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西夏文
释义

§ 简介

西夏文与汉字对照

中国古代西夏党项羌族使用的文字。11世纪西夏主李元昊称帝﹐在广运三年(1036)颁布西夏文﹐并命野利仁荣加以演绎﹐曾在西夏境内与汉文同时流行。西夏国灭亡(1227)后﹐西夏党项后裔仍有人使用。元代居庸关刻石和明代中叶保定出土的石幢上有西夏文﹐距创始时已有500余年。此后逐渐湮没﹐成为一种死文字。

西夏文仿汉字创制的。汇编字书12卷,定为“国书”,上自佛经诏令,下至民间书信,均用西夏文书写。为方便人们学习西夏文,还印行了字典。如今,这些字典以及一批佛教经卷和手书作品,在内蒙古西部地区多有发现。西夏文的创立虽然字形与汉字相仿,但避免与汉字的雷同,也就避免了汉字及本身文字的混乱。西夏文属汉藏语系的羌语支,西夏人的语言已失传,跟现代的羌语和木雅语关系最密切。

§ 字形结构

西夏文的“汉”字构成

结构仿汉字,又有其特点。用点、横、竖、撇、捺、拐、拐钩等组字,斜笔较多,没有竖钩。单纯字较少,合成字占绝大多数。两字合成一字居多,三字或四字合成一字者少。合成时一般只用一个字的部分,如上部、下部、左部、右部、中部、大部,有时也用一个字的全部。会意合成字和音意合成字分别类似汉字的会意字和形声字,约占总数的百分之八十。部分译音字由其反切上下字的各一部分合成,类似拼音字。有的字以另一字的左右或上下两部分互换构成。两字多为同义字。象形字和指示字极少。书体有楷、行、草、篆,楷书多用于刻印,篆书散见于金石,行草常用于手写。

每字由一块或数小块组成﹐一般分上﹑中﹑左﹑右﹑下等块﹐各块都有含意。如用作“人”旁(左块)﹐作“犬”旁﹐作“木”头(上块)﹐作“金”头﹐作“菜”偏(右块)﹐作“鸟”偏等。共6000余字﹐以会意字占绝大多数。还有谐声组成的字﹐如“国”字音﹐“骨”字即从其音。“部姓”音[a]﹐即从另一字“囊”音[a]得来。

西夏字“形体方整,类八分,而书颇重复”,是独立于汉字之外的一种全新的方块文字,初看与汉字相似,因为它是模仿汉字的构字方法、借用汉字的基本笔画重新创制的。它的基本笔画,也有与汉字相同的点、横、竖、撇、捺、左拐、右提,但没有汉字常见的竖钩,对撇捺等斜笔运用较多。由于笔画繁多,结构复杂,多数字都在十画以上,认记、书写都有一定难度,就连汉字中书写最为简单的数字,到了西夏文里笔画也相当繁杂。

西夏文字仿照汉字创制,汉字书法有篆、隶、真、行、草五种书体,真书即楷书。传世西夏文献中已发现篆、楷、行、草四种书体,而未见西夏文隶书。党项人论述西夏文和汉文的关系时也说:“论末则殊,考本则同”。 [1]

§ 语法结构

西夏文所表达的语言﹐是古代党项羌人的语言﹐属于汉藏语系藏缅语族。西夏人自称“弥”(mi)﹐古代藏人称之为“弥药”﹐今称“木雅”。西夏亦别称“弥药”。西夏境内居住着很多汉人和吐蕃人﹐所以西夏语中有大量汉语和藏语的借词﹐甚至西夏韵书中一个韵里有半数以上的词借自汉语。

西夏语的音韵研究﹐近年进展很快。西夏语音可以分为早期和晚期。晚期辅音有9类﹕重唇音p﹑ph﹑m﹑mb(mp)﹔轻唇音f﹑v﹑w﹔舌头音t﹑th﹑n﹑nd(nt)﹔舌上音﹑h﹑﹑()﹔牙音k﹑kh﹑﹑g(k)﹔齿头音﹑h﹑s﹑n(n)﹔正齿音t﹑th﹑﹑nd(nt)﹔喉音x﹑j﹑w﹑﹔来日音(半舌﹑半齿音)l﹑﹑r﹑。早期辅音的特点是有浊塞音﹐在 “延续音” 中有气音。如 *b﹑*d﹑*g﹑*mh﹑*nh﹑*h﹑*lh﹑*z﹑*﹑*rh等。晚期共183韵﹐分属平﹑上两个调。平声97韵﹐上声86韵。有鼻化元音﹐无辅音韵尾。元音有松紧之分。紧音和彝缅诸语紧喉元音相似。单元音有a﹑i﹑u﹑e﹑o﹑﹑﹑﹑﹑﹑﹑等﹐复元音有ai﹑au﹐另外还有介音-i-和-w-。韵部排列是从u﹑i开始的。语法特点和其他藏缅语族语言相似。主语在谓语前﹐宾语在主语后﹑谓语前﹐形容词定语在中心语后。动词又可分为动作动词﹑连系动词﹑能愿动词。动词的体有9个﹐在动词前后用附加字表示。

西夏语有它独特的语法结构。在句子中,谓语动词往往位于末尾,宾语则放在动词的前面,而形容词有时则放在名词之前,有时则置于名词之后。经过国内外学者近八十年的研究,对西夏语言的规律有了一些了解,但是很多问题仍然有待于进一步探索。 [1]

§ 教育教学

西夏文

西夏人所著的西夏文字音韵书和幼学书主要有﹕《番汉合时掌中珠》﹐骨勒茂才着﹐西夏干佑二十一年(1190)刊。为研究西夏文字和语言最重要的文献。《同音》﹐分新﹑旧两种版本。旧本为正德六年(1132)修订。新本内容和分组同于《文海》﹐当与其同时或略晚。《文海》﹐西夏文韵书﹐12世纪中叶刊本。

仿汉文《广韵》体制。每字按著者观点解释西夏文字的构造和意义。另有《文海杂类》残卷﹐解释文字的方法与《文海》相同。《五音切韵》﹐干佑四年(1173)写本。尚有其他写本。《圣立义海》﹐用西夏格言注释的辞书。干佑十四年(1183)刊。《同义一类》﹕西夏干佑二十年(1189)刊。《三才杂字》﹐干定年间(1223~1226)刊。

现存西夏文译的汉文典籍和藏文佛经等﹐文物有文书﹑碑刻﹑官印﹑禁牌﹑钱币等。西夏帝李元昊于1037年设国字院。西夏文的创制与使用对西夏国统治的确立和经济﹑文化的发展起了积极作用。

§ 创建方法

西夏文造字方法

在西夏文中,除有很少的一部分是直接采用文字元素创字外,绝大部分是合成造字。包括会意、音西夏文字创制规律意、对称、互换、反切、长音等六种合成法。

如:

局部放大图会意合成法:西夏文“水”字中的一部分+“土”字合成(泥)

音意合成法:读音为“令”的西夏文的一部分+西夏文“绢”字的一部分,合成西夏文“ ”

互换合成法:(指)——(趾)(逃)——(服)

对称合成法:(双)(唇)(中)(分)

反切合成法:读音为“妻”的西夏字的一部分+读音为“因”的西夏字的一部分,合成汉族“秦”姓的西夏字。

长音合成法:读音为“阿”的西夏字的一部分+含意为“长”的西夏字的一部分,合成阿长音。[1]

§ 现状

其言已逝 其学不绝

近千年前出现的西夏文,伴随着党项族的兴衰荣辱而起落变化,明代之后黯然灭绝,成为一种“死文字”。而现代,随着西夏文献的出土和学术研究的展开,西夏文正逐渐褪去神秘光晕,成为解读西夏乃至一段中国历史的钥匙。

“前些年,一般认为国内懂西夏文的不超过十个人;现在,估计已超过十个人。”在北京协和医院候诊室里,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研究员史金波这样告诉记者。

从不超过十个人到十多个人,意味着什么?史金波说,这就意味着更多的研究者能够阅读西夏文文献,比较深入地撰写西夏文论文。

寻访西夏文物质遗存的同时,记者走访了北京、银川等地的科研机构和大学,访问工作在西夏研究第一线的学者,了解西夏文研究的来龙去脉和发展契机。

薪火四代 砥砺向前

自1804年《重修凉州护国寺感应塔碑》重现之后,中国学者开始研究西夏文字,张澍、罗振玉、罗福成、罗福苌等都曾在该领域筚路蓝缕。1932年,当时的北平图书馆推出了《国立北平图书馆馆刊》西夏文专号,这期专号为这份《馆刊》的第4卷3号,汇集了聂历山、罗福成、周叔迦等中外著名学者的相关文章,直到上世纪80年代,仍是中国学者了解西夏文字、佛教等的重要资料之一。

真正取得国际关注的研究成果是从著名西夏学专家王静如开始的。1929年,他毕业于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进入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任助理研究员。王静如于1932年至1933年出版了《西夏研究》三辑。他的研究曾得到陈寅恪在《西夏文佛母大孔雀明王经夏梵藏汉合璧校释序》中赞誉。1936年,他荣获著名的法国儒莲奖。

从王静如开始,中国的西夏文研究者大体经过了四代人。1962年,史金波从中央民族大学语文系毕业,成为王静如招收的第一名西夏文硕士研究生。此前,白滨已开始担任王静如的学术助手。

在位于北京潘家园的家中,白滨讲述了初入西夏研究的情况。当时,国内有关西夏文的资料非常少,而他工作的一个重要部分是利用自己的俄语优势,翻译俄文资料给王静如参考。

正是在这样的时期,史金波和白滨分别从当时的中国科学院民族研究所和中国科学院图书馆找到了西夏文韵书《文海宝韵》的上下册。他们与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黄振华合作,1983年出版了《文海研究》。由于西夏文字特别繁复,当时没有现成的印刷字体,只有手写影印。抄写这部书花去了白滨两年时间,也令他“歪打正着”地成了“西夏文书法家”。

目前,西夏文的研究者主要集中于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宁夏大学西夏研究院、宁夏社会科学院、中央民族大学、陕西师范大学、兰州大学等科研机构和高校中,其中以北京和银川两地为重心。

银川是京外的西夏研究重镇。1997年,宁夏社会科学院名誉院长李范文出版了《夏汉字典》,为首部采用四角号码查字的西夏文—汉文字典。为了完成这部字典,他历尽艰辛,在荒凉的西夏王陵“闭关”多年。他遇到了拟音的困难后,最终采用了台湾著名学者、“中央研究院”院士龚煌城的拟音方案。他希望这能成为一段海峡两岸学者合作的“佳话”。记者在李范文家中,看到了他正进行的一项工作的草稿。李范文从修订《夏汉字典》后计划出版该书的精简版,保留拟音、释义、四角号码等,让更多读者能够由此进入西夏文字的世界。

采访中,记者也发现多位在这一领域成果斐然的专家已悄然谢世。2008年12月5日,甘肃省博物馆研究员陈炳应去世。“先生的学问人品都值得我们缅怀。”河北大学宋史研究中心副教授梁松涛这样告诉记者。以西夏文音韵研究等见长的龚煌城于2010年9月11日逝世。他们的辞世令同辈和后辈惋惜,也使“学术薪火相传”成为需要迫切回答的问题。多位受访者均向记者感叹,老一辈学者年事渐高,应当加强中青年一代的培养,防止出现学术传承“青黄不接”的断代现象。

史金波告诉记者,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正在进入这个学科,并且表现出浓厚兴趣,这让他感到后继有人。“他们比较踏实,肯下功夫学习语言。这门学科需要长期积累,学习者必须经过一个比较长的过程。”

西夏文献“归国路”

从黑水城文献被俄国探险家科兹洛夫发现开始,大量重要西夏文献流失海外,保存于俄、英、法等国的研究机构或图书馆中。上世纪90年代以来,这种西夏文献在海外、中国学人反倒要受制的情况发生了显著转变。

1993年,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上海古籍出版社与俄罗斯科学院东方研究所圣彼得堡分所达成协议,合作编辑、出版全部俄藏黑水城文献。从当年起,史金波、白滨和聂鸿音等赴圣彼得堡整理、研究俄藏黑水城西夏文献的汉文部分,这项工作逐渐扩展到西夏文文献部分。目前,西夏文文献部分已出版了7卷,第14、15两卷也将于近期出版。

此外,在北方民族大学社会学与民族学研究所所长、西北民族大学海外民族文献研究所所长束锡红的主持下,《英藏黑水城文献》和《法藏敦煌西夏文文献》先后出版。

在整理流失海外的西夏文献的同时,国内西夏文献也开始被整理出版。2007年,由宁夏大学西夏学研究中心牵头,联合中国国家图书馆、甘肃省古籍文献整理编译中心、中国社科院西夏文化研究中心等参与的《中国藏西夏文献》出版,该书由史金波和宁夏大学教授陈育宁主编。

在诸多文献刊布时,另一重要事务也被提上日程。在宁夏大学西夏学研究院位于文科楼8层的办公室,院长杜建录告诉记者,他们计划通过一个科研项目,由研究院牵头,中国社科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和俄罗斯科学院东方文献研究所的专家合作,在定题、缀合和叙录三方面开展工作,彻底摸清黑水城文献的“家底”,给中国乃至世界的西夏研究一个交代。杜建录还告诉记者,研究院有一个西夏文献数字化项目,将西夏文献全部文本化,制成电子版,再扫描成图像,纳入数据库,加以精确核校,可以通过检索调出。这或许为研究带来取得突破的可能:“过去学者抄卡片,检索不方便;而能够搜索,再加上链接,可能带来划时代的变革,使研究从手工迈入电子化时代。” [2]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594082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9 14:39: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