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西安乱弹
释义

§ 概述

西安乱弹秦腔因其流行地区的不同,演变成不同的流派:流行于关中东部渭南地区大荔县、蒲城一带的称东路秦腔(即同州绑子,也叫老秦腔、东路梆子);流行于关中西部宝鸡地区的凤翔、岐山、陇县和甘肃省天水一带的称西路秦腔(又叫西府秦腔、西路梆子);流行于汉中地区的洋县、城固、汉中、沔县一带有汉调恍恍(实为南路秦腔,又叫汉调秦腔、桄桄戏);流行于西安一带的称中路秦腔(就是西安乱弹)。

各路秦腔因受各地方言和民间音乐影响,在语音、唱腔、音乐等方面,都稍有差别。近五十年来,东、西、南三路秦腔都不发达,中路秦腔(就是西安乱弹)起而代之,故在陕西及整个西北地区均占绝对优势。近五十年来,东、西、南三路秦腔的发展趋于停滞,有被中路秦腔(就是西安乱弹)取而代之的趋势。

§ 起源

西安乱弹相传唐玄宗曾专门演唱的梨园,梨园的乐师李龟年原是陕西民间乐人,秉性慷慨,所作《秦王破阵曲》,称为“秦王腔”,简称“秦腔”。安禄山叛乱后,梨园子弟各奔东西,“秦腔”遂与民间乐舞结合,形成民间“秦腔”。其后,秦腔受宋词、元曲的影响,从内容到形式,日臻完美。明末李自成起义军将秦腔“西调”(同州梆子),作为军戏演唱。清乾隆年间(1736--1795),秦腔流传于至北京:“秦优新声,有名乱弹者,其声甚散而哀。”(清.刘献廷《广阳杂记》)秦腔开始盛行,足迹几遍全国。在陕西省内,发展成东、西、中、南四路。东路秦腔,又称东府(同州)等地,唱腔音调与山西蒲州梆子近似。西路秦腔,又称西府(凤翔)秦腔,流行于陕西西部凤翔、宝鸡、岐山、眉县、陇县一带。南路秦腔,又叫“汉调桄桄”,主要流行于陕西南部汉中、安康地区,由老秦腔向南流行演变而成。中路秦腔,以西安为中心,又称“西安乱弹”,自上世纪六十年代以来,东、西、南三路秦腔均近衰亡,“西安乱弹”起而代之,流行于陕西各地,表演形式朴实、明快、夸张性强。

§ 传承浅探

西安乱弹秦腔艺术发展到今天,究竟有没有艺术流派,到现在仍然是个存在很多争议的话题。从广义上讲,秦腔是有流派的,如早期的陕西东、南、西、北、中五个秦腔流派,甘肃中、南、东三个秦腔流派等;现在的西安五大秦班也在整体上也形成了各自不同的秦腔风格,这也可视为一种秦腔流派。但是,个人的艺术流派却无人敢去提倡或认可,关键是站不住脚,提起来很勉强。关乎一个剧种的发展,流派的重要性自是不言而喻,而对于秦腔而言,形成艺术流派的痕迹也是存在的,只不过这种痕迹有点模糊罢了。

但是,追溯这种艺术渊源,本身就是一件很棘手的事情,如果涉及的范围过广,难免繁琐混杂,有失客观,故而简单的以陕西中路秦腔(就是西安乱弹)的发展为主线,溯本求源,以求能明朗、清晰的说明秦腔在这一环节上的发展轨迹,有个清醒的认识,自然就不会再去过多的计较不必要的臆断和盲目的追丛了。

在须生行当中,首推的就是被誉为“戏圣”的“张派”艺术创始人润润子。润润子是继魏长生之后,在秦腔历史上最具成就的艺术大师。润润子唱做绝俗,纱帽、道袍、箭衣、靠甲无不精美,先习小生,后改须生,他创造了大量的表演程式,如《祭灵》、《启箭》中的磋步,《破宁国》中的双枪、《和氏璧》中的验宝、《折桂斧》中的柴担功等,唱腔善于拖腔,吐字收声、行腔运调寓缠绵于慷慨之中,在艺术上注重创新,以情取胜,在西安舞台数十年,无暇可指。他的门人及私淑者众多,最著名的是他的外甥陆顺子和高徒李云亭。陆顺子学“张派”,几乎到了尽善尽美的境界,一招一式,深具“张派”遗韵,在民间,陆顺子有着广泛的影响力。其学生中最著名的是王集荣,王集荣在须生的唱做上有着深厚精湛的造诣,其唱腔工稳舒朗,尤其是拖腔,注重技巧,韵味很足,他的《祭灵》、《放饭》、《法门寺》都是秦腔艺术长廊中的精品。从王的最著名的是段艺兵和薛志秀,段长于做工,髯口、帽翅、水袖都具有相当功力;薛长于唱工,演唱富于激情,酣畅淋漓。相比较而言,如果把陆顺子称为“老张派”的话,那么,以李云亭为代表的就可以称为“新张派”了。李云亭思想进步,极富革新精神,注重个性创造,锐意进取。李的艺术风格,要求行腔上饱满,唱腔字正腔圆,吐字清晰有力,表演干净利索,给人以赏心悦目之感。李本人在靠把、蟒袍、官衣、道袍等方面造诣非凡,对程式又多有独创,成为须生行当中黑白不挡的艺术大家。晚年执教易俗社、榛苓社、三意社等班社,培养了不少学生,其中,最著名的有三位,即刘毓中、和家彦和耿善民。刘毓中是久负盛名的艺术大师,在继承乃师衣钵的基础上,大力拓新,形成了自己的艺术流派,刘的艺术风格,要求以情为主,浓淡分明,繁简得当,张弛有度,不囿于程式,形成了以“精气神”领先的艺术特色。刘的衰派老生,炉火纯青,他的贡献,就是最大程度上将秦腔慷慨激昂的特色发挥到了尽善尽美的境地,无人可企盼。刘毓中一生,可谓是桃李满天下,而真正能树起“刘派”艺术这面旗帜的,可以说,没有一人。耿善民是近代秦腔史上非常难得的革新家,20世纪30年代,是他艺术上的顶峰时期。他演戏,十分讲究人物的气质、性格和身份,讲究表演上的合理性和分寸感,擅演一些思想复杂而又风流倜傥的角色,依据不同的角色,他的唱腔,表演都有专门的设计。他的唱腔和表演风格在当时乃至今天来看,都是独一无二的。只可惜他当时的步子迈的可能大了些,又没有得到一般观者的理解和认可,自己便在贫病交加中磕然长逝,被戏曲界寄以厚望的“秦腔马连良”就这样过早的凋零了。和家彦出科于榛苓社,他的艺术功力,被誉为是“青出于蓝”,在艺术造诣上,他甚至超越了李云亭。张学良观看了他的《出棠邑》,赞其为“活伍员”,30年代在兰州演出时,又被例为“四大须生”之首,他尊承乃师的《杀驿》、《拆书》《放承恩》,被誉为秦腔须生的“三绝”。按照他当时所享的社会声誉和他的艺术造诣,倘有主、客方面的条件配合,创立“和派”,自无不可,可惜,这样一位卓越的艺术人才,遭逢乱世,饱经风霜的他终因生活压迫,积劳成疾,46岁英年撒手人寰,一代巨星就这样悲惨的陨落了。 西安乱弹

除上述以润润子为首形成的单线传承外,另外一路,当推刘立杰。刘立杰与李云亭齐名,人称“秦腔谭鑫培”。这支流派的特色,就是精于唱工。刘立杰本人文化修养较高,谙于音律,对表演又有自己独特的见解和理论,对秦腔音乐也有着深刻的研究,刘的艺术风格要求行腔上中气充沛,唱腔清逸缠绵,甜润隽永,表演气宇轩昂,风度温雅,注重内涵。并形成了一套安工须生的剧目,如《八义图》、《李陵碑》、《串龙珠》、《让都城》、《打金枝》、《状元媒》、《二进宫》、《葫芦峪》、《大报仇》等。刘立杰晚年执教易俗社、正俗社等班社,自己又与其子刘毓中创办了秦钟社,培养了大批学生。在刘立杰之后,这一路的代表人物就是后来以唱工闻名西北的名须生刘易平(刘出科秦钟社,原名刘裕秦),另外具有影响力的便是康正绪、李正斌等。刘、康、李都是唱工非常出色的演员,刘的《辕门》,康的《大报仇》,李的《二进宫》,都是非常著名的。康的白口也是相当出色的,他的《十道本》、《草坡面理》等须生白口戏,功力不俗。

上述的两路,基本上有易俗社做为后盾,在流传上自然有了得天独厚的条件,另外还有两路,也必须提到,那就是王文鹏和袁克勤。这两路的共同点都是以声腔拿人,但各自又形成了不同的艺术流派。王文鹏的声腔在于出其自然,有较好的嗓音条件做为基础,唱腔以变化奇巧引人入胜。在此条件下产生的剧目有众所周知的《葫芦峪》、《辕门斩子》、《状元媒》、《玉虎坠》等;袁克勤声腔特色在于技巧性较强,袁的嗓音不佳,所以另辟跷径,以变化多端的行腔来丰富自己的唱腔内涵,袁本人对秦腔声腔、音乐、板式、剧本改革的贡献,有目共睹,相对其他几个流派来看,袁的唱工要求似乎更高,“袁派”唱腔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大段成套的唱段较多,如《斩李广》、《斩黄袍》、《下河东》、《斩韩信》、《南北会》等剧目。在这两个体系的影响下,也涌现出了一批追随者,王的传人有丁醒民(号称“宁夏须生泰斗”)及学王的刘易平、焦晓春等人;学袁的有袁相如(人称“假克勤”)和陈仁义。

秦腔小生行当的发迹,主要在易俗社成立之后。易俗社的“三小”戏,对这一行当的繁荣和发展,起到了大力的推进作用。在这里,必须提到沈和中、靖正恭和苏氏昆仲。沈和中在戏曲界有“西安杨小楼”之誉。沈注重文学修养,在表演上形成了潇洒俊秀、洒脱豪放的风格,并以唱腔劲亮、台架大方、气度轩昂、表演奔放而称著。沈的剧目有《黄鹤楼》、《辕门射戟》、《写状》、《详状》(《双罗衫》)、《白门楼》等。沈的传人中以杨觉民(宁夏著名秦腔表演艺术家,国家一级演员)声誉最高。靖正恭在小生的唱、念、表上造诣深厚,精于贫生表演,演出的剧目众多,在人物身份的塑造上达到了臻于完善的境地,小生的念白艺术更是无人能超乎其上,代表剧目如《吃鱼》、《奉琴》、《观画》、《坐窑》、《独占花魁》、《二度梅》等,唱做绝俗,已成绝响。传人遍布西北各地,可惜能得其真髓者,几乎没有一人。苏氏昆仲的小生流派,奠基于苏哲民,成熟于苏育民,苏氏的造诣深厚,领域也广,王帽道袍靠甲官衣无不涉足,“苏派”的剧目如《折桂斧》、《穷人计》、《激友》、《坐窑》、《闯新府》、《娄昭君》等,别开生面,独树一帜。苏氏门人众多,能得其实者,尚不多见。除上述几家外,尚有以文武小生应工,擅演风流倜傥角色的张新华、以工架戏闻名的高登云,以贫生戏著名的杨令俗和以唱工而独具风格的任哲中及后起的陈妙华和李爱琴等。 西安乱弹

秦腔旦行中,首推的便是陈雨农和党甘亭。陈雨农对秦腔之贡献,绝不亚于王瑶卿之于京剧。他率先打破唱本十字句的传统,一生中创造了许多脍炙人口的新腔,如今天广为流传的“数罗汉”,就是他仅存的艺术硕果之一,他的“耍腔”技巧,历经刘迪民、王天民、邓维民、肖若兰四代传接,到今天依然闪烁着夺目的光辉。对于旦行的表演、化妆、剧本、音乐及板式腔节等各个方面,他都做了大量的探索和实践。“陈派”的小旦艺术,概括起来就是生活化、音乐化和情理化。学陈的弟子中,最著名的便是刘箴俗、刘迪民、王天民和宋上华。先搁下宋上华不论,单说前三位,刘箴俗长于做工,风韵绝佳,高雅脱俗,1921年赴汉口演出,轰动武汉三界,被誉为“可与梅兰芳、欧阳玉倩鼎足而立”,只可惜夭亡过早,天妒英才!刘迪民长于唱工,精于推字,唱腔刚劲有力,节奏明快,跌宕有致,以韵取胜,以意境感人。他的艺术,继承的有王月华,王之后便成了绝响;“二刘”之后的王天民,据樊仰山先生介绍,说他掩有二刘两家之长,做工细腻优美,舒展贴切,他的“笑”和“哭”的绝技,可以说是空前绝后,他的唱工也不同凡响,天赋极佳,唱腔幽雅缠绵,字正腔圆。在易俗社众多的旦行群星中,王天民的成就应该是最高的。王的传人中,有我们熟知的肖若兰、全巧民,还有新疆的杨新莲(国家一级演员)等。王的剧目有《柜中缘》、《洞房》、《夺锦楼》、《双锦衣》、《盗虎符》等。宋上华对秦腔艺术的贡献,集中体现在他的花旦艺术上,影响相当广泛,在艺术特色上,追求一种含蓄、活泼、玲珑、乖巧的形象美,他塑造的人物,以小家碧玉为主,风韵绝佳,生动逼真。宋氏的典型剧目有《拷红》(饰红娘)、《杀狗》、《拾玉镯》、《龙门寺》等。传人有全巧民、曹海棠等。现在回过头来再说说党甘亭。党甘亭工花衫,是个长于做工的演员。据封至模、王绍猷等人的资料介绍,他是继魏长生之后,把秦腔花衫艺术推向又一艺术高峰的艺术大师。尊师关中名旦龙德子,民国前后被誉为“秦中第一刀马小旦”。对党甘亭艺术的探索,现在只能囿于一些书面的原始资料,对唱腔根本无法进行描摹,尊党的除了上述的四位外,最著名的就是李正敏。李正敏的《河湾洗衣》、王天民的《柜中缘》都学自党甘亭,当然,这些剧目自然后来都经过了他们的加工创新。对于李正敏,没必要再用过多的字节赘述了。“敏腔”艺术,影响之广泛自不待言,而直接以“敏腔”为基础进行创造的就有余巧云、郭明霞、马友仙等人,直接尊李的有陈尚华、沈爱莲、杨凤兰等人,私淑者更多,“敏腔”在票界的影响更是广泛。

除陈、党之外,具有影响力的还有杨金声和稍后的何振中。杨金声是正尊的老派旦角,他的吐字和行腔功力,可以说是众多的旦角群星中最深的一位,非常老练讲究,注重唇鼻音的发挥应用,唱腔力求自然干净。一生演戏百余本,有丰富的舞台经验,长于演唱一些凄凉悲壮的大段唱腔,最具影响力的是《白蛇传》。其他还有《二进宫》、《机房训》、《五典坡》等。他的推字发声对秦腔旦行也产生了非常大的影响力,李正敏、李正华、李爱云、肖若兰、郝彩凤等都先后受到他的教诲,在秦腔教育工作上,他可与陈雨农平分秋色。何振中唱做兼重,戏路又广,他的天赋条件优越,嗓音纯美甜净,发字天然,可贵的是,他在艺术上不抱残守旧,对于表演程式,演唱技巧都做过大胆探索,他的旦角“彩腔”非常著名,并发展和创造了“吹火”绝技,在人物塑造方面,他利用自己深厚的艺术功力,刻画了许多不同身份、不同内涵、不同气度的人物角色,演出的剧目之广,涉及的人物之多,也是同时期其他旦角演员所不可攀比的。代表剧目有《黄河阵》、《红梅阁》、《玉堂春》、《回荆州》、《白蛇传》、《白玉楼》、《三休樊梨花》等。“何腔”没有真正的继承者,他的唱腔对李爱云、王玉琴、华美丽等演员有较深的影响。 西安乱弹

秦腔的净行中,传承的路线就不似生、旦那么明朗了,原因有主客方面的,造成的结果是断档严重,青黄不接,即使有名的,也只是徒具风格而已,真正形成流派的几乎没有。能提到 的,我觉得有四位——田德年、李可易、张建民和汤秉中。田德年师承张寿全。张被王绍猷先生称为是“老派净角之殿”,其声势不言自明。田德年的唱,嗓音饱满宽厚,发声讲究,脑、喉、膛音兼使,沉稳雄宏,大气磅礴,白口铿锵有力,字正声宏,拿手戏有《二进宫》、《铡美案》、《打銮驾》、《庆顶珠》、《甘露寺》等;张建民先习须生,后改花脸,嗓音挺拔脆亮,唱腔高亢隽永,慷慨奔放,白口堪称一绝,声朗字清,如珠走玉盘,胡桃滚坡,所演的唱工戏有《赤桑镇》、《斩单童》,白口戏有《草坡面理》、《抱琵琶》、《甘露寺》等。二花脸行当中,有流派风格的,首推李可易。李名声大,资望高,在风格上独树一帜,表演如猛虎蛟龙,气势雄伟,神形兼备,给人以威武,洒脱,持重之感,善于博采众长,吸取京、汉之长,人物朴实率直,声势夺人。剧目有《荆轲刺秦》、《豫让剁袍》、《敬德洗马》、《芦花荡》等。传人有王仲华、刘茂森等。王仲华颇具乃师遗风,行腔火暴,表演质朴,以《黑旋风李逵》最为著名;刘茂森影响遍于西北,大器晚成,《五台会兄》、《张飞闯帐》等剧演的精彩绝伦,唱念做打,独步西北,有“活张飞”、“活五郎”之誉。其他的二花脸中,有名气的还有罗世奎、陈西秦、姚裕国和孙省国,他们都是长于工架,精于技艺的名演员,各怀绝技。罗世奎武功深厚,所演《鼓滚刘封》之张飞,白髯飘飘,虎虎生威;其他如《游西湖》之廖寅,《赵氏孤儿》之屠岸贾,生动逼真,不同凡响;陈西秦工架非凡,演《虎头桥》之魏延最为著名,并有“耍牙”特技,演《取长沙》,把老将黄忠“虎老雄心在”的气度表现的淋漓尽致;姚裕国以《将相和》之廉颇闻名,演戏颇具大将风度;孙省国的拿手戏是《荆轲刺秦》,英雄悲歌,气势如虹。除此之外,最著名的就是铜锤、架子二门抱的汤秉中了。汤唱做俱佳,功力深厚,所演《黑虎坐台》之赵公明,仙风道骨,惟妙惟肖。他以演《火焰驹》最为著名,是演花脸的绝好人才,只可惜命运不济,英年早逝。汤没有传人,而以后的周辅国则被顾曲者称做是汤风再现,周辅国能文能武,能唱善舞,是二门抱的绝好人才。 西安乱弹

在丑行中,影响最大的就是马平民。马平民天赋厚,学力强,机警善变,无所不能。他是演丑的全能,纱帽方巾,斜衣软帽,媒旦妖旦,均能演的活灵活现,风趣生动,马最大的特点就是丑而不丑,不唱怪腔,不耍怪象,不落俗套,专以艺术功力引人入胜,在丑行唱、念、做、舞上都体现了独特的风格。他知识渊博,注重创新,封至模先生评价说:“他是继近代‘戏圣’润润子之后唯一人才,论艺当在刘箴俗、王天民之上……”。“马派”的代表剧目有著名的《群英会》、《看女》、《三滴血》、《蝴蝶杯》、《庚娘传》、《玉虎坠》等,这些剧目也深深的烙上了“马派”的印记,如《三滴血》中晋信书、《群英会》中蒋干的扮相,别出心裁,寓意深远,《蝴蝶杯》中,“马派”的演法是前饰卢世宽,后演董威,一个玩世不恭,一个老谋深算,性格身份迥异,这也是看“马丑”的一个亮点。尊马的最著名的就是樊新民,其他有雷振中和再传的伍敏中等,王辅生的绝活《看女》也是“马派”的底子。除马以外,较有影响的还有苏牖民、汤涤俗和晋福长。想比较而言,苏长于刻画,汤长于滑稽,晋长于诙谐。苏牖民路子宽,擅演纱帽丑,如《重圆镜》之门官,《三滴血》之晋信书,《复汉图》之刘玄等;汤涤俗长于小丑,如《柜中缘》之淘气及《写白信》、《白先生看病》等,他的风格独特,擅于随机应变,唱腔别具一格,有“冷丑”之誉;晋福长口齿伶俐,表演淳朴自然,尤善演说成套的大段快板,剧目有《起解》、《捉鹌鹑》、《红銮禧》、《卧薪尝胆》等,三意社的名丑胡辅盛在风格上近于晋福长。另外,还有一位,就是后起的阎振俗,阎的表演,风趣幽默,淳朴自然,在风格上自成一家,剧目有《打沙锅》、《杨三小》、《教学》、《十五贯》等多本。阎的路子宽,纱帽、软巾、彩旦、时装均其所长,他的追随者有李兴、乔慷慨等人。

流派探索,是值得秦腔界广泛关注的一项工作,遗憾的是,这项工作并没有真正引起重视。综观这一流传过程,所涌现出来的优秀演员以及他们所创造的艺术成果,都是一笔宝贵的财富,如何运用这些优秀的艺术遗产,也是关系到秦腔今后发展的一个至关因素。曾经在90年代中后期的时候,在秦腔界一下子涌现出了一些所谓的艺术流派,比如说“马(友仙)派”、“郭(明瞎)派”、“肖(玉玲)派”等等,这些演员所创造出来的艺术风格能称为是真正意义上的流派吗?这一点我表示否定。应该说,在现阶段,不管那个剧种,都不具备产生流派的条件,关于流派产生的条件和流派的特征,在此前中国秦腔论坛已经做过大量的讨论,这个题目牵扯的范围很大,在这里不再赘述。而我所要说明的就是继承传统精华对今天的秦腔是很重要的,而不是争着树派立传,现在没有任何一个演员能具备创立流派的条件,客观上也没有这个条件,我上述例举的传承,到现在也基本上都已经断了,再这样下去,秦腔的力量将越来越单薄,走向没落那也是必然趋势了。

§ 艺术特点

西安乱弹秦腔唱腔包括“板路”和“彩腔”两部分,每部分均有欢音和苦音之分。苦音腔最能代表秦腔特色,深沉哀婉、慷慨激昂,适合表现悲愤、怀念、凄哀的感情;欢音腔欢乐、明快、刚健、有力,擅长表现喜悦、欢快、爽朗的感情。板路有〔二六板〕、〔慢板〕、〔箭板〕、〔二倒板〕、〔带板〕、〔滚板〕等六类基本板式。彩腔,俗称二音,音高八度,多用在人物感情激荡、剧情发展起伏跌宕之处。分慢板腔、二倒板腔、代板腔和垫板腔等四类。

凡属板式唱腔,均用真嗓;凡属彩腔,均用假嗓。秦腔须生、青衣、老生、老旦、花脸均重唱,名曰唱乱弹。民间有“东安安西慢板,西安唱的好乱弹”之说。清末以前的秦腔,又叫西安乱弹,就是因其重唱而得名。

其中有些生角的大板乱弹,长达数十句之多,如《白逼宫》中汉献帝的哭音乱弹,要唱五十多句,讲究唱得潇洒自然,优美动听,民间称做“酥板乱弹”。《下河东》的四十八哭,要排唱四十八句;《斩李广》的七十二个再不能,要排唱七十二句。花脸唱腔讲究“将音”和“嗷音”,调高难唱,能者则成名家。秦腔曲牌分弦乐、唢呐、海笛、笙管、昆曲、套曲六类,主要为弦乐和唢呐曲牌。秦腔的音乐伴奏,向称四大件,以二弦为主奏,人称秦腔之“胆”。琴师在秦腔戏班中具有重要地位,常坐于舞台前场后部正中。伴奏音乐擅奏老调,音高为“三眼调”。三十年代后改用出调(即下把拉法)。

秦腔的表演自成一家,角色体制有生、旦、净、丑四大行,各行又分多种,统称为“十三头网子”。一般戏班,都要按行当建置以“四梁四柱”为骨干的三路角色制。头路角色包括头道须生、正旦、花脸和小旦,二路角色包括小生、二道须生、二花脸和丑角,其他老旦,老生等角均为三路角色。各路角色的佼佼者,均可挂头牌演出,其他即为配角。条件优越的戏班,常不惜重金邀请名角。各行皆能,文;武、昆、乱不挡的多面手、好把式,又称“戏包袱”,或叫“饱肚子”。秦腔表演技艺十分丰富,身段和特技应有尽有,常用的有趟马、拉架子、吐火、扑跌、扫灯花、耍火棍、枪背、顶灯、咬牙、转椅等。神话戏的表演技艺,更为奇特而多姿。如演《黄河阵》,要用五种法宝道具。量天尺,翻天印,可施放长串焰火,金交剪能飞出朵朵蝴蝶。除此,花脸讲究架子功,以显威武豪迈的气概,群众称其为“架架儿”。[1]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594082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9/21 15:49: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