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博览园
释义

§ 园区概况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博览园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博览园位于杨凌国家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西宝高速中段,东距西安市82公里,西距宝鸡市86公里,与太白山和法门寺20公里之遥。

博览园建设占地200亩,总建筑面积16000多平方米,包括逸夫科技馆、动物博物馆和昆虫博物馆,土壤博物馆、植物博物馆、中国农业历史博物馆5个专业博物馆和蝴蝶园、植物分类园、树木园及多种种质资源圃等,是集教学、科研、科普于一体的重要学科基地。博览园是学校在整合科教资源的基础上建立起的博物馆群,全面、系统地宣传农业科技知识和展示了我国农业科技成就,这在我国尚属首例。

2006年11月博览园全面建成并向社会开放,成为学校的一个学科展示平台,主要服务教学和科研,并面向公众开展科普教育,推进素质教育、爱国主义教育,促进先进科技与先进文化相结合,提高民族科学文化水平,在创建和谐社会中发挥重要作用。博物馆通过多种现代化展示手段和丰富的标本、模型、实物、文物展览,形象、系统、科学地介绍与人类关系密切的动物、昆虫、植物、土壤知识和农业科技史,展示我国农业科技和生物技术发展取得的辉煌成就,面向公众传播农业文化和科学知识。目前博览园已经成为国内最大的以农业科技为主题的由五个专业博物馆组成的全国科普教育基地,在服务教学、普及农业科学知识、全面提升素质教育方面将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博览园建设占地130亩,总建筑面积15000多平方米,包括逸夫科技馆动物博物馆和昆虫博物馆,土壤博物馆、植物博物馆、中国农业历史博物馆5个专业博物馆和蝴蝶园、植物分类园、树木园及多种种质资源圃等,是集教学、科研、科普于一体的重要学科基地。

博览园是学校在整合科教资源的基础上建立起的博物馆群,全面、系统地宣传农业科技知识何展示中国农业科技成就,这在中国尚属首例。

经过4年筹备和建设,目前博览园15000多平方米的展馆和室外展示区配套工程基建工作已全面建成,对外开放。其中昆虫博物馆展示面积达到3600 平方米, 是原展示面积的3倍多。馆内有6个展厅,大量采用了光电模型、幻影成像、多媒体技术等现代化展示手段,系统地展示一个充满奇趣的昆虫世界。馆外配套建设有 3300平方米的蝴蝶网室,用于蝴蝶和多种昆虫的饲养研究和观赏。[1]

§ 建园背景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在70多年的长期建设和发展过程中,在农业科教方面取得了瞩目的成绩,特别是杨凌的几代农业科教专家收藏积累了大量珍贵的动物、植物、土壤、昆虫标本(实物)和农史典藏,成为学校的重要科教资源。其中昆虫标本120万号,植物标本55万份,收藏量均居全国高校之首;动物标本数十万号,其中富有农林专业特色的珍稀动物8000余件;线装古籍五万余册,为全国农林院校之冠,全国现存农业古籍300余种中我校收藏284种,其中善本文献 20余种。

1987年,依托植物保护学院丰富的昆虫标本收藏,学校创建了全国第一个昆虫博物馆,开始了标本资源保护、开放利用和科普教育新路子的探索。 1996年,国务院副总理李岚清来我校考察后又批准立项建设昆虫博物馆二期工程,使昆虫博物馆和昆虫学科得到了更进一步的发展。昆虫博物馆先后被评为“中国青年科技创新行动教育基地”、“陕西省青少年教育基地”、“陕西省科普教育基地”和“全国科普教育基地单位”等,成为科学研究、教学实践、科普教育的重要基地,并为宣传学校和杨凌示范区发挥了重要作用。昆虫博物馆的建成为学校标本资源开放利用、服务教学和科研、开展科普教育树立了成功典范。

1999年合并组建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为了进一步整合和挖掘学科资源优势,建立集科研、教学、科普为一体的学科基地,保护和开放利用标本资源,展示农业科技成就,传播农业文化和科学知识,在原昆虫博物馆的基础上,学校依托昆虫学、畜牧兽医学、植物学、土壤学和农业历史学等学科研究成果和优势,于 2001年10月启动了博览园建设项目。

博览园是一个社会公益性建设项目,它的建设得到了国家和陕西省政府、社会各界、广大校友和全校师生员工的关心、支持和资助。其中邵氏基金会捐赠 500万元港币建设逸夫科技馆,社会各界和广大校友捐资400余万元建设中国农业历史博物馆。地方政府、各界友人还捐赠了大批展品,支持博览园的建设。[1]

§ 功能与作用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博览园作为一个学科展示平台,主要为教学和科研服务,并面向社会开展科普教育,推进素质教育、爱国主义教育,促进先进科技与先进文化相结合,提高民族科学文化水平,在创建和谐社会中发挥重要作用。博物馆不仅有丰富的标本、实物、文物和模型,还利用多种现代化展示手段,形象、生动、系统、科学地介绍与人类关系密切的动物、昆虫、植物、土壤知识和农业科技史,展示我国农业科技和生物技术发展取得的辉煌成就,面向公众传播农业文化和科学知识。

植物保护专业重要的教学实践和科学研究基地

昆虫博物馆自1987年创建以来,经过18年的建设发展,总建筑面积达到1万多平方米。作为昆虫标本收藏、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和科普宣传的学科基地,昆虫博物馆包括昆虫标本馆、科研实验室、图书馆、多媒体软件研发工作室、学术报告厅、会议室、展览馆、温室、网室和室外园区,已成为全球最大、配套设施最全、有较高知名度的综合型昆虫专业博物馆。

昆虫博物馆主要承担了昆虫学课程教学、实验、实习、毕业论文设计、实践教学等方面的教学任务和科研项目。由于昆虫标本收藏量大、实验材料丰富、研究条件好、展览丰富多彩,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昆虫学的积极性。依托昆虫博物馆教学实践基地,植物保护专业“普通昆虫学”已成为我校植保专业主干课程,国家级、省级、校级重点和精品课程;农业昆虫与害虫防治学科成为部、省级重点学科;资源昆虫学成为校级精品课程。

教学实践、科学研究、科普教育基地

博览园同时也是动物科学、生命科学、园艺、农学、林学等多个专业的教学实践基地和科学研究基地,在服务本校和兄弟院校教学和科学研究外,并向社会公众开放,成为大中小学生科普教育的重要场所。

博览园现已成为昆虫学、畜牧兽医学、植物学、土壤学和农业科技史学等多个学科和相关专业的富有特色的教学实践基地和科研基地。

为大学生勤工助学提供了场所

博览园拥有5个专业性很强的博物馆,从布展到日常维护及讲解都需要大学生参与,博览园与校学生处勤工助学中心建立了联系,为部分大学生提供了勤工助学机会,使他们得到锻炼和提高。

博览园是一个社会公益性建设项目,它的建设得到了国家和陕西省政府、社会各界、广大校友和全校师生员工的关心、支持和资助。为此,博览园将在立足服务教学、科研和学科建设的同时,突出博览园的社会公益性,实行低价门票价格方案,面向社会公众开放,面向公众传播农业文化和科学知识,使其真正成为集教学、科研、科普于一体的产学研基地,在服务学校教学科研和提高民族科学文化水平中发挥重要作用。[1]

§ 展馆布局

昆虫博物馆

昆虫博物馆

中国第一个国立昆虫博物馆1987年6月创建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昆虫博物馆二期工程1999年8月完成并正式投入使用,第三期工程展览馆和蝴蝶网室于2005年10月建成并向社会开放。

昆虫博物馆的建设和发展一直受到党和国家各级领导和上级部门的重视和关怀。前国家副主席王震、全国政协副主席王任重、国务委员黄华、国家科委主任宋健、国家计委主任宋平、农业部长何康、刘江和陕西省历届党政领导都对我校昆虫学科取得的成绩给予了充分肯定,并给予了大力支持,拨专款于1987年建立了昆虫博物馆,1988年7月农业部教育司又拨专款7万元装备博物馆展览厅等。

国务院副总理李岚清同志1996年来杨凌示范区,视察了昆虫博物馆,要求进一步搞好昆虫博物馆建设,使其发挥更大的作用。随后由国家计委、农业部、陕西省人民政府、杨凌农业高新技术示范区和原西北农业大学投资800万元进行二期工程建设,通过先后3期建设,现已建成了全球最大的、有较高知名度的综合型昆虫专业博物馆。1999年被共青团中央和全国青联命名为“中国青年科技创新行动教育基地”,是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科普教育中心“全国青少年科普教育基地”的主体,2000年被命名为“陕西省科普教育基地”和“陕西省青少年教育基地”,2003年被评为2A级旅游单位,2005年通过“全国科普教育基地创建单位”验收。

昆虫博物馆初期建筑面积1400平方米,二期工程新馆面积4600平方米, 2003年又投资1500万元在杨凌示范区繁华地段始建新展馆,展览面积3600多平方米,并配套建设温室和网室3300平方米,饲养蝴蝶等活虫供观众观赏。昆虫博物馆三期建筑总面积已经达到一万多平方米,成为世界上最大、综合性最强的昆虫博物馆,是一个融科学研究、标本收藏、人才培养和科普教育于一体的综合性学科基地。昆虫博物馆

昆虫博物馆分为展览、收藏、科学研究和支撑系统四大部分。

1. 展览部分:是目前全球展览面积最大、展品最为丰富、展览档次最高、集成多种现代化展示手段、融知识性、趣味性于一体的昆虫学科普基地,同时也是重要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新展馆外形独特,建筑面积3600m2, 是原展示面积的3倍。馆内大量采用了光电模型、幻影成像、多媒体技术等现代化展示手段,科技含量高、设施先进。馆内有6个展厅,系统地展示一个昆虫奇趣世界,特别是生态区可以利用温室常年放养活碟等观赏昆虫。馆外配套建设了3300 m2的蝴蝶网室,可供进行各类活虫饲养和蝴蝶放养研究供观众观赏参观。

2. 收藏部分:收藏国内外各类昆虫标本120多万号,收藏量位居全国高校之首,是重要的昆虫物种多样性保藏基地。

3. 研究部分:包括农业部昆虫研究所、昆虫学博士点、植物保护一级学科博士后流动站、教育部和农业部重点开放实验室昆虫学部分、杨凌农林科大昆虫资源研究发展中心、实验工作室和图书馆等。接受国内外访问学者、研究生进行合作研究和论文写作。

4. 附设机构: 1979年创刊《昆虫分类学报》,1997年创办中国昆虫学会蝴蝶分会会刊《中国蝴蝶》,先后创办了陕西省昆虫学会,中国昆虫学会蝴蝶分会,周尧昆虫分类学奖励基金会。

昆虫博物馆热诚欢迎社会各界的支持与合作,接受国内外研究机构、社会团体和个人捐赠仪器设备、昆虫标本、图书资料和资金。在国家有关部门和全社会的支持下,昆虫博物馆将会为我国昆虫学事业做出应有的贡献。

动物博物馆

动物博物馆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动物馆是依托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动物科技学院原有各种动物标本的资源优势,在邵氏基金项目第15批赠款大学项目资助下组织建设的学校重点项目。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组建以前,原西北农业大学等7家单位在各自长达几十年的教学、科研、推广工作中,经过几代人的不懈努力,积累了8000余件极为珍贵的动物标本。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组建后,为了充分利用整合后的资源优势,更好的发挥其在教学、科研及科普方面的重要作用,学校决定建设动物标本馆,该项目得到了邵氏基金项目第15批赠款大学项目的资助。总建筑面积4300余平方米,馆藏各种珍贵标本8000余件。根据动物馆总体展示内容,动物馆分为生命起源与动物进化展厅、珍稀动物展厅、宠物与观赏动物展厅、动物体的结构与功能展厅、动物养殖与人类文明展厅、动物疾病与人类健康展厅、动物生产与生态环境展厅、动物生物技术展厅等8个展厅。

生命起源与动物进化展厅以动物起源、动物进化历程、动物分类为主线,通过文字介绍及图片、化石标本、动物标本和模型、模拟演示、触摸屏电脑等展示手段重点介绍生命起源与动物进化的历史与现状;珍稀动物展厅以国家一级、二级保护动物的标本及其栖息地的生态环境为支撑,重点介绍国家一级、二级保护动物种类、分布、数量及其环境保护、动物遗传资源保护的重要性和关系;宠物与观赏动物展厅以人与动物的和谐相处为主线,重点介绍宠物与观赏动物、宠物现象、宠物经济、宠物用品等相关知识,唤醒人类的动物保护意识;动物体的结构与功能展厅,以动物体的十大系统(被皮系统、肌肉系统、骨骼系统、消化系统、呼吸系统、循环系统、神经系统、淋巴系统、泌尿系统、生殖系统)为主线,通过文字介绍及图片、标本、模型、三维动画演示等展示手段,重点介绍动物体十大系统的结构与功能方面的相关知识;动物养殖与人类文明展厅,重点介绍动物养殖与人类文明发展简史、畜牧业生产系统、动物产品与人类需要、家畜品种资源、饲料与饲料工业、绿色畜产品与绿色畜牧业生产技术的相关知识;动物疾病与人类健康展厅,以畜牧业生产过程中发生的重大疫病及其对人类健康的影响为主线,重点介绍重大疫病发生的病原、易感动物、传染途径、人与动物发病后症状、病变、防治措施等相关知识;动物生产与生态环境展厅,以畜牧业生产过程中发生的另一重大问题—— 对环境的破坏为主线,重点介绍畜牧业生产与生态环境的关系、畜牧业生产过程中可能发生的环境危害的主要形式、危害程度、畜牧业可持续发展的策略和对策等内容;动物生物技术展厅以优质、高产、高效畜牧业生产和畜牧业可持续发展为主线,重点介绍畜牧业生产过程中的主要成熟适用技术和高新技术的研究成果、应用等。

植物博物馆

植物博物馆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植物博物馆在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西北植物研究所标本馆基础上而建的。该标本馆始建于1936年,珍藏有自上世纪二十年代以来采自我国西北、华北、西南等地的植物标本约55万余份,是我国目前馆藏量最为丰富的植物标本馆之一,也是我国西北地区收集最全、规模最大、建馆历史最为悠久的植物标本馆。该标本馆的馆藏标本不仅是植物种类异常丰富,涵盖了从地衣、苔藓、蕨类、裸子植物到被子植物的所有类群,而且采集地点遍布全国,尤其是秦岭和黄土高原的植物标本最为详尽,其丰富程度和现有的珍藏价值在国内外享有盛誉,还藏有植物模式标本300余份,植物照片三万余张。该标本馆先后出版和参与编写了《中国植物志》、《秦岭植物志》、《黄土高原植物志》、《Flora of China》、《中国滩羊区植物志》、《华北植物区系地理》等植物学专著,在秦岭地区和黄土高原地区乃至西北地区植物学研究中占据着重要地位。

植物博物馆分为展览、收藏、科学研究等三部分。

1. 展览部分:是目前我国西北地区展览面积最大、展览档次最高、融知识性、趣味性于一体的植物学科普基地。它由室内展厅和温室两部分组成,建筑总面积约 2000m2,是目前我国西北地区最大的植物科学博览馆之一。其中,室内展厅约有1200m2,分为植物的奥秘、植物与环境、植物多样性、植物与人类等4 个展厅,系统地展示了一个充满奇闻妙趣的植物世界。而温室约有800m2,重点向观众展示植物界的主要类群和各种趣味植物,揭示植物的多样性和观赏性及其与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关系。此外,在室外还栽植着来源于世界各地的数百种花草树木,其中有不少为珍稀濒危的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

2. 收藏部分:收藏国内外各类植物标本约55万号,收藏量位居全国高校之首。其中有种子植物标本约50万份,蕨类植物标本约2万份,苔藓植物标本约2万份,地衣植物标本约1万份。

3. 研究部分:包括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标本馆(WUK)及植物分类研究室,主要的研究方向有:a、经典分类研究:包括植物资源的调查采集、重要类群的识别区分、专科专属的分类及其系统发育研究等;b、物种生物学研究:对一些具有重大应用前景的类群,如小麦族、苜蓿属、栎属等,探究其下各类群的种间亲缘关系及其进化过程;c、虚拟植物标本馆及标本馆信息化建设:包括植物标本信息数据库及其共享平台的建立、标本信息管理系统的开发、虚拟标本馆的设计与展示等。并有植物解剖实验室、植物显微摄影室、植物标本制作间及植物分类专业图书资料室、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植物标本馆网站等附属机构作为技术支撑。

土壤博物馆

土壤博物馆

土壤是地球陆地表面能维持植物生长的疏松表层,是地球系统中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和岩石圈共同作用的产物和它们的交汇界面。可以说,土壤是地球的“皮肤”,是维系全球陆地生态系统的最重要部分。

土壤是气候、生物、母质、地形、时间和人为活动等成土因素作用下形成的,在不同的自然地理区域中这些因子表现的方式和强度差异很大,因此土壤具有时间中的演化特征和空间中的分异规律,这些特征反映在土壤的水平和垂直变异上,土壤的层次发育是在现在或过去自然条件下以土壤风化和生物活动为主导过程的物质迁移转化的体现,而土层的水平变异则是气候、地貌和景观条件不同所引起的。土壤博物馆

土壤是动植物生存及生长的自然体,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人们的生活水平往往取决于土壤的质量以及依土壤生存的动植物种类、数量和质量。肥沃的土壤是昌盛文化的重要自然资源之一,对土壤利用和管理不善以及土壤遭到破坏之时,会给动植物生存及生长带来灾难,使人们的生活水平下降,使文化陷入衰落。

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自从农耕社会出现以来,土壤一直就是社会不可或缺、最重要的公共财富。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指出“万物土中生”,这高度概括了土壤对人类的重要意义。“百谷草木丽乎土”(《易经•离》,1000 BC)。因为有了肥沃的土壤才有五彩缤纷的大千世界,在封建社会,帝王对土壤也表现出高度的崇敬,“江山社稷”是国之大计,而“社稷”不外是土地和收获!至今,在北京中山公园内,还保留着被称作“五色土”的社稷坛,它始建于明永乐年间,社稷坛既体现了古人对乡土国土的深厚感情,同时又相当准确地反映了我国土壤的分布—东青、南赤、西白、北黑、中黄,堪称世界上最早的土壤博物馆。

本土壤博物馆收集了半个世纪以来,我校的土壤科学工作者在不同时期采集自全国各地的典型土壤剖面,包括整段标本、微型盒装标本和反映土壤发生演化过程的形态标本等。除此之外,还有许多反映世界上其他国家土壤特征的一些照片和文字材料。

土壤博物馆分4个展厅,分别是:(1)土壤的形成与演化厅;(2)中国土壤分类与分布厅;(3)中国与世界土壤主要剖面厅;(4)土壤与环境及人类的关系厅。

我们通过观看这些丰富多彩的土壤,可以更好地了解土壤,认识土壤,从而树立保护土壤、珍惜土壤资源的意识。的确,土壤不仅是珍贵的,而且也是美丽的。

农业历史博物馆

农业历史博物馆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农史馆坐落于中国农业圣地——杨凌农业高新产业示范区境内,是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博览园的重要展馆之一,是全面展示中国悠久农业历史及其辉煌成就的大型专业博物馆。

杨凌是中国农耕文明的发祥地,在历史上曾数有功于中国农业。西北近现代农林科教又始于杨凌,迄今仍在中国农业现代化进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1952 年由著名农业历史学家辛树帜、石声汉、夏纬瑛教授发起成立古农学研究室(今中国农业历史文化研究所),是我国最早的专门农业历史文化研究机构,也是我校学科建设中最具特色的学科之一。半个世纪以来,数代农史学者积累了珍贵而丰富的农业历史文献,取得了多项接近和达到世界先进水平的科研成果、培养积聚了学术队伍、促进了学科建设,为在该校建立中国农业历史博物馆奠定了坚实基础。农史馆

农史馆建筑面积4000平方米,下设“世界文明体系中的中国农业文明”、“悠久的中国农业历史”、“走向近现代化的中国农业”、“辉煌的古代农业科技”、“中外农业科技文化交流”、“中国农业圣地—杨凌”、“馆外大型传统农具实物展示”等8个展厅。系统、全面地展现了中国农业历史发展的基本脉络与辉煌成就。农史馆融知识性、学术性、趣味性为一身,集展览、教育、研究、交流、娱乐于一体,既是了解我国的悠久农业历史及其辉煌成就的窗口,也是传播农业科技与历史知识、进行学术交流的重要场所。

在杨凌农业高新技术示范区建立中国农业历史博物馆,可以实现古今对接、形成完整的农业历史发展序列。中国农业历史博物馆作为古代珍本农业典籍特藏展示平台、中国农业历史教育展示平台,对于进一步整理农业历史遗产、继承优秀文化传统,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都具有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是进行历史传统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基地。[1]

§ 发展历程

1.2004年4月上旬昆虫博物馆被命名为陕西省红领巾实践教育基地。

2.2004年4月中旬杨凌示范区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通过国家旅游局验收,昆虫馆作为杨凌主要景点之一,国家旅游局进行了检查,获得口头表彰。

3.2004年5月27日原国务院副总理、中共中央政策局委员、全国人大副委员长田纪云参观昆虫博物馆。

4.2004年7月底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下文确定昆虫博物馆为第二批全国科普教育基地创建单位,与此同时,博物馆开始了创建工作。

5.2004年9月12日中国农业历史博物馆隆重奠基。教育部副部长吴启迪、农业部副部长张宝文、国家林业局副局长赵学敏、陕西省委副书记杨永茂、台湾西农校友会会长康有德、杨凌示范区党工委书记张光强、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党委书记孙武学以及捐款校友、单位代表参加奠基仪式。

6.2004年11月6日日本京都大学农学部部长高桥强教授参观昆虫博物馆。

7.2004年11月7日中央统战部来我校调研考察的三位部级领导参观昆虫博物馆。

8.昆虫博物馆被评为2004年度杨凌示范区旅游行业“创佳评差”最佳单位。

9.昆虫博物馆被评为陕西省旅游行业2004年度“创佳评差”最佳单位。

10.昆虫博物馆被免费入编陕西省人民政府主办的陕西外宣网《陕西通》,以中英文两种文本进行宣传。

11.2005年初,博览园网站和昆虫博物馆网站开通运行.

12.2005年4月初参加在西安举办的西部地区贸洽会上的旅游宣传促销活动和示范区外事旅游局在西安举办的杨凌旅游宣传推介会.

13.2005年4月8日杨凌示范区管委会同意将位于原管委会院内(现为中欣酒店)的后稷石像捐赠我校,该石像于4月22日搬迁至博览园内。

14.2005年7月25日中央编办副主任王润明参观昆虫博物馆。

15.2005年7月29日非洲14个国家的政府官员和科研机构负责人 27人组成的考察团参观昆虫博物馆。

16.2005年8月18日中共湖南省委书记、省人大党委会主任杨正午率领的湖南省学习参观团一行25人参观昆虫博物馆。

17.2005年9月23日中纪委原副书记侯宗英参观昆虫馆。

18.2005年11月11日陕西省政协副主席张保庆参观昆虫馆。

19.2005年11月29日教育部对我校本科教育工作水平进行评估的评估专家共12名参观昆虫馆。

20.2005年11月30日新加坡贸工部教育部政务部长曾士生参观昆虫馆。

21.2005年12月7日西北五省区高校统战理论研究会代表参观博览园。

22.2005年12月12日陕西省精神文明建设检查组一行7人检查昆虫馆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和未成年思想教育活动情况。

23.2005年8月中旬昆虫博物馆通过创建全国科普教育基地的验收,11月被中国科协命名为全国科普教育基地。

24.2005年11月9日昆虫馆获得杨凌示范区第十二届农高会优秀服务奖。

25.2005年博览园被评为杨凌示范区2005年度旅游行业“创佳评差”最佳单位。

26.2005年博览园被评为陕西省旅游统计工作先进单位。

27.2005年博览园被评为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5年度先进单位。

28.2006年4月6日陕西省旅游工作会议上,博览园被列为全省32个重点旅游项目之一,全省“一纵三横三环”主干旅游线路建设关中横环线路中的主要旅游景点和2006年20个重点建设的旅游项目之一。

29.2006年4月14日全国人大财政经济委员会委员、国家自然基金委员会原副主任李主其致信张雅林教授,就他主持完成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昆虫博物馆现代化展示方法研究》取得的成果和顺利结题向项目全体同志表示问候。

30.2006年4月19日由迪尔克·斯特克斯带队的欧洲议会对华关系代表团一行参观博览园。

31.2006年4月23日第四期国际葡萄与葡萄酒高级研讨班暨第二届亚洲葡萄酒质量大赛的代表参观博览园。

32.2006年4月25日陕西省旅游局副局长陈清亮带队的执法组一行9人,检查博览园“五一”黄金周各项准备工作和建设进展的情况。

33.2006年5月10日著名国际问题专家、资深外交家薛谋洪教授参观博览园。

34.2006年5月12日美国犹他州立大学校长Aibrecht博士一行8人参观博览园。

35.2006年5月15日世界银行农业项目考察学习团一行团参观博览园。

36.2006年5月19日中纪委驻教育部纪检组来我校调研的领导一行参观博览园。

37.2006年5月31日美国奥本大学食品检测与安全实验室助理教授程忠阳博士和西安交大长江学者、电子与陶瓷器件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任巍教授、副主任徐卓教授一行在张光强书记陪同下,参观博览园。

38.西南科技大学党委书记王俊波一行15人参观博览园。

39.2006年6月3日学校王万忠副书记陪同教育部第七片专项检查组组长、中国高校校办产业协会副理事长姜玉祥教授等一行 3人参观博览园。

40.2006年6月19日荷兰瓦赫字根大学校长马丁·克罗夫一行参观博览园。

41.2006年6月20日澳大利亚大兴安岭校长委员会首席执行官约翰·穆拉维一行参观博览园。

42.2006年6月21日原陕西省省委书记张勃兴参观博览园。

43.2006年7月1日台湾中华基金会青年学生参观访问团一行33人参加博览园。

44.2006年7月5日陕西省文物局局长赵荣来考察博览园中国农业历史博物馆布展工作并参观昆虫博物馆。

45.2006年7月8日全国台联主办、省台联承办以“龙脉相结,青春中华”为主题的2006年台胞青年夏令营一行40人参观博览园。

46.2006年8月1日陕西省委副书记代省长袁纯清一行参观博览园。

47.2006年8月4日免费接待全省百余名贫困大学生参观博览园。

48.2006年8月6日科技部副秘书长王志学带队的中央各大新闻媒体采访团一行12人参观博览园。

49.2006年8月17日国务院办公厅秘书三局副局长赵广勇及科技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等部委有关同志参观博览园。

50.2006年8月29日学校孙武学校长陪同长期热心资助教育事业的台胞朱荣龙先生参观博览园。

51.2006年9月2日陕西省政协副主席、九三学社陕西省委主委刘世民考察博览园。

52.28日教育部副部长李卫红参观博览园。

53.2006年10月18日宁夏自治区人民政府副主席郑晓明参观博览园。

54.2006年10月27日商务部外资司李志群司长参观博览园。美国木材首席专家许忠允教授考察木材厅。

55.2006 年10月29日当代国学大师文怀沙、著名外交家、原中国第一任驻美国大使柴泽民和著名诗人艾青的夫高瑛等一行20余人参观博览园。

56.2006年10月31日陕西省政府副秘书长薛汉军参观博览园。

57.2006年11月7日陕西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陈再生参观博览园。

58.2006年11月8日出席第二届中加农业大学校院长论坛的中外嘉宾参观博览园。

59.2006年11月21日创建省级文明校园检查验收专家组的同志参观博览园。

60.2006年12月5日来我校评审科技新工作站的教育部专家组一行5人参观博览园。

61.2006年12月16日教育部原副部长、中国高教学会会长、中国艺术教育促进会会长周远清教授参观博览园。

62.2006年博览园被评为陕西省科普教育基地建设工作先进集体。

63.2006年博览园被评为学校精神文明建设最佳单 。

64.2006年博览园被评为校2006年度敬老先进单位。

65.2006年博览园被学校推荐评选全省教育系统精神文明建设最佳单位。

66.2006年博览园被杨凌示范区外事旅游局推荐参加全国旅游系统先进单位评选。

67.2006年博览园被杨凌示范区公安局推荐参加“陕西省平安景区”评选。[1]

§ 参观指南

开园时间:每日9:00——17:00

门票价格:成人票60元

联系电话:

办公室 029-87080555 87080666 87082858(Fax)

售票室  029-87080888

地点:陕西杨凌邰城路北段(杨凌汽车站向西100米) 712100[1]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594082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0 5:32:36