畅,感情动人,谁就是佼佼者,就获得听众赞赏;③赛唱。带有一决胜负的竞赛性质。男女赞哈均可参赛,一个对一个,一问一答,直至有一方答不上来或答错了为止。这时提出问题的一方可告知对方正确的答案,而对方只能心悦诚服地认输,甘拜下风。

§ 表演地位

“赞哈”是傣语的译音,意思是“歌手”,是傣族的民间艺人。有一首傣族诗歌这样写道:“唱歌使人快乐,没有赞哈的歌声,在我们生活中,就象吃菜没有盐巴,吃饭没有糯米。”盐巴是五味之首,任何一道菜都缺不了它;糯米是傣族的主粮,把赞哈当做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盐巴”和“糯米”,可见赞哈对傣族生活的重要。

§ 赞哈艺人

一般会唱歌的人还不能成为赞哈。要经过拜师培训和实践考核,群众承认,才能获得赞哈的称号。

先要拜师。有一定的文化水平,记忆力强,歌喉优美,有即兴创作能力的人,征得老赞哈同意后,备上布匹、槟榔、蜡条、大米和银元等象征性的学费,摆在一张篾桌上,举行仪式,正式拜师学艺。

学习期限二至三年。学员必须掌握以下十项基本的传统唱词:①亥披勐(请神歌)、②苔邦贡(向土司头人赔礼歌)、③东答牙迈(歌手见面礼貌歌)、④恒很迈(贺新房歌)、⑤波鲁教(升和尚歌)、⑥甘允(婚礼歌)、⑦西贺勐龙(16个城市来历歌)、⑧捧桑罗(开天辟地歌)、⑨嘎迫(佛经故事歌)、⑩打少西甲(佛祖生平歌)。

掌握了以上10项基本功,才有资格成为赞哈。

西双版纳解放后,党和人民政府关心爱护赞哈,成立了州、县级赞哈协会,一大批赞哈满怀激情进行创作和演唱,涌现了康朗甩、波玉温、康朗英等著名赞哈。赞哈们为传承贝叶文化,繁荣傣族民族民间文艺,歌颂改革开放和美好生活而放声歌唱。

§ 配图

舞蹈《赞哈》表演

§ 参考资料

http://www.xsbn-lyw.com/xsbn_read.wsp?id=822

§ 所属分类

文化

艺术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594082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19 2:18: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